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盛

王興盛,男,1954年生,寧夏中寧縣恩和鄉人,寧夏農學院畢業,寧夏知名水稻育種專家,碩士,研究員。現任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所長。

人物信息

王興盛,男,漢族,1954年生,寧夏中寧縣恩和鄉人,中共黨員。寧夏農學院畢業,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碩士。寧夏知名水稻育種專家,碩士,研究員。現任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所長,兼寧夏王太科技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綠色食品諮詢委員會委員、全國北方水稻協會理事、寧夏大學農學院兼職教授、寧夏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寧夏高級專家聯合會常務理事與農業組主任委員,寧夏農林科學院一級學科帶頭人。

人物簡介

1976年,王興盛在中寧縣恩和公社(今恩和鎮)任農業技術推廣專乾。1978年考入寧夏農學院農學系,1982年畢業後,在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在農作物研究所工作期間,曾先後參加江蘇農學院舉辦的“微型計算機硬體、軟體及其套用”學習班和中國水稻所舉辦的“稻米品質育種”講習班學習。1992年8月至1995年8月,在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在職學習“作物遺傳育種”,獲碩士學位。1999年11月赴泰國參加稻米品質培訓及考察;2004年3月,參加由區黨委組織部組織的“全區赴澳大利亞高級人才經濟管理培訓班”到澳大利亞考察學習。
26年來,王興盛研究員憑著對農業科研事業的執著追求,一直戰鬥在農業科研第一線,從事以水稻育種為主的多項研究工作,並以優異的科研成績為我區農業生產做出了突出貢獻,成為我區知名水稻專家。先後主持和育成水稻品種19個(寧粳9號、12號、14號、17號、19號、23號、24號、28號、29號、33號、35號、37號、38號、40號、41號、寧稻216、寧糯3號、4號、6號),所育品種在寧夏得到大面積推廣種植,實現了寧夏水稻品種的第5、6次更新換代。其中,寧粳16號的大面積種植,曾連創我區水稻單、總產歷史高產記錄,獲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寧粳19號在中國農墾北方稻作協會1996年組織的北方水稻新品種(組合)高產競賽中以畝產893.79公斤獲常規品種第一名;寧粳23號超高產品種產量較寧粳16號增產16%,不但是寧夏最具高產潛力的品種,而且在全國北方水稻區域試驗中產量也居第一;主持育成的寧粳24號優質品種在寧夏大米產業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育成品種中有3個(寧粳16、23、寧稻216)先後獲國家科技部、農業部“九五”和“十五”新品種後補助①,並列入國家科技成果重點農業推廣項目。育成水稻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800餘萬畝,增產稻穀4億公斤以上,新增經濟效益6億元以上。
在水稻栽培研究方面,王興盛研究員率先引進“移栽靈”、“特效抗枯靈”等新藥劑套用於水稻育秧,解決了寧夏水稻育秧中極易發生立枯病造成弱苗、死苗的老大難問題,實現了寧夏水稻育秧史上的一次重要性技術改進,促進了水稻旱育稀植的健康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周邊省區。自1997年推廣“移栽靈”新藥劑以來,累積套用面積600萬畝,占插秧稻面積的80%左右,增收節支總額達2億元以上。王興盛研究員還主持了寧夏大米最佳化栽培技術研究、優質米基地建設及配套技術示範、無公害水稻規範栽培技術研究、水稻超高產栽培研究與示範等項課題。提出“一多(床土配置多磷鉀)、一低(低量用種)、一少(秧田管理少澆水)、兩個堅持(堅持藥劑浸種和藥劑床土消毒)”的育壯苗技術、“減氮增磷”施肥技術、“兩保兩控”節水灌溉技術、“兩早兩稀”時控量控技術等,並在優質米選育中針對寧夏大米碾米品質中整精米率低和外觀品質中堊白大的問題提出了許多具有獨特見解的觀點,為推動我區水稻生產和大米產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在成果轉化方面,王興盛研究員多年堅持到農村建立多點示範,宣傳普及科學知識,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取得良好效果。同時,大力支持大米加工企業和農村專業協會工作,先後指導了黃河米業、金夏米業、塞外香米業等加工企業在品種種植引導、基地建設、優質稻穀收購以及引薦外來客商等方面,為重振寧夏大米雄風做出積極努力。2002年農科院體制改革後,原農作物研究所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公益性的研究所(現農作物研究所),一部分為非公益性的企業(現王太科技種業公司)。按照雙方實際情況,制定了研究所和種子企業品種成果轉化共享機制,實現了科研、企業雙豐收。不但使種業公司種子的經營量和經營利潤創歷史最高,而且也加大了新品種成果的推廣力度,還通過種業公司的經營實現了科研成果的利益回報,激勵科研人員加快培育新品種的積極性。
作為水稻育種專家,王興盛研究員始終注意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不斷創新。他提出利用骨幹親本,以秈粳雜交、複合交為主的方法進行高產品種的選育,先後以寧粳9號及其姊妹系育成了寧粳19號、寧粳23號等高產品種;研究提出回交轉育糯與非糯同型系育種方法並實踐育成寧糯4號高產糯稻品種;在雜種優勢利用方面,提出寧夏以三系雜交稻研究為主,二系雜交稻研究為輔,一系雜交稻目前無融合生殖材料尚不具備優勢利用條件的觀點;針對地方科研條件和研究方向,提出寧夏當前水稻育種應以常規育種、花培育種、雜種優勢利用三大實用方法為主要育種手段。目前,王興盛研究員主持寧夏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優勢糧食作物品種選育和超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與示範”,主攻三大作物品種選育和超高產栽培課題。他先後發表學術論文和編寫技術書(冊)30餘篇冊。其中有4篇論文獲農科院、自治區及國家優秀論文一、二、三等獎。編著和參與編著的《寧夏高產優質水稻栽培技術》、《中國稻米品質區劃及優質栽培》分別由寧夏人民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為指導育種實踐、普及科學技術起到很好作用。
作為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所長和一級學科帶頭人的王興盛研究員,在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方面,能言傳身教,注重對同事科研道德、動手能力、觀察思考與總結能力的培養,使之承前啟後致力於水稻研究,使水稻新品種選育工作不斷深入,新品種不斷湧現。在他的帶動和培養下,逐步建立起水稻學科梯隊,有7名科技人員取得高級職稱,其中4名獲得碩士學位,2名成為自治區“313”人才,1名享受政府津貼。農作物所水稻研究團隊2008年被自治區組織部、人事廳、科技廳確定為首批科技創新團隊之一。
人們稱王興盛是“專家”,稱他是“農民的兒子”。《寧夏日報》曾以《水稻育種的後起之秀——王興盛》、《一粒豐收的種子》、《一粒種子能改變整個世界》,《寧夏科技報》曾以《把閃光的年華獻給田野》、《大地的回報——記寧夏水稻育種專家王興盛》,《朔方》雜誌曾以《沃野流年——水稻育種專家王興盛紀實》等為題報導了他的事跡。他先後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5項、四等獎1項,農業部豐收計畫二等獎1項,院、市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各4項。1996年寧夏回族自治區“313人才工程”確定他為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1998年獲國家民委、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的“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稱號,1998年享受國家特殊津貼。2000年榮獲自治區和全國“五一”先進工作者稱號,2000年度寧夏科技創新獎獲得者,2001年被授予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自治區第八、第九、第十屆黨代會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