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4年

公元754年

公元754年,甲午,天寶十三年。楊國忠屢言安祿山將反。玄宗召祿山,應命即至,由是更被信任。以安祿山領閒廄、隴右群牧等使、知總監事,以吉溫為閒廄副使。楊國忠進位司空。安祿山還范陽。劍南留後李宓攻南詔,到太和城,全軍覆沒。楊國忠掩蓋敗狀。攻雲南死者前後達二十萬人。楊國忠恨吉溫附安祿山,揭發其贓污等事,貶為澧陽長史。高力士告玄宗:雲南屢敗,邊將擁兵,禍發恐不可收拾。

文化紀事

玄朗

(圖)正生楊國忠正生楊國忠

天寶十三年(七五四),東陽(今浙江東陽)清泰寺沙門玄朗卒,年八十二。釋玄朗,俗姓傅,字慧明,婺州烏傷(今浙江義烏)人。九歲出家,二十一歲至光州(今河南光山)從道岸律師受具足戒。先學律,後博覽經論,尤精《涅盤經》。後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妙喜寺與印禪師研學禪要。曾從天台宗七祖慧威法師學《法華經》、《淨名經》、《大智度論》、《摩訶止觀》等,精通天台宗教義。因隱居左溪岩,世稱為“左溪尊者”。被奉為天台宗第八祖。撰《法華經科文》二卷。著名弟子有湛然等。

崔顥

天寶十三年(七五四),詩人崔顥卒,生年不詳。崔顥,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七二三)登進士第,官至尚書司勛員外郎。有才無行,好飲酒賭博。其所作邊塞詩,慷慨豪邁,雄渾奔放。代表作有《黃鶴樓》,據傳大詩人李白登黃鶴樓,見崔顥題詩,慨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全唐詩》錄存其詩四十二首,編為一卷。

李頎卒

天寶十三年(七五四),李頎約卒於是年,生年不詳。李頎,籍貫不詳,長期居於潁陽(今河南登封)。開元二十三年(七三五)登進士第,曾任新鄉尉。後去職,歸隱潁陽,煉丹求仙。李頎與王維高適王昌齡、崔顥、張旭、綦毋潛等皆有交往,名著當世。其詩內容豐富,尤以邊塞詩著稱。《全唐詩》錄存其詩一百二十餘首,編為三卷。

雜譚逸事

安祿山乞賞部將辭歸范陽

天寶十三年(七五四)二月二十三日,安祿山入朝奏請說:臣所部將士討奚、契丹、九姓及同羅等,功勳甚多,乞不限常格,超資加賞,仍寫告身付於臣軍,授與將士。於是安祿山部下除將軍者五百餘人,中郎將者二千餘人。祿山預謀反叛,欲以此收將士之心。三月一日,安祿山辭歸范陽,玄宗解御衣賜之,祿山受之,既驚且喜。恐怕楊國忠奏玄宗留己,遂疾驅出潼關。然後乘船沿黃河而下,命船夫執繩板立於岸邊,十五里一換,晝夜兼行,一日數百里,過郡縣都不下船。從此凡有告安祿山反者,玄宗皆縛送范陽,於是人皆知祿山要反,但無人敢說。

哥舒翰為其部將請功

安祿山乞賞其部將,哥舒翰也為其部將請功,天寶十三年(七五四)三月,玄宗遂下敕以隴右十將、特進、火拔州都督、燕山郡王火拔歸仁為騾騎大將軍,河源(今青海西寧)軍使王思禮加特進,臨洮(今青海樂都)太守成如璆、討擊副使范陽人魯炅、皋蘭(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府都督渾惟明等並加雲麾將軍,隴右討擊副使郭英乂為左羽林將軍。哥舒翰又奏嚴挺之之子嚴武為節度判官,呂湮為支度判官,高適為掌書記,曲環為別將。

劍南兵大敗於南詔

天寶十三年(七五四)六月,侍御史、劍南留後李宓帥兵七萬擊南詔。南詔王閣羅鳳引唐軍深入,至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南詔兵堅壁不戰。唐軍後繼不給,糧食吃盡,士卒又多染瘴疫,大部分死亡,乃帥兵退卻,南詔乘機追擊,李宓被擒,全軍覆沒。而楊國忠卻謊報軍情,隱其敗狀,以捷上奏,更發兵討之,前後死者近二十萬人。但懾於楊國忠的威權,無人敢以實情上聞。玄宗曾對高力士說:我現在年老,把朝事付給宰相,邊事付於諸將,就可以高枕無憂了。高力士聽後說:“我聽說雲南兵多次敗唐軍,邊將又擁兵太重,不知陛下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禍發,局勢將不可收拾,不可說無憂。”

哥舒翰奏置神策軍

天寶十三年(七五四)七月二十日,哥舒翰奏請於所開九曲之地置洮陽、澆河(皆今甘肅臨潭西)二郡及神策軍,以臨洮太守成如璆兼洮陽太守,充神策軍使。神策軍此時雖是隴右節度使所屬的一支駐守臨洮城的軍隊,但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入援,參加了平叛戰鬥。後因其故地已被吐蕃占領,就留在朝廷,逐漸發展成為唐朝的禁軍。在唐代後期平定藩鎮割據,抵禦外族的侵略中,成為唐朝勁旅。由於軍權為宦官所控制,神策軍對唐後期的政治和社會有重大的影響。

陳希烈罷相

楊國忠忌陳希烈,遂屢次上表辭位。玄宗想以武部侍郎吉溫代之,國忠以吉溫附安祿山,奏言不可,因為文部侍郎韋見素和雅易制,遂薦之。天寶十三年(七五四)八月十一日,以陳希烈為太子太師,罷政事,以韋見素為武部尚書,同平章事。

楊國忠欺瞞災情

自去年以來,水旱災相繼,關中一帶大飢。楊國忠惡京兆尹李峴不附已,以災荒歸咎於峴。天寶十三年(七五四)九月,貶李峴為長沙太守。玄宗憂淫雨連綿,傷田中禾稼,楊國忠取禾苗之善者獻之,並說:“雨水雖多,但不害稼。”扶風(今陝西鳳翔)太守房琯上言所部水災,國忠即使御史推按其事,所以天下無人敢上言災情。高力士在玄宗身邊,玄宗說:“淫雨連綿不斷,天下有事可以直言。”力士說:“自陛下把大權假於宰相,因為賞罰無章,以至陰陽失度,所以群臣不敢直言。”玄宗聽後沉默不語。

吉溫被貶

河東太守兼本道採訪使韋陟,文雅有盛名,楊國忠恐其入為相,使人告陟有貪贓之事,下御史按問。陟遂賄賂御史中丞吉溫,使求救於安祿山,但為國忠所發。天寶十三年(七五四)十一月十一日,貶陟為桂嶺(今廣西賀縣)尉,貶溫為灃陽(今湖南灃縣)長史。安祿山為吉溫訟冤,並言國忠讒疾,但玄宗兩無所問。

戶部奏天下郡縣鄉戶口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七五四),戶部奏天下郡三百二十一,縣一千五百三十八,鄉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九,戶九百O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人口數五千二百八十八萬O四百八十八,是為唐代戶口最盛時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