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

匪,形聲。從匚(fāng),盛物之器。非聲。本義:“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篋。

基本信息

詳細釋義

〈名〉

(1)

(形聲。從匚(fāng),盛物之器。非聲。本義:“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篋)

(2)

同本義 [round bamboo basket]

匪,器似竹筐。――《說文》。按,古者盛幣帛以匪,其器橢方。

共設匪瓮之禮。――《周禮·肆師》

(3)

通“斐”。五色相錯 [rich and bright colors]斐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詩·衛風·淇奧》

(4)

如:剿匪;匪荒(盜匪引起的災禍);匪黨(盜匪黨徒);匪營(匪軍的營地)

fěi

〈副〉

(1)

假借為“非”,表示否定 [not;no]

匪寇,昏媾。――《易·屯卦》

比之匪人。――《易·比卦》

匪夷所思。――《易·渙卦》

先祖匪人。――《詩·小雅·四月》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詩·邶風·柏舟》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詩·邶風·靜女》

(2)

又如:匪懈(不懈怠,不怠情);匪獨(不單是);匪惟(不是);匪夷(不尋常)

(3)

表示否定,相當於“無”[not; no]

深言匪由衷,白首為無誤。――明·何景明《送崔氏》

(4)

又如:匪什(無篇什,謂沒有寫作才能);匪止(不止);匪啻(不止,不只);匪惶(沒有閒暇;來不及)

(5)

表示關聯,用於“非…不…”之類的句式 [must…not]

匪安匪舒。――《詩·大雅·江漢》

匪富匪勢,窮年無冀。――《抱朴子·外篇·吳失》

(6)

不僅,不但 [not only]

匪手攜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詩·大雅》

(7)

通“彼”(bǐ)。那,那個 [that;that one]

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於道。――《詩·小雅·小旻》

彼交匪紓,天子所予。――《詩·小雅·桑扈之什·采菽》,另見《韓詩外傳·卷四》

(8)

“匪、彼——古讀‘匪’音如‘彼’。《詩經·小甫桑》:‘彼交匪敖。’《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引作:‘匪交匪敖。’又《詩經·小魚菽》:‘彼交匪紓。’《荀子·勸學篇》引作‘匪交匪紓’。‘匪’‘彼’異文通用。故《廣雅》說:‘匪,彼也。’彼匪通假,殊多費解。但若追根溯源,還是可以考證出兩字通假的關聯。前引《易經》上多有‘匪寇…‘昏媾’之語,說明古代社會的搶婚制度為男方奪取女方,形同土匪寇賊搶奪財物。據汪榮寶研究,父讀爸音,夫也讀巴音(見前節)。巴、彼是一音之轉,音近,可以通假,那么,‘夫’即‘彼’。而妻和雌,亦一音之轉,猶如妃和牝為一音之轉。雌從此,聲兼義。《說文》:‘此,止也。’雌即妻,妻為什麼從止。義為往夫家而止宿,亦即前說‘嫁’義。古語‘彼此’,乃今‘夫妻’的朔義。夫搶妻,強迫同居,行同匪類,夫即彼,故彼、匪可以通假。”(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72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fěi

〈形、動〉

(1)

行為不正 [bad]

不幸見辱於匪人。――唐·李朝威《柳毅傳》

(2)

又如:匪辟(不正派;邪惡);匪人(匪類。行為不端的人;不是親近的人;盜寇);匪劣(品行惡劣的人);匪昵(行為不端的親信)

(3)

通“菲”。微薄 [meagre]。如:匪薄(菲薄,淺陋);匪儀(菲薄的禮物)

(4)

通“分”(fēn)。分配 [distribute;share out]

以九式的均節財用,…八曰匪頒之式。――《周禮·天官·大宰》

匪幫

fěibāng

[bandit gang] 盜匪集團

匪巢

fěicháo

[bandits' lair]土匪的老窩

匪盜

fěidào

[bandit] 土匪,強盜

匪軍

fěijūn

[bandit troops] 由土匪組成的地方武裝。也指像匪徒一樣的不義的軍隊

匪首

fěishǒu

[bandit chieftain] 盜匪頭目或為害人民的反動頭目

匪徒

fěitú

[bandit] 盜匪;強盜

匪夷所思

fěiyísuǒsī

[unimaginably queer] 考慮問題的方法、言語、行動違反常規,使人難以想像和理解

渙有丘,匪夷所思。――《易·渙》

fěi ㄈㄟˇ

(1)

強盜,搶劫財物的壞人:~徒。~首。叛~。

(2)

不,不是:~夷所思(不是常人的想法)。獲益~淺。

方言集匯

◎ 客家話:[梅縣腔] fi1 fui1 [寶安腔] fui1 [客英字典] fui1 fui3 [陸豐腔] fui1 [客語拼音字彙] fi1 fui1 [東莞腔] fui3 [海陸豐腔] fui3 fui1 [台灣四縣腔] fi3 fi1

◎ 粵語:fei2

◎ 潮州話:hui2 huin2 (húi húiⁿ) hui1 (hui)

歷史典故

匪字的文化含義:匪裡邊的非,非也,不,就要去掉,就要消滅。外邊加一個框,表示要圍捕這一群匪徒,那為什麼框的右邊要留出空隙呢,為什麼不直接框死,說到這一點中國古人的思想就融匯到這個字裡邊去了。按照中國從古至今的一貫的安撫政策,對待投降的敵人要招安,要給一條出路;另外匪徒中還有一些是老百姓被迫拐上山,強迫意願下落山為寇,對待這一部分人也要招降,也要給一條出路,所以這個框不能四周框死。在這個框缺一條邊,還有另一種戰術上的含義。在軍事打仗圍剿這一具體戰術的用法在匪字上也有體現。部隊包圍了中間的敵人,要留出一條路給敵人“逃生”,三面同時發生戰鬥和吶喊,敵人定會向沒有阻擊的地方逃跑。在敵人逃跑的前方,部隊在沒有包圍的一邊架上工事(就拿現在的武器說,架上一挺機槍),敵人跑來一個,撂倒一個,按這種打發敵人很快死傷巨大,直到殘餘匪徒投降。如果把四周框死,匪眾就如同被圍困到口袋裡,四處的力的迸發很容易突破某一邊的防守,在那種情況下人的求生欲望往往會做出不同尋常的事。所以匪字是中國政治思想和戰略思想的結合。(此解釋請參考四川李伯清老師的散打評書)

拼音是fe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