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福鄉

興福鄉

興福鄉距綏化城區約10公里,南鄰南泥河,北靠呼蘭河,哈伊、綏巴公路及哈佳鐵路貫穿全鄉,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全鄉總面積171.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35萬畝,轄9個行政村,總人口36480人,社會總產值實現了2.74億元,人均收入實現3100多元。 2016年8月經省政府行政區劃調整專題會議研究同意,黑龍江省對綏化、牡丹江、哈市部分地區行政區划進行調整,其中,同意將綏化市北林區興福鄉撤鄉設鎮,以興福鄉行政區域為興福鎮的行政區域,原隸屬關係、政府所在地不變,鎮政府駐興福村。

基本信息

經濟狀況

農業

興福鄉 興福鄉

興福鄉圍繞農民增收,大力發展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勞務產業。畜牧業逐漸發展壯大。全鄉畜牧業產值實現6674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7.1%,馬鈴薯產業成為經濟亮點。全鄉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34950畝,年產值3000多萬元,全鄉人均收入800多元,大豆產業強勢發展,全鄉"兩高"大豆種植面積達到4萬畝,使全鄉大豆生產初步形成了規模化、優質化、產業化的經營格局,糧食收購一條街正在形成,年收購大豆3萬多噸,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全鄉新並銷往全年各地,開發建設500萬元以上項目1個,200萬元以上項目2個,50萬元以上項目9個,全鄉招商引資工作正在穩步前進,同時大力發展煙經濟,全鄉發展烤菸面積近4500畝,年收入560萬元,創利稅120萬元,興福鄉"兩豆一煙"經濟格局初步形成。

旅遊業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興福鄉的旅遊業正在悄然興起,以興福鄉老年公寓娛樂城為龍頭,大力發展旅遊業,利用興福鄉的養魚資源和豐富的水資源,度假垂釣成為興福鄉一道美麗的風景。

種植業

興福鄉現有耕地面積18.35萬畝,全部實行無公害種植,作為寒地黑土之鄉,主要農產品有馬鈴薯、大豆、玉米、 水稻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烤菸、瓜菜、食用菌、特菜等。是綏化

北林區興福鄉聚寶村 北林區興福鄉聚寶村

市主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之一。

馬鈴薯

:興福鄉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3.59萬畝,年產種薯3.7萬噸,生產澱粉、粉條冬粉近10萬斤,遠銷到遼、吉、魯、蒙等多個省、市、自治區成為興福鄉新的經濟成長點。

大豆

:興福鄉是綠色高油、高蛋白大豆種植基地之一,全鄉種植面積達4萬多畝,主要品種有綏農14、綏農10、合豐25,黑農44等。

水稻

:興福鄉水稻種植品種主要有空育131、綏農14、年生產優質水稻1.5萬噸,所出產的綠色大米遠銷全國各地。

玉米

:興福鄉玉米種植面積達4萬畝,主要品種有四單19、白單9、東農250等、年產玉米2.3萬噸,是加工澱粉、酒精、玉米油的上等原料。

棚室蔬菜

,興福鄉各俱特色的反季節棚室蔬菜大棚4處,種植面積600多畝,年產蔬菜30萬公斤,為興福鄉發展餐桌經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養殖業

興福鄉是全區畜牧養殖大鄉,畜牧養殖收入已成為全鄉經濟的半壁江山。黃牛、生豬、大鵝、肉蛋雞等養殖已形成規模。

棚室蔬菜 棚室蔬菜

黃牛

:興福鄉現有黃牛及肉牛存欄7080頭,品種分別有西門塔爾、本地黃牛等,全都採用人工受精。繁殖快,品種好,成品牛銷往全國各地。

生豬

:興福鄉現有養豬專業村2個,專業屯10個,養豬專業戶300戶,專業大戶60戶,存欄33500頭,是全區主要肉源生產基地之一。也是農民發家致富的主要途徑。

大鵝

:興福鄉現有大鵝15萬隻,全部養殖本地大鵝,興福鄉年出欄達10萬隻,拉動了養鵝業的快速發展。

蛋雞

:興福鄉有養殖蛋雞大戶6戶,現存欄12萬隻,年產優質商品蛋300噸,為保障全市人民的生活做出了積極貢獻。

工業園區

總況

全鄉新開發建設500萬元以上項目1個,200萬元以上項目2個,50萬元

黃牛養殖 黃牛養殖

以上項目9個,闢建了占地3萬平方米的糧食加工銷售企業小區。新建、擴建投資290萬元的萬粵糧貿公司,投資260萬元的興福糧貿公司等糧食加工銷售企業12家,年銷售糧食4萬噸,安置剩餘勞動力500多人。

旅遊

興福鄉有著豐富的養魚資源和水資源,有著極大的旅遊開發價值。

青年致富

原因

興福鄉共有18歲以下未成年人3391人,占全鄉人口總數的9%,其中初、高

烤菸 烤菸

中畢業返鄉青年540人,占未成年人總數的15.9%。針對部分初、高中畢業返鄉青年中存在的“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術”的困境,特別是畢業後的農村青年不能儘快融入當地的經濟活動,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巨大浪費的實際情況。

措施

興福鄉黨委、政府和關工組織充分發揮“五老”人員作用,積極推進青年科技致富活動,幫助他們學科技、練本領、謀職業、奔小康,取得了顯著效果。

抓“學”字,轉變思想,科技引路

為了幫助“返鄉青年”能夠儘快學到實用技術和實踐經驗,興福鄉充分利用他們有知識、見識廣的優勢,緊緊抓住“科普之冬”和“三下鄉”等活動的有利契機,邀請省、市、區的農藝師、專家和本鄉的養殖、種植大戶,舉辦科技培訓班12次,培訓5000餘人次。通過培訓,使“返鄉青年”學到了實踐知識,轉變了思想觀念,增加了科技致富的本領。新城村青年王猛在培訓班裡學到了烤菸新法栽培和新法烘烤的技術後,套用到自家的烤菸生產。當年每垧地就增加收入20%,二垧地增收6000元。

抓“幫”字,開闢門路,多方謀業

白芸豆喜獲豐收 白芸豆喜獲豐收

“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興福鄉在抓好“返鄉青年”科技培訓的同時,針對“返鄉青年”農民就業增收困難的實際,科學制定了內部轉移、外部輸出和培訓安置計畫,切實提高“返鄉青年”的轉崗就業能力和競爭力,從而使全鄉500餘名青年獲得了理想的安置機會,有效地增加了收入。內部轉移,即充分發揮本鄉民營企業多的優勢,通過鄉黨委、政府和關工組織分別與企業和“返鄉青年”聯繫,當企業需求各種人才時,從“返鄉青年”中擇優錄取。六合村二組回家青年韓大興,高中畢業後一直閒在家裡,後經包村幹部介紹,到姜濤收糧站打工,月薪600餘元。外部輸出,即通過勞務公司聯繫,在向北京、天津、大連、青島、深圳等城市輸出勞務時,把“返鄉青年”列為重點,優先安排。近幾年來,通過“外輸”的辦法,安排“返鄉青年”達340多人。萬興村三組回鄉青年鄒金萍,通過外輸,到深圳一家紡織廠打工,一乾就是三年,現在已擔任工長,月薪達3000餘元。興福村一組佟艷梅被安排到青島市一家工藝品有限公司打工,月薪1500餘元。

抓“帶”字,典型示範,大戶引導

興福鄉共有各類典型大戶57戶,為能讓“返鄉青年”真正學到本領,儘快致富,他們決定安排每個典型大戶帶1—2名“返鄉青年”,手把手地教,面對面地學,學生動手操作,老師親身指點,為“返鄉青年”提高實用技能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巨寶村委會主任張德山是遠近出名的繁殖大豆良種的典型大戶,他負責帶本組青年李會波、張濤。在他的幫帶下,這兩名“返鄉青年”僅用兩年就成為了本地小有名氣的良種繁育示範戶。民權村六組劉志英是種植、販運馬鈴薯的大戶,黨委安排他帶本組回鄉青年高震後,劉志英不僅幫助高震安排土地、安排良種,教他怎樣整地、怎樣施肥。馬鈴薯收穫後,她還帶高震去遼寧的鐵嶺、營口等地銷售種子。僅兩年多的時間,高震就蓋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過上了小康生活。

當地名人

總況

王仁福,綏化市益盛糧食購銷有限公司總經理。他的公司年外銷大豆3萬多噸,遠銷到山東、廣東、雲南、天津等地,在他的企業中常年務工的農民就有50多人,依託他的公司販糧的農用運輸車輛有近500台。王仁福原是興福鄉供銷社的一名普通售貨員。1997年,供銷合作社開始改制,王仁福看準了大豆市場的火爆商機,辭職開始了他的創業之旅。他發現當地農民生產的大豆品質很好,就是因為沒有進行精選加工,所以賣不上好價錢。他求助親友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籌集了近10萬元資金開始收購大豆。他將大豆進行精選和分級,分出好、中、差三個等級,將好的做成定量包裝銷往外地賣高價,將中等的送到當地的油坊,差的送到飼料加工企業。他通過精選分級賺差價和收購存儲打市場價格的時間差,當年就還上了從親友那借來的錢。王仁福做生意講誠信、講信譽,從不騙人,答應客戶的事說到做到,慢慢地來他這收購大豆的客戶也越來越多了。面對著廣闊的市場,王仁福看到了無限的商機,他覺得擴大規模的時機到了,他又四處籌措資金,投資10萬元購進了6台新型大豆清選機和一個大型精選糧塔,並擴建了場地的庫房。糧食收購資金不 足,他就打短平快,採取快進快出的方式,加快了資金的周轉速度,別說,這一招還真見效,雖然糧食留存的時間短,價格差不大,每斤糧賺的錢也是微利,但是糧食銷得快,銷售量大,錢雖然和每年賺的一樣多,卻給王仁福帶來了又一個快發展的大好機會。銷售的量大,結識的客戶就多,合作的面也就更廣闊了,這時他經營的大豆已經遠銷到了山東、河南、河北等省的很多城市,很多外地客戶對他企業的購銷規模也有了認可,很多生產加工企業找到王仁福合作,訂貨的客戶更多了。

拉動經濟發展

2004年,王仁福投資50萬元註冊成立了綏化市益盛糧食購銷有限公司,場地達到1萬平方米,庫容達到4000噸,年購銷糧食2萬噸,每天來益盛公司買糧的車輛就有近百台,極大地拉動了當地大豆經濟的發展。2005年,山東金鑼集團找到了王仁福,與益盛公司達成了合作協定,金鑼集團派人常年駐守益盛公司收購大豆,除了滿足集團中企業自身的生產加工需要,還有一部分大豆蛋白產品出口創匯。3年來,益盛公司已經累計為山東金鑼集團供應高品質大豆8萬餘噸。如今的綏化市益盛糧食購銷有限公司,收購大豆的覆蓋面已經擴展到巴彥、克山等7個縣市的1000多個村屯,最北端輻射到嘉蔭縣。與之保持常年合作關係的就有臨沂山松生物製品有限公司和嘉華油脂有限公司等10多家大型企業。

益盛公司的發展還帶動了當地運輸業的繁榮,興福鄉當地利用農閒搞運輸的車輛也由2000年的150多台增加到現在的600多台,還出現了興福村和福順村這樣離收購一條街較近的運輸專業村,全鄉的運輸專業戶更是達到了620個。公司在拉動糧食收購和運輸業的同時,還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勞動就業的機會,在益盛公司常年務工的當地農民就達到50人,高峰時每天的用工人數有上百人,勞務輸出這一項又為當地農民增收近50萬元,益盛公司現在已經成為興福鄉勞務經濟發展的一個有力拉動企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