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縣[福建省泰寧縣]

泰寧縣[福建省泰寧縣]

泰寧縣,福建省三明市轄縣,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脈中段的支脈杉嶺東南,居兩省三地市交界處,介於北緯26°33′-27°07′,東經116°53′-117°24′之間,北靠邵武,東連將樂,南鄰明溪,西接建寧,西北緊貼江西黎川。年降水量1725毫米,年均氣溫17℃。金溪上游杉溪為主要河流。名勝古蹟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明代兵部尚書李春燁府邸,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金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轄2鎮7鄉,111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畲、滿、回、藏、苗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公元958年建縣,素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美譽,朱熹、李綱、楊時等古聖先賢曾在此授課講學、著書立說,自古有讀書尚學、崇文尚德之風;北宋時期更是科甲連第、人文鼎盛,創造了“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的科舉盛況,歷史上共出了2位狀元、54名進士、101位舉人。加之繞城而過的金溪與山東曲阜泗水同樣西流的靈異,宋哲宗皇帝於公元1086年將孔子闕里府號“泰寧”賜作縣名,以示褒揚。

基本信息

歷史

泰寧縣紅軍街
泰寧歷史悠久,人文發達,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公元958年建縣,素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美譽,曾有“一門四進士、隔河兩狀元、一巷九舉人”之盛況,歷史上共出了2位狀元、54名進士、101位舉人,朱熹、李綱、楊時等歷史名人曾在此讀書講學。正因為這裡一度文聲鵲起,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宋哲宗將曲阜孔子闕里府號“泰寧”賜作縣名。
泰寧是中央21個蘇區縣之一,周恩來朱德彭德懷楊尚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運籌帷幄,指揮紅軍作戰。境內現保存有紅軍街東方軍司令部、大洋嶂阻擊戰舊址等革命歷史遺蹟,2004年被列入全國“百個紅色經典旅遊景區”。

行政區劃

泰寧縣泰寧縣行政區劃

縣人民政府駐杉城鎮,全縣轄2個鎮、7個鄉:杉城鎮、朱口鎮、新橋鄉、上青鄉、大田鄉、梅口鄉、下渠鄉、開善鄉、大龍鄉。

歷史沿革: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置綏安縣,晉義熙元年(405)改綏城縣。唐乾元二年(759)析建州綏城置歸化鎮,五代南唐保大四年(946)改歸化場,中興元年(958)升為歸化縣,宋元佑元年(1086)改名泰寧縣。歷屬邵武軍、邵武路、邵武府、建安道。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中央蘇區縣。1950年2月9日解放,歷屬南平專區、三明地區、三明市。
1995年,泰寧縣轄杉城鎮朱口鎮新橋鄉上青鄉龍湖鄉大口鄉、梅口鄉、下渠鄉、開善鄉、大布鄉、龍安鄉,5個居委會、110個村委會。2000年,泰寧縣轄3個鎮、8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14187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杉城鎮 40406 朱口鎮 13425 龍湖鎮 8455 新橋鄉 7334 上青鄉 7806 大田鄉 6567 梅口鄉 5169 下渠鄉 7997 開善鄉 6766 大布鄉 6950 龍安鄉 3312 xzqh.org。2003年,泰寧縣轄3個鎮、8個鄉:杉城鎮、朱口鎮、龍湖鎮、新橋鄉、上青鄉、大田鄉、梅口鄉、下渠鄉、開善鄉、大布鄉、龍安鄉。2005年1月1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泰寧縣撤銷大布鄉、龍安鄉設立大龍鄉的批覆》(閩政文[2005]9號):同意泰寧縣撤銷大布鄉、龍安鄉,現有大布鄉、龍安鄉合併設立大龍鄉。合併後的大龍鄉轄大布、顯口、善溪、雙坪、東坑、饒山、里坑、官江、江家嶺、龍安、李地、張地、坪上、陳坑、焦溪、角溪16個村委會,鄉人民政府駐大布村。 3月3日,三明市人民政府(明政文[2005]17號)批覆撤銷大布鄉、龍安鄉,設立大龍鄉。大龍鄉轄原大布鄉的大布、顯口、善溪、雙坪、東坑、饒山、里坑、官江、江家嶺9個村委會,以及原龍安鄉的龍安、李地、張地、坪上、陳坑、焦溪、角溪7個村委會。大龍鄉人民政府駐原大布鄉政府駐地。2005年12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撤銷泰寧縣龍湖鎮建制併入朱口鎮的批覆》(閩政文[2005]584號):(1)同意撤銷泰寧縣龍湖鎮建制,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朱口鎮。(2)行政區劃調整後的朱口鎮轄朱口、音山、石輞、寨色、王坑、赤坑、擎布、梅林、源色、里家源、龍湖、游源、南坑、官田、洋發、渠高、神下、黃厝、土凹頭19個村,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2005年,泰寧縣轄2個鎮、7個鄉:杉城鎮、朱口鎮、新橋鄉、上青鄉、大田鄉、梅口鄉、下渠鄉、開善鄉、大龍鄉

鄉鎮簡介:

杉城鎮代碼350429100

轄6個居委會、21個村委會:~001_城東居委會、~002_水東居委會、~003_水西居委會、~004_北洲居委會、~005_爐峰居委會、~006_和平居委會、~201_民主村、~202_水南村、~203_勝一村、~204_勝二村、~205_紅衛村、~206_紅光村、~208_南會村、~209_呂家坊村、~210_八里橋村、~211_東石村、~212_王石村、~213_長興村、~214_梅橋村、~215_邱洪村、~216_洋川村、~217_調村村、~218_豐岩村、~219_南溪村、~220_際溪村、~221_帳乾村、~222_大坪村。

朱口鎮代碼350429101

轄朱口、音山、石輞、寨色、王坑、赤坑、擎布、梅林、源色、里家源、龍湖、游源、南坑、官田、洋發、渠高、神下、黃厝、土凹頭19個村。

原轄10個村委會:~201_音山村、~202_石輞村、~203_寨色村、~204_王坑村、~205_赤坑村、~206_擎布村、~207_梅林村、~208_朱口村、~209_里家源村、~210_源色村。2005年,撤銷龍湖鎮建制,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朱口鎮。

附:原 龍湖鎮代碼350429102。轄9個村委會:~201_洋發村、~202_渠高村、~203_神下村、~204_凹頭村、~205_黃厝村、~206_南坑村、~207_尤源村、~208_龍湖村、~209_官田村。2005年,撤銷龍湖鎮建制,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朱口鎮。

新橋鄉代碼350429200

轄9個村委會:~201_大源村、~202_大興村、~203_水源村、~204_王明村、~205_新橋村、~206_坑坪村、~207_楓源村、~208_汾信村、~209_嶺下村。

上青鄉代碼350429201

轄8個村委會:~201_川里村、~202_永興村、~203_江邊村、~204_東山村、~205_上青村、~206_三南村、~207_崇際村、~208_三地村。

大田鄉代碼350429202

轄7個村委會:~201_大田村、~202_料坊村、~203_金坑村、~204_諳下村、~205_魚川村、~206_北斗村、~207_壘際村。

梅口鄉代碼350429203

轄9個村委會:~201_謝家坪村、~202_擁坑村、~203_麥坑村、~204_大洋村、~205_水際村、~206_梅口村、~207_茅店村、~208_茜元村、~209_廖元村。

下渠鄉代碼350429204

轄12個村委會:~201_下渠村、~202_陳坑村、~203_上渠村、~204_渠里村、~205_大渠村、~206_渠口村、~207_大湖村、~208_紅地村、~209_寧路村、~210_新田村、~211_大坑村、~212_王坑村。

開善鄉代碼350429205

轄10個村委會:~201_儒坊村、~202_余上村、~203_肖坑村、~204_余元村、~205_墩上村、~206_洋坑村、~207_洋山村、~208_池潭村、~209_岩坑村、~210_餘地村

大布鄉

2005年,原大布鄉、龍安鄉合併設立大龍鄉。合併後的大龍鄉轄大布、顯口、善溪、雙坪、東坑、饒山、里坑、官江、江家嶺、龍安、李地、張地、坪上、陳坑、焦溪、角溪16個村委會,鄉人民政府駐大布村。

附:原 大布鄉代碼350429206。轄9個村委會:~201_大布村、~202_顯口村、~203_善溪村、~204_雙坪村、~205_東坑村、~206_饒山村、~207_里坑村、~208_官江村、~209_江家嶺村

附:原 龍安鄉代碼350429207。轄7個村委會:~201_李地村、~202_張地村、~203_龍安村、~204_坪上村、~205_陳坑村、~206_角溪村、~207_焦溪村。

地理

泰寧縣位於福建省西北部,北緯26°33’—27°07’,東經116°53’—117°24’。面積1533.8平方千米。轄3鎮、8鄉。人口12.64萬。通行閩贛方言邵武話

氣候:泰寧氣候屬於中亞熱帶季風型山地氣候。夏季受海洋性氣候影響,盛行東南風,冬季受西北冷空氣侵襲,又具有大陸性氣候特徵。夏季無酷熱。冬季無嚴寒。四季溫和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i7℃。無霜期30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天數為130~175天,年平均降雨量1775毫米,年降雨總量為27.06億立方米。一年中三至六月為雨季.五、六兩個月降雨強度大,雨量集中。相對濕度為84%;平均日照時數為1738.7小時。這種得天獨厚的氣候。使風景區可游時間長達300天以上。

土地:泰寧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和福建省重點林區。有耕地16.8萬畝,人均1.36畝;林地185.78萬畝,人均15.1畝;水域8.52萬畝。是一個“八山一分半田半分水”的自然經濟結構縣。農業以糧食生產為主。菸草生產為輔,多種經濟作物全面發展。全縣森林蓄積量638.2萬立方米,年總生產量40萬立方米;毛竹產竹量為1816萬根,森林覆蓋率為75.9%。全縣年產木材12.5萬立方米,毛竹50 萬根。各類水果12萬噸。

人口

五代時閩王派尚書左僕射鄒勇夫鎮守歸化鎮時,人口僅百戶。鄒勇夫率部廣納流眾,開荒墾織,保境息民,人口隨經濟發展迅速增長.南唐中興元年(公元958年)泰寧始建歸化縣。到北宋元佑元年改歸化為“泰寧”縣名,延用至今。其間人口達3萬戶149700人,為泰寧人口最多的時期。元代人口銳減為40329人,明永樂十年人口僅27149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下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之後,隨著社會穩定,至1829年全縣人口回升至88041人;民國21年(1923年)又降至67048人;至民國38年(1940年)人口僅為47260人。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繁榮,社會安定,醫療衛生條件改善,人口迅速發展。1953年達50261人·58年達56471人.70年代後期實施計畫生育。87年人口達114315人。2003年達12.68萬人。其中城區人口3.8萬。

資源

泰寧縣白雲母
礦產資源:泰寧有多種礦產資源,本縣地質富畲偉晶岩礦.有白雲母鉀長石石英高嶺土瑪瑙沸石、鈮、

鉭等20多種礦物。煤、黃鐵、硫鐵等礦可供小型開採。金溪兩岸砂金分布較為廣泛,早在唐宋時期,本縣壘際已設金場開採砂金。民國以來,不少江西人在金溪支流的城關北溪一帶淘金。上世紀九十年代.何寶山金礦點已正式開採。我縣高蛉土遠銷東南亞、日本等國。

水力資源:泰寧縣境大山環繞,山巒起伏,雨量充沛,溪流縱橫,落差較大,溪谷盆地成串有豐富的水力資源,是國家農村初級電氣化縣。全縣有大河流73條,水利資源蘊藏量17.5萬千瓦。除了國家已建成的裝機容量10萬千瓦的池塘水電站磊墓機容量3萬千瓦的良淺水電廠外。還有縣、鄉、村集資建成的68座小水電站.‘裝機容量達1.5萬千瓦,年發電量8.5億千瓦時。至上世紀末。全縣還有16條小支流,裝機容量達5萬千瓦時的水力資源有待開發。2000年開始出現了個人集資建小水電站的熱潮.小水電站象雨後春筍出現在各小支流上。2004年初.全縣小水電站已達100餘座.縣境內的大小河流像鑲嵌上一串串明珠。

漁業資源:寨寧是全省重點淡水漁業生產基地縣。水域面積85200畝,其中可用於養魚面積42617.26畝,人均0.41畝。全縣魚塘1491口。池塘面積1842·9畝·其中可養魚面積1806畝;有大中小水庫32座,總庫容量57028畝,可養魚40859畝; 特別是金湖水面寬闊,陽光充足,水庫四月植被良好,上游有泰寧、建寧二縣居民生活用水注入,土質較肥沃,為養魚提供了豐富的養分。此外,全縣稻田可供養魚面積達102117畝,是發展淡水養魚的又一支生力軍,形成了水庫、池塘、稻田三個淡水養魚的層面,全縣人均淡水養殖面積為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年產水產品1995年為5038噸,草魚、鰱魚、鯉魚是當地傳統養殖的魚種。解放後,,水產部門曾先後引進了不少優良魚種。其中.廣東魚、荷包鯉、豐鯉、夏花魚等邑_在泰寧定居繁衍後代,特別值得提到的是在金湖移殖的太湖銀魚獲得成功,成為我國山谷型水庫首創,填補了福建空白,也結束了福建淡水水域無銀魚的歷史。
動植物資源:泰寧山多林密,適宜各種野獸棲息和繁衍。常見的獸類有刺蝟、麝、梅花鹿、黑麂、山羊、短尾猴等37種,目前因森林砍伐過量和亂獵亂捕,生態平衡受到破壞,有的珍貴動物越來越少,如:虎、豹、鹿等。泰寧常見的鳥類有4科36種,主要有野鴨、雁、鵝、鷹、斑鳩、麻雀、燕雀等; 爬行類動物有龜、鱉、黿、壁虎、水蛇、眼鏡蛇、五步蛇等17種;魚類常見的有15 科51種,主要有青魚、草魚、金魚、鬍子鯰、黃鱔、泥鰍等。泰寧生態條件複雜,各種益蟲、害蟲眾多。主要的害蟲天敵有姬蜂、繭蜂、盲蜻、狼蛛、單蛛等十二科七十多種,害蟲主要有跳蚤\松毛蟲、蒼蠅、蚊子、飛虱、茶毛蟲等二十科一百餘種。泰寧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優越,植物種類非常豐富,植被類型屬於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泰寧境內植被劃分為兩區:梅口、下渠、大布、龍安、杉城和大田的大部分屬於南嶺東部山地常綠櫧類闊葉林區,有成片馬尾松,以甜櫧、閩粵栲為主,其餘鄉鎮屬閩贛山地丘陵常綠櫧類、半常綠婁闊葉林區,以苦櫧青岡櫟為主,針葉林以馬尾松、杉木林為主。
植被可以劃分為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混交林針葉闊葉混交林、竹林、經濟林、荒山草坡、人口培育植被等類型。主要植物為天然林木,有杉木、柳杉、水杉、馬尾松、黃山松等75種;人工栽培林木有馬尾松、杉木、黃杉松、雪松等29種;。竹類有毛竹、黃竹、苦竹、淡竹斑竹等13種;花卉有牡丹、月季、山茶花、大麗花、榮莉等81種。野生牧草有小康草、五節芒、白茅等22屬50餘種;食用菌有野生紅菇、梨菇、茶心菇等15種以及人工培育白木耳、黑木耳、平菇、鳳尾菇等十種。泰寧也是中草藥的重要生產基地。全縣有野生藥用植物167科,700餘種。主要是黃連,吳茱萸、雷公藤、枸杞、茯苓、長葉榧、園葉澤瀉、南沙參、半邊蓮、七葉一枝花、魚腥草、威靈仙、夜交藤、夏枯草、益母草、金櫻子、山藥、山木香等。近年來,人工栽培中草藥的基地基本形成,西洋參、黃連、生地、雷公藤、枸杞、茯苓等17種藥材已成片種植,面積達數百畝,梅口的雷公藤生產基地聞名全省。

經濟

泰寧縣錐粟

近年泰寧經濟發展呈現新格局。旅遊興縣戰略深入人心,大金湖繼1994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後,近年來先後獲國家4A級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等國家級品牌。2005年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獲得中國十佳魅力名鎮。尚書第、世德堂被列入國

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6.4%提高到33.6%。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成果。形成了菸葉筍竹錐粟雷公藤烏鳳雞等特色產業。榮獲“中國錐粟之鄉”、“中國竹筍之鄉”的稱號,培植髮展了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使農民走出了單一的耕田務農的境界。

工業經濟支撐農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水電、林產等經濟產業穩步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1998年的21家發展到現在的36家。工業經濟效益指數歷年居全市前茅,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猛,非公有企業、稅收貢獻、就業安置分別增長了21%、22%、36%。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泰寧縣實施了城鄉電網改造、飲用水改造,修建了縣城沿河防洪堤。更新了郵電通訊設備,現有1.4萬門程控電話,可直撥全國各地和世界180個國家和地區。移動通訊、磁卡電話、用戶傳真門類齊全,郵政服務種類齊全,可辦理國際郵政業務。堅持經營城市理念,加快舊城改造步伐,近五年共投入縣城建設資金4.76億元,拆遷舊城18.1萬平方米,新建各類建築46萬平方米,新增綠地17萬平方米。興建了狀元街、松光花園、農貿市場等一批重點項目,特別是狀元街的建成。創全省小城鎮優秀試點建設工程,被譽為“八閩第一街”。2004以來年建成“渥丹公園”、狀元文化公園、明霞園等,成為縣城人民休閒的最好去處,提升了城市的品位。由於旅遊城建設初具規模,泰寧的形象進一步提升。社會文明邁出新步伐。 全縣人民廣泛深入宣傳、實踐(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民眾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紮實有效,城鄉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多次被評為省級“文明縣城”。各項事業發展迅猛。碩果纍纍,先後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教育兩基工作先進縣”、“全國計生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縣”、“全國廣播電視先進縣”、“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先進縣”。我縣堅持依法治縣和以德治縣相結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嚴打”整治鬥爭不斷深入,社會安全穩定,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的光榮稱號。
工業:工業有電力機械化工造紙森工建材食品輕工、工藝美術等門類。公路以省道309、204線為主幹,通車724.7千米,金湖客貨航線62千米。

文化

泰寧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蹟,建縣也有一千多年;泰寧地處閩贛交界,閩江之源,是歷次客家人南遷入閩的前緣驛站和中原主流文化流入的通道;泰寧人民資質聰慧,勤勞淳樸;泰寧山川奇秀,眾多鴻儒巨臣在這裡遊覽山水,著述講學。悠久歷史、獨特地緣、秀麗風光、人文積澱,造就了泰寧獨具一格的文化遺存與文化現象。隨著旅遊的發展,這些地域文化日益煥發出迷人的魅力,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旅遊品牌及其核心競爭力所在。億萬年前翻天覆地的地殼運動,泰寧丹霞地貌形成了繁星般眾多的岩穴。小的屬蟲窩鷹巢,大的則遍布了人類活動的足跡。千百年來,這些丹霞岩穴在泰寧人文、歷史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就了絕無僅有的丹霞岩穴文化群落。

岩寺文化:丹霞地貌最直觀的形態要素是雄偉的赤壁丹崖,紫紅色調,給人莊重與神聖之感,是中國宗教崇尚的主色調。崖壁中常發育有眾多大型的丹霞洞穴,居高臨下,幽雅險奇,是宗教叢林的天然道場,由此,丹霞岩穴成為泰寧宗教文化的重要載體。
棲真岩位於上清溪下游,為西漢青香真人梅福修道煉丹之地,至今尚存煉丹爐等遺址,在泰寧民間,還有許多梅福役鬼、捉鬼及其研磨五金八石煉丹的故事,棲真岩、上清溪、上青鄉因梅福和道教而得名。
泰寧歷史上佛教十分盛行,山寺廟宇數量之多為國內少有。丹霞岩穴以其“不塗墾茨而風雨之患除,不鑿戶牖而日月之光人”的特色,成為佛寺的理想福地,現在登記在冊的寺廟有130多處,其中70%是建在丹霞洞穴中的岩寺。甘露岩寺、寶蓋岩寺、醴泉岩寺、天台岩寺均建於唐宋時期。久負盛名的泰寧豐岩,出現了一個岩穴中建三座寺廟的奇觀。泰寧岩寺不以廟宇恢宏壯觀著名,但巧盡地利,岩穴什麼樣子,廟就蓋成什麼樣子,既顯建築奇巧,又得山川之氣。甘露寺一柱插地,不假片瓦,巧奪天工。充分體現了古人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萬物有靈的自然觀,顯示了獨特的宗教、建築、風水、文化理念對泰寧後世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朝李綱在為泰寧豐岩寫的《瑞光岩丹霞禪院記》中,驚嘆泰寧獨特的岩寺文化:“推原其端,必有開士法眼清淨,道行高潔,為一方之所仰;一岩一壑,乃能披荊棘創道場,肇基開跡以貽後人,非偶然也”。
讀隱文化:歷代學人藉助丹霞岩穴的山川靈氣,或丹岩苦讀,或避世修學,或寄情山水,由此形成了蔚為壯觀的丹霞讀隱文化。
黌門學子在這裡伴隨清風明月苦讀經書,砥礪意志。葉祖洽入仕前在道峰山龍泉岩飽讀經綸,鄒應龍負笈狀元岩伏卷五年,深山岩穴中走出的中國狀元,讓世界都為之驚嘆。以葉祖洽和鄒應龍為榜樣,泰寧一大批仕人才子不辭艱勞,甘受寂寞,尋找深山岩穴讀書、修身、立志,明代太僕寺少卿江日彩在黃石寨築光台,明兵部尚書李春燁之子構危梯登李家岩,明末溫恭在貓兒寨築室,岩穴賦予他們靈性,讓他們學業精進,作為不凡。
受前人的激勵,丹霞岩穴自然就擔負了書堂教館的重任。文人墨客把梅岩(虎頭寨)這座充滿兵氣的山寨改造成文山,建起了雙溪書屋、明鏡山房;讀書山岩如書,岩內就飄了數百年的琅琅書聲,還有際溪的豐岩、南會的雲岩、豐岩的赤溪都有建在洞穴中的學堂,解放後,豐岩的赤溪國小有一段時間仍在岩穴中上課。象徵原始的洞穴與象徵文明的學校就這樣無間地融合在一起。一些人生、官場失意的人,逃離世上紛擾,隱居丹霞岩穴,梅妻鶴友,筆墨生涯。李綱在宋建炎四年(1130年) “自海上來居泰寧”,落腳丹霞岩,與名僧宗本禪師結蓮社,完成了《易經內外篇》一書的寫作,寫了《瑞光岩丹霞禪院記》等文與詩,丹霞岩還存有他對奕的棋台及摩崖石刻“李忠定公讀書處”的遺址。楊時、朱熹等也曾在泰寧的丹霞岩穴隱居,縱情山水,傳道解惑,墨跡斑斑,至今可覓可鑑。清兵入關以後,一批不願臣服異族統治的知識分子,遁居岩穴,以“大明遺民”自居,保全清白之身。其中最有名的是:邱嘉彩,避世肖岩,李向奎結茅蓮岩,雷民望,棲身雲岩,他們平時唱和詩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可能沒有一個地方的洞穴,能象泰寧一樣,有那么多的讀書人青睞它;也沒有一個地方的山水,能象泰寧一樣,沾染了這么濃郁的書香。
家居文化:洞穴是人類的搖籃。散落在泰寧溪谷盆地的巨大丹霞洞穴,冬暖夏涼,通風乾爽,沒有風雨、蚊蟲之虞。泰寧先人巧盡地形擇岩穴而居,並一直沿續至今。從東北至西南,蜿蜒逶迤的丹霞地貌帶上,散布著數十處穴居的場所。杉城鎮勝豐岩的岩穴中就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家族式村落。它以險峻的峽谷為寨隘,在百餘米長的丹霞岩槽中倚穴建樓,鼎盛時曾入住了數十戶,把一個家族的血緣關係和組織結構,一個洞穴緊緊地聯結在一起。泰寧“東南小歌王”楊君就是這個村人,人們稱她為“丹霞洞穴中飛出的百靈鳥”。但洞穴離現代文明太遙遠了,目前,除了勝豐岩內還住著兩位老人家外,其它大部分穴居場所現在都已人去樓空了。
生而居之,死而葬之。許多人把自己最後的歸宿安在了岩穴之內。《福建通志》宋洪邁《夷堅志》都有記載泰寧的泰寧懸棺葬,一說在音山村附近的槍山,一說在仙棺岩。但可以知道名字的只有開泰公鄒勇夫一人,他奉閩王之命率軍駐守泰寧開疆拓荒,死後岩葬在朱口寶蓋岩,至今已有1100多年了。受“入土為安”思想觀念影響,泰寧岩墓葬並不普遍。在金湖、上清溪、錦溪的崖壁上有發現零星懸棺或岩棺,其主人應該是攀崖採藥等意外死亡的。在石輞西有一處形似海龜的丹霞低丘,古人沿龜嘴鑿一排六個洞,分別藏有棺木、骨灰,並樹有墓碑,這是最具規模的岩葬了。在龍安的張地村,村民有一種奇特的民俗:男丁一出生,家裡人就為他做好一具棺材放在紫雲岩巨大的洞穴中藏匿,村里人認為這樣可以使人長壽。但岩寺僧人的岩葬卻相當普遍。豐岩佛寺旁有一個風水岩,安葬宋元明清四個朝代30多位名僧,並有4座赤岩砌封的冢台;寶蓋岩西側有舍利岩,有清康熙年間所建和尚骨灰塔共十餘座;在天堂庵還有和尚墓塔群,以卵石結冢,赤石琢碑立塔。

所有這些,共同構成了研究泰寧古代喪葬習俗的活標本,顯示了閩越古文化與中原文化、本土文化與客家文化相互碰撞配合的結果。
寇變文化:丹霞岩穴還見證了泰寧兵荒馬亂、生靈塗炭的歷史。最早的是宋紹定(1129年)的福建晏彪起義,在梅口梅岩(虎頭寨)、貓兒寨一帶,擇岩穴、築山寨,聚眾達千人以上。以後,地方軍多次在這裡屯兵掃寇,福建平章政事陳友定也曾前來聚兵結寨,抗擊朱元璋;宋末元初,高日新結寨鍾石寨(今城北十公里的獅子山)抗擊元兵。官逼民反,洞穴也為流匪難民藏匿提供了場所,扁擔岩天勝岩大赤石餘明岩等都曾聚集了數百甚至上千的逃避戰亂的難民。一邊呼嘯山林,對抗官府,一邊刀耕火種,聊以果腹,過著亦民亦匪的生活。泰寧的歷史上一直很少有真正意義上殺人越貨、占山為王的匪寇。明末清初,清兵入關,明太僕寺少卿江日彩的兩個兒子江豫和江復不願降清,全家遷隱到石輞南石寨。順治三年,清兵南征,城鄉數萬民眾避難在這裡,江豫和江復操練民眾堅守自衛。清李成棟率軍進攻石輞,連攻數月直到寨破山空,上萬名民眾被殺,泰寧縣誌的《烈女傳》還記載了數十名婦女抵抗兵暴壯烈至死,這是泰寧歷史上最血腥、最慘烈的一頁,不僅殺去了全縣約1/4至1/32人口,而且扼殺了泰寧的文化文明

旅遊

泰寧旅遊資源豐富。根據全國旅遊資源基本類型劃分標準,泰寧旅遊資源可分為地文、水域風光、生物、古蹟與建築、消閒健身、購物六大類、44種,占總類型的63.8%,其中尤以“碧水青山映紅崖”的自然水域風光聞名於世。

泰寧旅遊資源品位較高。目前已開發開放金湖、上清溪、貓兒、狀元岩、泰寧古城和九龍潭等遊覽區,初步建立了以“水上丹霞”景觀為基礎,融古建岩寺民俗、戲曲等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景觀體系。形成了以觀光產品為主體的三日游格局。被譽為“天下第一湖山”,具有很高的觀賞、遊憩和科考價值。
泰寧金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40平方千米,以浩瀚幽深的湖泊、千姿百態的丹霞地貌和良好的生態環境聞名於世。上青溪漂流景區,全程15千米,有九十九曲、八十八灘。城區尚書第(五福堂)為完整的明代建築群,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軍街陳宅(梨樹下)系朱德周恩來舊居。水南羅漢寺為紅三軍總部舊址,邱洪村大洋嶂是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阻擊戰舊址。朱口始建於宋代的寶蓋岩古道已恢復舊觀。新橋峨嵋峰自然保護區松濤碧波萬頃,雲海洶湧澎湃,日出瑰麗壯觀。

泰寧七十二岩洞:

泰寧縣甘露岩
甘露岩:在金湖湖濱,因岩頂有鍾乳甘泉滴下而得名。岩洞中有廟宇。

醴泉岩:在甘露岩東側,岩左有飛瀑從70米高的山巔奔瀉而下,有廟宇。

葉家岩:在醴泉岩後,傳說宋狀元葉祖洽曾在此洞中讀書。

肖岩:在金湖野趣源內,為明末舉人邱嘉彩避世隱居洞穴。岩洞在崖壁上。

船岩:在水際瀑布左側,高30米,長50餘米,深3米,形同覆船。舊時有廟宇,文革被拆除,今存殘垣、山門。

風洞:在湖濱,洞口崖刻“風洞”二字。

蚌殼岩:在金湖大赤壁下方,岩壁崩裂凹陷,形狀像一隻巨蚌在湖邊覓食。

梅瀧岩:在金湖鏡屏峰對面,洞穴寬敞,可住100多人,洞中有“本山土地”神主碑。

蜂窩岩:在鏡屏峰左側,洞壁孔穴密布如同蜂窩。

寶雲岩:在梅瀧岩側,舟過而發回音。相傳有唐代高僧在此坐化,唐同光間名士陳謙易名為“禪寂岩”。

南岩:又名桃花岩,在湖濱的南賽山山麓,岩壁有摩崖石刻“南岩福地”四大字。

齊雲岩:位於南賽山頂,登岩如憑虛御空,故名齊雲岩。

風棲岩:在齊雲岩上方。

獅子岩:在齊雲岩下側,深廣各十餘米,洞口有石形同獅子。

百丈岩:在獅子岩側,陡峭懸空,難以攀登。

雲岩:又名暗岩、大茶樹岩。在鳳棲山崖,明末雷民望在此匿跡隱居。清初葉啟晉又曾在此岩設帳講學,並留有題記。

貫斗岩:在湖西黃家坊,舊有廟宇。

桂花岩:在貫斗岩左前側,舊有隘門。

貓兒寨:在金湖貓兒山腰,為明末溫恭築室讀書處,舊有隘門。

人乾岩:在黃石寨西側岩壁間,岩洞狹窄,僅容十餘人,為明太僕寺少卿江日彩少年時代讀書處。

扁擔岩:在舊梅口呂家坊村,洞穴寬敞,能容納500餘人,清末太平軍入境時,梅口村民在此避難。今已淹沒水中。

李家岩:原名天台岩。在際溪村橫坑尾。明末兵部尚書李春燁曾構危梯以登讀書。

女媧岩:在李家岩棧道上側。

天勝岩:在李家岩山麓,長170餘米,為舊時村民避兵亂嚴冬。

丹霞岩:在際溪村江家坊南面,為宋丞相李綱讀書處。舊有廟宇。

羅漢岩:在丹霞岩左,岩寺原供奉五百羅漢。

瑞光岩:又名絡珠岩,在羅漢岩左。有清泉滴落如珠而得名。以上三岩合稱豐岩。

仙枰岩:在豐岩外側崖壁上,因赤紅色岩洞中有一白石棋盤而得名。明吏部尚書裴應章曾遊歷茲岩,並留有題詩。

蓮岩:在丹霞岩後,為明末李向奎避世隱居岩洞。

老媽子岩:在蓮岩左邊一華里處。

武夷岩:在丹霞岩右上側,舊有寺廟,今剩殘垣、圍籬。

風水岩:距丹霞岩一里許,岩洞內有宋、元、明、清四朝30多位主持僧的藏蛻冢台。

芝:岩:在江家坊側,原名大岩,因其形似芝改名芝岩,明末江荀龍、江燭龍、江白龍兄弟結山房於岩左。

約:岩:芝岩之後,為清初袁國政耕讀處。

天竺岩:際溪村牛樹嶺附近,舊有庵廟。

讀書岩:在大田鄉金坑村,又名書館岩。

勝豐岩:在城西豐岩村南,有楊姓村民的農舍村落。

獅石岩:在豐岩村西,有廟宇。

棲真岩:在上清溪下碼頭東側,相傳為漢南昌尉梅福棄官修道處,原建有“梅真人祠”,遺有煉丹石爐底座,岩下為採藥澗。

餘明岩:在上清溪側,岩洞寬大,可容千人,有頹敗土牆、屋基。

狀元岩:為宋代狀元鄒應龍少年時代讀書處,清代有人題刻“狀元岩”三大字,岩前千級石蹬“斗米階”,相傳為鄒應龍親手開鑿,今已闢為森林公園。

琵琶岩:在狀元岩下山麓,為明道士邢德興修真處,洞中有摩崖石刻“琵琶岩”三字。

三仙岩:在新橋峨嵋峰左,岩洞小巧,僅容數人,夏月涼氣襲人,洞中有碑刻“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嵐坑岩:在上青崇際村嵐坑,可容納四五百人。

石舟喀:在嵐坑十里亭,可住200餘人。

普陀岩:在上青三地村,有廟宇。

天成岩:在龍湖官田村許坊,有寺廟,已闢為風景旅遊區。

龍井窟:在天成岩下,有寺廟。

佛成岩:在天成岩西,有寺廟。

南京堂:在天成岩下,為崗埠上人江東化的避暑山莊,崖刻“江氏山莊”。

寶蓋岩:在朱口鎮寨色村,因岩如屋而得名,有寺廟。

舍利岩:在寶蓋岩右,有舍利塔群。

穀倉岩:在舍利岩右,有大型臥佛和觀音塑像。

修仙岩:在寶蓋岩左上側崖壁間。

獅子岩:在朱口石輞村,有廟宇,清鹹豐年間題刻“獅子岩”。

麒麟岩:在獅子岩對面,有廟宇,山頂有“蕭邦塔”。

豬母岩:在朱口梅林村上塘。

大石寨岩:豬母岩去里許。

龍頭岩:在朱口音山村,有廟宇。

瑞慶岩:在朱口王坑村。

神岩:在大田金龍山。

蝙蝠岩:在開善池潭村。

出米岩:在開善池潭村王布,有廟宇。

餘慶岩:在大布官江村。

龍王岩:在大布里坑村,有廟宇。

燕子岩:在龍安陳坑村,有廟宇。

紫雲岩:又名滴水岩,在龍安張地村西。

皇石岩:在龍安坪上君子峰。

神仙岩:在龍安焦溪村,有廟宇。

獅子岩:在龍安焦溪村,有廟宇。

特產

泰寧為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種子工程示範縣,省重點林區縣之一。農副產品有稻米甘薯大豆玉米油菜籽茶葉(峨嵋毛峰茶、梅口烏龍茶著名),蓮子花生藥材吳茱萸厚朴杜仲),油茶籽、烤菸席草香菇紅菇蘑菇靈芝姬松茸茶薪菇毛木耳杏鮑菇魔芋山蒼子松脂米錐榛子板栗獼猴桃柑橘枇杷葡萄楊梅淡水魚,朱口辣椒乾、新橋筍乾為名產。

交通

穿境而過的福銀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形成泰寧到南昌2.5小時、到福州3小時、到武漢5小時、到上海7小時的交通經濟圈;已列入鐵道部和省“十一五”規劃的向莆高速鐵路在泰寧設點建站。

獲得榮譽

泰寧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榮獲省級“文明縣城”、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計生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縣”、全國廣播電視先進縣、“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先進縣”、全國教育“兩基”工作先進縣、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綠化模範縣、“省級園林城”等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