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溪村

善溪村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東部、距屏南縣44公里,東與後章村隔溪相望,南至代溪鎮4公里,西至周厝村4公里,北至康里村7公里。

基本信息

自然資源

地理位置

善溪村,歷史上長期屬福建州府古田縣青田鄉移風裡三十二都二冊五保,清乾隆元年(1736年)劃編屏南十四都,民國期間分別屬屏南縣第二區、康里區,康里鎮轄。1949年解放後先後屬康里區、忠洋區、六區、紅專公社、代溪公社、代溪鄉人民政府、代溪鎮人民政府轄。海拔600米。

居住人口

善溪村土地總面積7278畝。其中水田面積1287.7畝,農地面積355.8畝,林地面積5061畝,森林覆蓋率52.1%,全村分布善溪、堵嶺、山前三個自然村,村委會設善溪村。全村轄10個村民小組,共186戶802人口。

歷史沿革

善溪村居民大部分姓葉,於宋德隆間自福州遷徙古田官音山開基(後被建寺改名為觀音寺)至葉孫公轉遷古田縣三十都四坪地處,開寶二年(969年)契妻孥轉遷代溪開基、至葉清公,字世英、將白膳村改為達善溪村。其後彭氏漸弱轉遷別處,山林田園悉歸於葉氏營業。村之歷史達1019年。葉氏族譜記載有家財萬貫,名垂一區之名未監生葉恩宇,有詩名著世義訓傳家五代同堂的征仕郎、葉登文、八品街、監生、癢生等30多名。村內有明時建築的葉氏宗詞,五靈宮,大帝宮。明建築之古民房,古街衙。明末監生,家財萬貫葉恩宇墳墓。尚有建築“齒德兼優”“文魁”籌古匾額,村之西側上方半嶺溪瀑布,堵嶺石岩籌名勝古蹟和建築景觀。

經濟發展

善溪村自古以生產黃酒、紅粬為出名,村民們採用傳統的釀造方法,村中獨有的山泉釀造的黃酒,具有醇、香之特點,遠銷閩、浙、建有水電站,糧食以稻穀為主,種有油奈、桃李、臍橙、油桐、毛竹、竹木等經濟作物。

自然資源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131畝,人均耕地0.67畝,主要種植小麥、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47.0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3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3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電、路、電視、電話。有44戶飲用井水,有4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44戶通電,有3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6.36%和86.3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戶(分別占總數的63.64%和36.36%);村到鄉政府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1輛。
全村建有小水窖44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0畝,有效灌溉率為38.1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6 畝。
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1.1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9.02萬元,占總收入的42.82%;畜牧業收入49.41萬元,占總收入的54.2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70頭,肉牛15頭,雞350隻);林業收入0.74萬元,占總收入的0.81%;第二、三產業收入1.34萬元,占總收入的1.47%;其他收入0.61萬元,占總收入的0.67%。農民人均純收入3236元,農民收入以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6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畜牧業、種植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往縣內。2007年畜牧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9.4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4.23%,該村發展畜牧業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44戶,全村人口195人,其中男性99人,女性96人。其中農業人口193人,勞動力10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彝族10人,白族1人,漢族184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7人,五保戶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2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回龍山國小,中學生就讀到碧溪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2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5人,其中小學生28人,中學生1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31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7人,黨員中男黨員1人,女黨員6人,團員17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