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公社(1871)

巴黎公社(1871)

"1871年3月28日,20萬巴黎人隆重集會

巴黎公社(1871)

正文

巴黎工人和其他勞動人民1871年 3月18日革命後建立的無產階級政權。世界歷史上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
公社的誕生 1871年巴黎公社是普法戰爭期間法國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危機相交織而出現革命形勢的產物。
19世紀60年代末,法國產業革命基本完成。伴隨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漸成為法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工人運動迅猛發展。工人運動中的兩個主要派別,蒲魯東派分化出以E.瓦爾蘭為首的左翼蒲魯東主義者,他們在1869年11月成立的巴黎工人協會聯合會總會和1870年 4月成立的第一國際巴黎聯合會中均居於領導地位;布朗基派在部分工人和青年知識分子中影響增強,其成員1870年發展到2500人。布朗基派E.M.G.特里東┵.-M.瓦揚等一批骨幹加入第一國際,促進兩派接近。1870年春,全法國有第一國際會員30~50萬人。工人運動中湧現一批足以率領勞動民眾奮起抗爭的領袖人物。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1852年建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到60年代後期陷入全面的統治危機,社會矛盾趨於激化。為擺脫困境,轉移視線,波拿巴政府於1870年7月19日普魯士宣戰,指望在戰爭中取勝,阻撓普魯士統一德國,提高帝國國際威望,穩定其統治。結果適得其反。9月2日,在色當戰敗的路易·波拿巴率軍向普魯士投降。巴黎人民掀起9月4日革命,推翻第二帝國。勝利果實卻落入資產階級共和派右翼和帝制派奧爾良黨人之手。
1870年9月4日成立的資產階級“國防政府”從一開始就謀求屈辱議和。9月 18日普魯士軍隊兵臨巴黎城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稱帝,宣告德意志帝國成立。28日法德簽訂停戰協定,法國軍隊只被允許在巴黎保留1個師兵力,其餘一概解除武裝,作為戰俘。2月17日,奧爾良黨人首領L.-A.梯也爾出任法國政府首腦。28日簽訂法德預備和約,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大片領土,賠款50億法郎。3月1日,法國議會批准和約。同日德軍進入巴黎,駐軍 3天。國防政府和梯也爾政府的喪權辱國激起人民民眾的極大憤慨。
巴黎人民在 4個多月圍城期間備受民族屈辱和深重災難。因饑寒交迫而死的人數在1871年1月達到每周4500人。人民生活極度貧困與資產階級達官貴人窮奢極欲形成強烈對照。階級矛盾空前激化。
9月4日革命當天,巴黎就有民眾依據歷史傳統提出建立公社要求。4日和5日,第一國際會員和工會聯合會代表接連開會,決定成立巴黎各區警備委員會和二十區中央委員會,以監督政府,並組成包括瓦爾蘭等5名國際會員的七人臨時中央委員會。巴黎工人突破政府種種限制,在3周內組成國民自衛軍中被稱為工人營隊的194個新營。9月20日各區警備委員會代表會議通過決議,要求選舉巴黎公社。此後出現要求成立公社的民眾運動。1870年10月31日和1871年 1月22日巴黎工人和其他勞動人民兩次舉行武裝起義均遭失敗。2月下旬,再次掀起強大的反對資產階級政府的革命民眾運動。
梯也爾政府簽訂和約後加緊準備內戰,從3月8日到17日向巴黎增兵近兩萬人。然而力量對比有利於無產階級。3月15日,國民自衛軍251個營隊的1715名代表集會選舉其中央委員會。3月18日晨,梯也爾政府出動軍隊襲擊蒙馬特爾和梭蒙高地,企圖奪取圍城時期國民自衛軍鑄造的417門大炮,逮捕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成員,從而觸發武裝起義。當晚國民自衛軍控制巴黎所有政府機關和塞納河上橋樑。梯也爾政府成員及其軍隊、警察和官吏倉惶出逃凡爾賽。

巴黎公社(1871)巴黎公社(1871)
巴黎武裝起義勝利訊息傳至外省,里昂、馬賽、聖太田、勒克勒佐、圖魯茲、納爾榜、里摩日等城市和工業中心迅起回響,從 3月23日起相繼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公社。這些城市公社大多只存在幾天。馬賽公社堅持到4月4日。
以工人為主體的國民自衛軍是巴黎武裝起義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它的中央委員會成為事實上的臨時革命政府,卓有成效地進行大量工作。其主要失誤是沒有抓住有利時機乘勝進軍凡爾賽和堅決鎮壓反革命,急於移交權力,把注意力集中於公社選舉。儘管如此,1871年3月26日舉行的公社選舉是一次無產階級主持的、真正民主自由的、其結果充分體現人民意志的創舉。相當於當時在巴黎的 2/3以上選民,共229167人參加了投票。正式履行職務的81名公社委員(包括 4月16日補選的17名公社委員)中,工人和革命知識分子超過65人。1871年3月28日,20萬巴黎人隆重集會,歡慶巴黎公社成立。(見彩圖)

巴黎公社(1871)巴黎公社(1871)
無產階級新型國家的雛形 巴黎公社作為法國資產階級中央政府直接對立物,是掌握和行使部分國家權力、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由於公社存在時間過於短促,管轄範圍限於首都,沒有來得及充分履行其職能,它所展現的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民主國家的雛形。
3月18日起義剛一勝利,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立即下令進駐政府各部,並委派自己的代表。3月下旬,兩次粉碎反革命示威和騷亂、敉平資產階級營隊的反抗行動。3月29日,公社委員會宣告巴黎公社為現今唯一政權,凡爾賽政府及其附庸發出的命令、通告一概無效。公社設立10個委員會(執行、軍事、財政、司法、治安、勞動與交換、糧食、教育、社會服務、對外聯絡)作為新的政權機構,執行以前各部職能。解除資產階級常備軍,取締舊警察機構。4月2日頒布教會與國家分離法令。根本改造司法機關,實行法官選舉制,頒布關於逮捕手續、起訴法庭、軍事法庭、死刑判決等法令和條例。在摧毀資產階級國家壓迫機器同時,對擔負社會管理職能的郵政、電信等各機構實行改組,撤換怠工分子,確立新的工作秩序。
實行無產階級民主制的核心是保障工人階級發揮社會首創作用,人民行使權力,人民管理國家。4月1日,公社通過全體公職人員需經選舉始得任命的決議。同日頒布廢除國家機關高薪法令,規定公職人員最高年薪6000法郎,相當於一個熟練工人的工資水平。廢除資產階級國家官吏享有的種種特權。由於正與凡爾賽政府作戰,對國民自衛軍團以上高級指揮官以及政府職能機構負責人實行委任制。同時強調人民對公職人員實行公開普遍的監督,並可根據選民要求隨時撤換。上述措施,徹底根除中世紀遺留的等級授職制,杜絕以公職作為經營和授受的肥缺,防止國家和國家機關由社會的公僕變為社會的主人。
公社在所有制、分配、管理和勞動立法方面開始進行某些具有社會主義性質或傾向的改革試驗。4月16日通過將逃亡業主遺棄的工場轉變為工人協作社法令,是準備觸動生產資料資本主義所有制的一個重要步驟。改變薪金收入高低懸殊現象,實行保持合理差別的勞動報酬制度。如電報局,局長年薪由 15000法郎降為5000法郎,低級職員年薪由1000~1200法郎提高到1600~1700法郎。4月2日頒布《盧浮軍械修配廠條例》,5月3日公社批准經工人討論通過的該廠新章程,著手勞動者直接參與企業管理的試驗。公社還制定若干保護工人直接利益的勞動法令,主要有4月20日取締麵包房夜班製法令、4月20日禁止任意罰款和剋扣工資法令、5月 12日委託工人協會直接簽訂軍需定貨包工契約法令等。
維護人民切身利益是公社重要的社會經濟措施。首先是打破凡爾賽政府的封鎖,保證巴黎 200萬居民供應。直到5月中旬,食品供應狀況良好。公社先後通過若干減輕人民負擔和生活困難的法令,其中有一切債務延期在3年內分批無息償還法令、無償發還典當金額不足20法郎低檔典押物品法令、免收3個季度房租法令等。
公社在財政極端困難條件下基本保證軍需民用。政府機構極為節儉,其經費僅占支出總額 1.3%。公社致命性的錯誤之一是沒有沒收擁有30億資產的法蘭西銀行,聽任其源源不斷地向凡爾賽政府提供經費。公社存在期間,法蘭西銀行共向公社支付1669萬法郎,卻提供凡爾賽25800萬法郎,相當於公社全部開支總額6倍以上。
公社教育改革主要是排除教會對學校的控制,以世俗教育代替宗教教育,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積極興辦職業教育。還努力保護文物和藝術遺產,推動文學藝術為公社事業服務。
公社把自己的鬥爭看作國際性的事業,宣告“公社的旗幟是世界共和國的旗幟”。3月30日,選舉委員會專為外國人參加公社和匈牙利革命家弗蘭克爾·萊奧當選公社委員提出報告,得到公社會議批准。公社團結許多國家的僑民為共同事業並肩戰鬥。波蘭人、義大利人、比利時人組成僑民兵團。參加保衛公社的波蘭人多達 500~600人,有著名將領J.東布羅夫斯基及其兄弟、W.符盧勃列夫斯基,公社委員巴比克,塞納河右岸戰區指揮官奧科洛維奇和他的 4個兄弟等。5月6日,公社拆毀沙文主義和民族壓迫象徵旺多姆紀念柱,將旺多姆廣場改名國際廣場。

巴黎公社(1871)巴黎公社(1871)
公社失敗的原因 巴黎公社從起義勝利之日算起共存在72天,終被資產階級反動派淹沒在血泊中。從4月2日起,公社戰士與凡爾賽政府軍在巴黎近郊展開激戰。經梯也爾政府乞求,法、德在3月28日簽訂盧昂協定,德國在 4月間釋放10萬餘戰俘以補充法國軍隊,並提供大量軍火。至 5月中旬,凡爾賽政府已能調集13萬兵力進攻巴黎。與之相對抗的公社第一線作戰部隊的全部兵力不超過 18000人。5月8日,凡爾賽軍開始炮擊巴黎城防工事。5月10日,法、德正式簽署《法蘭克福條約》,並達成秘密協定,允許凡爾賽軍越過德軍防線進攻巴黎,德軍對巴黎實行封鎖,切斷糧食供應。同日,新雅各賓派領袖L.-C.德勒克呂茲臨危受命,擔任公社軍事代表。公社將士頑強奮戰,多次主動出擊。5月17~20日,凡爾賽軍集中了300門海軍炮和攻城炮猛轟巴黎西區各城門。
5月21日,凡爾賽軍由叛徒引路從聖·克盧大門廢墟攻入巴黎城區。公社開始悲壯的流血周。23日,凡爾賽軍經德軍防線前面“中立”地帶包抄蒙馬特爾,進攻公社戰士後方,占領該地。公社戰士逐區進行街壘戰。25日,德勒克呂茲殉職,瓦爾蘭繼任軍事代表。28日,瓦爾蘭、C.T.費雷等公社委員率領公社戰士餘部進行最後的抵抗。凡爾賽軍占領巴黎前後實行血腥大屠殺(見彩圖),據統計共有29804人遭殘殺,72941人在作戰中犧牲, 60971人被投入監獄或流放。

巴黎公社(1871)巴黎公社(1871)
公社革命的失敗由主客觀多方面因素所決定。當時的法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方興未艾,資本主義社會形態還有容納社會生產力發展廣闊餘地,以社會主義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客觀歷史條件遠未成熟。國際、國內階級力量對比於無產階級不利。在普法戰爭失敗的特定歷史時刻,法國資產階級極端虛弱,因而出現革命形勢,起義獲得勝利。一旦德法議和,俾斯麥政府支持梯也爾政府鎮壓公社,力量對比發生根本變化。公社革命未能取得外省革命運動有力配合,亦未爭取到廣大農民的支持,陷於孤軍奮戰,在力量懸殊情況下不可避免地招致失敗。主觀因素方面,由於法國無產階級本身的歷史局限性,出現若干嚴重失誤。公社委員會內部在作戰緊要關頭對面臨的嚴重局勢和應採取的緊急措施出現重大分歧,圍繞成立救國委員會及其職權、組成問題產生多數派和少數派,並在 5月中旬一度瀕於分裂。由此表明,沒有一個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堅強領導,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不可能緊密團結革命隊伍,採取正確斗爭策略,去奪取勝利。
巴黎公社與第一國際 公社革命是法國無產階級自發進行的一場革命,國際並沒有以任何行動直接促使公社誕生,而是以其思想和影響孕育了公社革命。公社無疑是國際的精神產兒。國際及其法國支部的建立,推動法國工人運動的重新高漲。瓦爾蘭等左翼蒲魯東主義者在參加國際工人運動實踐、接受國際思想哺育的過程中,逐步擺脫蒲魯東主義的桎梏,成長為革命者。參加國際的布朗基主義者也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國際的思想影響。一大批國際會員成為建立和領導公社的中堅力量。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的40名成員中半數以上是國際成員。當選的公社委員中有36名國際成員。除了某些重大失誤,公社所採取的重大措施,尤其是社會經濟措施,都與蒲魯東教條和布朗基主義相違背,而與國際的原則相符合。
K.馬克思F.恩格斯3月19日得悉巴黎爆發起義,滿腔熱情地讚揚巴黎無產者的革命創舉。公社革命期間,國際總委員會共舉行7次會議,主要討論公社問題。為發動各國工人聲援,支持和宣傳公社革命,3月29日派總委員會委員A.賽拉葉回巴黎,行前馬克思與他就公社鬥爭策略,尤其是爭取農民問題交換意見。馬克思與公社委員弗蘭克爾·萊奧、瓦爾蘭建立通信聯繫。弗蘭克爾·萊奧在信中請教馬克思,認為如能得到關於必須實行的社會改革的意見將非常寶貴。國際總委員會委員P.拉法格到巴黎會見許多公社活動家。國際還通過多種渠道與公社革命者聯繫。
公社失敗後,國際及其各國支部強烈抗議反動派鎮壓公社,譴責梯也爾政府暴行,發動營救、支援和救濟公社流亡者的活動。5月30日,馬克思在國際總委員會會議上宣讀題為《法蘭西內戰》的國際總委員會致歐洲和美國全體會員宣言。馬克思、恩格斯特别致力於以科學社會主義和國際的思想培養、教育公社流亡者。國際把弗蘭克爾·萊奧、瓦揚、符盧勃列夫斯基等17名公社戰士增補為總委員會委員。在國際倫敦代表會議(1871)和海牙代表大會(1872)上,他們站在馬克思一邊對巴枯寧分子進行鬥爭。
巴黎公社的歷史意義 巴黎公社是19世紀最偉大的社會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無產階級革命,是無產階級創建新社會的先驅。公社革命的發生和失敗,是世界近代史和無產階級解放運動史上發生的一個重大歷史轉折。它標誌著在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歷史進程中,歐洲資產階級不僅戰勝了封建貴族,而且殘酷鎮壓敢於起來爭奪政權的無產階級,從此在歐洲範圍內結束了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公社革命還標誌著19世紀無產階級解放運動達到新的高峰,巴黎無產階級解放鬥爭無論從革命的自覺性、革命內容的深刻性、嚴密的組織性,還是廣泛的民眾性,都遠遠超過已往任何一次革命運動。公社的光輝業績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世界歷史上享有崇高的歷史地位。它宣告開始了無產階級革命的世界歷史進程。這一場革命,檢驗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積累了極其寶貴的歷史經驗。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總結巴黎公社歷史經驗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參考書目
 羅新璋編譯:《巴黎公社公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朱庭光主編:《巴黎公社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2。
 William Serman, La Commune de Paris (1871),Fayard,Paris,1986.

配圖

巴黎公社(1871)巴黎公社(1871)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