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0年

公元700年

歷史年代,中國屬於唐朝後武則天時期;北方是唐朝外患突厥,朝鮮半島有渤海國、新羅,現濟州島上為耽羅,雲南一帶為南詔國,中南半島上有真臘王國和占婆,印度此時分裂割據,阿拉伯一帶回教勢力雄起,延至波斯及北非,東羅馬帝國受挫,版圖延至現土耳其,希臘一帶,在北高加索草原裏海之上為可薩汗國。西歐還是在黑暗時代,其中法蘭克勢力較強……美洲與世隔絕,有代表性的文明為瑪雅。

(圖)公元700年公元700年
公元700年是農曆庚子年(鼠年),屬於武周時期。即武則天聖歷三年,久視元年。

歷史紀事

(圖)阿里地區阿里地區
以西突厥可汗斛瑟羅為平西軍大總管,鎮碎葉。因服“長生藥,敗元久視,去天冊金輪大聖”之號。遣契丹降將李楷固駱務整擊契丹餘眾,破之。吐蕃攻擾閔州。隴右諸軍大使唐休璟大破之。梁國公狄仁傑死(607-)。仁傑字懷英,太原人。仍以正月為十一月,一月為正月。因鳳閣舍人崔融建議,開屠禁,前後施行七年余,實際上“富者未革,貧者難堪。”

雜譚逸事

吉頊貶安固尉

(圖)地圖地圖

聖歷三年(七零零)正月四日天官侍郎同平章事吉頊貶安固尉。原來太后認為吉頊有才略,所以數年之內,由卑官提為宰相,視為心腹。不料有一次頊與武懿宗(太后侄)在太后前爭趙州之功(前年契丹攻趙州,懿宗望風而逃,殺逃民以為功),頊魁梧善辯,懿宗矮小駝背;頊瞪視懿宗,氣勢凌厲,太后因此極不高興,心想:“吉頊當我面前,都敢如此輕視我武家人,何況將來,怎么靠得住?”一天,頊來奏事,正要引古證今,太后突然暴怒,說,“你的話,我聽夠了,不必多說。當年太宗有匹良馬叫師子聰,精壯奔逸,沒有人能夠駕馭。我是宮女,站在旁邊,對太宗說:“妾能駕馭此馬,但需要三樣東西,一是鐵鞭,二是鐵撾,三是匕首。鐵鞭鞭之不行,就以鐵撾撾其頭;還不服,就以匕首斷其喉。太宗很讚賞我的壯氣。今天你值得玷污我的匕首嗎?”頊嚇得伏地討饒,太后才不再追究。這次遭貶,是因諸武恨他投附太子,共同揭發他的兄弟冒官之罪,才受到連累。臨行,仍蒙太后召見。頊流涕說:“臣今遠離朝廷,永無再見之日,希望再講幾句話。”太后讓他坐,讓他講,頊問:“將水與土合成一塊泥,此泥有爭乎?”太后說:“無爭。”頊又問:“分泥一半為佛,一半為天尊,有爭乎?”太后答:“這就有爭了。”頊於是叩頭說:“宗室(李氏)、外戚(武氏)各守本分,則天下安。今太子已立而外戚猶為王(諸武都巳封王),這是陛下造成他們將來的必爭之勢,臣恐兩不得安哩!”太后說:“朕亦知之,但事巳如此,無可奈何。”

陸元方聞大事、焚奏稿
聖歷三年(七零零)臘月(周曆二月),太后問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陸元方以外事,對曰:“臣備位宰相,有大事不敢不以聞;民間細事,不足煩聖聽。”由是忤太后意,罷為司禮卿。按:漢相陳平、丙吉都以不問細事而著名,元方乃因只聞大事而獲譴,此武則天與漢文、漢宣不同處。

以斛瑟羅鎮碎葉
先是垂拱二年(六八六),授西突厥阿史那步真之子斛瑟羅為右玉鈐衛將軍兼濛池都護,襲繼往絕可汗,押五弩失畢部落。天授元年(六九零)拜斛瑟羅左衛大將軍,改封竭忠事主可汗,仍賜濛池都護。自是而後,斛瑟羅實已徙居內地,不敢還蕃。至聖歷三年(七零零)臘月,仍其“可汗”、“都護”之名,增授斛瑟羅為平西軍大總管,使鎮碎葉。蓋是時西突厥十姓之地及碎葉城巳為突騎施烏質勒所據,中朝欲與突騎施爭,仍須假斛瑟羅之名以資號召。

以宣超為烏地也拔勤忠可汗
吐谷渾青海王諾曷缽於垂拱四年(六八八)卒於靈州之安樂州,其子忠嗣。忠卒,其子宣起嗣,均兼安樂州刺史。其留居青海之殘部亦多叛吐蕃內附,聖歷二年(六九九)七月一千四百帳來;三年三月,宣超入朝,則天仍使襲烏地也拔勤忠可汗。“勤忠”,《舊唐書·西戎傳》作“勒豆”。

改元久視
聖歷三年(七零零)五月,太后使洪州僧胡超合長生藥,所費巨萬,三年始成。太后服之,疾小愈。五日,赦天下,改元久視。“久視”即長生不老之意,詞出《老子》

控鶴監為奉宸府
久視元年(七零零)六月,改控鶴監為奉宸府,以原控鶴監張易之為奉宸令,監、府之名雖異,然同為近幸宿衛之所則不變。太后每內殿曲宴,輒引諸武、二張飲博嘲謔,無復君臣上下之禮。且多選美少年為奉宸供奉。有補闕朱敬則諫曰:“陛下內寵已有易之、昌宗,近聞右監門衛長史侯祥等自為媒炫,露醜無恥,以求入奉宸供奉。無禮無儀,滿朝皆知。臣職在諫諍,不敢不奏。”太后慰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之。”賜彩百段。諸少年以張昌宗最美好,武三思奏昌宗乃周仙人王子晉轉世,太后為之幸緱山子晉祠,撰《升仙太子碑》。又常命昌宗衣羽衣,吹笙,乘木鶴於控鶴監中,以彷佛王子晉,並使朝中文士賦詩以美之。

(圖)瑪雅文化瑪雅文化

姓薛者皆注官
二張勢焰可熾。其弟昌儀為洛陽令,欲有所託,無人不從。嘗早朝,途中遇一選人(求官者)姓薛,以金五十兩並狀(簡歷)攔其馬而賂之。昌儀受金,至朝堂以狀授天官侍郎(即吏部侍郎)張錫(其人不久拜相),數日後,錫失其狀,以問昌儀,昌儀罵曰:“不懂事的傢伙!我也記不得。只要是姓薛的,你就批准給官做就是了。”錫害怕,回到部里,找出登記求官而又姓薛的六十多人,一齊註冊授官。

狄仁傑善用降將
先是契丹大將李楷固、駱務整都有勇力,善用兵,萬歲通天和神功時(六九六至六九七)曾助李盡忠、孫萬榮屢敗武周兵,太后憾之。及李、孫敗死,二人皆來降,有司責其後至,奏請族誅之。狄仁傑奏曰:“楷固等皆驍勇絕倫,能盡力於其主,必能盡力於我,若待之以恩,定皆為我用。”奏請赦之,其親族皆勸阻,仁傑曰:“苟利於國,不怕連累。”太后重其言,赦二人罪。仁傑又請授之官,於是以楷固為左玉鈐衛將軍,以務整為右武威衛將軍,使率兵擊契丹餘黨。一、二年中,悉平之。久視元年(七零零)七月獻俘於含樞殿(在洛陽告成縣三陽宮),太后喜,以楷固為左玉鈐衛大將軍,封燕國公,賜姓武氏。召公卿會宴,舉杯祝仁傑曰:“公之功也。”仁傑答曰:“此乃陛下能擇善,將帥肯盡力,臣何功之有!”固辭不受。

唐休璟破吐蕃於洪源谷
吐蕃贊普器弩悉弄既滅論欽陵,復惡其弟贊婆歸附中國,久視元年(七零零)閏七月,遣將麴莽布支寇涼州(今武威),圍昌松(今甘肅古浪西),隴右諸軍大使唐休璟與戰於洪源谷(在古浪)。麴莽布支兵甲鮮華,官軍懼。休璟謂諸將曰:“吐蕃論欽陵等既死,麴莽布支新為將,不習軍事,諸貴臣子弟皆從之。看起來兵甲鮮華,好象精銳,其實很易對付。請看我為你們一舉擊破之。”於是披甲騎馬先上陣(休璟舉明經,是儒生出身),六戰皆捷,吐蕃奔潰,斬首一千五百級,獲其二副將而還。

狄仁傑諫造大像
久視元年(七零零)八月,武后欲造大佛像,命天下僧尼日出一錢以助其功。狄仁傑上疏諫,說:“今之伽藍(僧寺),規模勝於宮殿,雖命僧尼出錢,百不抵一。明說不括百姓,其實萬難做到。”“近年水旱成災,邊境時有征戰,造像既費官財,施工又耗民力,一旦國家有難,便無人財可救。”疏又云:“梁武、簡文列剎盈衢(即遍地都是寺廟),無救危亡之禍;緇衣蔽路(即到處都是僧尼),豈有勤王之師!”“況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民,以存虛飾!”太后覽疏,只得說:“公教朕為善,何得相違!”遂罷其事。

阿悉吉薄露叛
阿悉吉(吉,又作結)乃西突厥弩失畢部落五俟斤(官名)之一;薄露,人名。世居碎葉川,久視元年(七零零)叛周,朝廷遣左金吾將軍田揚名、殿中侍御史封思業共討之。軍至碎葉城(地今蘇聯巴爾喀什湖之西),薄露乘夜自城旁搶掠而逃,思業親率騎兵追之,反為所敗。揚名乃引斛瑟羅舊部(去年以斛瑟羅遙鎮碎葉)攻其城,十多天不克。九月,薄露詐降,思業誘而斬之,遂俘其殘部。

狄仁傑卒
仁傑(六零七至七零零)字懷英,太原人。舉明經。高宗初,累遷大理丞,斷獄精明而平恕。充江南巡撫使,毀淫祠一千七百所。為豫州刺史,救活越王貞叛案不當死者兩千餘人,所至百姓皆愛之。武后時,屢蹶屢起。天授二年入相,為來俊臣誣陷入獄,密使其子訴於武后,得免死,貶彭澤令。神功元年復以鸞台侍郎同平章事,在位時,調和武后母子,使廬陵王得還,再存唐祚。尤知人善任,武后嘗問仁傑:“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誰可者?”仁傑問:“不知陛下如何用之?”太后曰:“欲用為將相。”仁傑對曰:“文學之士,如蘇味道李嶠都已為相。陛下如欲取卓犖奇才,則有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宰相才也。”太后乃擢柬之為洛州司馬(自大州長史進神都司馬,品級相近,然由遠而近,由外而內,故曰“擢”,數日,太后又向仁傑索佳士,對曰:“前薦張柬之,猶未用也。”太后曰:“已擢官矣。”對曰:“臣所薦乃宰相,非司馬。”乃遷柬之為秋官侍郎,不久用為相,卒復唐室。又嘗薦姚崇、敬暉、桓彥范等數十人,皆為名臣。或謂仁傑曰:“天下桃李(指人才),盡在公門矣。”仁傑答:“薦賢為國,非為私也。”仁傑能面折廷爭,太后每屈意從之。嘗幸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太后觀葬舍利(佛火化骨殖),太后許之。仁傑謂佛乃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皇帝);且山路險狹,非萬乘(皇帝)所宜往,因跪而阻之。太后不得已,中道返還,曰:“以成吾直臣之氣。”仁傑屢以老病乞休,太后不許。入見,常止其拜,曰:“每見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值(宰相應值夜班),戒宰相同僚(唐宰相同時有正副多人)曰:“如非軍國大事,不可煩勞狄公。”久視元年(七零零)九月二十六日卒於任。太后泣曰:“朝堂空矣!”此後朝廷如有大事,眾或不能決,太后輒嘆曰:“天奪吾國老何太早耶?”(《新唐書,本傳》作“卒年七十一”)贈文昌右相;睿宗時,追封梁國公。新舊《唐書》皆有傳,後人輯有《狄梁公集》。

復用夏正
久視元年(七零零)十月十日,武后制復以正月為十一月,以一月為正月。按自載初元年(689)行周正:以夏曆十一月為周曆正月,以夏曆正月為周曆一月,已逾十年,至是廢。

韋安石面折二張
久視元年(七零零)十月十三日以文昌右丞韋安石為鸞台侍郎同平章事。時武三思與張易之兄弟受寵用事,眾多屈從,安石獨屢面折之。嘗侍宴禁中,易之引蜀商宋霸子數人在座同博(“博”,唐代指賭下圍棋),安石跪奏太后曰:“商賈賤類,不應參加此會。”命左右侍從逐出之。滿座皆失色,太后以其言直,只得慰勉。當時陸元方也在座,退而對人說:“此是真宰相,非我輩所能及。”

突厥掠隴右諸監馬
默啜與子既自立為大、小可汗,擾中國日急。武后於聖歷二年(六九九)四月以魏元忠檢校并州長史,充天兵軍(駐太原)大總管以御幽并;久視元年(七零零)十月改以魏元忠為蕭關道(今寧夏固原)大總管以守朔方,然同年十二月突厥仍乘虛掠隴右(今蘭州、西寧一帶)諸監馬(監中所養官馬)萬餘匹而去。

復開屠禁
則天崇佛,佛戒殺生,如意元年(六九二)五月,始禁天下屠殺及捕魚蝦。當時江淮旱,民不得采捕魚蝦,餓死者甚眾。右拾遺張德生男三日,私殺羊會同僚,尚為人所告。然此禁至久視元年(七零零)猶未解。歲末,鳳閣舍人崔融上言,以為“割烹犧牲,弋獵禽獸,聖人著之典禮,不可廢闕。”(此謂祭祀必須宰牲)“江南食魚,河西食肉,一日不可無。”(此謂人民必須肉食)況“貧賤之人仰屠為生,犯禁者雖日戮一人,終不能絕。”(此謂人將冒死犯禁)結論是“為政者苟順《月令》,合《禮經》,自然物遂其生,人得其性矣。”疏上,復開屠禁,祠祭用牲牢如故。

新開馬頰河
久視元年(七零零)河北德州平昌縣(今德州市東德平鎮一帶)開馬頰河。此河又名篤馬河,非《禹貢》“九河”之馬頰河也,故號“新河”,今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