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泉岩

醴泉岩

醴泉岩,位於福建省白水漈西北側,岩中有一座禪寺。始建於南宋[中國歷史朝代]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毀於元代兵亂,明代重建,後來又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1982年在原有的基礎上依岩重修。這裡有兩重山門,第一重橫書“醴泉禪寺”,第二重橫書“巢雲古剎”。此外,在醴泉岩左側的石壁上有一條裂縫,一股清泉從約70米高的空中直瀉而下,一年四季長流不絕。

基本信息

簡介

醴泉岩醴泉岩
福建省白水漈西北側是醴泉岩,岩中有一座禪寺。在醴泉岩左側的石壁上有一條裂縫,一股清泉從約70米高的空中直瀉而下,一年四季長流不絕,水質清甜,稱為醴泉,醴泉岩也因此得名。

歷史淵源

醴泉岩醴泉岩
醴泉禪寺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毀於元代兵亂,明代重建,後來又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1982年在原有的基礎上依岩重修。這裡有兩重山門,第一重橫書“醴泉禪寺”,第二重橫書“巢雲古剎”。

門上還有兩幅對聯,一幅“天灑岩澗雨,洞波風壁水”,另一幅“石隱天開面,泉流月有聲”,都寫得非常真實生動。寺廟建在這高約30米、寬15米、深18米的大岩穴中,正殿為單檐歇山式兩層木構建築,不施片瓦,冬暖夏涼。

岩前翠松茂盛,環境幽雅。清朝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游盡江南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傳說他也到過泰寧。有一天,乾隆皇帝來到醴泉岩,見這裡清靜幽雅,便想歇一會兒。由於旅途勞累,他一躺下便睡著了。

雖然乾隆皇帝打扮得與普通老百姓一樣,但他有龍虎之相,寺里高僧一看就斷定他是當今皇上,便召集眾和尚一齊跪到地上,高呼“吾皇萬歲”。乾隆醒來,還裝糊塗,問他們:“哪來的萬歲?”高僧說:“聖上內著龍衣,身有龍相,啟齒金口,一定是萬歲。”乾隆皇帝只好認了。

當日,高僧設宴招待乾隆,席間有一道泰寧地方菜,乾隆覺得色香味俱佳,便問菜名。高僧回答說:“白玉金鑲角,紅嘴綠鸚哥。”乾隆聽了很高興,馬上封他為護國禪師,並賞賜一件猩紅袈裟。回京後,乾隆叫宮廷廚師做這道菜,沒有一個人做得出來,只好派人來討教。這道菜就是普通的菠菜炒油豆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