苟王村

苟王村

苟王村位於濟陽縣城區北部,東與北八里村為鄰,西與官坊村相接,南與縣城區相連,北與東八里村接壤,隸屬濟陽鎮管區管轄。全村轄區面積12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00公頃。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苟王村家具展銷大廳
全村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適合種植的糧食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豆類、棉花、及蘋果、梨、桃等。

該村交通便利,國道220線穿境而過,濟德(濟陽到德州)省級公路與該村相依。縣城經一路、經二路與村內街道相連。該村靠近濟陽縣城,是投資辦廠、興建企業的理想地段。

2000年,全村共有204戶,總人口81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現有劉、高、張、王、牛、石、李、姚8個姓氏,均為漢族。

苟王村位於濟陽縣城北,國道220線西側,全村204戶,819人,耕地1500畝。該村大力發展家具製作、加工、銷售產業,從業戶數160戶,擁有各類家具展銷大廳和加工車間20萬平方米,並形成濟南最大的家具銷售私營園區。產品以其製作精細,經久耐用,高檔時尚遠銷濱洲、天津、北京等地。建國初,全村經濟總收入1.2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8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3800萬元,人均純收入380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之比為30∶30∶40。全村完成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額達2700萬元,全村純收入350萬元。2004年,全村實現經濟總收入4000萬元,集體積累突破20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100元。

該村是全縣經濟強村之一。所生產的木製家具遠近聞名,暢銷省內外。1996年,被山東省社會綜合治理委員會授予“模範單位”稱號。1997年至2000年連續4年被中共濟南市委、市政府、中共濟陽縣委、縣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先進村”“經濟工作先進單位”“優秀村黨支部”等稱號。

村名來歷

苟王村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該村最初只有苟、王兩姓,村名由此而得;二是從前濟陽西門發大水沖刷成一溝,溝東有一王家村,為區別村名,溝西為溝王,後因苟氏族人遷來定居,逐漸演變為“苟王村”。

經濟發展

苟王村苟王村
第一產業新中國成立前,全村糧食畝產不足60公斤。1949年,糧食畝產70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1980年糧食單產600公斤,比1978年增加250公斤,全村糧食總產達到120萬公斤。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良種的推廣,糧食產量逐年提高。2000年糧食單產突破1000公斤大關,總產達到200萬公斤。

1986年以來,苟王村先後建起冬暖式優質蔬菜大棚70個,主要種植黃瓜、西紅柿、菜椒、芸豆、西葫蘆等,每年向市場供給新鮮蔬菜2700噸,畝產值2萬元。200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870萬元。

第二產業工業:在村黨支部書記劉希富的帶領下,建起磚窯廠1處,從業人員20人,當年盈利2萬元。1989年是磚窯廠發展的黃金時期,年盈利均保持在20萬元左右。1998年,對磚窯廠進行了技術改造,村里投資40萬元購置了真空磚機設備及推土機、挖掘機各1部,從業人員達到153人,年產磚2600萬塊。

1994年,苟王村投資5萬元成立了苟王針織廠,設備為縣針織廠替換產品,當年有所盈利。此後,受紡織行業總體不景氣的影響,市場持續疲軟,效益每況愈下,1998年改制後實行了租賃經營。

苟王村條編
2000年,該村充分發揮地處交通幹道、位置優越的地理優勢,投資40萬元購進了麵粉加工設備,建起“富華麵粉廠”,日產麵粉20噸,從業人員17人。生產的麵粉以其質量好、服務好,迅速在市場中站住了腳跟。不僅滿足了附近民眾的需要,還遠銷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產品供不應求。2000年完成稅收60餘萬元。
2000年,全村完成第二產業總產值2100萬元,創利稅210萬元。

1995~2000年,特別是2000年,苟王村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團結帶領全村幹部民眾,充分發揚敢闖、敢幹、敢爭上游精神,緊緊抓住濟陽被濟南市列為經濟改革試點縣的良好機遇,在第十個五年計畫的第一年裡,加大工作力度,通過外引內聯,建設經濟私營園區,現已有3家企業在區內開工建設。

第三產業1972年,成立第一個運輸隊後,又陸續辦起制鐵業、磨坊、豆腐坊、條編等副業,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收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黨支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苟王村緊靠國道220線,又處濟陽縣城區的有利條件,把沿路開發作為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1997年,投資270萬元,在國道220線兩側建起了占地1300平方米的商品樓房,建成後租賃給43戶經營,創收30餘萬元。在開發的拉動下,全村又先後開辦了裝卸、草苫製作、預製構件、木器加工等行業。2000年,全村從事第三產業人員達576人,占全村人口總數的70%,實現第三產業產值2000萬元,創利稅400萬元。

特色產業

苟王村苟王村
苟王家具遠近聞名,暢銷省內外,已成為該村的特色產業。該村的木器加工業始於1985年,當時只有1家。90年代末期,苟王從事木器加工的人員逐漸增多。1997年,村黨支部為進一步擴大家具生產規模,打破作坊式經營的圈子,投入資金300餘萬元,建起苟王家具市場。在國道220線兩側形成了長500米的家具製作銷售長廊。2000年,苟王家具市場與濟陽方正個體私營園融為一體。

2000年,全村從事木器加工製作業戶37家,從業人員376人,年銷售額在百萬元以上的有5家,50萬元以上的有10家,10萬元以上的有22家。所生產的實木組合櫥、聯邦椅、高檔皮藝沙發遠銷濟南、東營、河北、北京、天津等,在濟陽市場的占有份額達80%以上,成為遠近聞名的家具製作專業村。

社會進步

苟王村苟王村
建國前,民眾文化科技水平極其落後,適齡兒童入學率不足10%。建國後,辦學條件逐漸改善,村里設立了1處國小。1970年,按要求實現了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1986年建成了標準化的苟王國小,兒童入學率達100%。文化科技水平逐年提高,學文化、學科技蔚然成風。全村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47名,其中本科生14人,大專生17人,中專生16人。

建國前,村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8年,全村人均糧食達200公斤,純收入170元。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3800元,生活達到了小康水平,人均年末存款餘額4000元。全村有電話196部,彩色電視機217台,家家戶戶安裝了有線電視,全村有各種機動車輛270部,其中個人有256部。

集體福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0年後全村適齡兒童免費上學,免費開展了掃盲教育,對考入大中專學校的學生,村集體給予500~1000元不等的獎勵。鼓勵民眾拆舊房建新房,對新建房的村民,村里無償供給磚瓦1萬塊;對小康樓區住戶無償提供3萬塊,並由集體出資安裝自來水、生產生活用電等。對村裡的烈軍屬、五保戶及60歲以上老人,免除一切義務工,每年給予500斤麵粉。對村里每年的“三提五統”任務,採取集體與村民各半的辦法予以解決。全村實行養老補助和醫療補助制度。村內設有衛生室。
1997年,修建了大隊辦公室,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設有娛樂室、閱覽室、黨員活動室等,常年組織民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全村有90%的住戶達到“十星級文明戶”標準。

村莊建設

苟王村苟王村
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石結構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建國初期,人均居住面積有所增長,達到5.1平方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尤其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人均居住面積超過了10平方米。1995年,苟王村實行村莊規劃,至1998年完成。人均居住面積大幅增加,達到18.6平方米。村里先後開通了4條大街,投入資金50餘萬元進行了路面硬化、美化,面積達1.3萬平方米。村里安裝了路燈,有專人負責街道衛生,徹底改變了過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狀況。

2000年,因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需求的不斷提高,村里實施了“小康樓區”的規劃建設。小康樓區位於村莊以南,國道220線北側,經二路北端。一期工程占地面積2.7公頃,由山東省規劃設計院負責設計,按每戶1畝建設,全部為二層別墅樣式,採取統一規格、統一建設。2000年7月,工程已全面啟動。

組織建設

苟王村苟王村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9年,高培仁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同年下半年,苟王村黨支部成立,有黨員3人,高培仁任負責人。年底,劉希豐任黨支部書記,苟王村第二任黨支部開始工作。1955年,劉方江任苟王村第三任黨支部書記,有黨員7人。1970年第四屆黨支部成立,劉希富任支部書記,當年發展黨員3人。1986年、1990年、1992年苟王村黨支部被縣委授予“優秀黨支部”稱號。1994年,劉同祥任苟王村黨支部書記,全村有黨員23人。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全村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兩個文明建設碩果累累。自1995年以後,苟王村黨支部連續5年被縣委授予“優秀黨支部”“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55年苟王村委會成立,劉德友任主任。1973年,高吉功成為苟王村第二任負責人,下設5個生產小隊。1994年,以高培根為主任的第三任村委會開始工作,村級婦聯、計畫生育、普法等組織相繼成立。1997年,該村成立民主理財小組,實行民主監督、民主理財、民主管理,每季度公布一次村級賬目。1995~2000年,連續5年被縣政府授予“模範村委會”稱號,1997年被授予“先進調解單位”稱號。

地方名人

苟王村劉同祥
劉希純(1920~1988)1947年6月參加治黃工作,任濟陽縣黃河河務局葛店河務段工程班班長。參加工作幾十年,一直戰鬥在治理黃河的第一線,常年吃住在河務段,以黃河為家。無論寒冬酷暑,只要有險情,總是首先出現在險工壩頭,及時處理各種險情。在職其間,積極協助領導搞好工程管理工作,言傳身教,培養了一批黃河修防技術骨幹,多次受到表彰獎勵。1980年,被黃河管理委員會授予“勞動模範”稱號。1988年病故。

劉同祥1949年出生,中共黨員。1982年6月任濟陽縣針織廠廠長,1994年7月回村任黨支部書記。在任黨支部書記期間,團結帶領全村幹部民眾艱苦創業、銳意進取,使全村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2000年,被中共濟南市委、中共山東省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當選為濟陽縣第十三、十四屆人大代表。

大事記

1947年7月,苟王村農會成立,劉玉運任農會主任,隨即開展土地改革。
1948年3月,土改中對4戶富農進行批鬥。
1949年,劉祥、高東貴、劉德福、張民征等13人回響黨的號召應徵入伍,參加淮海戰役。
1950年11月,由高培仁等27戶村民成立第一個“互助小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3年,成立農村初級社。
1955年,成立苟王村高級社,隸屬駐八里村紅星一社管轄。
1956年,開展打井運動。至1957年,打井運動進入高潮,全村共打井80餘眼。
1961年,苟王村向沂水移民,共移走300餘人。翌年,移民重返家園。
1972年,成立苟王村運輸隊,開始搞集體副業。
1974年,建立苟王村條編組,從事條編生產。
1977年,全村購買第一輛25型農用拖拉機。
1978年,全村投資1.8萬元安裝照明電。村里副業蓬勃發展。
1982年,全村投資18萬元,建起苟王村磚窯廠。
2000年,苟王富華麵粉廠項目上馬,日產麵粉20噸。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