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

洪山

洪山古名東山,又名黃鵠山。唐貞觀四年(630年)尉遲敬德在此監修彌寺。到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孟珙把隨州大洪山的幽濟禪寺遷移到這裡,才改黃秸山為洪山,改彌陀寺為崇寧萬壽禪寺。到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又改為寶通禪寺,一直沿襲至今。寺是依山建築的,門內有一個大院落,院中有放龜池,通以小橋,過橋有殿,殿後又有一院落,拴級上,才是大雄寶殿。寺內有口大鐵鐘,號稱“萬斤鍾”,是南寧嘉熙年間(1237~1240年)孟珙鑄造的。整個禪寺歷經千年,顯得幽靜古樸。

基本信息

洪山洪山
洪山古名東山,又名黃鵠山。唐貞觀四年(630年)尉遲敬德在此監修彌寺。到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孟珙把隨州大洪山的幽濟禪寺遷移到這裡,才改黃秸山為洪山,改彌陀寺為崇寧萬壽禪寺。到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又改為寶通禪寺,一直沿襲至今。寺是依山建築的,門內有一個大院落,院中有放龜池,通以小橋,過橋有殿,殿後又有一院落,拴級上,才是大雄寶殿。寺內有口大鐵鐘,號稱“萬斤鍾”,是南寧嘉熙年間(1237~1240年)孟珙鑄造的。整個禪寺歷經千年,顯得幽靜古樸。

簡介

洪山洪山
位於武漢市的洪山區內。依山建有千年古寺、古塔。
在寺後面的半山坡上有一座古塔,原名靈濟塔,因有洪山,人們就習慣地稱它為洪山寶塔。塔高40米有餘,八面七層,內石外磚,由基層盤鏇而上,逐漸縮小成為錐形,塔頂高出洪山主峰。始建於元代初年,後來被毀,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重修。後又重修過一次。登塔頂層憑窗眺望,周轉周圍湖光山色,一覽無餘。塔後山峰上,有洪山八景中的“棲霞”、“雲肩”等摩石刻;塔下有華嚴洞華嚴亭等名勝,為壯麗的寶塔增景添色。
與蛇山、龜山齊名,合稱“武漢三山”。
洪山區位於武漢市東南部,東抵鄂州市,南與江夏區接壤,東北與新洲隔江相望。東經114°7′-114°38′,北緯30°28′-30°42′。面積509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120188人。

發展概況

洪山洪山
“十五”期間,洪山區國民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實現了經濟跨越式發展,主要經濟指標“翻番”,經濟實力大大增強。2005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168.1億元。 2005年全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6.5億元,為2000年的5.05倍;區級財政體制收入達到4.52億元,為2000年的2.26倍。
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結構逐步趨向合理,一、二、三產業比重由2000年的17.2:38.7:44.1,調整為2005年的4.7:31.1:64.2。工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高新技術產業逐步成為全區主導產業之一;打造出一批區域性工業精品名牌;規模企業達到129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5.03億元,其中區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05年達到16.2億元,為2000年的2.7倍;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取得可喜成就,建成區級政務城域網和一批園區、企業信息區域網路。“住、購、學、游”等服務業得到較快發展。超市、大型購物中心、專業市場等新型商貿業態形成規模效應;交通物流、倉儲業發展加快;高校後勤社會化服務形成特色;房地產業成為新興支柱產業之一;旅遊業打造出科教文化特色游、山水風景名勝游和都市農業生態游三條主題旅遊線路;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中介、法律、金融、保險、物業管理、社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取得長足發展。消費需求不斷擴大,200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6億元,為2000年的1.7倍。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化。規模基地建設、農產品深加工有了新拓展;培育壯大了“洪山菜薹”等特色農副產品品牌;建成一批適應現代都市生活需要的觀光休閒景點,城郊型農業種養殖功能逐步向都市生態旅遊型功能轉變,農業綜合效能明顯提高。
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改革攻堅成效顯著。區直國有、集體和街鎮鄉辦企業改制基本完成,民營經濟得到較快發展。農村稅費改革和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農村戶籍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施行。城中村綜合改造試點工作全面展開。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力度加大,實現了政企職能分開。事業單位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財政、醫療、衛生、文體、教育保險勞動人事及其它各項改革繼續深化。對外開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資績效明顯。“十五”時期實際利用外資2億美元,為“九五”期間的4.3倍;實際到位內資110億元,為“九五”期間的2.7倍。
城鄉面貌明顯改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發展和完善。五年共新建擴建主次幹道、連通道60條,總長度達220公里;新建村組硬質道路280公里,實現了鄉村主要道路硬質化;完成了城鄉電網改造工程,農村水網、電話通訊等基礎網路建設取得新成果。實施重點建設項目114個,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0億元。實施“潔、綠、亮、美”工程,建成市級“山水園林城區”。
科教特色更加鮮明。創立了國家級科技創業中心,獨具洪山特色的科技企業孵化帶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孵化帶面積達到21.7萬平方米,在孵企業600餘家,轉化科技成果428項,我區成為全市科技孵化器建設示範區。保持了“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區”稱號,連續三屆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殊榮,成為全市唯一的“國際科技合作試點區”。基礎教育取得較大進步,中國小入學率、輟學率、畢業率普遍達標,洪山高中卓刀泉中學和華師大附小建成省級示範學校,石牌嶺高級職業中學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幼兒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各類成人教育繼續發展。圓滿完成省“西藏班”入駐我區任務,“西藏班”教學環境與管理受到省市好評。高等教育快速發展,轄區高校在校大學生突破40萬人。黃家湖地區新建大學3所,基本形成環東湖→環南湖→黃家湖高等教育長廊。

氣候特徵

洪山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區能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水熱同季、四季分明、乾濕明顯,無霜期長,適宜蔬菜等農作物的生長和漁牧業的養殖。全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50~2050小時,太陽輻射總量為106~110卡/平方厘米,無霜期平均為240~205天,年平均降水量為1150~1190毫米,並與光熱同季,主要集中在農作物需水的4-8月。光、熱、水資源豐富,並且具有組合優勢,為農業、漁業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氣候條件。但是,區內光、熱、水分布不均勻,變化較大,冬、夏季日照相差約一倍,一年中氣溫變化大,最熱的七月份平均氣溫29°C左右,最冷的元月份平均氣溫4°C,存在著夏季高溫,冬季冷凍等弊端。降雨量一般集中在4-8月,通常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在季節上分布不勻,春季陰雨連綿,夏季大暴雨,突發性強,日降雨量最多達248毫米,秋冬降雨較緩和,冬季時有乾旱發生。這些災害天氣對農業生產是不利的。
洪山地區年均氣溫16.3°C,農業界限溫度高於5°C者為283天,高於10°C者235天,高於20°C者136天,元期236天,年均日照時數2087時,年均降雨量1163mm。加上長江環繞全區東北西三面湖泊星羅棋布,地勢略有起伏。故湖泊效應、壟崗效應、城市效應明顯。這些氣候因素的綜合影響為洪山區蔬菜生產創造了優越條件。

歷史沿革

洪山武漢洪山廣場
洪山區是由境內有洪山而得名。
1949年11月,武漢市在江南地區設3個郊區,即洪山區、武泰區和挹江區。其中洪山區位於東湖和沙湖之間,區機關駐官園灣1號,轄官園、武珞、沙湖、東亭4鄉。武泰區區機關駐武昌萬佛林,轄白沙、蓮溪、佛林、楠木、永安5鄉。挹江區機關駐武昌王家墩,轄建設、解放、和平3鄉。
1951年4月,將洪山、武泰挹江三個郊區合併為武漢市第八區(武昌郊區),區機關駐地在武昌官園灣1號。轄解放、建設、和平、官園、武珞、沙湖、東亭、白沙、佛林、永安、楠木、蓮溪12鄉。
1952年7月,武漢市撤銷第八區(武昌郊區),並將武昌縣部分地區劃入武漢市,成立南湖區、東湖區。其中南湖區,區機關駐武昌苗園,轄永安、楠木、佛林、洪福、李家橋、青菱、花園、石咀、楊泗磯、老橋、馬驛、王家店、譚廟。譚佛、九夫、安家、湖口、油坊嶺、宗黃、福樂、滄海、烏龍22鄉;東湖區區機關先後在武昌曹家花園、周家灣、中高家灣等地。轄武珞、三合、魯巷、東湖、磨山、官園、龍王、溪橋、沙湖、東亭、楊湖11鄉。
1955年2月,武漢市將東湖區和武昌縣的第七區合併,成立洪山區。區機關駐武昌高家灣。轄洪山、武珞、蓮溪、魯巷、磨、長山、三合、聯合、中合、花山、春和、山湖、白滸、沿江、同意、太魯、大吳、劉黃18鄉和中南路街、武珞路街2個街道辦事處。
1956年6月,武漢市撤銷南湖區將武漢市江南的3個郊區(洪山區、南湖區和青山區)合併為洪山區和青山區。將原屬洪山區管轄的花山、中合、春和、聯合、大吳、劉黃、山湖等7個鄉劃歸青山區,又將原屬武昌區管轄的陸家街、千家街、珞珈山街劃歸洪山區,此時洪山區又將33個小鄉合併為蓮溪、東亭、南湖、喻家山、長春、長江、九峰、游廟、駝子店、黎明、建設、紅旗、和平、聯合、天興、前進、友誼、勝利、白滸等19鄉,中南路街、珞
1957年6月,武漢市將青山區改為城區,原青山區所轄鄉全部劃入洪山區,並將洪山區轄街道劃入武昌區。
1958年8月,武漢市將市郊各小郊區撤銷,成立武漢市郊區,區機關駐地在漢口萬松園路2號,1959年2月又遷至武昌街道口珞喻路6號,即今洪山區機關駐地。郊區成立後,先後將小鄉合併成立10個農村人民公社。即:紅旗(後改為南湖)、長青(後改為青菱)、關山、紅焰(後改為花山)、東風(後改為北湖)、武東、和平、五一(後改為葛店)、先鋒(後改為漢橋)、紅星(後改為岱山)。其中漢橋、岱山、葛店3個公社於1960年7月劃出。
1960年4月,武漢市通過了《關於加強領導,發動民眾,開展城市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決定》,從5月至7月在原行政區劃的基礎上,建立9個以區為單位,以大型工廠企業機關學校為骨幹的城市人民公社,撤銷武漢市郊區,原郊區所轄的農村人民公社就近劃給各城市人民公社管轄。洪山、關山等人民公社相繼成立。7月6日成立洪山(城市)人民公社,管轄武珞、珞珈山、濱湖、水果湖、東湖風景區等5個分社。
1961年3月武漢市將洪山區人民公社和關山人民公社合併,恢復行政區建置,成立武漢市洪山區。爾後,將原由洪山和關山兩個城市人民公社所管轄的農業生產管理區改為農業公社;同時將原城區公社建置撤銷,恢復街道辦事處。1963年6月,為便於管理,將武昌區轄的花山、尤廟兩個公社劃歸洪山區,又將洪山管轄的和平、聯合兩個公社劃歸武昌區。此時的洪山區轄東亭、蓮溪、南湖、魯巷、花山、尤廟、九峰等7個農村人民公社和喻家山、水果湖、珞珈山、中南路、武珞、濱湖、關山等7個街道辦事處。
1964年8月,武漢市為加強對市郊農村工作的領導決定撤銷洪山區和各城區農業辦公室,成立洪山和漢橋兩個郊區。原屬洪山區管轄的喻家山、關山、珞珈山、武珞路、中南路、水果湖、濱湖等7個街道辦事處劃歸武昌區;原武昌區轄的和平、聯合、青菱、石咀等4個農村人民公社劃歸洪山區;原屬青山區轄的環城、天興、建設、黎明、紅旗、火官、白滸、沿江等8個農村人民公社劃歸洪山區。加上洪山區原有的蓮溪、東亭、南湖、魯巷、九峰、尤廟、花山等7個農村人民公社,洪山區此時轄19個農村人民公社。為了便於實施領導,洪山區對所屬公社建置又作了調整:同年8月,撤銷沿江公社併入白滸公社;1966年3月撤銷火官公社,分別併入建設、紅旗公社;同年4月撤銷蓮溪公社和東亭公社合併而為洪山公社。至此,洪山區轄和平、聯合、青菱、石咀、環城、天興、建設、黎明、紅旗、洪山、南湖、魯巷、九峰、尤廟、花山、白滸等16個農村人民公社。
1968年2月,洪山區革命委員會成立。1975年2月,將16個公社合併為7個公社。即:洪山、魯巷、南湖合併為洪山公社;青菱、石咀合併為青菱公社;九峰、尤廟合併為九峰公社;花山、白滸合併為花山公社;黎明、建設、紅旗合併為建設公社;環城、聯合、和平合併為和平公社;天興公社。
1976年1月,漢橋區撤銷併入洪山區,此時,洪山區成為環繞武漢市的大郊區。轄有洪山、青菱、和平、花山、建設、九峰、天興、江堤、永豐、長豐、後湖、諶家磯等12個公社和琴斷口、唐家墩2個街道辦事處。
1984年1月,洪山區所轄農村人民公社改為鄉。
1985年1月,將洪山區管轄的江北地區的江堤、永豐、長豐、後湖、諶家磯等5鄉以及琴斷口、唐家墩、岱山(1980年1月成立的街道)等3個街道辦事處分別劃為礄口區、漢陽區和江岸區。
1986年7月,將原由武昌區管轄的關山街、獅子山街、葛化街以及珞珈山的大部分組建成的珞南街,劃歸洪山區管轄;1987年1月,將原屬鄂州市的左嶺鎮劃歸洪山區。至此,洪山區管轄天興、和平、建設、洪山、青菱、九峰等6個鄉,花山、左嶺街2鎮以及關山、獅子山、珞南、張家灣葛化紅旗等6個街道辦事處。
1993年7月左嶺鎮同葛化街合署辦公;1994年青菱鄉同張家灣街合署辦公。
2000年,洪山區轄6個街道、2個鎮、6個鄉。總人口878379人,各鄉鎮人口: 珞南街道 198904 關山街道 195732 獅子山街道 58786 張家灣街道 13422 紅旗街道 524 葛化街道 5282 花山鎮 29024 左嶺鎮 30453 洪山鄉 87536 青菱鄉 36076 九蜂鄉 19745 和平鄉 108753 建設鄉 53504 天興鄉 2942 東湖開發區虛擬鎮 24546 武鋼北湖農場虛擬鄉 13150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3年,區委、區人大、區人民政府和區政協機關遷駐珞獅路318號。

行政區劃

洪山洪山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洪山區轄8個街道、2個鎮、4個鄉:珞南街道、關山街道、獅子山街道、張家灣街道、紅旗街道、葛化街道、洪山街道、和平街道、花山鎮、左嶺鎮、青菱鄉、九峰鄉、建設鄉、天興鄉。共有124個居委會、125個村委會。
關山街道 辦事處駐珞喻路238號,人口282830人,面積35.00平方千米。轄39個居委會:海核、汽發、南望、長山、磨山、郵科院、汽標、化院、紫菘、陽光、民院路、科技學院、關山口、鼓風、關山路、象鼻山、魯廣、關南、魯磨路、長江、研究所、地質大學、龍安、華科大、中南財大南湖校區、關西、吳家灣、當代、葛光、華城新都康居園、碧水、學府、紅星、黃金山、太陽城、智慧城、保利。
●珞南街道 辦事處駐珞獅路200號,人口205676人,面積13.50平方千米。轄35個居委會:街道口、四眼井、勸業場、金橋、武珞、石牌園、伏虎山、武測、麗島花園、研究所、洪珞、華師大一、華師大二、廣八路、卓刀泉、虎泉、廣埠屯、方桂園、馬莊苑、五環、武漢理工大西、武漢理工大東、元寶山、體院、金昌、竹苑、黎明、尤李、博苑、中建三局、桂子山莊、圓夢家園、高創家園、尚文創業城桂子花園
●獅子山街道 辦事處駐珞獅路513號,人口89192人,面積14.10平方千米。轄10個居委會:華農東、華農西、通惠、省農科院、研究所、湖工、武鐵、珞獅路、獅南、南胡山莊。
●張家灣街道 辦事處駐張家灣,人口20140人,面積23.40平方千米。轄8個居委會:三橋、張家灣、建村、農科院、南湖、城南新居、光霞、長征
●紅旗街道 辦事處駐鐵鋪嶺,人口18165人,面積14.30平方千米。轄7個居委會:聯合、東風、武東、光明、建設、和平、徐東。
●葛化街道 辦事處駐左嶺,人口10989人,面積2.20方千米。轄4個居委會:白滸、左嶺、葛化、祥龍。
●和平街道 辦事處駐工業大道13號,人口22270人,面積42.00平方千米。轄8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金鶴園、徐東歐洲花園、三角路、團結、徐東新村、盛世花園、余家頭、下馬廟、柴林頭、和平、武豐、東興洲、大洲、東方紅、廠前、龔家嶺、先鋒、湖光、北洋橋、白馬洲、新武東、蘆咀。
●洪山街道 鄉政府駐雄楚大街195號,人口21295人,面積62.00平方千米。轄11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魯巷街、三鴻、東湖新城、板橋、洪山、井崗、馬湖、紅旗、北港、向陽、星星、橋樑、磨山、風光、卓刀泉、東湖、漁光、東亭、余家湖、姚家嶺、幸福、先建、南湖、板橋、李橋、雙建、新路、湯遜湖。
●左嶺鎮 鎮政府駐左嶺正街117號,人口29587人,面積45.00平方千米。轄16個村委會:左嶺、金王、呂墩、花園、上街、程墩、彭李、卸甲、大羅、泉井、黃陂嶺、周莊、朝陽、快嶺、甲鋪嶺、園林。
●花山鎮 鎮政府駐花山鎮,人口30388人,面積54.00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花山、白滸、清豐、東港、沿江、聯豐、吳橋、賽山、何董、清潭、山湖、紅光、牡羊山、紅軍、土橋、聯合、花山、春和、紅焰、後山。
●建設鄉 鄉政府駐杜家井,人口27607人,面積66.80平方千米。轄25個村委會:群利、群聯、向家尾、黎明、四新、高潮、崇陽、前鋒、新村、新集、建洲、建設、工業港、胡教、五一、火官、紅勝、星火、同興、努力、群力、勝強、武東、賈嶺、五星。
●青菱鄉 鄉政府駐張家灣,人口24986人,面積63.80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橫堤、火箭、金塘、楊泗、石嘴、老橋、楊林、西灣、建陽、花園、建群、建和、長江、長征、烽火、光霞、毛坦、勝利、青菱、漁業、紅霞。
●九峰鄉 鄉政府駐王家店,人口47520人,面積48.00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王店、古架、濱湖、建強、何劉、三星、群建、保豐、新農、新洪、新建、九峰、馬驛、新躍。
●天興鄉 鄉政府駐天興洲,人口3824人,面積26平方千米。轄3個村委會:天興、江心、復興。

相關詞條

泰山 太行山 太白山 喜馬拉雅山 武夷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