鯡

鯡是冷溫性結群的海洋上層魚類。以浮游生物為食。由於魚群大,產量多,肉多脂肪,成為產地的重要經濟漁業資源。肉供食用,它是重要的經濟魚之一。太平洋的鯡,其脊椎骨的數量比大西洋的鯡少。至於產卵特性的差別,大西洋的鯡在春秋,卵產在比較深的水中。而太平洋的鯡只在春天(3~6月)於岸邊附近產卵。鯡形目鯡科鯡屬的 1種。最大個體可達50厘米。體長而側扁,腹部近圓形。頭中等大。眼中等大,側上位,有脂膜,每側有前、後兩鼻孔;眼間隔中間有一長凸棱。口小而斜,側上位。下頜較上頜略長,下頜、犁骨及舌上均有細牙。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鯡

鯡是冷溫性結群的海洋上層魚類。以浮游生物為食。由於魚群大,產量多,肉多脂肪,成為產地的重要經濟漁業資源。

基本字義

拼音:fēi繁體字:鯡

部首:魚 部外筆畫:8,總筆畫:16 繁體部首:魚 部外筆畫:8 總筆畫:19

五筆86:QGDD五筆98:QGHD倉頡:NMLMY

四角號碼:21111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CB1

基本字義

--------------------------------------------------------------------------------

● 鯡

(鯡)

fēiㄈㄟˉ

◎ 〔~魚〕體側扁而長,長約二十厘米,背青黑色,腹銀白色。世界重要經濟魚類之一。亦稱“青魚”。

◎ (鯡)

漢英互譯

--------------------------------------------------------------------------------

◎ 鯡

Herring

English

--------------------------------------------------------------------------------

◎ Herring

俗名:青條魚、青九紅線、海青魚、鰊。

產地及產期: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我國只產於黃海和渤海。

介紹:

鯡

體延長而側扁,一般體長25~35厘米,體重20~80克、眼有脂膜,口小而斜,側上位,兩頜、犁骨與舌上均有細牙、體被薄國鱗,鱗片較大。排列稀疏,容易脫落。腹部鈍圓,無側線。腹緣有弱

小棱鱗。背鰭始於腹鰭的前方,尾鰭深叉形。背側為藍黑色,腹部為銀白色。

【fei】

Herring;

(1)

fēi

(2)

魚名。也稱鰊。一種食用魚[Herring](大西洋鯡Clupea harengus),體長約0.3米,特別盛產於北大西洋溫水和較冷水域,成大群游近岸邊產卵

(鯡)

fēi ㄈㄟˉ

〔~魚〕體側扁而長,長約二十厘米,背青黑色,腹銀白色。世界重要經濟魚類之一。亦稱“青魚”。

鄭碼:RKC,U:9CB1,GBK:F6EE

魚類簡介

鯡

太平洋的鯡,其脊椎骨的數量比大西洋的鯡少。至於產卵特性的差別,大西洋的鯡在春秋,卵產在比較深的水中。而太平洋的鯡只在春天(3~6月)於岸邊附近產卵。鯡類的一種美國水滴魚,到了春天的繁殖期會上溯河川產卵,到了秋天,長成的幼魚與雙親一同下河川出海。鯡依地區和種類的不同,全長從15到70厘米不等,幼魚成熟時間從3歲到7歲也不一樣。以大西洋鯡來說,每一條能產下4萬~20萬個

卵。卵會下沉,附著在海底的海藻等上面,等待著孵化。卵為淺藍色,孵化出的幼魚白色,帶著卵黃,7毫米,尾部為圓形,待長到12毫米時卵黃完全被吸收,尾部逐漸變成燕尾形,到31毫米以後,身體從上部開始顏色變深,44毫米以後,身體狀態近於成魚。成魚全長25厘米,長到最大時可達40~45厘米。大西洋鯡有生活在外洋、大陸架極沿岸區等三種類型。生活在外洋的也大。真鰮是鯡形目的魚,體側有黑點排列為其特徵。同樣以浮游生物為食,是回遊沿岸的魚,但和鯡不同的是,產浮游性的卵3萬~10萬個。鯡類常做成串的鹹沙丁魚或乾魚,此外也可製成肥料,而較小的魚則可曬乾製成沙丁魚。

外形特徵

鯡

鯡形目鯡科鯡屬的 1種。最大個體可達50厘米。體長而側扁,腹部近圓形。頭中等大。眼中等大,側上位,有脂膜,每側有前、後兩鼻孔;眼間隔中間有一長凸棱。口小而斜,側上位。下頜較上頜略長,下頜、犁骨及舌上均有細牙。鰓孔大,鰓膜不與鰓峽相連。鰓耙細長而扁。全身除頭部外均被圓鱗。無側線。有縱列鱗52~54。背鰭條15~17;臀鰭條17~18;尾鰭深叉形。腹部棱鱗不尖銳。體背

灰黑色,兩側及下方銀白色,側上方微綠。分布於中國的黃海;在日本、朝鮮到北美洲太平洋海區亦廣泛分布。

歷史

鯡被推測為中生代(約2.3億年-6500萬年前),從弓鰭魚類的魚分支進化而來的。保留有如古代魚那樣原始的特徵:有容易脫落的鱗,鰭沒有刺,腹鰭腹位,沒有側線。大部分的鯡生活在海洋,部分種類在淡水區域產卵,也有的一生

鯡

都在淡水中生活。鯡魚是生活在北太平洋或北大西洋的寒帶至溫帶的回遊魚。很早以前就被當成食用魚,所以與人類有很密切的關係。其漁獲量也很多,也被作為其它肉食魚類的食物,依據此點,便可知道這是一種很重要的魚。被推測為中生代(約2.3億年-6500萬年前),從弓鰭魚類的魚分支進化而來的。古代魚有如左圖那樣原始的特徵。大部分的鯡生活在海洋,部分種類在淡水區域產卵,也有的一生都在淡水中生活。鯡魚應是荷蘭崛起的一個起點。在15世紀時,有著100萬人口的荷蘭,靠著洋流帶來的豐富的鯡魚,解決了1/5荷蘭人的生計。在荷蘭捕食大量鯡魚的同時,必然於北海其他民族產生競爭。然而,依賴著一個荷蘭漁民發明的“一刀就能取出鯡魚的內臟”的刀子,最終使得荷蘭在這場競爭中獲勝。

紅鯡

紅鯡(REDHERRING)是一種政治宣傳、公關及戲劇創作的技巧,藉此轉移焦點與注意力,它同時也是一種邏輯謬誤。起源:

鯡

紅鯡當成轉移焦點的代名詞有幾種不同的起源。其中比較廣泛的一種認為當初是反打獵人士為了混淆獵犬的嗅覺,所以在獵場中四處放置煙燻過的鯡魚,藉此轉移獵犬的注意力;另外一種說法則認為是監獄逃犯為了誘騙追緝的警犬,所以在逃跑的路程外放置紅鯡,藉此順利逃脫。意義:邏輯上:在邏輯上,紅鯡魚是一種轉移焦點的謬誤,也是蓄意的“文不對題”(Ignoratioelenchi),例如以一個錯誤的前提來支持結論,或是將兩個沒有關係的前提與假設結合在一起。戲劇上:在文學、戲劇,尤其是推理小說的創作上,紅鯡魚通常代表誤導讀者思路的誘餌,讓讀者在看到結局之前,誤以為某人或某事件為兇手或破案關鍵。公關、宣傳上:紅鯡在公關與政治宣傳上也經常被使用,利用新的事件或議題,將民眾的注意力移開原先關注的議題上。紅鯡魚常用來處理政府或企業面臨的危機,在危機發生的時候拋出另外一個不相干的議題;或是配合“樂隊花車”技巧,混淆民眾。

魚群

鯡魚是重要的經濟魚類;其魚群之密,個體之多,無與倫比,可以說它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一種魚。鯡魚為什麼能得以如此大量的繁殖呢?原因是鯡魚善於調劑光照,使魚體能順利地進入各種深淺不同的水層中捕獲食物的緣故。鯡魚的密集遊動,是一個十分壯麗的場面。鯡魚在集群洄游開始前的2-3天,有少數顏色鮮明的大型個體作先頭部隊開路,

鯡

接踵而來的便是密集的魚群出現在岸邊。漁人根據岸邊水的顏色、海水的動向和竄動的魚群所濺起的特殊水花以及天空中大群海鳥的盤鏇和嗚叫聲,就能準確地判斷出大魚群來臨。此時就要馬上安置網具進行捕撈了。密集的鯡魚群,在海岸附近水深8米左右的地方游弋l一2天后,便進入海藻叢生的淺水處進行生殖。雌魚產卵、雄魚排精。鯡魚的卵子是粘性卵,受精卵粘著在海藻上,新生命也就隨之開始了。因為鯡魚的產卵場所水深只有l米左右,由於魚群過於密集,所以上層的魚頭部和脊背都會露出水面。雄魚排出的大量精液,致使海水都因此而變成白色膠狀的樣子。鯡魚為什麼要如此密集而行呢?這也是長期外界自然環境作用的結果。因為鯡魚集群十分利於它們繁衍後代和有效地保護好仔魚,同時集群又是一種集體行動,大家通力協作.便於覓食。另外,集群對於防禦敵害也有著積極作用。因為鯡魚密集成大群快速遊動的線條和閃爍不定的形狀,把敵害弄得眼花繚亂,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條魚身上,即使敵害沖入魚群把密集的隊伍衝散,被吃掉的魚也為數不多。所以集群行動在鯡魚的生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繁殖

鯡

鯡是冷溫性結群的海洋上層魚類。2~3齡,體長27厘米左右即性成熟。每年3月中旬到4月上旬親魚游向沿岸產卵。懷卵量1~2萬粒。卵圓形,沉性、粘著性卵,粘附在海藻和其他附著物上,卵徑1.42~1.54毫米,從卵中孵出來的仔魚即離開沿岸,與成魚分開

,形成單獨的魚群。索餌的鯡魚群也不遠離沿岸。鯡魚自12月至仲夏產卵,產卵時間取決於緯度和溫度。每條雌魚可產4萬枚黏性的卵,附著于海草或岩石上;約2周幼魚孵出。鯡魚游向近岸產卵,產卵後魚群分散。大鯡魚場每年的捕獲量差異極大,因為幼魚種群存活率每年不同。幼魚約4年後成熟,壽命可達20年。鯡屬(Clupea)的其他種類(如黍鯡或北歐沙丁魚)和鯡科的其他種類(如金綠西鯡〔Alosachrysochloris〕和灰西鯡〔A.pseudoharengus或Pomolobuspseudoharengus〕)以及各種較少見的種類亦稱鯡。還有其他幾科的一些魚亦俗稱為鯡,如寶刀魚(Chirocentrusdorab)俗稱狼鯡。

藥用

基本信息

鯡

藥名:鯡魚;

別名:青魚、青條魚;

漢語拼音:feiyu;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upeapallasiCuvieretValenciennes;

中藥化學成分:精巢含精蛋白(protamine),脫氨核苷酸(deoxynucleotide),精氨酸(arginine),太平洋鯡還含棕櫚酸(palmiticacid),油酸(oleicacid),二十一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acid)等。

功效:補虛利尿;

科屬分類:鯡科;

主治:肺結核;浮腫;小便不利。

生態環境:為冷水性中上層魚類,食沲游生物,棲息於水深80m左右的海區,一般於第2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產卵,山東產卵塊在榮城、威海沿海,粘性卵,卵徑1.3-1.6mm,懷卵量1萬-2萬粒。

採收和儲藏:春至秋季捕撈,捕撈後,去其鱗片、鰓、內臟,鮮用。

資源分布:分發布於渤海、黃海。

出處:《中華本草》。為鯡科動物太平洋鯡ClupeapallasiCuvieretValenciennes的全體。棲於水深80m的黃海海區,產卵在山東沿海;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沿岸。四季均可捕撈,分別取肉、卵巢、精巢(魚白)入藥。

出處:《中國動物藥》;

異名:青魚,青條魚。

性味歸經:微鹹,溫。

功效: 利尿解毒,補虛定喘。

主治:肺結核,小便不利,蕎麥中毒,腳氣病,氣等。

方選

(1)治水腫、肺結核、心臟瓣膜症:鮮肉與醬湯共煮,飲服。

(2)解蕎麥中毒,魚肉煮熟搗汁服。

(3)治腳氣:魚籽曬乾焙研,水調外敷。

(4)治氣喘:乾魚籽、甘草等份,其研,每次5~10g,水沖服,每日3次。

(5)食乾魚籽對小兒神經及骨骼發育有促進作用。與餅同食,可助消化。

成分藥理

肉含蛋白質,胺基酸,不飽和脂肪酸。成熟的精巢用於製取魚精蛋白(收得率7%)、脫氧核苷酸、精氨酸。魚精蛋白能與肝素的磺胺迅速結合,使肝素失去抗凝作用;醫藥上利用其與其它蛋白的結合能力,常與胰島素製成長效胰島素,用於糖尿病治療。魚精蛋白注射液用於治療暴發傳染性肝炎的出血現象。硫酸魚精蛋白注射液為止血藥,適用於某些出血性疾病如上消化道出血,咳血,注射肝素引起的反應等。脫氧核糖核酸對再生障礙性貧血顆粒白血球減少症,血小板減少紫癜,慢性放射所致的白血球下降症等有較好療效;對慢性肝炎,可使血漿蛋白有所提高,自覺症狀好轉。精氨酸對肝昏迷和肝癌病有一定療效;也用於晚期血吸蟲病人的切脾,切肝手術。

營養價值

一、吃魚抗憂鬱科學家指出,美國有5%的人群患有較嚴重的精神憂鬱症,而日本人患有較嚴重精神憂鬱症的僅為0。1%,是美國人的1/50。研究表明,上述差異跟兩國不同的飲食習慣中食魚多少有關。研究發現,魚體內有一種特殊的脂肪酸,

鯡

它與人體大腦中的“開心激素”有關。它有緩解精神緊張、平衡情緒等作用。不吃魚或少吃魚的人,“開心激素”水平往往較低,美國人不常吃魚,因而患憂鬱症的人就多。二、吃魚防哮喘俗話說:“魚生火,肉生痰。”因而長期以來,許多人把吃魚視為引發哮喘病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一直忌諱吃魚。但有關專家新近研究發現,經常吃些新鮮的魚,不但對哮喘病人無害,而且有益於預防哮喘病的發作。為什麼吃鮮魚能減少哮喘病的發作呢?因為新鮮魚肉中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可阻止或減少人體內炎症介質的產生,而哮喘病的發作正是與炎症介質的釋放密切相關的。此外,不飽和脂肪酸還具有一定的減輕氣管炎症的作用,從而有助於預防哮喘病的發生、復發或減輕哮喘病的症狀程度。三、吃魚少痴呆加拿大科學家通過對患有老年痴呆症者和健康老人的研究發現,健康老人血液中DHA脂肪酸的成分遠高於痴呆症的老人,表現有痴呆症狀者的血液中DHA的含量平均比健康老人少30%~40%。科學家認為,DHA是大腦細胞活動和保持活力必需的營養物質,它有助於改善神經的信息傳遞、增強思維和記憶能力。因此,老年人多吃魚,可減少痴呆症的發生。

四、吃魚防中風科學家通過比較發現,同是經濟已開發國家,日本患中風的人大大低於歐美地區的一些國家,原因在於日本

鯡

人食用魚較多。多吃魚對心腦血管有保護作用。研究表明,飲食中的蛋白質、含硫胺基酸的成分越高,則高血壓的發病率越低。魚類蛋白質含有豐富的蛋胺基酸和牛磺酸,都是含硫胺基酸,它能影響血壓的調節機制,使尿鈉排出量增加,從而抑制鈉鹽對血壓的影響,降低高血壓的發病率。專家建議,中老年人預防心腦血管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每天服三四克魚油。五、吃魚防衰老德國歷史上有位很出名的宰相叫俾斯麥,他長年暴飲暴食,又過量吸菸,在他68歲時,身體已衰弱不堪,滿臉的皺紋,眼珠混濁無光,好像死神在向他招手。可是後來他聽了醫生的話,每天食用鯡魚,不久,奇蹟出現了:他皮膚紅潤、眼睛明亮、精神飽滿,一直健康地活到83歲。研究表明,鯡魚中不僅含有豐富的鋅、硒、鈣等礦物質,更重要的是有著大量的核酸。核酸是組成細胞的基礎物質,人體的生命活動離不開核酸。俾斯麥常吃鯡魚,使他身體逐漸恢復健康,並延緩了他的衰老期,確是明智之舉。專家指出,多吃鯡魚、沙丁魚、鮭魚、小蝦、牡蠣等魚類,可延緩人體衰老。

拼音是fei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