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彭”是象聲詞,源自敲鼓聲。《說文》:“彭,鼓聲也。從壴,彡聲。”壴表示鼓的形狀,彡表示連續敲鼓發出的聲音。該字會意。字從壴(zhù),從彡(shān)。“壴”為“鼓”省。“彡”即“三”,表示“多”、“繁多”。“壴”與“彡”聯合起來表示“樂聲密集”。本義:鼓聲密集。彭是古國名、地名和姓氏。該姓氏在百家姓中排行第三十九位,全國彭氏人口約七百八十七萬六千餘人。彭氏宗祠位於湖南省隆回縣岩口鎮星塘村。據《彭氏族譜》記載,是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94年)的漢族祠堂建築,屬於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民國十七年曾進行維修。

基本信息

漢字釋義

彭
漢字:彭péngbāng
彭字骨刻文演變: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廣韻》:薄庚切,平庚,並
漢語拼音:péng
注音符號:ㄆㄥˊ
部首:部首:彡
筆畫:部外筆畫9,總筆畫12
輸入法編碼:五筆86:FKUE,五筆98:FKUE,倉頡:GTHHH
筆順編號:121251431333
四角號碼:4212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5F6D[1-2]

漢字字義

會意。字從壴(zhù),從彡(shān)。“壴”為“鼓”省。“彡”即“三”,表示“多”、“繁多”。“壴”與“彡”聯合起來表示“樂聲密集”。本義:鼓聲密集
古老的姓氏。
1、鼓聲。《說文·壴部》:“彭,鼓聲也。”
2、古國名。在今江蘇省徐州市。相傳陸終為古祝融之後,生有六子,三曰彭祖帝堯封彭祖於彭(今江蘇徐州市),為大彭氏國。大彭氏國於商朝被滅後,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彭氏。
3、古代地名。在今河南省中部。《詩·鄭風·清人》:“清,人在彭,駟介旁旁。”毛傳:“清,邑也。彭,衛之河上,鄭,之郊也。”
4、古代水名。今漢水支流南河及其分支馬欄河。《左傳·桓公十二年》:“伐絞之役,楚師分涉於-彭。”陸德明釋文:“彭水出新城昌魏縣東北,至南鄉筑陽縣入漢。”
5、姓。
彭2[bāngㄅㄤ]
[《集韻》逋旁切,平唐,幫。]
形容多。參見“彭2彭”。《集韻·平唐》:“彭,多貌。”參見“彭2彭”。
彭3[pángㄆㄤˊ]
[《集韻》蒲光切,平唐,並。]
1.盛大貌。參見“彭3魄”。2.強壯貌。參見“彭3彭”。3.通“旁”。旁側。《易·大有》:“九四,匪其彭,無咎。”王弼註:“匪其旁,則無咎矣。”孔穎達疏:“,非也;彭,旁也。謂九三在九四之旁,能棄三歸五,故得無咎也。”《墨子·備穴》:“若彭有水濁非常者,此穴土也。”孫詒讓間詁引王念孫曰:“彭與旁通。”4.通“篣”。搒,笞擊。參見“彭3考”。
彭4[pēngㄆㄥ]
見“彭4湃”。

漢字詞語

詞語中的數字表示不同的義項:
彭屍
道家說人身有三屍蟲,圴有大害,上屍彭倨好寶物,中屍彭質好五味,下屍彭矯好色慾,合稱為“彭屍”。宋范成大《不寐》詩:“彭屍不得去,罡騎無行色,主客兩愁緒,虛室浪生白。”參見“三屍”、“三彭”。
彭考
搒拷。笞打拷問。《後漢書·獨行傳·戴就》:“又燒鋘斧,使就挾於肘腋。就語獄卒:‘可熟燒斧,勿令冷。’每上彭考,因止飯食不肯下,肉焦毀墯地者,掇而食之。”李賢註:“彭即篣也。”
彭李
彭祖和李耳的並稱。傳說二人壽極綿長。宋陶谷《清異錄·肢體》:“張崇帥廬,遇生日,設延生大齋,僧道獻功德疏,祈祝之詞往往上比彭李。”
彭亨
1.驕滿貌。《詩·大雅·盪》“女炰烋於中國,斂怨以為德”毛傳:“炰烋,猶彭亨也。”孔穎達疏:“汝既官不得人,徒彭亨然自矜莊以為氣健。”馬瑞辰通釋:“彭亨即炰烋之轉,乾寶《易》註:‘彭亨,驕滿貌。’”
2.鼓脹;脹大貌。《太平御覽》卷七二○引北魏高湛《養生論》:“尋常飲食,每令得所,多餐令人彭亨短氣,或致暴疾。”唐韓愈《石鼎聯句》詩序:“龍頭縮菌蠢,豕腹漲彭亨。”劉大白《龜》詩:“你大肚彭亨,好像個財神。”
彭郎
江西彭澤縣南岸有澎浪磯,隔江與大、小孤山相望,俚因轉“孤”為“姑”,轉“澎浪”為“彭郎”,雲“彭郎者,小姑壻也”。後遂以此相傳。見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宋蘇軾《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詩:“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彭勃
1.迅猛不衰貌。《南齊書·五行志》:“風起迅急,從東方來,暴疾彭勃浪津。”
2.草名。《太平御覽》卷九九七引《神仙服食經》:“十一月采彭勃,彭勃,白蒿也。”
彭侯
傳說中的木精之名。晉乾寶《搜神記》卷十八:“吳先主時,陸敬叔為建安太守,使人伐大樟樹,不數斧,忽有血出,樹斷,有物人面狗身,從樹中出。敬叔曰:‘此名彭侯。’乃烹食之,其味如狗。”《太平御覽》卷八八六引《白澤圖》曰:“木之精名彭侯,狀如黑狗,無尾,可烹食之。”
彭祖
傳說中的人物。因封於彭,故稱。傳說他善養生,有導引之術,活到八百高齡。見漢劉向《列仙傳·彭祖》。《荀子·修身》:“扁善之度:以治氣養生,則身後彭祖;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唐楊炯《庭菊賦》:“降文皇之命,脩彭祖之術,保性和神,此焉終吉。”
彭韋
大彭和豕韋的並稱。二人國衰猶得為伯。語出《國語·鄭語》:“佐制物於前代者,昆吾為夏伯矣,大彭、豕韋為商伯矣。”韋昭註:“大彭,陸終第三子曰籛,為彭姓,封於大彭,謂之彭祖,彭城是也。豕韋,彭姓之別封於豕韋者也。殷衰,二國相繼為商伯。”《魏書·尒朱榮傳論》:“向使榮無奸忍之失,修德義之風,則彭韋伊霍夫何足數。”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魏書一》:“則彭韋伊霍夫何足數,彭韋謂大彭、豕韋也。”
彭涓
彭祖和涓子的並稱。二人均為傳說中的長壽者。《晉書·郭璞傳》:“不壽殤子,不夭彭涓,不壯秋毫,不小太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獲水》:“趙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術,浮游碭郡間二百餘年。”南朝梁陶弘景《尋山志》:“仰彭涓兮弗遠,必長年兮可期。”
彭排
旁排。即盾牌。御攻防身的戰具。彭,通“旁”。《釋名·釋兵》:“彭排:彭,旁也。在旁排敵御攻也。”《太平御覽》卷三五七引三國蜀諸葛亮《軍令》:“帳下及右陣各持彭排。”《資治通鑑·晉安帝義熙八年》:“顯之至軍後不見藩,而見軍人擔彭排戰具。”胡三省註:“彭排,即今之旁排,所以扞鋒矢。”
彭聃
彭祖與老聃的並稱。傳說二人均極長壽。晉嵇紹《贈石季倫》詩:“遠希彭聃壽,虛心處沖默。”宋蘇轍《送李鈞郎中》詩:“歌吟髣髴類騷雅,導引委曲師彭聃。”清趙翼《袁子才輓詩》:“本非邢尹生相妬,縱到彭聃死亦殤。”
彭彭
1、盛多貌。《詩·齊風·載驅》:“汶水湯湯,行人彭彭。”毛傳:“彭彭,多貌。”高亨註:“彭彭,盛多貌。”唐張籍《將軍行》:“戰車彭彭旌旗動,三十六軍齊上隴。”
2、強壯貌。《詩·大雅·大明》:“檀車煌煌,駟騵彭彭。”鄭玄箋:“兵車鮮明,馬又強。”孔穎達疏:“又駕駟騵之馬,彭彭然皆強盛。”漢蔡邕《祖餞祝文》:“鸞鳴雍雍,四牡彭彭。”
彭蜞
蟹的一種,體小少肉。《晉書·蔡謨傳》:“謨初渡江,見彭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頓,方知非蟹。”宋洪邁《容齋四筆·臨海蟹圖》:“彭蜞,大於螖,小於常蟹。”
彭魄
象聲詞。宋方岳《扣角》詩:“東家打麥聲彭魄,西家繅絲雪能白。”
彭魄
廣大無邊貌。漢揚雄《太玄·中》“崑崙旁薄幽”晉范望註:“昆,渾也,侖,淪也,天之象也。旁薄,猶彭魄也,地之形也。幽,隱也。言天渾淪而包於地,地彭魄而在其中。”
彭殤
猶言壽夭。彭,彭祖,指高壽;殤,未成年而死。語本《莊子·齊物論》“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唐楊炯《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情均榮辱,則萬象同歸;跡混彭殤,則百齡俱盡。”清金農《問顏大懋倫疾》詩:“《齊物》彭殤原可擬,同年椿菌又如何?”
彭窯
元代名匠彭均寶燒窯於霍州,製品仿北宋定窯,胎薄質細,淨白尚素,當時稱為“彭窯”。又稱“新定窯”。參閱明曹昭《新增格古要論·古窯器論·彭窯》。
彭澤米
晉書·隱逸傳·陶潛》載陶潛為彭澤令,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遂解印去縣。後因以“彭澤米”指微薄的官俸。宋蘇軾《故周茂叔先生濂溪》詩:“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因拋彭澤米,偶似西山夫。”
彭濞
雲氣蘊積貌。《淮南子·俶真訓》:“譬若周雲之蘢蓯遼巢彭濞而為雨。”高誘註:“遼巢彭濞,蘊積貌也。”猶滂沛。雨大貌。
彭鏗
1.即彭祖。《楚辭·天問》:“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王逸註:“彭鏗,彭祖也。”洪興祖補註引《神仙傳》:“彭祖,姓,籛,名,鏗,堯封於彭城。”清顧炎武《錢生肅潤之父出示所輯方書》詩:“彭鏗有後賢,物理恣探玩。”
2.象聲詞。宋蘇軾《和蔡景繁海州石室》。

姓氏宗譜

1、明正德十五年(1520)長沙《青山彭氏會宗譜》“序”稱:始遷祖濙,字漢霖,號旭湖,由彭城世居江西吉州之廬陵山口老槓樹下,唐同光元年(923),與子姻舅陳端將甥孫常鈞南行,至長沙霧陽鄉等地,遂落籍於斯。濙公家於青山大田鋪,其子鄭、鄑、翁、圖、道徙居他處,唯長子鄹之子孫世居青山。濙三十三世孫彭澤,派名幸庵,明世宗時為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2、清乾隆二年(1737)長沙《高倉彭氏統宗譜》“序”稱始祖濙,為唐保義郎,封正侯,值江南黃巢事,同招討使姻舅陳端、蔣良傑共領兵征剿,以老疾辭官,六子皆隨侍,後唐同光元年(923)卜居長沙霧陽等鄉。長子鄹,字宗孟,行文一,世居青山;次子鄭,字宗榮,行文二,居湘陰;三子鄑,字宗獻,行文三,居火散橋等處;四子翁,字宗明,行文四,居平江高橋;五子圖,字宗武,行文五,居平江入贅單氏;六子道,字宗元,行文六,居湘陰讀書坪等地。鄹裔十世孫文瑄,字仕和,行賢六,徙高倉。
其派行為:幸遇昌明日,宇宙太和新。朝廷賢德重,世家文武興。弦誦九州合,詩書萬國聞。庠序時勤習,科甲自聯登。
3、清道光十一年(1831)湘鄉《上湘北門彭氏族譜》之《源流記》曰:溯祖者,“第宜詳其所知,而闕其所不知者”,稱鼻祖瑞,字輯五,以明經授學博,將赴任於楚南嶽州,道由萍鄉蒸水而下泊潭邑之湘河口,聞靖難兵熾,金陵岌岌,於是棄官易小舟溯流而上抵湘鄉,卜宅於邑治北門外。
4、清道光二十八年(1849)湘鄉《九溪彭氏族譜》“序”稱:彭氏受姓源於顓頊孫陸終氏,生子名籛鏗,為唐臣,封大彭,以地為氏,官虞夏商周,壽七百六十一歲。遞傳至徵君字構雲,唐元宗時由河間瀛州徙居江右,二十二世孫宣甫,子景祥,元至正三年(1343)由江右遷湘鄉老四十八都即今二十五都九溪彎六石屋場,為湘鄉始遷祖,派分汝聖(檉)、汝賢兩房。1921年湘鄉《九溪彭氏續修族譜》“世次記”載:汝賢下傳至十三世孫忠遂,清康乾年間,由湘鄉遷湘潭,再下傳六世至清宗,即“彭大將軍”是也。
(舊班序)累汝邦宗孟,添思自漢興,朝世代忠良,臣正安民清。
(新班序)康際運愈昌,其原緒以長,遠紹先祖德,步履繼淮陽。
(續班序)華夏方鼎盛,平治日雲蒸,秧沖與和莊,緝熙善友仁。
敦倫篤飭紀,作述慶瓊英,惠迪吉億兆,綿延廣克延。
5、清鹹豐丁已(1857)邵陽《大沖彭氏續修族譜》之“源流考略”云:唐禮部郎中景直,居瀛州,後曰云者,遷袁州宜春,元宗朝屢不起,人稱徵君,亦作構雲,或其字也。裔孫遷吉州廬陵隱源山口。明初,有彭鑾,字夢春,父子自豫章始遷湘鄉濲水,復遷寶慶邵陵,為大沖彭氏之鼻祖。
(大沖舊班次)再志啟宗太仲承,守世有能必羨稱。
(小沖舊班次)才遠汝世嗣仲承,朝興國正天星順。
(新班次)爵祿(官清)榮先代,文章顯大廷,長平貽澤厚,忠孝秉常經。
6、清鹹豐七年(1857)祁陽《彭氏三修族譜》字輩:(從十五世起)惠迪家聲振,美彰肇發揚,觀光逢盛世,懷寶煥宗邦,駿起人文萃,聯開甲第長,千秋同貴顯,百代紹琳琅。
7、1931年資陽《資陽彭氏族譜》載“源流紀”云:彭氏受姓源於籛鏗,遞傳至本支支祖抗,字武陽,抗生子世,西晉部將,因助鄱陽郡守顧眾討賊,顧以女妻之,遂家鄱陽。至二十世孫淮齊,字子福(“大宗總序”則稱始遷祖子福,字崇書,號淮齊,世居江西吉安府安福縣邰雲山),明永樂二年(1404)由安福遷星沙之益陽二十里香爐山、黃源沖,為遷益始祖。後裔支分派衍益陽各地及外徙他邑。
香爐山續修字輩:子慶友鑒明,永紹以大欽,魁啟化賢(仁)義,達用作朝宗。
(三修新續派語):華國惟家正,安邦定克昌,傳其先志學,祖述顯文光。
(通派派語):海岳風雲會,中原氣象雄,星羅如翼軫,述古詠霓虹。
宦籍同江右,馨香薦閣東,鍾靈觀後進,黼黻贊前功。
8、1999年公館(陂塍族譜)載本族之字輩。
龍尚桂輝均,錫乃景福,定克顯揚,世修其德,嘉必紹昌。
按:《通志·氏族略二》云:“彭氏,即大彭之國,在商為諸侯國。古祝融之後,有陸終氏,六子,第三子彭祖建國於彭,子孫以國為氏。又彭亦為姓。《國語》雲,祝融之後八姓,己、董、彭、禿、妘、斟、曹、羋,周滅之。”而湘西、湘南少數民族都有彭姓,且湘西彭姓是土家族大姓之一,號稱北江彭氏。

姓氏分布

彭氏分布彭氏分布
江西

江西省新余市羅坊鎮有8個彭姓村落、姚圩鎮有3個彭姓村落,人口約8000人。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唱凱鎮鎮上及官州彭村有一千餘人。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彬江鎮有十八個彭姓村落,人口約5000人。
江西省九江市柘林鎮,橫山村有200餘人為彭姓,來自河南信陽。
江西省南昌安義縣,龍津鎮,鳳山仕橋村周圍散布十個彭姓村落,人口共約4000人。
江西省會昌縣西江鎮,紅星村,全村約3000人為彭姓。
江西省鄱陽縣雙港鎮,有10個彭姓村落,人口約5000人。
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古縣鎮彭家村。
江西省撫州羅湖鎮丁村彭氏約200人。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竹坪鄉彭家約200人。
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雙彭村(彭姓占80%)。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流泗鎮上彭家、下彭家、四店裡、沙洲、永和洲、廖家場。
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雙港鎮二房裡村(約有1800多人)、彭家村(約有8000多人)。
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謝家灘鎮劍樓村、幕豐村、福淵村、大田村(隴西彭氏大約有2000多人)。
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石壙鎮石塘村。
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石壙鎮彭村村。
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中畈鄉汗墩大隊新建隊、彭家村(約百多人),有族譜。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鄧家大隊自然村。
江西省鷹潭市餘江縣潢溪鎮丁山村彭家補充。
江西省鷹潭市月湖區夏埠鄉虎嶺彭家、毛源彭家。
江西省鷹潭市月湖區童家鎮藕湖彭家、毛院彭家。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萬合鎮菰塘村。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澄江鎮三溪村。
江西省吉安市新幹縣263大隊。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尚賢鄉苦竹村、阜田鎮彭家村。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官田鄉彭家村、登龍鄉有七彭(近萬人)、北源鄉老下里家村、北源鄉新下里家村、北源鄉北源村、北源鄉豐塘村、北源鄉墨溪村、桐坪鄉坑背村、長塘鄉田心村。
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鵝公鎮水幫村3000人為彭姓,由廣東省興寧市遷來。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沙河鎮東坑村。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銀坑鎮。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羅坳鎮水塅村。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市橫寨鄉寨坑村。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市朱坊鄉新志村上彭屋,下彭屋(800人左右)。
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西江鎮紅星村有彭姓2,3千人。
江西省樟樹市觀上鎮上彭村、中彭村、下彭村(1000人左右)。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洪塘鎮五百里村、秋頭下村土嶺村宣塘村西塘村。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遼市鄉豐林村。
江西省南昌市彭家橋社區。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天台鎮流佳源村。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竹亭鄉池溪。
江西省宜春市官園街道官園社區彭家組
江西省宜春市水江鄉倉十村。
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彭源村。
江西省萍鄉市臘市鎮鳳凰村。
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浯一村。
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桐木鎮梘沖村。
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長平鄉明星村。
江西省樂平市塔前鎮彭家村。
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羅村。
江西省景德鎮市涌山鎮長松崗村。
江西省樂平市涌山鎮張家店村。
江蘇
江蘇省豐縣有彭莊,西彭莊,尹彭莊,莊上大多數人姓彭。在以前也有彭家祠堂。有說來自山西,有說來自河南。輩份有汝羅如玉,秉義為德,萬方敬仁,起運建國……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冶山鎮四合墩社區大山彭、南耿莊、槽坊,共有彭姓百戶,均為同一祖先。字輩排行為“廷自永獻家道其昌敬承祖業再錫之光”。
江蘇省溧陽市有近萬彭姓人口。據說是八百年從四川逃難而來。在老輩人口中經常說:“城南彭不姓彭。”原因是古代,溧陽城南有彭姓婦人,夫家被抄家,生二子。娘家為救此二子,將其偷偷救出改姓彭!因此,在溧陽有“城南彭,不姓彭”之說。
江蘇鎮江丹陽彭莊現有500人,全姓彭,來源不詳,有皇帝封賞的99座山,土改時根據記載雖坐落在其他鄉鎮但登記為彭莊產權,有祠堂,占地2000平米左右,有丹陽縣誌記載的500年的羅漢松。
江蘇省贛榆縣金山鎮周莊村有彭姓人家百餘名。
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趙墩鎮彭湖村,有小彭莊,前彭,後彭,彭東,彭西等十幾個莊落,近萬人。
江蘇省睢寧縣官山鎮龍山村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三樹鎮汪窪村和漁鉤鎮彭堆村總共百戶彭姓人家祖先為一宗,源流未知。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南集鎮彭灘村,全村姓彭,有1000人。
山東省
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桑村鎮任莊村,有彭姓200多人。
山東省臨清市松林鎮,由集村,全村700多戶,約有1000餘人彭姓。1410年由山西省洪洞縣遷至此地,現已傳至二十三世——“華”字輩。
山東省棗莊市滕州柴胡店鎮龍山頭村有彭姓500多人。輩份從修、士、守為止,因找不到族譜,在上世紀60年代本村及鄰村北辛村、三山頭村彭氏族人重新後續了16字為後氏所用,自守"字"輩以後分別是:承、明、寶、法、會、永、慶、嚴、禮、兆、貢、獻、玉、常、繼、廣等。
山東省棗莊滕州市界河鎮彭莊村內村民大多姓彭。
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石廟鎮,柳編彭村,全村六百餘人均彭姓。
山東省膠州市李哥莊鎮後石龍村、毛家莊、大屯村均有彭姓。
山東省平度市蓼蘭鎮,大彭家村,全村500多戶,1500餘人,大多彭姓,祖先彭子千,於明洪武二年從四川省隴西縣。
山東省平度市萬家鎮,彭家坊村,全村400多人,均彭姓。
山東省平度市舊店鎮,田格莊村,全村700多人,400多人彭姓,主流姓。
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段店鎮彭家莊。
山東省濟南章丘市埠村街道辦事處彭家莊。
山東省臨沂市費縣柳汪村彭家街。
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尚岩鎮彭家後院村。
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彭家盂埠全村彭姓2000人。
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張家灣大約彭姓1000人。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巨山鄉荊汶村及周邊村落居有彭姓有千餘人。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高莊鎮彭莊村。
山東省鄆城縣張營鄉彭河口村。
山東省鄆城縣郭屯鎮前辛村。
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范鎮大辛村。
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桃園鎮龍陽村。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東疏鎮義和莊。
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王格莊鎮彭家村。
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彭家莊。
山東省曲阜市南泉村。
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大張樓鎮彭營河南省杞縣東關村。
山東省泗水縣苗館村有彭姓最高可查的一輩是井有人的是寶連傳萬年五個輩分。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何樓街道辦事處的彭堂、彭拐、威振莊、彭莊村以及河東彭堂(屬於佃戶屯街道辦事處)有彭姓幾千人。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何樓街道辦事處簸箕屯村彭姓幾百人。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王浩屯鎮大彭莊村有幾百人。
山東省棗莊市滕州柴胡店鎮有部分姓彭及邵莊沙崗村官橋鎮北辛村有彭姓。
山東棗莊市滕州市張汪鎮北彭莊村北賈莊村南彭莊村及周邊村落居有彭姓。
安徽
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塔畈鄉彭灣,彭灣周邊三個村子(新建、彭灣、燕屋)全姓彭。
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桃嶺村。
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區小彭村,全村半數姓彭,周邊還有三個村子有姓的分布,四個村子祠堂輩分一樣,據說是元末從江西遷移過來。
安徽省臨泉縣黃嶺鎮彭寨行政村五個村約為2000戶,來源不詳。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鎮彭渡口村二千人。
安徽省宿州市泗縣泗城鎮南郊的孫灣村及城西的彭浦。
安徽省宣城地區也有部分彭姓,據說是兩湖填江南時從湖北陰山等地遷過去的。
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杏花街道林店社居委彭崗全村都姓彭。
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龍崗鎮馬崗村彭崗全部姓彭,約3500人,由江西瓦閘壩遷移至此,輩分排序:作為文章其道延長課成事業永慶家強忠孝仁愛信義有方詩書自志積善榮昌。
浙江
浙江溫州泰順縣赤坑村全村半數姓彭。
浙江省溫州瑞安市飛雲鎮潭頭村、鹿木鄉彭埠村、平陽坑鎮上馬前村、平陽坑鎮彭宅村。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廿里鎮彭家村,全村姓彭大約600多人。
浙江省樂清市翁垟鎮前西門村半數以上為彭姓,距今30餘代,千餘人,建有祠堂。
浙江省三門縣亭旁鎮有800多彭姓人口。
浙江省蒼南縣靈溪鎮山北村,大概幾百人。
浙江省長興縣林城鎮有彭姓,都是民國以後從河南光山縣老家逃荒而來,現大約有人口一兩百人。
華南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龍門灘鎮霞碧村、蘇洋村、磻坑村及潯中鎮鳳池社區土厝格一帶共3000多人。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虹山鄉有1.23萬人口,其中90%以上姓彭。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新度鎮港西村北厝從明朝起有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新度鎮港利村有彭姓居住。
福建省寧德市虎貝鄉南洋村和彭家村兩村都姓彭共有800人。
福建省寧德市石後鄉室頭村彭姓500多人。
福建省古田縣鶴塘鎮南陽村和鐵寮鄉,大約有幾千人。
福建省長汀縣古城鎮有彭姓村民上千人,建有彭姓宗祠。
湖南
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梅溪鎮龍湖村有數百彭氏家族。
湖南省株洲市西塘鎮彭家村有好幾百彭氏家族。
湖南省醴陵市賀家橋鎮水口山村彭氏人口約500人,建有彭家祠堂。
湖南省常德市澧縣雷公塔鎮(原彭家廠鄉),多個村莊均有彭姓,約2000人以上。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縣石羔甫口彭家,分為上彭家和下彭家。分支出新田彭姓(彭梓城)和藍山彭姓。有一萬多人。
湖南省岳陽市西塘鎮彭家村有好幾百彭氏家族。
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流沙河。
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格塘鄉三橋村。
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檀江鄉里的三個村子合起來有兩千餘人。
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馬頭山村有彭姓約1千人。
湖南邵東縣流澤鎮陽合村有幾百人,彭姓為當地大姓。
湖南省龍山縣彭姓有5萬人左右。
湖南省茶陵縣秩堂鄉約有彭姓5000人。
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黃峰村也有幾百人,其中黃峰村同勝村民組就有100來人。
湖南省雙峰縣走馬街鎮姓彭的不下三千還有個彭家祠堂,另外雙峰縣杏子鋪鎮和梓門橋鎮也有。
湖南省新化縣白溪鎮彭家村和黃板橋村都以彭姓為主,約3000多人,並且有一座建於清末的彭氏宗祠保留至今。
湖南省湘鄉市栗山鎮永安村羅家沖。合頭行,青闌祠堂。上幾代雙峰遷入湘鄉。“中華先賜美,壹訓永功臣”80後“壹”字輩。
湖南省漵浦縣油洋鄉油洋村、來溪村有聚集的彭家院落。
湖南省常寧市煙洲鎮大眾村有彭性自然村落5個,人數約600人。
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石塘鄉彭家村有姓彭人氏幾百人還有個彭家國小。
湖南省祁東縣雙橋鎮全鎮至少有15個村都是姓彭(人數至少3萬)祁東縣的其他鄉鎮也均有彭姓。
湖南省永順縣也有姓彭的人士上千。
湖南省臨湘市源潭鎮同德村有部分彭姓人士。
湖南衡陽縣渣江鎮鹽田鄉。
湖南省湘鄉市月山鎮石磯村有幾百名彭姓居住。
湖南省永州市梳子鋪鄉江邊彭家。
湖南湘潭縣彭氏有幾百人。
湖南省嘉禾縣廣發黃家嶺和霧雲里有彭姓約1千人。
彭氏在湖南邵東縣流澤鎮都是大姓,其中陽合村有幾百人。
湖南省衡山縣東陽村有彭姓族人約幾百人。
湖南省道縣四馬橋鎮彭家村、羅家山村、格洞村、周塘營村有彭姓村民約五千人,先祖系唐朝時從長沙一帶遷入,是“隴西堂”的一支。
湖南桃源縣有彭姓人幾千人,是明永樂二年從江西吉安遷往桃源
湖南省平江縣三墩鄉有好幾百彭姓人,祖先是隴西堂。
廣東
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和景村(上俄井、下俄井)。
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湖光鎮舊縣村(全村5000多人都是姓彭的)。
廣東省茂名信宜市錢排雲開村彭可柏。
廣東省茂名化州市新安鎮(約7000人)。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大瀝辦事處大瀝表村、獅山鎮官窯辦事處瀝紫水村、獅山鎮官窯辦事處官窯村委會新北村、獅山鎮官窯辦事處新和村委會彭邊村、桂城街道辦事處石(石肯)村委會。
廣東省台山市台城鎮沙坑村委會轄下的九條自然村均為彭氏人(俗稱彭沙坑)。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民主村村裡有彭姓700餘人,來源不詳。
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嘉禾街道辦事處彭西社區。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建設大馬路。
廣東省韶關市武江區光明巷。
廣東省韶關市南雄縣上朔村(族譜上說是一千多年前從江西吉水那裡搬過來的,大概有兩千多人)。
廣東省揭陽市東山區砂松村(全村上千人全都姓彭)。
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五雲鎮約六萬人(陸河縣彭姓也由五雲遷出)。
廣東梅州市豐順縣龍崗鎮,仙洞鎮,黃金鎮三鎮有多數彭姓分布(入粵始祖彭延年第三子彭銳的裔孫彭君達於明朝遷入廣東梅州後的部分傳承)。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雷嶺鎮鵝地村,全村八千餘人皆姓彭。
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樓腳彭,有"天官第"一祠為彭延年公後人。廣東省陸豐市八萬鎮長坑水村及石溪管區部份村人,為彭延年公後人。
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縣中有近一半彭氏,並立有彭祖祠,名“商賢”,人口達到15萬,全部為客家人)。
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五雲鎮(除了下埔村姓黃)其他村都姓彭,均為客家人。
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董塘鎮白蓮管理區茅坪村,白坭坌村(由茅坪分出亦分出多個村,現村的人口不多,但是分支較多,遷出人口也比較多,保持有完善的族譜和字輩,)古溪彭屋,橫嶺村
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縣桂頭鎮小江。
廣東省韶關市曲江縣西岸村。
廣東省韶關市樂昌縣村。
廣東省連州市星子鎮上彭村,以及下彭村,兩村人均姓彭,人口共約6000人。
廣東省連州市連州鎮青龍村(由江西遷入廣東,全村姓彭約1000人)。
廣東省雲浮市鬱南縣寶珠鎮龐寨村(全村姓彭約500人)。
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新城鎮隴塘村。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觀音閣鎮彭村(由江西遷入廣東,共分老彭村和新彭村,人口約1萬人以上,是當地的一大姓,保存有完成的族譜,現遷入已有25代)。
廣東省肇慶市廣利鎮約有1萬多人。
廣東省高要市祿步鎮樟路村約有1000多人,由廣利鎮遷入。
廣東河源市紫金縣水墩鎮,整個鎮大部分都是姓彭的。

湖北
湖北省廣水市(彭氏家族20,000餘人)。
湖北省潛江市王場鎮代河村(全村四千人皆姓彭)。
湖北省潛江市王場鎮永進村(全村三千人皆姓彭),亦有彭氏祖碑。
湖北省應城漢川交界老鸛湖邊(隸屬應城市陳河鎮)四個村彭姓子孫5千餘人。
湖北省天門彭市。
湖北省天門市漁薪鎮泉湖村。
湖北省天門市乾驛。
湖北天門市馬灣郭咀村(6000人左右)。
湖北天門市馬灣大台村(3000人左右)。
湖北天門市麻洋伏嶺村(4000人左右)。
湖北省麻城市宋埠鎮古城山村八組坳上彭埦(200人左右)。
湖北省鄂州市塗鎮縣七堂彭村。
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解放村七組。
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解放村六組所有彭姓人氏。
湖北省雲夢縣南鄉彭氏(護鎮,下辛店轄區)六個村有8000人左右。
湖北省孝感市三汊鎮高河村彭家咀有近200人,傳說是江西遷來的,族譜遺失。
湖北省孝昌縣彭店鄉彭店村有數百人。
湖北荊門大竹村(不足100人)。
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彭畈鄉(約兩百人)。
湖北荊門京山縣宋河鎮岔河村。
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覓兒寺,桐柏均有,為同一宗。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歸州鎮彭家坡村,全村約數千人姓彭。
湖北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院崗村大部分。
湖北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石屋山村彭家灣(約500人,系江西遷入)。
湖北省蔡甸區(原漢陽縣)薛峰彭灣。
湖北恩施巴東縣白泉寺和石板村以及全縣彭氏有幾千人。
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中心村“彭家油坊”有近300人,傳說是明朝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桐縣大槐樹遷來的。
湖北省安陸市巡店鎮彭河村(相傳從湖北麻城遷來的)。
湖北省大冶市陳貴鎮官塘村彭貴灣(約1000人,系江西遷移)。
重慶
重慶市忠縣豐收鄉(大部分都姓彭)。
重慶市合川區雲門鎮陽彪村(渠嘉)。
重慶市江津區李市鎮龍吟街道江崗村有彭姓500餘人。
重慶市榮昌縣千秋鄉有上百人分散居住,應是隴西遷到該地。
重慶市酉陽縣大溪鎮各村社分布有彭姓,接近上萬人。
重慶市萬州區龍沙鎮彭家村,大部分姓彭。曾有彭家祠堂,彭家國小。
四川
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張公鎮躍龍村(彭—家—祠)。
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張公鎮黃蓮村。
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張公鎮大門村。
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復興鎮。
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龍台鎮雙崗村9組。
四川省簡陽市清風鄉盤灣村。
四川省大英縣河邊鎮(約有6000)。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清流鎮元通村。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大劃鎮德壽村。
四川省三台縣八洞鎮。
四川省三台縣百頃鎮。
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洪川鎮。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符場鄉彭壩鎮(約有1500人)。
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飛仙關鎮。
四川成都市金堂縣土橋鎮龍興村。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竹篙鎮彭家灣(因這一帶村民大多姓彭而得名吧)。
四川省廣安市岳池黃龍鄉石馬山村(聽祖輩說,原從湖廣遷來)。
四川省營山縣城附鄉6村9組(聽祖輩說,原從湖廣遷來)。。
四川省中江縣太安鎮福寨村2組(聽爺爺說是祖輩填川遷過來的)。
四川省宜賓市宜賓縣柳嘉鎮。
四川平昌縣筆山鎮彭家嶺(彭家灣)。
雲南
雲南省大理州南澗縣無量山鎮衛國村委會二鋪地有彭氏一門三百多人。
雲南省大理州南澗縣南澗鎮,據祖上說來自明南京應天府,隨軍。
雲南省大理州祥雲縣普淜鎮、雲南驛鎮、沙龍鎮、禾甸鎮,據祖上說來自明南京應天府,隨軍。
雲南省曲靖市羅平縣富樂鎮天水村,彭姓為該村大姓,現已傳至第七代,清末祖上從貴州遷移而來。
雲南省宣威市西寧街道復興村下關沖,彭姓為該村大姓,據族譜記載,清末從南京遷移而來
貴州
貴州省盤縣紅果鎮彭家口村800人姓彭,為江西的一分支。
貴州省大方縣,金沙縣安洛鄉、新化,彭姓現有幾百人,為江西一分支,首次遷移至大方縣在遷移至金沙縣。
貴州省納雍縣以角鎮及縣境內。為“良貴公”後人。
廣西
廣西玉林市興業縣泉江村(全村兩千人皆姓,系福建省遷入)。
廣西靈山縣那隆鎮江東村委三岔山村,全村均為彭姓,人口在1000左右
廣西合浦縣公館鎮陂塍村,百分之九十九為彭姓,人口上萬。由福建隴西遷入。
廣西合浦縣白沙鎮宏德彭屋有三百多人,也是民國時期由陂塍遷來的。

河南
河南省沈丘縣李老莊鄉大彭莊村(全村150餘戶皆姓彭)。
河南省淮陽縣王店鄉彭老家(全村三千人皆姓彭)。
河南省淮陽縣許灣鄉彭樓村(全村三千人皆姓彭,彭老家分支)。
河南省淮陽縣彭莊村(彭老家分支)。
河南省淮陽縣王店村。
河南省淮陽縣彭打雞園(彭老家分支)。
河南省淮陽縣彭瓦房莊(彭老家分支)。
河南省光山縣馬畈彭窪村。
河南省光山縣晏河鄉有彭畈村民組和彭窪村民組(此兩地好像來源不同,共有三百多人)。曾進行過大別山區彭姓聯宗並派。
河南省柘城縣大彭莊村(全村一千人皆姓彭)。
河南省杞縣蘇木鄉西店村有彭姓人居住(約570人)。
河南省杞縣邢口鄉王寺寨有彭姓人居住。
河南省杞縣高陽鎮東王固村有彭姓居住。
河南省泌陽縣彭莊村和南彭莊村。
河南鄭州市商城路。
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北關彭園有彭姓人居住(約500人)。
河南省新鄭市龍湖鎮梅山村十組彭莊村。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汪汴村(約2700人)。
河南省鄧州市彭橋鎮。
河南省社旗縣朱集鄉劉墳堂村。
河南省夏邑縣北鎮鄉後彭溝涯村、前彭溝涯村、小彭莊人口約2600人,70%為彭姓。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何營鄉史莊村全村都為彭姓大約30多戶。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王集鄉陳莊村彭小樓(現除了幾家胡姓外,均為彭姓)大約有100多戶。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大虹橋鄉彭莊(約1000人)。
河南省西峽縣丹水鎮袁店村及郝溝村,彭姓為一大姓。
河南省長葛市增福廟鄉彭莊村,彭姓也有幾百人。
河南省社旗縣下窪鎮楊莊,全村約95%以上為彭姓。
河南省南樂縣近德固鄉彭村全村約70%以上為彭姓。
河南省開封縣半坡店鄉四府村。

陝西

陝西省漢中市西鄉縣城關鎮中渡村。陝西省漢中市佛坪縣及安康市寧陝縣。陝西省周至縣尚村鎮西風頭村。陝西省周至縣尚村鎮新范村。(清末民初時由湖北十堰市鄖西縣遷入)陝西省扶風縣西官村陝西省洋縣四紅村。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蘇坊鎮封村。陝西省興平市湯坊鄉王堡村千餘人。陝西省鳳翔縣彪角鎮馮家村四、五、六組全部為彭姓,大約有500多戶,來歷不詳。陝西省嵐皋縣佐龍鎮有一彭姓系清從江西南昌府清江縣(清地名)遷入,人口不多。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雙水磨村有彭姓近百人。
甘肅
甘肅省西和縣姜席鎮彭寺村,該村總人口1000餘人,其中彭姓800多人。據說是從甘肅禮縣(今禮縣縣城)遷來,最早來自於四川大槐樹,具體年代無確切史料,結合村中老人的講述,至少可以追溯到元代初期。
甘肅省玉門市黃閘灣鄉澤湖村大戶彭家據說做小買賣從湖南某地遷過來的。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東湖鎮冬固村。
河北

河北省定州市李親顧鎮彭家莊村,全村95%以上都姓彭,約2000人。
河北省石家莊晉州市東卓宿鎮北彭莊村全村90%以上都姓彭,約2000多人。河北省獻縣小平王鄉東賈莊橋村自永樂2年從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隴西村搬遷過來,共發展彭氏子孫約6000人。
河北省青縣金牛鎮朱莊子韓莊子倉上村皆有彭氏約千餘人。
河北省藁城市廉州鎮彭家莊村。
河北省河間市米各莊鎮張興屯村彭氏家族數百人。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雙望鎮向陽村。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盧龍鎮彭(常)家溝村。
河北省定州市龐村鎮北只東村有彭氏五百人左右。
河北省石家莊新樂市協神鄉店上村有彭姓約200人。
山西
山西省忻州原平市大牛店鎮大牛堡村彭姓族人1000餘人,有歷史碑記考證在此地居住有一千多年,系北宋年間自四川遷往此處,先祖為宮廷御醫躲避禍亂而來。
內蒙古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城關鎮遠景村(祖籍在甘肅省民勤縣冬固村)。
黑龍江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大學依安縣上游鄉有彭姓居住,據說為“山東”或“江蘇遷居”。
黑龍江省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他拉哈鎮北地房子。

姓氏來源

彭氏起源彭氏起源
徐州銅山

殷商時諸侯國大彭,即今天的江蘇徐州銅山境內,是彭姓的發源地,其後彭姓的繁衍播遷,均是出自此支。商末時,大彭氏失國,此時已有彭姓人遷居河南南陽一帶,其中有位名叫彭仲爽的人由南陽去楚為大夫,是為彭姓徙居湖南、湖北的開始。秦末時楚漢爭霸,位於楚國都城的徐州處於戰亂狀態,有一支彭姓為避戰亂而離彭城遠遷隴西。漢時有長平(今河南西華)侯彭宣,舉家遷居河南淮陽,後於淮陽發展成為望族。魏晉時,由於戰亂及官職周遷等原因,彭姓人大舉南遷,此際有史料表明,今山東、陝西、甘肅、江西、四川、福建等省均有彭姓人在活動。南北朝北齊時,彭宣八世孫彭景直徙居瀛州(今河北河間),九世孫中有一支遷居安定(今甘肅涇川北)。唐玄宗時,為避安史之亂,彭景直之子彭構雲遷居袁州宜春,彭姓開始稱盛於江西境內,彭構雲五世孫彭軒因仕宦而落籍廬陵(今江西吉安)吉水之山口村,並有江西其他彭姓輾轉遷徙於福建。其中彭士然的後裔遷湖南西部,唐末時,彭軒六世孫彭嗣元遷居分宜縣。宋神宗時,嗣元的九世孫彭延年因被任命為潮州刺史,遂定居於廣東揭陽之浦口村,是為彭姓廣東始祖。後又於此派分出福建漳州、泉州等支派,在閩粵發展成為望族。其中彭延年的第三子彭銳的裔孫彭君達,於明洪武十六年(一三八三年)遷入廣東梅州,是為梅州彭姓始祖。另據載,彭姓亦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有一百四十五人分遷於河南、甘肅、山東、河北、湖北、湖南等地。自清代開始,閩粵彭姓有部分移居台灣,並有移居東南亞及歐美的彭姓人。至此,彭姓已廣布全國各地。如今,彭姓分布廣泛,尤以江西、湖南、四川、湖北等省最多。至2013年彭姓人口列全國第三十五位。
安定彭氏是指以安定郡為郡望的彭姓盧水胡,《晉書有》云:“安定胡水胡有彭氏”,說的就是安定彭姓盧水胡。安定彭氏活躍於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為北方將門,先後出過漢趙政權中的彭盪仲、彭天護父子、前秦政權中的彭越、彭超兄弟、東魏政權中的彭樂等大將,隋唐以後逐漸漢化。根據家譜記載,漢族吉水彭氏、土家族北江彭氏都源自安定彭氏的猛將彭樂一脈。
安定彭氏最遠可以追溯到武王伐紂時期,當時的牧誓八國之一就是彭國,彭國位於周國的西北,與盧國毗鄰,牧誓中把彭、盧都稱之為“西土之人”。
關於《牧誓》中的盧、彭二國的具體位置,根據西漢著名的經學家孔安國對《尚書》的考證,是在西漢國都長安的西北,也就是在涇渭流域的西北部,這一代毗鄰周人的周原,與周和西戎的關係密切,在地圖上仍可找到涇渭流域的兩條河流——茹水河(又名茹河、茹水)、葫蘆河,很可能就是盧人和彭人的故園。盧人彭人比鄰而居,在周代漸漸融合為一族,被稱之為“彭盧戎”,是太原(古地名,範圍涵蓋甘肅慶陽和寧夏南部)五戎(義渠戎、郁郅戎、烏氏戎、朐衍戎、彭盧戎)之一。彭盧戎在春秋時期為義渠戎國所滅。當義渠戎國在公元前272年亡於秦國後,彭盧戎的遺民開始受到華夏族的影響,成為半戎半夏的宗族,不少人改用漢姓,彭姓是其中之一,他們在西晉開始以盧水胡的民族身份登上歷史舞台,活躍了三百餘年後終於在隋唐時期漢化,成為漢族彭姓的一員。
隴西

據史書記載:戰國末期,秦國先後滅了六國,統一天下,秦王政生怕六國王室貴族留在原地會造反覆辟,難以控制。在謀臣李斯的提議下,把六國王室貴族舉家遷移到國都鹹陽或附近的地方,加以嚴密控制。曾任楚國大夫的彭仲爽就是這樣舉家遷往隴西的。
據史料記載秦末漢初的名將彭越也是彭仲爽的子孫(無法證實是子或是孫)。彭越據《史記》記載為定陶人,小時就勇武過人。力大無比,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仲爽怕他留在身邊,會引起秦始皇的猜疑,招來滅族之禍,暗地派親信送回故鄉——楚國舊地。託付給同僚項燕(楚國大將)之弟項梁。項梁有一侄兒項羽(項燕之子)和越年齡不相上下,亦勇武過人,力氣甚大。精通武藝,他們在項梁的教導下,一起練習武藝、閱讀兵書。項梁十分高興,把復國希望寄托在這對年輕人身上。於是做好各種準備,待機起事,推翻秦朝。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占彭城(徐州彭祖封地),建立“張楚”國,定都彭城,稱陳勝王。
這時在楚地的項梁叔侄認為時機已到,聯絡在吳地沛縣的劉邦同時起兵。在滅秦的戰爭中,越跟隨項(項梁已死)履建奇功。秦亡,劉、項爭奪天下,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楚、漢戰爭,楚霸王項對越起了疑心,越毅然率兵歸附漢王劉邦,平定梁地,戰功顯赫,與韓信、英布齊名。逼楚霸王烏江自刎。劉邦稱帝,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大梁王、英布為九江王。漢初,呂后誅韓信於未央宮,對越亦起疑心。適逢陳鈽謀反,高帝令越領兵平亂,越稱病,高帝大怒。越部將扈輒勸越反,對他說:“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不要蹈韓信之路。越不從。梁太傅告知高帝,高帝誘捕越,囚禁於洛陽,貶為庶人,發配西蜀。適逢呂后長安來,對帝說:“彭王,勇士也,今發配西蜀,必為後患,不如殺之”。帝從後語,於是殺越,梟其首,滅其三族。幸得九江王英布收葬。呂后真毒婦,先殺韓信,後殺彭越。漢初很多功臣良將俱死於她手。彭越被誅,隴西之彭姓,人人恐懼,岌岌可危,為了避禍,四處遷徙,其中有遷湖南、江西、四川等省。亦許是這種原因隴西之彭族兄弟人數不多,記載也不詳,有的根本沒有記載。有很多外遷的彭姓後裔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從何處遷來。本編者也只能根據史料撰寫此文,供後世參考。
【按:有關記載越封梁王后建都定陶,越被殺,滅三族,其妾昭後為逃命,回到甘肅隴西縣產下遺腹子凌。隴西縣的彭姓都是凌之後裔,凌成為該縣的始祖。根據史記秦滅楚於公元前223年,迫仲爽遷隴西,他當時40多歲。彭越在公元前208年和項梁、項羽起兵反秦,那時越、羽兩人年紀在20多年,也就是說遷隴西時越10歲左右,和仲爽相差30多歲。到底是父子或是祖孫?故仲爽55世,越56世根本不可能】。
虹山彭氏即泉州洛江區的虹山彭氏,亦稱洛江虹山彭氏。據《虹山彭氏族譜》記載,虹山彭氏先祖派在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今為河南信陽市固始縣),乃是宣公的後裔,只是難以考證世次了。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起義戰事中,先祖隨軍過江,起初居住在福建的泉州,然後遷到城西的南安。自棖公起就遷到晉江的中山,便在瑁峰山下蓋房居住。由於先祖的世次失傳,就以棖公為虹山一世祖。
虹山彭氏子孫蕃衍,人才踵接。二世相齡公,宋時任福州監倉曹;相榮公任廣州司戶曹。三世燁公任團練節度使,歷高州安撫使。四世延進公和五世謙公均任承務郎。六世朠公任南劍洲教授。七世鎮公任通議大夫、兵部侍郎。八世輕公任儒林郎。九世如高公任宣議大夫。十世漢湖公任遂昌教諭。十一世卿月公任徽猷閣侍制。十二世潛公任宣教郎。在明、清時期,也代不乏人。三十二世秀村公授民國陸軍少將,任永德警備司令。自十六世源有、濟有公起,虹山彭氏開始分為東、西兩大房祧。從此一脈遁下,形成虹山人口發展的鼎盛時期,從十八世開始,啟行昭穆:“秉文子仕宜,恆喬於茂孫,為可仲叔季,永建乃嘉芳”,又續:“詩書綿世澤,忠孝紹先賢,餘慶昌謨烈,發祥益壽年”。
虹山彭氏家廟初創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大門柱古聯為:“支分唐朝歷百載,祠占泉山第一家”。虹山鄉下設虹山、松角山、蘇山、張坂、白鳳等五個村,全鄉彭姓約有一萬二千多人,位居泉州洛江五大姓之列,是全省彭姓最大的集居地。
虹山彭氏自一世祖棖公入閩,至今已一千一百多年,比廣東始祖延年公尚早一百年。因而衍徙海內外的子孫繁多,有載可考的達300多人。二世相榮公,任廣州司戶曹,其子孫居粵;六世二十一公,字天祿,諱賢,宋乾道年間分居莆田北頭(橫塘);二十三世恆解公及子烏治公遷居興化城後常太里張城社邊;十三世連發公之子亻桀秀公,宋末遷居仙遊中埔;二十二世紀琚公及子時成、時玉、時三遷仙遊西鄉;二十世思亮公及子一心、仁心、存心遷西鄉打石兜;十六世明德公遷仙遊糞乾;三十世執公居仙邑城內;三十一世紀金公與子彬遷仙遊城內,分居永春;二十三世香子公,三十世來成公,三十二世月喜公居大田;三十世豪公,三十一世綢公分居福清;三十二世季搗公,三十三世福春公、以聲公,三十四世炮昌公,三十五世金水公,二十五世孔公,居泉州城內;三十一世其英公,三十三世通公,分居廈門;三十四世生財公,分居漳州;三十三世永昆公分居建寧;三十世子榮公,三十一世叔粘公,三十二世族公、臨公、善耀公,三十二世季尾公,三十三世光輝公,遠遷浙江溫州;二十六世茂桀子孫遷南安。其中遷移台灣的30多人。較早遷移台灣的是二十六世懋彬公,出生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以後二十七世5人、二十八世5人、二十九世3人、三十至三十五世也有16人相繼往台。譜記有“往台灣”、“攜眷往台”、“往台灣不歸、無回”、“娶白姓香娘台灣人”、“娶台灣林氏悅娘”及“歿在台灣”等,但譜中未記錄往台時間。從二十六世懋彬公遷台迄今已近280年,按虹山彭氏繁衍頻率推算,台灣現有虹山系的人口應在千人戶以上。虹山彭氏遷住夷洋的也有114人戶,僑居地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等地。1923年在印尼鍚江就已興建彭氏祠堂,墓園依故鄉名為“虹山亭”。在頗具數量的虹山彭氏僑民群體中,也湧現了不少海外精英。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六世迪功郎朠公首修《虹山彭氏族譜》。隨後有明嘉靖已丑年(1529年)十九世珙公;嘉靖已未年(1559年)二十一世任公;明萬曆丁丑年(1577年)二十一世仕迪公、希陵公、二十二世宜達公;明崇禎丙子年(1636年)二十二世尚遺公;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十四世俞鼐公;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四純庵公(字喬美,諱鍾)和民國二十年辛未(1931年)秀春公七次續修。近幾年,彭國勝、彭德斌等又率眾第八次重修,並將族譜全部雷射掃描製作成光碟。《虹山彭氏族譜》自首修至今,先後跨越845年,形成全套23冊(卷首1冊、宗支卷4冊、世紀卷18冊),卷帙浩翰、史料詳實且保存完整的姓氏宗譜資料。這在福建全省是屈指可數的。
北江指湘西酉水,酉水是沅水的重要支流。沅水自辰溪以上,包括各個支流稱南江;酉水及其支流稱北江。北江彭氏即指分布於湘西酉水流域的土家族彭氏,是土家族大姓之一。
北江彭氏進入酉水流域可追溯到五代後梁初年。後梁開平三年(909),來自江西的吉水彭氏在彭玕、彭瑊兄弟的帶領下投奔南楚,楚王馬殷為子馬希范娶彭玕之女為妻,上表中原朝廷,封彭玕為郴州刺史、彭瑊為辰州刺史,對此二人非常倚重。
當時的辰州西部乃是唐代羈縻州——溪州。溪州為當地蠻酋所控制,並未歸順馬楚政權,史載“唐季,蠻酋分據其地,自署刺史”。彭瑊入主辰州後向馬殷主動請纓,願為南楚開疆,征服溪州,於是馬殷於後梁開平四年(910)命彭瑊兼領溪州刺史。彭瑊從此向溪州腹地積極滲透,逐步清除了當地蠻酋中吳著沖等人的勢力,最終控制了整個溪州。彭瑊死後,辰州刺史一職由他人繼任,而其子彭士愁(903—956)因父親拓邊有功,堂姐(即彭玕之女)又是“治家有法”的楚王正室秦國夫人,得以承襲溪州刺史之職。
楚王馬希范即位後常對彭氏治下的溪州徵收苛捐雜稅,引起彭士愁的不滿,這種矛盾在秦國夫人彭氏生前還得以調和,然而天福三年(938)十二月,這位“貌陋而治家有法”的彭夫人去世,彭士愁與馬希范的矛盾隨之激化。次年(939)八月,彭士愁宣布脫離馬楚統治,並率領錦、獎、溪三州諸蠻上萬人,進攻楚國的辰、澧州。九月,楚王派劉勍、廖匡齊領五千人反擊,著名的溪州之戰爆發,十一月,彭士愁敗退溪州。
天福五年(940)正月,彭士愁向楚國請降。雙方談判後,締結盟約,在今永順縣會溪坪鑄立溪州銅柱,確定溪州刺史由彭士愁家族世襲,承認了溪州的半獨立地位。從此彭姓正式在酉水流域紮下根來,並成為日後永保土司的先祖,開創了彭氏湘西土司王朝近八百年的基業。
人類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HumanY-chromosomeDNAhaplogroup),是用於分子人類學中Y染色體遺傳變異特性研究的術語,主要用於研究人類的“非洲起源論”及以後的種群分布的遺傳學證據。人類有23對46條染色體,其中22對44條為常染色體,另外一對為性染色體,XY組合的為男性,XX組合的為女性。Y染色體只能父子相傳,而Y染色體DNA在遺傳中會發生一定程度的突變,用以區別不同Y染色體DNA突變類型的遺傳學分類標記就是人類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所以通過研究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可以發現人群在父系關係上的遷徙和發展。
現今所有人類的Y染色體單倍型類群的根都能在非洲找到。A=M91和B=M60也是非洲居民的特徵。而出走到非洲以外的居民後裔,包括棕色人種、蒙古人種(黃色人種)和高加索人種(白色人種),其Y染色體上都帶有M168的突變點。此後在M168突變的基礎上,又分別產生了C=M130、DE=YAP和F=M89三個子類型
。在F=M89的基礎上,又產生G=M201、H=M52、I=M170、J=M304和K=M9幾個子類型,其中K=M9是最重要的一個子類型,亞歐大陸上除西亞和西伯利亞地區,其絕大部分民族都共有這個變異點,現今中國漢族中,96%的人都是K=M9類型。在K=M9的基礎上,又產生了L=M11、M=M4、NO=M214、P=M45幾個子類型,其中NO=M214又分為N=M231和O=M175兩個子類,N=M231主要分布在烏拉爾山兩側、北歐北部、東歐北部和北極圈內的愛斯基摩人,而O=M175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北亞東部、部分太平洋島嶼,現今中國漢族的主要類型就是O=M175。
O=M175下分O1=MYS2.2、O2=M268、O3=M122三個子類,每個子類下都有若干小類。比如O1下面的O1a=M119;O2下面的O2a=M95、O2b=M176;O3下面的O3a3c=M134(以及O3a3c下面的O3a3c1=M117)、O3a4=002611等等。
根據網路上已公布的檢測數據,彭姓人群中出現了四種單倍型,列表於下:
重慶市彭水縣彭姓,土家族,O3a3c1=M117;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彭姓,漢族,O3a4=002611;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彭姓,漢族,O2=M268;
台灣省新竹縣彭姓,漢族(客家人),O3=M122。
不同的單倍型說明有不同的父系祖先,O3和O2的分離早在10000年前,而彭姓自彭祖以來的歷史不過4000餘年,因此彭姓的來源是複雜的,不單單是彭姓,像陳、王、李等等姓氏都測出來不止一個單倍型。

彭氏名人

彭玉麟:字雪琴,號退省庵主人,清朝衡陽人,稟性剛介,能作詩,善於畫梅。鹹豐年間,太平天國起義,他跟隨曾國藩,統領水師,沿長江各地作戰,戰功最大,升為兵部尚書,卒謚剛直。他畫的梅花至今仍由藝術收藏家視為珍品收藏。
彭德懷:(1898.10.24—1974.11.29),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領導人之一。
彭雪楓: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傑出指揮員、軍事家。1941年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委,是抗日戰爭中新四軍犧牲的最高將領。投身革命20年,出生入死,南征北戰,智勇雙全,戰功卓著,被毛澤東、朱德譽為“共產黨人的好榜樣”。
彭玉祥:山東省蒙陰縣荊汶村人。抗日戰爭時期解放軍戰士,曾參戰孟良崮戰役。
彭于晏:加拿大籍華人,著名男演員,代表作有《愛情白皮書》、《仙劍奇俠傳》、《少年楊家將》、《我在墾丁天氣晴》。
彭佳慧:台灣著名實力女歌手、作曲人及舞台劇演員,有“情歌天后”及“爆發力女聲”之的美稱。
彭麗媛:女,1962年11月20日生,山東菏澤鄆城人。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舞團團長,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妻子。
彭帥:中國網球女子名將,她八歲從師張帆習練網球技藝,由於她的天賦和苦練,使她很快成長為中國網壇的希望之星,被譽為最有前途的女網球運動員,在第十一屆全運會網球項目上獲得女團,混雙,女雙,女單四枚金牌,並在第十二屆全運會上實現四個項目全部衛冕。台北時間2013年7月7日的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女雙決賽,賽會8號種子、“海峽組合”彭帥謝淑薇以7-6(1)、6-1直落兩盤擊敗澳大利亞組合巴蒂/德拉奎亞,奪得職業生涯首個大滿貫冠軍。
彭瑩玉:元末紅巾軍領袖徐壽輝部將領。
彭孫貽:清詩畫家,與同邑吳仲木同為名流,稱"武原二仲"。
彭越:漢初三大名將,幫助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
彭姓與武夷山
提起彭姓始祖,人們自然聯想到壽高800的彭祖。幾千年來,彭姓子孫都認為自己出自這位亘古以來獨一無二的人瑞。據史料記載,彭祖姓錢名鏗,是上古時期部落首領陸終氏的第三個兒子,擅長養生之術,堯帝時,因鏗向堯進獻長壽之羹,獲得堯的賞識,被封為大彭,故稱彭祖。從此以後,彭祖的子孫後代皆“以國為姓”,開始了彭姓。
商末時,紂王為求長生不老,派人竊取了彭祖的長生秘訣,為獨占此術,陰謀害死彭祖。為躲避災禍,彭祖只好離開彭城,雲遊天下。
福建武夷山市景區管委會彭汝茂:彭祖晚年不得志,所以帶領兩個小兒子跋山涉水來到武夷山。彭祖從徐州來了之後,當時的年代,這個地方洪水泛濫、野獸出沒,荒無人煙,彭祖和他的兩個小兒子彭武、彭夷首先疏浚河道,拓寬河床,讓洪水順流而下。隨之開荒造田,發展農業文明。
由於彭祖父子三人誅草拓荒,開發武夷,立下了汗馬功勞,因而倍受後人的崇敬。
福建武夷山市景區管委會彭汝茂:武夷山為什麼叫武夷山呢?是因為我們當地人為了紀念彭祖和他兩個兒子開山有功,所以用他兩個兒子的名字彭武,彭夷各取一個字,稱為武夷山。
因為歷史久遠,有關彭祖父子隱居幔亭,開發武夷的種種說法已難以考證,但武夷山的彭氏後裔都樂於接受這些美麗的傳說。顯然,他們希望藉助彭祖這位長壽之神寄託宗族繁衍,五穀豐登的良好願望,用彭武、彭夷開闢武夷的大無畏精神激勵本族子弟進取向上。
根據崇安的史志,彭氏從中原遷入武夷山有文字的記載,始於唐代的彭遷。祖籍江蘇鎮江的彭遷是唐朝的開國功臣,青年時曾輔佐秦王李世民平定隋末之亂,建立了赫赫戰功。彭遷年邁退休後,不圖個人的安逸享受,來到武夷山的吳屯定居。彭遷為人豪爽,他把朝廷賞賜給他的錢財,金帛捐獻出來,募集大批流民拓荒造田、引水灌溉,使得吳屯一帶阡陌縱橫,沃野連片。自彭遷定居吳屯之後,彭氏宗族繁衍,人才輩出。在1400年間,僅地方志記載的有功名者就達近百人。如北宋的特科狀元彭路,南宋的詩詞名家彭奕;清代傑出的外交官彭光譽等人。明末,武夷山的彭氏後裔開始遷居台灣和海外。彭姓在台灣屬於第31大姓,其主要分布和居住在新竹和苗栗兩縣。

拼音是peng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