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

公元755年

公元755年是乙未,天寶十四年。二月,安祿山要求以蕃將三十二人代漢將,玄宗照準。宰相韋見素諫,不聽。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入朝,得風疾,留居京師。 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發動叛亂,以討楊國忠為名,所部十五萬人。河北郡縣多望風瓦解。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入朝,奉命赴東京募兵擔祿山。命高仙芝東征,屯陝州(治今河南陝縣),以宦官邊令誠監其軍。十二月,安祿山在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渡黃河,破陳留(汴州,今開封),陷滎陽。

大事件

安史之亂爆發

公元755年 公元755年

安祿山一身兼任三鎮節度使,早就預謀反唐叛亂,只是因為玄宗待之有恩,所以想等玄宗死後作亂。楊國忠與安祿山交惡,屢次在玄宗面前言祿山有反心;玄宗不聽,國忠乃以事激之,想祿山速反以取信於玄宗,祿山於是決意速反。自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八月以來,屢饗士卒,厲兵秣馬,準備起兵。獨與孔目官太僕丞嚴莊、掌書記屯田員外郎高尚、將軍阿史那承慶等密謀,其餘將帥,皆不知情。這時有奏事官自京師還,祿山詐為敕書,召部下諸將示之說:有皇上密旨,令我帥兵入朝討楊國忠,請大家立即跟隨我進兵。從將領雖然驚愕,但無人敢有異言。十一月九日,祿山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總共十五萬眾,號為二十萬,從范陽(今北京)起兵。並命范陽節度副使賈循守范陽,平盧(今遼寧朝陽)節度副使呂知誨守平盧,別將高秀岩守大同,其餘將領皆帥兵夜發。第二天早上,祿山出薊城南,閱兵誓眾,以討楊國忠為名,榜示軍中說:敢有異議煸動軍人違抗命令者,斬滅三族,然後帥兵南下。祿山乘鐵輿,步騎精銳,煙塵滾滾,鼓譟震地。當時天下承平日久,百姓幾代不聞戰爭,聽說范陽兵起,遠近震驚。河北地區皆在祿山統轄之內,叛軍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迎敵,或棄城逃竄,或被叛軍擒殺,無敢抗拒者。在起兵前,祿山先派將軍何千年、高邈領二十奚騎,假稱獻射生手,乘驛馬至太原。十一月十日,北京副留守楊光翔出迎,被劫之而去。

雜譚逸事

吐薯蘇毗王子來降

天寶十四年(七五五)正月,吐蕃蘇毗王子悉諾邏去吐蕃降唐。四月四日,封悉諾邏為懷義王,賜姓名為李忠信。

安祿山奏請以蕃將代漢將

天寶十四年(七五五)二月二十二日,安祿山使副將何千年入奏,請以蕃將三十二人代漢將,唐玄宗遂命中書為發日敕,給告身。韋見素對楊國忠說;“安祿山久有異志,現在又請以蕃將代漢將,其反意已明。明天我要進諫極言,如不聽允,請你繼續諫說。”國忠許諾。二十三日,楊國忠與韋見素入見玄宗,玄宗對二人說:“你們是懷疑安祿山有反心嗎?”見素遂極言祿山反跡已明,不能讓其以蕃將代漢將,玄宗聽後不高興,楊國忠遂不敢復言,玄宗竟答應安祿山的要求。一次,楊國忠、韋見素對玄宗說:臣有計策可以消除安祿山之反謀。如果以祿山為平章事,召其入朝,以賈循為范陽節度使,呂知誨為平盧節度使,楊光翔為河東節度使,則安祿山的勢力自然分減,玄宗從之。時已草制書,留中不發,遂派中使輔璆琳以珍果賜祿山,藉機觀察其情況。璆琳因受祿山賄賂,回來後,盛言祿山竭忠奉國,沒有異心。玄宗遂對楊國忠等人說:“我推心置腹對待祿山,他必無異志。東北的奚與契丹勢力強大,非祿山鎮遏不可。我會認真對待,你們不要擔心。”安祿山勢力遂不可動搖。

哥舒翰入朝留京師

天寶十四年(七五五)二月,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入朝,因在道得風疾,遂留京師,居家不出。

安祿山至博陵斬楊光翔

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一月十九日,安祿山至博陵(今河北定州)南,何千年等執楊光翔來見祿山,祿山責罵光翔附楊國忠,然後殺之。使部將安忠志帥精兵駐防土門(今河北獲鹿),又以張獻誠攝博陵太守。

顏杲卿偽降安祿山

安祿山從博陵至藁城,常山太守顏杲卿因兵力弱小不能抗敵,遂與長史袁履謙往迎之。祿山賜杲卿金紫衣,然後以其子弟作人質,仍使其守常山。又派其部將李欽湊帥兵數千人守井陘口,以防唐軍從西出井陘口來攻。顏杲卿在歸途中指著祿山所賜衣對袁履謙說:我們怎么能穿安祿山所賜衣呢?履謙悟杲卿之意,二人遂謀起兵討祿山。

殺安慶宗,以郭子儀繼安思順為朔方節度使

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一月二十一日,玄宗從華清池回宮中,殺安祿山子太僕卿安慶宗,賜榮義郡主自盡。調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祿山弟)為戶部尚書,以朔方右廂兵馬使、九原(今內蒙古五原南)太守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並在諸郡當叛軍要衝者,設定防禦使。

顏真卿遣人奏報安祿山反

安祿山未反前,平原(今山東陵縣)太守顏真卿已察知祿山必反,遂借下大雨之機,修城挖壕,征丁壯,充實糧倉。祿山認為顏真卿一介書生,並未放在心上。及祿山反,下牒真卿率平原與博平(今山東聊城)兵七千人防守黃河渡口,真卿遂派平原司兵李平奏於朝廷。玄宗聽說安祿山反後,河北郡縣無敢抗拒者,感嘆說:難道二十四郡就沒有一位義士嗎!及李平至朝廷,玄宗大喜說:我不知顏真卿是何狀貌,能這樣真不愧是義士。真卿又遣親客密藏購賊牒至河北諸郡聯合起兵,於是諸郡多回響。

永王璘為山南節度使

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二月十五日,玄宗以永王璘為山南節度使,以江陵長史源洧為節度副使。又以潁王璬為劍南節度使,以蜀郡(今四川成都)長史崔圓為節度副使。

哥舒翰守潼關

封常清、高仙芝被殺後,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時病廢在家,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二月末,玄宗因其有威名,且與安祿山有矛盾,召見,拜為兵馬副元帥,帥兵八萬以討安祿山叛軍,仍下敕令天下四面進軍,會攻洛陽。翰因病固辭,玄宗不許,並以田良丘為御史中丞,充行軍司馬,起居郎蕭昕為判官,蕃將火拔歸仁等各率部落兵以從,加高仙芝舊兵,共二十餘萬,軍於潼關。哥舒翰因病不能料理軍務,把軍政大事全委于田良丘,良丘不敢專決,又使王思禮統騎兵,李承光統步兵。二人爭權,不能統一指揮。哥舒翰用法嚴厲而不恤士卒,所以軍無鬥志。

郭子儀敗叛軍於靜邊軍

安祿山派大同軍(今山西朔州)使高秀岩入寇振武軍(今內蒙古托克托),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二月,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擊敗之,又乘勝攻克靜邊軍(今山西右玉)。安祿山所署大同兵馬使薛忠義入寇靜邊軍,子儀派左兵馬使李光弼、右兵馬使高浚、左武鋒使僕固懷恩、右武鋒使渾釋之等迎擊之,殺其士卒七千,又進圍雲中(今山西大同),派別將公孫瓊岩帥騎兵二千擊馬邑(今山西朔州),拔之,開東陘關(今山西代縣)。天寶十四載(七五五)十二月十九日,玄宗因功加郭子儀御史大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