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舍詔

簡介

細奴邏魏寶山被當地彝族推舉為彝族首領創建蒙舍詔,因處各詔之南故又稱南詔

歷史

唐朝初期,在雲南洱海地區出現現了六個比較大的部落聯盟,史稱六詔,分別是蒙舍詔(今雲南巍山南部、南澗大部及彌渡西部)、蒙�(方言sui)詔(今雲南巍山北部、漾濞大部)、越析詔(今雲南賓川)、鄧賧詔(今雲南洱源的鄧川)、施浪詔(今雲南鄧川青索,又說在洱源三營)、浪穹詔(今雲南洱源)。在地理位置上,蒙舍詔在其他五詔的南部,又稱為南詔。據史料記載,唐貞觀初年,南詔第一代國王細奴邏隨父蒙舍龍就牧耕於今巍山巍寶山前新村,由此發展崛起。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細奴邏當上了蒙舍詔詔主,改國號為大蒙國,稱奇嘉王。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邏閣完成了統一六詔的豐功偉績,因“破河蠻”有功,皮邏閣被敕封為“雲南王”。次年,皮邏閣遷都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太和村)。南詔是具有相對獨立的地方民族政權。皮邏閣統一六詔後,南詔迅速強大,進而稱雄於祖國西南地區。其後閣邏鳳、異牟尋、尋閣勸、勸龍利晟、晟豐佑、佑世隆、隆舜、舜化貞,共傳位十三代,歷經250多年,幾乎與整個唐王朝相始終。南詔最強時期,其疆城包括今雲南全省和四川、貴州、廣西一部分,勢力達越南、緬甸、寮國。南詔的崛起和發展,為鞏固祖國領土完整、加快西南邊疆的開發,促進各民族團結、進步等方面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細奴邏
(第一代王)

細奴邏(公元617年-------674年)

細奴邏,又名獨邏、獨邏消,南詔第一代國王,生於隋恭帝義寧元年(公元617年),唐太宗貞觀年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登上蒙舍詔(南詔王)詔主之位,改國號為大蒙國。稱奇嘉王,於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卒,在位26年,享年57歲。

細奴邏於唐貞觀年,隨父蒙舍龍居住在邪龍川(後改稱蒙舍川,今巍山縣)巍寶山前新村,躬耕發展。細奴邏之父蒙舍龍初為部落頭人,為爭奪資源,部落間時常發生戰爭。蒙舍龍、細奴邏父子憑藉優越的自然優勢和自身的勇猛及智慧,在川南建立起較為強盛的以烏蠻部眾為主、以蒙舍龍的名字名字命名的部落聯盟――蒙舍詔。

細奴邏當政後,任用武將郭郡矣,文臣波羅旁,“神明大士”楊波遠,修文習武,發展經濟,制定了效學唐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蒙舍詔發展的措施。

細奴邏時,相鄰的蒙�詔力量比較大,時常出兵侵擾蒙舍詔。為此,細奴邏把都城修建於地勢險要的壠�圖山,稱壠�圖城,作為蒙舍詔政治、軍事的中心,細奴邏多次成功地抵禦了蒙�詔的進犯,鞏固了蒙舍詔。

細奴邏在控制蒙舍川局勢後,又修建了具有相當規模的蒙舍城(今巍山廟街鎮古城村),這是南詔的第二個都城。

唐永徽年間,今雲南祥雲和彌渡境內的大、小勃弄蠻發生叛亂,細奴邏奉唐朝之命,親率蒙舍部眾數千幫助左將軍趙孝祖平叛,取得唐朝的信任。趁此機會,兼併了富饒的白崖地區(今彌渡紅岩),《南詔中興二年畫卷》中描述的張樂進求遜位指的就是這一歷史事件。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細奴邏派遣其子邏盛率使團入唐朝見,正式歸順唐朝,得到大量賞賜。自此,細奴邏年年派人入唐朝貢,與唐王朝的關係越來越密切。

細奴邏賞罰分明,深得全詔部眾的愛戴。

據說細奴邏的結髮妻子叫蒙�xu,她賢惠善良,對細奴邏的幫助很大。蒙�去世後,細奴邏又娶了張樂進求的第三個女兒,也就是至今人們敬仰的“三公主”。

蒙舍詔在細奴邏的治理下,很快強盛起來。

細奴邏死後,根據期孫盛邏皮的請求,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在今巍山縣巍寶山建土主廟,內祀細奴邏,細奴邏被民眾尊為巡山土主,當地百姓又叫此廟為巡山殿,稱細奴邏為巡山老爹。南詔官方建土主廟祭祀祖先由此開始。祭祀日期為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日四天,但由於四天的祭祖時間太短,很多遠方的彝族人不能按時趕到巍寶山祭祖,所以又把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至十五定為祭祖日。此後,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至十五,各地的彝族民眾從四面八方來到巍山巍寶山土主廟,祭祀自己的祖先細奴邏,至今已有1290餘年。後人還在巍山壩子西北面long yu 山立土主廟(也叫蒙國土主廟)祭祀細奴邏,祭祀日為每年農曆九月十三、十四日兩天。

邏盛
(第二代王)

(公元634年----------公元712年)

盛邏,又名邏盛炎,細奴邏之子,三公主所生,生於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於唐上元年(公元674年)即位,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卒,在位39年,享年78歲,諡號興宗王。邏盛即位後,任用張建成為相,輔佐朝政,並秉承父志,精心治理蒙舍詔,鞏固和擴大疆域,繼續於唐朝交好。

武則天時,邏盛親自到長安朝貢。至姚州(今雲南姚安)時,聽到妻子生下盛邏皮的訊息,說“吾且有子繼承,身在漢地,死無憾矣”。到長安後,受到武則天接見,並大受恩獎。

邏盛時,不斷地兼併蒙舍川南面、西面的地盤,擴大其統治範圍,使蒙舍詔的力量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壯大。

邏盛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南詔王。

邏盛死後,後人為其在今巍山縣廟街鎮古城村委會河上灣村立牧甸羅土主廟,祭祀日為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三。

盛邏皮

(第三代王)

公元672年-------公元728)

盛邏皮,邏盛之子,生於唐鹹亨三年(公元672年),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即位,唐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卒,在位16年,享年56歲,諡號威成王。

盛邏皮即位後,以老相張建成為國老,楊法律和尚為國師,治內安邦,於唐朝維持友好的關係。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盛邏皮遣國老張建成率團入唐朝貢,盛邏皮被朝廷刺封為台登郡王,朝廷賜佛書給張建成。自此,雲南始有佛書。盛邏皮經唐朝欽準,在今巍山巍寶山為其祖父細奴邏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大土主廟。

盛邏皮開發經營了今雲南西部瀾滄江以西一帶,擴大了疆土。

盛邏皮為南詔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軍事力量的強大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皮邏閣

(第四代王)

公元697年-------公元748年)

皮邏閣,又名歸義,盛邏皮之子,生於唐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唐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即位,被唐玄宗李隆基刺封為雲南王,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卒,在位20年,享年51歲。

皮邏閣即位時,南詔經濟、軍事的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已經超過同在洱海地區的其他五詔。皮邏閣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遠見卓識的南詔王。他在前三代王的基礎上精心謀劃,進一步開拓進取,經過多年的戰爭,統一了六詔,收復了洱海周圍的河蠻,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了洱海地區。唐王朝因皮邏閣“破河蠻有功”冊封他為雲南王,賜名歸義。南詔具有很大的獨立性。第二年,皮邏閣把都城從蒙舍川遷到太和城。皮邏閣以寬闊、富饒的洱海盆地為基地,積極發展,使南詔迅速稱雄於中國西南地區。

之後,皮邏閣利用爨氏與唐朝之間的矛盾及內亂,帶兵進入東爨、西爨(東爨在今昭通、瀘西、尋甸、嵩明、建水及貴州一帶,其中心在昭通;西爨在今滇池周圍的曲靖、昆明、馬龍、晉寧及澄江、安寧、祿豐一帶,其中心在晉寧)地區,征服滇池周圍的廣大部族,基本控制了爨地。

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皮邏閣派其子閣邏鳳率團入唐朝貢,進一步與唐朝修好。

南詔的統一,結束了洱海地區各個部族之間長期的對立紛爭,促進了生產的恢復發展以及內地人民與邊疆各民族之間的進一步友好交流,解除了唐王朝在西南地區的後顧之憂,南詔、吐蕃、唐朝在西南地區的力量處於相對平衡。

皮邏閣死後,後人為其在廟街鎮營盤村委會利克村建土主廟進行祭祀,祭祀日為每年農曆九月十四日;以及漾濞縣蒼山鎮河西村為皮邏閣立蒙官土主廟進行祭祀,祭祀日為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八。

閣邏鳳

(第五代王)

(公元712年-----公元778年

閣邏鳳,皮邏閣之子,生於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即位,襲封雲南王,唐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卒,在位30年,享年66歲,諡號神武王

閣邏鳳具有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青年時代就隨其父皮邏閣參加了統一六詔的戰爭。他“不讀非聖之書,嘗學字人之術”,任用從川南俘虜回來,精通儒學的系瀘縣令漢人鄭回教授王族子弟漢文化。他還賜名鄭回為蠻利,後鄭回官至南詔清平官。

南詔的發展壯大與唐王朝的昏庸腐敗,導致了唐與南詔的矛盾激化。於是,唐王朝出兵進攻南詔,閣邏鳳被迫與唐軍作戰。南詔和唐朝分別於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發生了三次戰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次“天寶戰爭”。最後以唐王朝軍隊的慘敗而告終。

在第一次天寶戰爭中,閣邏鳳在吐蕃的幫助下,大敗唐軍。戰爭後,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正月,閣邏鳳公開與唐決裂,和吐蕃結成兄弟之邦,吐蕃封閣邏鳳為贊普鍾(王弟)南國大詔,授其子鳳伽異大瑟瑟告身(一種戴精美服飾的高級官階)都知兵馬大將。同年,南詔改元為贊普鍾元年,這是南詔紀年的開始。

事後,閣邏鳳命人把陣亡的唐軍將士屍首收集起來,進行祭祀後好生安葬,建成今大理市下關萬人冢個鳳儀石曲千人冢,統稱大唐天寶戰士冢;並於唐大曆元年(公元766年)立碑(南詔德化碑)國門,碑文寫道:“我上世世奉中國,後嗣容歸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fu吾罪也”。

閣邏鳳時,南詔的疆域達到最大。閣邏鳳於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曾兩次進兵唐境,攻占了�州(今四川西昌)、會同(今四川會理)等地。在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閣邏鳳率兵“西開尋傳(今雲南雲龍以西至緬甸伊洛瓦底江西岸)”,使“裸形不討自來,祁鮮望風而至”。而後閣邏鳳回頭鞏固滇池及滇東爨區,於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在雲南東部置安寧城監,讓其子鳳伽異於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修建拓東城(今昆明市區),作為南詔的陪都,同時又控制南部的步頭(今雲南元江)。至此,南詔基本控制了整個雲南地區。

閣邏鳳是一位功績顯赫的南詔王。

閣邏鳳死後,後人為其在今巍山縣大倉鎮大倉村委會五官邑村立土主廟,祭祀日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六日。

異牟尋

(第六代王)

(公元754年---公元808年)

異牟尋,閣邏鳳之孫,鳳伽異之子,生於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因其父鳳伽異英年早逝,故於唐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繼任南詔王位,南詔重新歸順唐後,朝廷襲封他為南詔王,賜“貞元南詔印”,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卒,在位30年,享年54歲,諡號孝桓王。

唐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異牟尋繼位不久,南詔和吐蕃合兵進兵唐地成都,被唐軍打敗,死傷八、九萬人。事後,吐蕃把責任歸咎於南詔,南詔怨懼。吐蕃改南詔王為日東王,降為臣屬關係。對此,南詔大為不滿,於是雙方開始互相猜忌防範。

唐興元元年(公元784年),異牟尋自太和城遷都史城(今大理喜洲,又稱大厘城),改國號為大禮國。異牟尋封五嶽四瀆,東嶽烏蒙山,南嶽無量山,西嶽高黎貢山,北嶽玉龍雪山,中嶽點蒼山;四瀆為瀾滄江、黑�江、怒江、金沙江。唐貞元三年(公元787年),異牟尋又把城遷至陽苴(方言xie,實讀ju)咩mie城(今大理古城)。

異牟尋在位時,對南詔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種體制進行了改革和完善。在政權機構方面,設清平官(相當於宰相一職),三個職位六至七人稱坦綽、布燮久贊;改原來的“六曹”(即兵、戶、客、刑、士、倉)為“九爽”,即幕爽主兵、琮爽主戶、茲爽主禮、罰爽主刑、勸爽主士(管人事)、劂爽主工(手工業)、萬爽主財、引爽主客(管外交、禮儀)、禾爽主商賈(商業貿易)、又立三托,乞托主馬、祿托主牛、臣托主倉廩;又立大、中、下、小四府,主要是管理軍隊事務,各府有正副主將二人。

在行政區劃方面,南詔由原來的六瞼jian增至十瞼(主要在洱海地區),節度設六個(或七個),又有二都督。十瞼為雲南瞼(今祥云云南驛)、白崖瞼(又稱勃弄瞼,今彌渡),品澹瞼(今祥雲)、鄧川瞼(今洱源鄧川)、蒙舍瞼(今巍山、南澗及彌渡西部)、大理瞼(又稱史瞼,今大理喜洲)、苴咩瞼(今大理古城)、蒙秦瞼(今巍山北部及漾濞大部)、矣和瞼(今洱源)和趙州瞼(今大理鳳儀);六(或七)節度為弄棟節度(今姚安)、永昌節度(今保山)、銀生節度(今景東縣)、劍川節度(今劍川)、拓東節度(今昆明)、麗水節度(今緬甸境內),另外還設過安南節度、鐵橋節度、後廢除;二都督為會川都督(今四川會理)、通海都督(今通海)。

南詔王自稱元,稱臣下為昶chang,臣稱王為詔,稱王后為信么,稱妃子為進武。

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唐德宗接受李泌bi“招雲南,斷吐蕃右臂”的建議,命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來招撫南詔。唐貞元九年(公元793年),異牟尋在清平官鄭回的勸說下、朝廷的誠心招撫和無法忍受吐蕃欺凌的情況下,決心棄蕃歸唐,派三路使臣到成都後又赴長安,表示願意歸順朝廷。唐德宗非常高興,下詔書給南詔。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正月,異牟尋和眾大臣與唐使崔左時等人在蒼山頂舉行結盟儀式,史稱“蒼山盟誓”,南詔歸順朝廷。從此,南詔於唐反目40餘年後,又重新歸唐。這是順應歷史發展的明智之舉。

異牟尋歸唐後,南詔在雲南麗江、劍川一帶大破吐蕃軍隊,收復了劍川和野共川(今雲南鶴慶),把吐蕃勢力逐出雲南,又繼續開發雲南西南部地區。

唐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六月,異牟尋派其子尋閣勸率使團赴長安朝貢,並向朝廷敬獻大型南詔奉樂舞,受到一致好評。後南詔奉聖樂舞被吸收進唐朝宮廷樂舞之中。南詔奉聖樂一直傳承至今。現南詔發祥地巍山南詔古樂隊所演奏的古樂,就保留有南詔奉聖樂的特點。

異牟尋時,南詔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達到鼎盛時期。

南詔疆域“東距爨(今雲南東部),東南屬交趾(今越南),西至摩伽陀(今印度),西北與吐蕃(今西藏)接壤,南女王(今寮國境內),西南縹(今緬甸),北抵益州,東北黔巫”《新唐書・南詔傳》),範圍遠遠超過今天雲南省版圖。

異牟尋死後,後人為其在今巍山縣永建鎮永樂村立巡檢土主廟進行祭祀。

尋閣勸

(第七代王)

公元777年公元809年

尋閣勸,又名新覺勸,異牟尋之子,生於唐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即位,襲封南詔王,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卒,在位1年,享年32歲,諡號孝惠王。

尋閣勸即位後第二年(公園809年),改元應道,他修建鄯闡府(今昆明)作為東京,大理為西京。由於在位時間短,未見大的作為。

尋閣勸自小就從師鄭回學習漢文化,所以他的漢字造詣比較深,曾在鄯闡府游避風台時有感而發,寫下了一首五言律詩《星回節・游避風台》,詩中寫道:“避風鄯闡台,極目見騰越。悲哉古與今,依然煙與月。自我居震旦,翊yi衛類夔kui契。依昔經皇運,艱難仰忠烈。不覺歲月幕,感激星回節。元昶同一心,子孫堪貽厥”。這首詩收入《全唐詩》,開創了彝族運用漢文學形式創作的先河。

勸龍晟

(第八代王)

公元797年公元816年

勸龍晟,尋閣勸之子,生於唐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即位,襲封雲南王,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卒,在位7年,享年19歲,諡號幽王。

南詔前期,境內各民族主要信仰巫教,道教為南詔的正統宗教,統治階級十分推崇,道教在巍山得到廣泛傳播,南詔王族在今巍山境內先後修建了巡山殿(今巍山南詔土主廟)、雲隱寺、降龍寺、蒙舍宗祠等一批道教殿宇。南詔中後期,佛教興起。但在巍山地區,道教信仰卻很好的保留了下來,明清時期,巍山的道教盛極一時,巍山巍寶山成為全國道教名山。

勸龍晟即位後第二年(公元810年),改元龍興,以段宗�bang為國老,張與貞、李賢者為國師。勸龍晟十分崇信佛教,花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修建佛頂、蓮宗、傳心三座佛寺,使佛教在南詔廣泛流行。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勸龍晟被弄棟節度使王嵯顛以“肆虐不道,上下怨疾”的罪名傷害。

勸龍晟時期,南詔曾多次入唐朝貢。

勸利晟

(第九代王)

公元801年―公元824年)

勸利晟,又名勸利,勸龍晟之弟,生於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被權臣王嵯顛扶上王位,襲封南詔王,唐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卒,在位8年,享年23歲,諡號靖王。

勸利晟即位後的第二年(公元817年),改元全義。他封王嵯顛為清平官,刺蒙姓,並稱其為“大容”(兄長),南詔實權掌握在王嵯顛手中。隨著年齡的增大,勸利晟後又棄用王嵯顛。

勸利晟崇信佛教,他重修崇聖寺、建龍屋塔,使得南詔的佛教更加興盛。

勸利晟多次遣使入唐朝貢,曾得唐賜“南詔王金印”。唐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勸利晟病死於東京。

晟豐佑

(第十代王)

(公元817年―公元859年)

晟豐佑,勸利晟之子,文獻記載其名為“豐佑”,是由於他“慕中國”,不肯連父名所致。生於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男),唐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即位,被朝廷刺封為滇王,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卒,在位35年,享年42歲,諡號昭成王。

晟豐佑即位後,改元保和,後改天啟,又重新啟用王嵯顛,以趙文奇為國老,西域聖僧贊陀崛多為國師,學習中原書法。晟豐佑廢道興佛,建大理五華樓,重修大理崇聖寺三塔,建昆明東寺塔、西寺塔,以及在點蒼山頂開高河、定蒼山十八溪澗和十九峰巒之名。當時,南詔境內的佛教空前興盛。

晟豐佑當政期間,王嵯顛竭力勸其推行對外戰爭的策略。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王嵯顛率兵大舉進攻唐境西川,並一度攻入成都西區。南詔軍隊在撤退時,俘虜回來的大批工匠藝人以及財物,促進了南詔的生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據《新唐書・南詔傳》記載:“南詔自是工文織,與中國埒lie”。

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晟豐佑應緬甸國王的請求,派清平官段宗�入緬作戰,幫助緬甸打敗獅子國(今斯里蘭卡)。

據記載,晟豐佑平時貪於酒色,不理朝政,大權落入王嵯顛手中。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晟豐佑死於東京。

晟豐佑死後,後人為其在巍山縣大倉鎮小河村委會羅甸村立羅甸勃土主廟。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或三十日,當地村民就會到此對晟豐佑進行祭祀。

佑世隆

(第十一代王)

(公元843年―公元877年)

佑世隆,又名酋龍,晟豐佑之子,生於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即位,唐乾符四年(8公元77年)卒,在位18年,享年34歲,諡號景莊皇帝。

佑世隆即位後,朝廷因其名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名諱,不予以冊封他。於是,佑世隆在一怒之下,於唐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自稱皇帝(南詔稱帝就此開始),改元建極,號為大禮。改西京為中都,改東京為上都(《資治通鑑》卷249),公開與唐決裂。

佑世隆時多次發動對唐邊境的進攻。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南詔攻陷播州(今貴州遵義),而後又攻陷安南(今越南河內)。唐鹹通二年(公元861年)七月,南詔進攻zi州(今廣西南寧)。鹹通三年(公元862年)十一月,南詔率軍五萬餘人進攻安南,迫使唐王朝暫時放棄安南都護府。鹹通五年(公元864年)春,南詔舉兵進攻zi州地區。其中,鹹通七年(公元866年)南詔曾遣清平官董成率使團至成都於唐通好,雙方的矛盾得到一時的緩和。但不久南詔與唐的矛盾又重新激化。鹹通十年(公元869年)十月,佑世隆親率大軍進兵西川,曾一度圍攻成都。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南詔又再次進兵西川。佑世隆也在征戰中因病卒于越�(今四川西昌)。今四川涼山昭覺縣發現的博什瓦黑岩畫―南詔王出巡圖,描繪的就是佑世隆在位期間,到涼山地區巡視的情形。

佑世隆十分崇信佛教。他在位期間,曾耗巨資和眾多人力物力建大寺八百、小寺三千,以至於南詔“皆以敬佛為首務”,並於南詔建極十三年(公元872年)在今彌渡縣內鑄立南詔鐵柱一根。

佑世隆死後,後人為其在今巍山縣牛街鄉愛民村委會小密喜村立土主廟,祭祀日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四川涼山地區的彝族,建立多處土主廟,內祀佑世隆,據傳其墳墓就在當地。

隆舜

(第十二代王)

(公元860年―公元897年

隆舜,又名法,佑世隆之子,生於唐鹹通元年(公元860年)。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即位,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卒,在位20年,享年37歲,諡號武宣帝。

隆舜即位後,改年號為嵯耶,改國號為大封民國,以楊良佐為國老,趙波羅為國師。他一改其父連年征戰的做法,謀求與唐朝修好,多次遣使到內地,請求與唐通婚,但不稱臣納貢。唐也因“安史之亂”,不願與南詔發生摩擦,唐僖宗答應與南詔和好,並以宗侄女安化公主許配隆舜。但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後就沒有理會南詔,“和親”之事也就不了了之。隆舜因採取休養生息、與唐交好的政策,而受到人們的支持和尊重。

隆舜後期沉於酒色,不問政事,清平官鄭買嗣專權。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隆舜被權臣楊登殺害。

隆舜也十分信仰佛教,自稱“磨訶羅嵯(意為佛教護法天神)”,用金300兩鑄了3尊阿嵯耶觀音,置於巍山之顛(現有一尊留存於巍山)。

隆舜死後,後人在巍山縣城東山為其立廟塑像,稱他為嵯耶土主,祭祀日為每年農曆九月二十四日。

舜化貞

(第十三代王)

(公元876年―公元902年

舜化貞,隆舜之子,南詔最後一個國王,生於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即位,唐天復二年(公元902年)卒,在位5年,享年26歲。諡號孝哀帝。

舜化貞即位後,改元中興,以鄭買嗣為國老,大權落於鄭買嗣。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鄭買嗣以為蒙氏家族剷除後患為由,誅殺了楊登,並滅其九族,為自己掃平障礙。

唐光化元年(公元898年),舜化貞曾派人入唐通好,遭唐拒絕後,從此雙方正式斷絕了來往。

舜化貞在位時,曾命人繪製表現南詔崛起的佛教神話故事《南詔中興二年畫卷》(即《南詔圖傳》),企圖挽救南詔滅亡,終無力回天。

唐昭宗天復二年(公元902年),舜化貞突然死去,由鄭買嗣執掌國事。不久,鄭買嗣暗害了剛滿八個月的太子,又大肆抓捕蒙氏王室成員800餘人屠殺於大理五華樓下,正式篡位。至此,南詔滅亡。

舜化貞死後,後人為其在今巍山縣廟街鎮北橋村委會大場村立白牛土主廟,祭祀日為每年農曆二月初三。

附錄:蒙舍龍鳳伽異三公主
蒙舍龍

( ―公元649年)

細奴邏之父,又名龍迦獨,生於隋文帝時期,卒於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享年50歲。樊綽《蠻書》記載:“蒙舍詔,姓蒙……南詔八代族舍龍,生龍獨邏,亦名細奴邏”。又《新唐書・南詔傳》記載:“王蒙氏,父子以名相屬,自舍龍以來有譜次可考。舍龍生獨邏,亦曰細奴邏”。

唐貞觀初年,蒙舍龍及其子細奴邏就居於川南巍寶山北麓,躬耕發展。蒙舍龍初為一蒙姓部落的頭人。當時川內各種大小部落林立,互不統屬,兼併戰爭不斷。蒙舍龍、細奴邏父子憑藉他們超人的才能和智慧,經過努力,採用團結。兼併的戰略統一了周圍的仆pu人等各部落,在川南建立了較為強大的蒙舍詔,因地處五詔之南,所以稱南詔,與其他五詔同在洱海地區,競爭發展。

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蒙舍龍病故,其子細奴邏接替蒙舍詔詔主之位。細奴邏盡其所能,使蒙舍詔很快強大起來,為後來統一六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鳳伽異

(公元738年―)

閣邏鳳之子,先於其父先死,沒有繼承過王位,生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卒年時間不詳,諡號悼惠王。

鳳伽異是一個自幼聰明,很有政治頭腦和軍事才能的人。青年時候,隨父參加過統一洱海地區的戰爭,立下汗馬功勞。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鳳伽異十歲時,曾入長安朝見皇帝,兼陽瓜州(今巍山)刺史、都知兵馬大將。

唐天寶年間(公元765年),閣邏鳳命鳳伽異出兵昆川,築拓東城,並以副國王的身份鎮守,管理滇池周圍的廣大地區。

鳳伽異死後,蒙舍川的部族為其在今巍山縣永建鎮水利村修建土主廟,民間稱北山寺,封他為北山土主,祭祀日為每年農曆正月初三和三月二十日。

三公主

(細奴邏之妻)

相傳,三公主是白蠻酋長、建寧國國王張樂進求的第三個女兒。她美麗、善良、聰慧。唐朝初年,當洱海之南的蒙舍詔強大、細奴邏當政時,張樂進求遜位於細奴邏,並把三公主許配給細奴邏。

三公主嫁給細奴邏後,精心操持王宮內事務,使宮內中各項活動運行得井井有序。她還以寬厚、仁愛之心,幫助部族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三公主的善良、聰慧,贏得了各部族的尊重和愛戴。

三公主逝世後,白蠻民眾為紀念她,每年都到巍山接三公主回家。接三公主千百年來傳承至今,成了一個美麗而富有傳統歷史文化內涵的民間習俗。

王世系表

舍龍―細奴邏(六四九年――六七四年)―邏盛炎(在位年不明)―炎閣(在位年不明)―(弟)盛邏皮(在位年不明)―皮邏閣(唐賜名蒙歸義,?――七四八年)―閣邏鳳(七四八年――七七八年)―(孫)異牟尋(七七八年――八○八年)―尋閣勸(八○八年――八○九年)―勸龍晟(八○九年――八一六年)―(弟)勸利(八一六年――八二三年)―(弟)豐�(八二三年――八五九年)―酋龍(世隆,八五九年――八七七年)―法(隆舜,八七七年――八九七年)―舜化(八九七年――九○二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