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北縣

平北縣曾位於平原縣東部,平、禹、臨、陵四縣交界處,北緯37.11度,東徑116.38度,地勢西南東北走向逐步趨低,村莊最高點為水務村,地面最高點在宋家寨村北側150米處。平北縣 在山東省西北部。1946年5月析平原、禹城、臨邑三縣部分地置。縣人民政府駐今平原縣王鳳樓鎮王風樓村。屬渤海行政區第二專區。1950年1月5日撤銷,轄地併入平原縣。

遠古時期為禹疏九河之一的“鬲津”境地。王莽八年黃河二次大徙,流經本區域千餘年,形成了東部邊沿地帶的沙河槽狀形的流行通道。二次大徙決於魏郡元城(現河北省大名東一帶),利津入海。宋慶曆八年(1048年),黃河三次大徙時,平禹邊界張士府古河道逐漸淹沒廢圯。
隨著歲月的逝去,時代的變遷,古老的黃河故道興利於民,特別是古趙王河、朱家河(朱家河一說從明朝始)地開發利用,使平北縣區域的人民,辛勤勞作,世代繁衍生息。由於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平北縣做為戰爭年代革命根據地,以及和平時期政治經濟的區域中心,乘著時代的列車,前進到二十世紀末,完成了偉大的歷史使命。
自一九三九年冬開始,115師五支隊一部來到平禹八區張士府一帶後,發展黨的力量,開展抗日活動,動員民眾抗戰,不當亡國奴。1939年十月,由部隊調入臨邑工委的王林華同志(又名鄧林樺),自田莊大沙河一線,由東往西深入到張士府區域的田莊、前後盧、姜莊、幾張屯、張士堂等村,發展黨的力量,建立地下黨組織,先後發展了幾張屯村張信、田莊村田方、張士堂村柳佃棟(又名李春秋),播下了革命的火種。柳佃棟被任命為八區區委書記,劉壽祥(又名李玉友)任區長。
1940年1月,建立了區公所,駐小宋、宋家寨、水務等村。平禹工委建立,書記王希平,平禹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縣長霍仙舟。10月份平禹縣工委分建平原工委,禹城工委。平原工委書記王希平,縣長王其元。1941年期間冀魯邊魯北二地委宣傳部長關鋒,(又名周玉鋒),代號530,抗日民主縣長霍汕洲,他們經常活動在水務、宋家寨一帶。關鋒住水務村牟金選家,發展牟金選為中共地下黨黨員,牟金選還給關鋒當勤務員,跟隨關鋒領導的冀魯邊“青乾訓”活動,並任水務村第一任支部書記。
隨著革命鬥爭形勢的需要,魯北支隊擴編為115師17團,團長龍書金,政委曾緒清。12月,17團三營接替二營,仍活動在平禹邊界張士府一帶。
1943年3月,平原、禹城工委,再次合併為平禹縣,陳文惠任縣委書記兼縣大隊政委,周今生任縣長兼縣大隊大隊長。
1946年5月平禹再次分建平北縣、禹城縣。平北縣駐地現王風樓鎮王明川村、張辛村,縣委書記潘子明,縣長尹一農。尹一農南下後王林華任平北縣縣委書記,李玉友任縣長。年冬,全縣大參軍,1500餘名熱血青年涌躍參軍上前線,渤海區子弟兵——山東解放軍第七師11000名將士由師長楊國夫、副師長龍書金率領,由陽信縣經山海關挺進東北林海雪原,參加了遼瀋戰役。
1947年平北縣上千人支前,1948年6月800民工支前,平北八區周莊擔架隊,被授予支線模範擔架隊,縣長尹一農簽發了獎狀。
從1940年到1948年,平禹、平原、至平北八區區委書記分別是:柳佃棟、劉潤明(又名朱其蛟)、李少昌(又名張成傑)、張天成、刁清林。區長分別是:周克明、段爾禹(犧牲在1939年9月前盧戰鬥)、楊秀祖、劉潤明(兼)、李玉友、王崇、孫炳章、仇靜生、徐世良、馬玉琢、崔紫雲(崔為區委公開後第一任))。
1950年平北縣撤銷後,張士府為平原縣馬腰務區,區部在馬腰務村。1958年撤區並鄉,稱謂張士府鄉。9月份人民公社成立,初為三大李人民公社,曾一度稱謂東風人民公社,社址三大李村,後遷址王風樓村,稱王風樓人民公社。
1965年4月,王風樓公社一分為二,三大李村以東劃為張士府,成立張士府人民公社,公社駐地張士府村。1984年社改鄉,稱謂張士府鄉。分社前的三大李人民公社,第一書記王蔭蘭,第二書記孫成躍。分社後張士府人民公社,第一書記孫連營,1967年方化遠任黨委書記,1968年李秀岩任書記,1970年郭傳和任書記,1984年李書堯任書記,1989年石鋒任書記,1993年張勇任書記,1995年紀書華任書記,2000年合併鄉鎮前劉春意任書記,調整合併到王風樓後孫軍任書記。至此張士府做為革命和建設的區域指揮中心,經歷了由秘密區委、區公所到二十世紀末撤鄉並鎮,60年的歷史沿革。
古趙王河(朱家河)張士府區域,由於先民的早期繁衍生息,自漢以來就有村落形成。尤其稱道的是,劉備脫險的水務村;安德縣古址的馬腰務村;通往魯西運鹽官道上的李漢衢村、老官莊;九缸十八窖的辛寨村(原名大辛莊);官宦輩出,錦衣、御史、巡撫、知州等六位京官的宋家寨村;築圍練勇保朝擁政的鄧莊村。在這些村里曾有不少古蹟、廟宇、名勝,水務村有水月寺、楊家冢、水旱碼頭、娘娘廟、藥王廟。宋家寨村有鄉賢祠。另外,水務劉備脫險,鐵拐李偷鍋,楊給事金頭玉臂的傳說家喻戶曉;辛寨村九缸十八窖之說數百年相傳;宋家寨村自明朝建文年始宋忠、宋仕等六七位名門望族官宦,史載家乘國傳;鄧莊村乾爺翼廷築圍練勇,保朝擁政標榜史冊,碑碣佐證;田莊村四界首遺址,更是名揚平禹臨陵四縣。
總之,張士府雖地處城邑僻鄉陲壤,但只要打開扉頁,便是一部值得稱頌閱讀的好書,雖然做為政治經濟的版圖,定格在世紀的變遷中,但勤勞勇敢的張士府人民,無不感到昔日的輝煌與驕傲,以及歷史人文的厚重。
今日張士府乘著時代的列車,在黨的領導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到處果蔬飄香,花紅柳綠,政通人和,安居樂業。隨著現代農業產業化結構的最佳化調整,民生城鄉一體化,社區安居,小康社會的建設,不久的將來,一個美麗富足的張士府,象一盞耀眼的明燈,閃爍在古趙王河畔。
附:版圖上消失的村莊
翻開張士府的前頁,部分村莊業已消失,它們是:
水霧、水塢村-----水務村前址名
王道屯----張士府村前址名
小夏莊----前王村前址名
小曹莊----張席村前址名
小李莊----李大鼻前址名
大辛莊----辛寨村前址名
小辛莊----王丙真前址名
馮莊------高莊村前址名
藜屯、張屯----幾張屯
王學仁、王孝仁---王小仁前址名
劉張莊----宋升村前址名
高行村----前盧村鄰,遷臨邑李家庵
兩不招村--匡莊、李萬莊之間
徐光照莊---徐莊前村名
楊疙瘩、楊家堂子村---楊莊村前址名
老婆莊----老官村前址名
周將軍廟---張士堂村前址名
王姑娘村----小王村前村名
小董村-----並小牟村(消亡最晚的村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