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宮醴泉銘碑帖

九成宮醴泉銘碑帖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碑帖》是唐代碑刻。由魏徵撰文,歐陽詢書。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

(圖)九成宮醴泉銘碑帖九成宮醴泉銘碑帖

此碑立於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楷書24行,行49字。

簡介

此碑用筆方整,且能於方整中見險絕,字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穩健。明陳繼儒曾評論說:“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明趙涵《石墨鐫華》稱此碑為“正書第一”。

傳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舊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碑身和碑首連成一體,碑首有六龍纏繞。正面隸書“九成宮醴泉銘”六個大字。碑座已經破損。

九成宮遺址,在今陝西麟遊縣(在西安西北160公里處)城西2.5公里,原為隋之“仁壽宮”,唐貞觀五年(631)加以擴建,更名“九成宮”,並置禁苑、武庫及宮寺。“九成”之意:“成”訓“重”,“九”訓“多”,“九成”形容多層,高峻。“銘”,文體之一,多用韻語,如作山川、宮室、器物之銘前面多用散文敘述,然後是韻語銘文。《九成宮醴泉銘》撰作和書寫於唐貞觀六年(632)夏曆四月,全文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

(圖)九成宮醴泉銘碑帖九成宮醴泉銘碑帖

當時長安城水源睏乏,宮中用水全靠從河道里“以輪汲水上山”。公元632年,李世民在九成宮四城之陰散步時,發現有一塊地皮比較濕潤,用杖疏導便有水流出。於是掘地成井,命名為“醴泉”,意思是水跟美酒一樣香甜。大家極為高興,認為是祥瑞之兆。於是由魏徵撰寫銘文,歐陽詢執筆寫字,匠工刻於石上。

魏徵銘文記述了九成宮建築的宏偉,全文詳細的記述了九成宮跨水架楹/絕壑為池/高閣周建/長廊四起的宏偉建築,熱情地歌頌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武治功。特別的是銘文後半部,它是魏徵發揮的治國安邦的政治主張,至今猶有借鑑價值。“黃屋非貴,天下為憂”,“居高思墜,持滿戒溢”的名句就出於此碑。最後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宋曾鞏在《九成宮酯泉銘·跋》中稱:“九成宮乃隋之仁壽宮也,魏為此銘,亦欲太宗以隋為戒,可以見魏之志也”。這是持滿戒溢的千古名訓,也對我們研究唐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正文

九成宮醴泉⑴銘,秘書監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⑵。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⑶,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⑷,此則隋之仁壽宮也⑸。冠山抗殿⑹,絕壑為池⑺,跨水架楹⑻,分岩聳闕⑼,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⑽,台榭參差;仰視則迢遞百尋⑾,下臨則崢嶸千仞⑿,珠壁交映,金碧相暉,照灼雲霞,蔽虧日月。觀其移山回澗,窮泰極奢⒀,以人從欲⒁良足深尤⒂,至於炎景流金⒃,無鬱蒸之氣;微風徐動,有淒清之涼,信安體之佳所,誠養神之勝地,漢之甘泉不能尚也⒄。

注釋

⑴醴泉:甘美的泉水。
⑵秘書監:掌管朝廷圖書典籍的長官,以少監為其副職。檢校侍中:兼領門下省侍中,此為加官。唐代中央政府分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門下省負責審詔署奏之事,其長官稱“侍中”。“秘書監檢校侍中’,即秘書監兼任門下省侍中。敕:皇帝旨意。鉅鹿郡公:鉅鹿為封地,郡公為爵號,位在國公之下,縣公之上。
⑶維;語氣詞,無義。
⑷乎:於、在。
⑸隋:隋文帝楊堅受封於隨,公元581年滅北周,改隨為隋,以為國號。
⑹冠山抗殿:冠,覆蓋。抗,舉興。
⑺絕壑為池;絕,截堵。壑,山谷。池,既指地沼,也指宮外之護城河。
⑻楹:柱,實指橋柱。
⑼分岩聳闕:分,開闢。岩,險峻之地。闕,在宮門外築二台,在台上建樓觀,中央闕而為道,故謂之闕。
⑽棟宇膠葛:棟,屋之正中;宇,屋之四垂。棟宇,泛指房屋。膠葛:錯雜貌。
⑾迢遞百尋:迢遞,高遠貌。尋,八尺為尋。
⑿崢嶸千仞:崢嶸,高峻也。仞,八尺為仞。
⒀窮泰;泰,侈也;窮泰,過度奢侈。
⒁以:因。從:縱。
⒂尤:責備。
⒃炎景流金:炎景,暑天之酷熱。流,熔化。
⒄漢之甘泉不能尚也:甘泉,漢之甘泉宮,在陝西淳化縣西北甘泉山,原為秦之離宮,漢武帝時增廣之,周長十九里,作為避暑行宮。尚,加,超過。

譯文

貞觀六年夏曆四月,皇帝在九成宮避暑。這裡原是隋代的仁壽宮。覆蓋著山野而興建宮殿,截堵山谷以形成池沼和護城河。跨水立柱以架橋,辟險峻之地建起聳立的雙闕,周圍建起高閣,四邊環繞長廊,房舍縱橫錯雜,台榭參差交錯;仰望高遠可達百尋,俯看峻峭亦達千仞,輝煌如珠玉相映,金色和碧色交輝,其光彩能灼雲霞,其高峻能達日月。看他興建宮殿使山移潤回,極盡奢侈之能事,因為人們的這種縱慾態度,實在應該痛加責備。至於當熱度可以溶化金屬的酷熱暑天,這裡卻無悶濕蒸熱的氣溫;微風徐徐吹來,帶來清涼的舒適,確是居住的好場所,實為調養精神的勝地,漢代的甘泉宮是不能超過它的。

相關詩文

訪麟遊九成宮醴泉銘碑 作者:(陝西)嚴海燕
長懷撫石夢,今踏天台山!本乏漫遊意,
荒蕪更何觀。千年忽忽過,風雨留醴泉。
恍讀相如賦,不同在句駢,難聞役者哭,
豈覺骨屍寒。名吏當無怨,略銘惟字耽。
森森陳戟庫,正正束腰官;刀落北碑意,
筆開唐楷天。何慚過聖目,或可羞時賢。
拓本坊間是,所依為目前,兩廂還比較,
跡得神難全。世變時風起,轉型喚自然,
斜歪人叫絕,工穩味嫌單。欲叩詢公意,
山瞑一月懸。悠悠遲出好,踽踽早歸難。
山失霧來後,蟲鳴人走先。明朝依舊至,
問字問人間:誰可心如字,憑人正面看?

評價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七十五歲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書法水平,《宣和書譜》譽之為“翰墨之冠”,趙孟頫說:“清和秀健,古今一人。”

九成宮醴泉銘碑的珍貴,不僅是由於碑文撰寫的好,書法也很美,攜刻更精,因此被稱為三古絕碑。醴泉銘碑凝結了歐陽詢一生的書藝修養,是他從書一生的代表傑作。據《舊唐書》記載,此碑落成之後,歐陽詢名聲大作,不僅國內學書著視為範本楷模,而且高麗國也派大使來學習他的書法藝術。明/清之後,拓此碑著絡繹不絕,其縣誌上曾記載,訂咚之聲,晝夜不熄。後來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早年捶拓者為顯示自己拓片的珍貴,故意將字損傷,使古碑傷痕滿布,所以早年的拓片特別珍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