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礦

銀礦

英文名稱:Silver mine一、概述 純銀為銀白色,故又稱白銀。在所有金屬中,銀的導電性、導熱性最高,延展性和可塑性也好,易於拋光和造型,還能與許多金屬組成合金或假合金。銀還具有較強的抗腐蝕、耐有機酸和鹼的能力,在普通的溫度和濕度下不易被氧化。因為銀有如此多的優點,所以它不僅很早就被人們用來作貨幣、飾品和器皿,而且在現代工業中也得到了廣泛套用,成為工業和國防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材料。

簡介

銀礦銀礦

含銀礦物有200多種,其中銀為主要元素的銀礦物和含銀礦物有60餘種,但具有重要經濟價值,作為白銀生產的主要原料有12種:自然銀(Ag)、銀金礦(AgAu)、輝銀礦(Ag2S)、深紅銀礦(Ag3SbS3)、深紅銀礦(Ag3AsS3)、角銀礦(AgCl)、脆銀礦(Ag2SbS3)、銻銀礦(Ag3Sb)、硒銀礦(Ag3Se)、碲銀礦(Ag2Te)、鋅銻方輝銀礦(5Ag2Sb2S3)、硫銻銅銀礦(8(AgCu)SSb2S3)。

銀屬銅型離子,親硫,極化能力強。在自然界中常以自然銀、硫化物、硫鹽等形式存在,因其離子半徑較大,又能與巨大的陰離子Se和Te形成硒化物和碲化物。但它通常最喜歡潛藏在方鉛礦中,或作機械混入,或作類質同象潛晶。其次是賦存於自然金、黝銅礦、黃銅礦、閃鋅礦等礦物中。因此在鉛鋅礦、銅礦、金礦開採、冶煉過程中往往也可回收銀。

水銀礦水銀礦

在內生作用中,銀在熱液階段才趨於高度集中,富集成銀(金)或各種含銀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床;在表生條件下,銀的硫化物可形成具有一定溶解性、易溶於水的Ag2SO4,在氧化帶下部形成次生富集體;在沉積作用中,銀常與銅、金、鈾、鉛、鋅或釩、磷等一起遷移,沉澱於砂岩、粘土頁岩和碳酸鹽岩類岩石中,當其達到一定程度的富集,可形成沉積型或層控型銀礦床;在變質作用過程中,原岩中呈細分散狀態的銀,經變質熱液的萃取與活化遷移,在適當的地質條件下可富集形成具有經濟價值的新礦床,或者使原礦體疊加富化。

自然界銀礦物或含銀礦物種類繁多,它們又可在不同的地質作用階段形成,因此這些銀礦物常分布在不同的礦相中,甚至好幾種銀礦物賦存於同一礦石之中,它們除獨立呈粗粒單晶存在,嵌布於脈石礦物中外,還有與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黃銅礦等呈細微的連晶出現,也有呈分散狀態賦存於上述礦物之中。銀礦物分布的這種特點,給設計較理想的選礦工藝與流程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此,對銀礦物與共生礦物進行工藝學研究,對銀的最佳回收意義重大。

長期以來,大量純度較高的銀用於製造銀幣和裝飾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銀已由傳統的貨幣和首飾工藝品方面的消費,逐漸轉移到工業技術的套用與發展領域。

1.影視和照相行業

碘化銀碘化銀

在影視和照相行業中,由於銀的鹵鹽(溴化銀、氯化銀、碘化銀)

硝酸銀具有對光特別敏感的特性,因此可用來製作電影、電視和照相所需要的黑白與彩色膠片、底片、曬相和印相紙、印刷製版用的感光膠片。醫療與工業探傷用的X光膠片和航空測繪、天文宇宙探索與國防科學研究等使用的各種特殊感光材料。

2. 其他行業

在機電和電氣工業方面,銀主要以純金屬、銀合金的形式用作電接觸材料、電阻材料、釺焊料、測溫材料和厚膜漿料等。如銀銅、銀鎘、銀鎳等合金製作的電觸頭,可以消除一般金屬的消耗變形、接觸電阻及粘接等弊病;銀鎢、銀鉬、銀鐵合金等製作的低壓功率開關、起重開關、重負荷的繼電器與電接點材料可廣泛用於交通、冶金、自動化和航空航天等尖端工業;在厚膜工藝中,銀漿料使用最早,導電最好,與陶瓷的附著力又強。在石油化工方面,銀主要以Ag/Al2O3、KBr-Ag-Al2O3、Au-Ag網等催化劑用於化學反應。

醫療衛生事業中,銀金、銀汞、銀錫合金等為重要的牙科材料;銀泊丹、鎮心丸具有定志養神、安髒之功用;銀紗布、藥棉可醫治惡性潰瘍;銀線、銀片是固定碎骨與修補顱骨破洞的非常材料。銀鹽具有良好的殺菌作用。銀器皿具有特殊的作用。

在農業氣象上,碘化銀用於人工降雨。在能源利用上,將銀塗在巨大的弧形玻璃鏡面上,可聚集陽光,將其轉變成熱能和電能。銀鋅、銀鎘電池比普通電池強20倍以上。此外,銀敷玻璃窗戶可以防止紫外線通過,能節省空調設備的能耗和費用。

勘查現狀

由於中國在80年代以前,獨立銀礦床發現不多,大部分銀是為有色賤金屬礦的伴(共)生組分,在勘查主礦產時順帶進行評價,當含銀量大於5~10g/t時,就給予計算儲量。若銀的選冶性能較優,在銅和金礦中有時降低至1g/t,鉛鋅礦中為2g/t。

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銀礦地質工作得到加強,80年代以來,相繼找到一批以銀為主的礦床,根據當前的技術經濟條件,對銀礦床的工業指標、規定如下:邊界品位A40~50g/t,工業品位Ag100~120g/t,礦床平均品位Ag140~150g/t,可采厚度0.8~1m,夾石剔塗厚度≥2~4m。

金屬元素

銀礦綠銀礦綠

銀是人類最早發現和開採利用的金屬元素之一。約在5000~6000年以前的遠古時代,人類就已經認識自然銀,並且採集它。在16世紀以前,世界銀礦的采冶中心居地中海和亞洲

地區,最大的銀礦在希臘、西班牙、德國和中國,當時年均產銀不足200t。到了中世紀以後,美洲和大洋洲相繼被人們開發,從此世界采銀業的重心,逐漸轉到秘魯、墨西哥、玻利維亞,繼而發展到美國、智利、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至今這些國家仍是世界上主要產銀的國家。

最早銀使用國

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和開採利用銀礦最早的國家之一,據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中出土的耳環、鼻環等銀質飾品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就認識銀礦,並且採集、提煉白銀,加工製作飾物。進入春秋時期,全國詳知“銀之山”10處。在戰國至漢代的墓葬中,見有銀項圈、銀器、銀針等隨葬品,這充分說明,戰國至漢代,不僅能采冶銀礦石,而且加工製作銀器的工藝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到了唐代,據記載,當時全國“有銀”地點共35處,民間采銀頗盛。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白銀的年收入量達10萬餘兩。宋元是我國古代銀礦業繼續發展時期,元豐年間,銀礦場分布於68個州(京、府、軍),元豐元年銀的總收入量達21萬餘兩。銀在元代是作為一種主要貨幣,至元31年(公元1294年),除京師外各路交鈔庫所存“鈔母”白銀總數約100萬兩。但是到了明、清和民國時期,銀礦業的發展曾一度停滯不前,年產銀量僅徘徊在2~6t之間。

主要銀礦區

金礦金礦

中國銀礦的地質工作始於本世紀初地質調查所成立之後,截止1949年,中國只有十幾處含銀量高的鉛鋅生產礦區(如水口山、柴河、瀾滄等)進行了淺部的銀礦儲量概算。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在對有色金屬礦床進行大規模勘探的同時,對伴(共)生銀礦開展了綜合評價。60年代後期逐步加強了獨立銀礦的地質調查和科學研究,至70年代末有7處大、中型銀礦產地(山東十里堡、浙江銀坑山、湖北銀洞溝、陝西銀硐子、河南破山、廣東龐西洞、廣西金山)經勘探轉入工業評價。近40年來,中國銀礦業得到迅速發展,全國已有26個省、市、區找到了工業銀礦床,現建成生產和綜合回收白銀的礦山與冶煉企業有200多個。

概述

截至1996年底,中國已探明銀礦區569處,分布於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銀的保有儲量達到116516t,其中A+B+C級儲量占23.6%,為27519t。與1985年相比,銀的保有儲量翻了一番。

中國已探明的銀礦儲量分為二部分,一部分是銀品位達到工業指標具有獨立開採價值的銀礦儲量,另一部分是指銀品位低於工業指標,隨主元素開採而順便綜合回收的伴生銀礦儲量。80年代以來,銀礦儲量增長較快,由1985年占總儲量的18.4%到1995年占到總儲量的42%;伴生銀礦儲量相對增長較慢。

據美國礦業局出版的《MineralCommoditySummaries,1996》報導,全世界銀礦總儲量為28萬t,儲量基礎42萬t,主要分布在美國(儲量3.1萬t、儲量基礎7.2萬t)、加拿大(儲量3.7萬t、儲量基礎4.7萬t)、墨西哥(儲量3.7萬t、儲量基礎4萬t)、秘魯(儲量2.5萬t、儲量基礎3.7萬t)和澳大利亞(儲量2.9萬t、儲量基礎3.3萬t)。如果以中國其獨立開採銀礦儲量和這些國家的儲量基礎相比,中國居美國、加拿大之後,位居世界第三。

我國儲量分布

中國銀礦儲量按照大區,以中南區為最多,占總保有儲量的29.5%,其次是華東區,占26.7%;西南區,占15.6%;華北區,占13.3%;西北區,占10.2%;最少的是東北區,只占4.7%。從省區來看,保有儲量最多的是江西,為18016t,占全國總保有儲量的15.5%;其次是雲南,為13190t,占11.3%;廣東,為10978t,占9.4%。內蒙古,為8864t,占7.6%;廣西為7708t,占6.6%;湖北為6867t,占5.9%;甘肅為5126t,占4.4%。以上7個省(區)儲量合計占全國總保有儲量的60.7%。

銀礦資源特點

全國已探明有儲量的產地有569處,分布在27個省、市、自治區。儲量在萬t以上的省有江西、雲南、廣東;儲量在10000~5000t的省(區)有內蒙古、廣西、湖北、甘肅。這7個省(區)的儲量占了全國總保有儲量的60.7%。其餘20個省、市、自治區的儲量只占全國總儲量的39.3%。

貧礦多,富礦少,

中國伴生銀資源豐富,1995年,保有儲量66146t,占當年銀總保有儲量的58%,尚有一部分礦區未進行銀的分析或未計算儲量,伴生銀礦儲量實際上應更多些。全國除寧夏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區都有伴生銀產地。伴生銀礦儲量和產地以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和雲南為最多。但是中國伴生銀礦富礦少,貧礦多,銀品位大於50g/t的富伴生銀礦只占伴生銀礦儲量的1/4左右,而銀品位小於50g/t的貧伴生銀礦儲量卻占伴生銀礦總儲量的3/4。

大、中型產地少,占有的儲量多;大、中型產地少,占有的儲量多;小型產地多,占有的儲量少

據1992年的資料分析,中國以銀為主要開採對象的銀礦,大型產地12處,中型產地40處,大、中型產地占有的儲量占該類銀礦儲量的95%;小型產地29處,占有的儲量只占5%左右。伴生銀礦大型產地14處,中型產地73處,大、中型產地占有的伴生銀礦儲量占伴生銀礦總儲量的79%,而小型產地有271處,占有的伴生銀礦儲量只占伴生銀礦總儲量的21%。

銀多與鉛鋅共生或伴生

銀鉛鋅礦銀鉛鋅礦

中國共生銀礦以銀鉛鋅礦為多,其保有儲量占銀礦儲量的64.3%。伴生銀礦主要產在鉛鋅礦(占伴生銀礦儲量的44%)和銅礦(占伴生銀礦儲量的31.6%)中。與銀共生或伴生的除了鉛鋅和銅外,還有錫礦、金礦,以及多金屬礦等。

淡紅銀礦淡紅銀礦

一種銀礦。化學成分為Ag3AsS3、晶體屬三方晶系的硫鹽礦物。又名硫砷銀礦。英文名來源於法國化學家J.-L.普魯斯特(J.-L.Proust)的姓氏。

淡紅銀礦呈鮮紅色,條痕也是鮮紅色,在光線下顏色變暗。半透明到不透明,金剛光澤到半金屬光澤。其表面因易氧化而常被暗黑色的薄膜所復蓋,粉末呈磚紅色。摩氏硬度2~2.5,比重5.57~5.64,清楚菱面體解理,斷口貝殼狀至參差狀。溶於硝酸,易熔。晶體的兩端不對稱,呈異極形的短柱狀;通常呈粒狀和塊狀產出。晶體柱狀、菱面體和偏三角面體。也以塊狀或緻密狀集合體產出。

淡紅銀礦是熱液成因的礦物。通常都與其他銀礦物一起產出,作為銀礦石利用。與多種礦物伴生於熱液礦脈,如黝銅礦和砷黝銅礦,以及一些硫化物,如方鉛礦,還有石英。中國遼寧、江西、青海、廣東等省的鉛鋅銀礦床中均有淡紅銀礦。美觀的大晶體發現於智利的查納西約。墨西哥、玻利維亞、德國有著名產地。淡紅銀礦除作為提煉銀的礦物原料外,其單晶體可用作雷射材料。

銀礦灣銀礦灣

銀礦灣(又寫作銀礦灣)是香港一個海灣,位於新界大嶼山東南部梅窩一帶。該處的銀礦灣泳灘寬闊且較淺,為香港著名的海灘之一。銀礦灣因位於附近山上的銀礦洞而得名,該洞曾出產白銀,約於19世紀末期開採,後因礦石含銀量過低而停止生產,只留下洞穴遺蹟給遊人懷緬。

鄰近景點:銀礦瀑布(銀礦灣瀑布公園)

選礦工藝流程

銀礦選礦工藝開採的礦石先由顎式破碎機進行初步破碎,在由破碎機破碎至合理細度後經由提升機、給礦機均勻送進球磨機,由球磨機對礦石進行粉碎、研磨。經過

球磨機研磨的礦石細料進入下一道工序分級。螺鏇分級機藉助固體顆粒的比重不同而在液體中沉澱的速度不同的原理,對礦石混合物進行洗淨和分級。經過洗淨和

分級的礦物混合料在經過磁選機時,由於各種礦物的比磁化係數不同,經由磁力和機械力將混合料中的磁性物質分離開來。經過磁選機初步分離後的礦物顆粒在被送

入浮選機,根據不同的礦物特性加入不同的藥物,使得所要的礦物質與其他物質分離開。在所要的礦物質被分離出來後,因其含有大量水分,須經濃縮機的初步濃

縮,再經烘乾機烘乾,即可得到乾燥的礦物質。

全球銀礦資源

全球銀礦資源豐富,儲量巨大,分布廣泛,主要集中在北美洲南美洲歐洲、亞洲和澳大利亞,遍及全球的50多個國家。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13)數據,2012年銀礦儲量約為54萬噸。按現有的開發水平計算,全球銀儲量的靜態保證年限為22.5年。從全球銀礦資源的空間展布來看,儲量相對集中的國家有:秘魯、波蘭、智利、澳大利亞、中國、墨西哥、美國、玻利維亞和加拿大等,這9個國家的銀儲量之和約占全球總儲量的90%以上。

2011年全球共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採銀礦和共伴生銀礦山,礦山銀產量為23689t,比上年增長10.22%。約33%的產量來自金、銅礦的副產品,34%來自鉛鋅礦的副產品。近年來獨立銀礦的產量比例緩慢長(2010年為30.5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