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勇夫

鄒勇夫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正月,河南固始農民起義軍將領王緒率河南光、壽兩州農民起義軍五千多人,經過長途行軍作戰進入福建。同年八月,起義軍內部發生了一起兵變。兵變的原因,據《閩國史事編年》載:主帥王緒率兵數萬攻打漳浦,當時道路險惡,軍中糧食又少。王緒下令:軍中不得以老弱自隨,違抗軍令者,斬。軍中許多河南老鄉都是舉家參加起義軍,隨王緒轉戰千里,現在要他們拋棄妻兒老小,心中都有怨言。恰好王潮兄弟的母親也在軍中。王緒召王潮等將領斥責說:“軍皆有法,未有法之軍。汝違吾令而不誅,是無法也。”王潮兄弟認為:“我們事母如事將軍一樣的。你即要殺母親,又怎么能用她的兒子呢?我們願為母親先死。”眾將士支持王潮兄弟的意見。同時,王緒“性猜疑,部將有才能者,多因事殺之。”連王緒的妻弟、軍中主要大將劉行全都被殺。所以軍中人人自危。將士們為了自保,推王潮、王審知為首,“囚殺其帥王緒,自為軍中主。”這次,挽救起義軍於危難之中的軍事行動得力於起義軍中一個重要將領的支持,他就是鄒勇夫。


鄒勇夫 字愈,生於唐末,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縣,年輕時,即知兵書,善騎射,僖宗時,全國各地藩鎮割據、混戰,農民紛紛起義,他在這時參加了以王緒為首的農民起義軍,為軍校,並隨之南下,於光啟元年(885年)入閩,他素推崇王朝、王審知兄弟,在擒囚王緒、擁立王朝、取泉州、入福州和統一福建的籌劃和戰鬥巾卓著功勳,並始終無二心而深得“二王”的器重,讓其參贊軍政大機,倚之如左右膀,乾寧四年底(897年初),王朝去世,審知接任福建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勇夫積極支持審知寧為封疆大臣而不稱王和治理好本境的正確主張,唐天佑四年(907年,即梁開平元年),朱溫纂唐稱帝,這時,各地藩鎮先後稱王自立,王審知的僚屬中也多有擁立意,勇夫則向審知敷陳利害,認為境內末靖,民力尚薄,且吳(楊行密)、吳越(錢 )、南漢(劉隱)在無強大外力支持下,都有乘機侵閩的可能,因此力主對外奉梁正朔,對內繼續厲行“保境息民”政策,以臻於不敗之地,建立穩固的基業。王審知嘉納了鄒勇夫的主張,向梁稱臣朝貢,朱溫乃於梁開平三年(909年),封審知為閩王,任勇夫為尚書左僕射,使之協鎮閩疆,同年,鄒以左僕射職銜統率大軍防守閩西北一帶邊境,鎮所選定在邊界線中心點的歸化鎮(今泰寧縣城)。勇夫至鎮時,鎮所在地“榛蕪亘野,煙火僅百家”。他採取“先靖後治”的對策,繼而貫徹王審知的治閩策略,撫集四方流亡,幫助他們修理房舍,鼓勵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引進中原先進生產技術,提倡耕織自給,民用自足,勸導栽 織布,開發礦冶(金、鐵)、陶瓷及其他手工業生產,並輕徭役,薄賦稅,興學校,敦教化,經過他歷時30年的勵精圖治帶來了“民襁褓而至,始遂生息”,四方“干戈相尋”,“獨歸化人物蕃,田地辟”的可喜局面,並為泰寧的繁榮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王審知歿後,閩主曾多次召鄒入朝,但“民沐恩澤,不忍其去,僉呈攀留”,而詣準“留鎮歸化”,子也落籍當地,後裔遍布泰寧及閩西的連城等縣。後晉天福四年(939年),王延曦稱帝,加封勇夫為威武軍節度使、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左僕射放御史大夫、上柱國,他在任時,閩西北一帶邊界安寧,泰寧得惠尤多,因此,乾百年來,泰寧人民不忘其開拓之功,至今仍尊稱他為“開泰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