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區

蕉城區

寧德市蕉城區地處福建東北的鷲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濱,東與霞浦縣隔海相望,東北與福安市相連,北接周寧縣,西倚屏南縣、古田縣,南鄰羅源縣。處於東經119°8′30″~119°20″、北緯26°30′36″~26°58′之間,東西寬70公里,南北長50公里,總面積1664.53平方公里。是福建省寧德市政府所在地。轄2街道辦事處、10鎮、4鄉(含1民族鄉)。通行閩東方言-侯官片。第六次人口普查時,蕉城區人口42.9萬人。 蕉城區素有"山海旅遊城"之美譽。有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支提山被佛教界視為"海山第一禪林",山上華嚴寺是國家級重點佛教寺院,霍童溪被譽為"福建第一水"。"中華畲族宮"是中國畲族同胞朝聖地。蕉城區還有被著名詩人郭沫若譽為"三都良港舉世無、水深港闊似天湖"的三都澳。兔耳嶺與第一旗山山脈相連。五月開滿杜鵑花,日出登山,抬頭觀看天空,有祥雲出瑞,喜從天降,是神話般的美景 ;旅遊登高最佳去處。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蕉城蕉城

地名由來

公元十六世紀中,倭患遍及浙、閩、粵,閩東諸縣城幾乎均遭浩劫,寧德城亦成廢墟。1561年,知縣林時芳,用兩年時間,建成石砌城牆及縣署等。寧德石城狀似蕉葉,故稱“蕉城”。其街區的格局,完全是公元1563年寧德城遭遇倭患浴火重生之後被稱之“蕉葉之城”的格局。

建置沿革

蕉城區蕉城區

寧德古為七閩地。唐開成間(836~840年),析長溪縣寧川、古田縣東北地置感德場。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場置縣,取寧川之“寧”、感德之“德”命名寧德縣,屬長樂府。建縣時,寧德地盤較大。後幾析其地,境域逐漸縮小。

宋鹹平三年(1000年),析關隸鎮(今政和縣地)置關隸縣,關隸鎮脫離寧德縣屬。清乾隆版《寧德縣誌》載:“邑疆周600里,東至福寧州界70里,南至羅源縣界15里,西至古田縣界15里,北至政和縣界230里”。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長溪縣升為福寧州,寧德縣屬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寧州改為福寧縣,寧德屬福州府。成化九年(1472年),福寧縣復為福寧州,寧德縣復屬福寧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寧州升為福寧府,寧德縣隸之。雍正十三年,分割青田鄉東洋里的十五至十八

民國2年(1913年)3月,廢府置道,寧德縣屬東路道(道署駐閩侯縣)。

都設東洋分縣(今周寧縣地),由寧德縣丞駐治。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由縣佐駐治。

民國3年6月,東路道改稱閩海道,寧德縣屬閩海道。民國14年,福建省國民政府成立,廢道。全省實行省、縣兩級政權,寧德縣直屬省轄。

民國22年11月,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福建劃分為4個省2個市,寧德縣屬閩海省。次年1月,“閩變”失敗,人民革命政府夭折,寧德縣復歸省直轄。

民國23年7月,全省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設定行政督察公署,寧德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福安縣)。同年11月,析轄地三都,設立三都特種區,直屬省轄。民國24年5月,析轄地周墩,設立周墩特種區,直屬省轄。

民國25年2月,周墩特種區改為寧德縣第三區。民國26年1月,復設周墩特種區,周墩脫離寧德縣轄。同年10月,全省行政區劃調整,寧德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長樂縣)。

民國28年3月,三都特種區裁撤,三都復歸寧德縣轄。

民國32年9月,寧德縣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福安)。民國37年9月,析轄地鹹杉鄉歸周寧縣管轄。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福建省進行區劃調整,寧德縣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福安縣)。

1950年3月,第三行政督察區改稱福安專區,寧德縣屬福安專區。

1951年,析北坑鄉劃歸福安縣管轄。“文化大革命”初期,福安專區實行軍事管制,寧德縣屬福安專區軍事管制委員會管轄。

1968年4月18日,福安專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寧德縣屬之。1970年6月17日,福安專區革命委員會改稱寧德地區革命委員會,當年7月移遷寧德,寧德縣隸屬關係不變。

1978年10月1日,寧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銷,改稱寧德地區行政公署,寧德縣屬寧德地區。

1988年10月4日,國務院批准寧德撤縣建市,寧德市隸屬寧德地區管轄。

1999年,撤銷寧德地區和縣級寧德市,分別設立地級寧德市和蕉城區,蕉城區劃歸地級寧德市管轄。

蕉城城區蕉城城區

大事記

宋建炎二年七月世農入寇長溪令潘中率兵救死之。

紹定四年十匪盜自古田來寇。

紹興二十八年陸游被貶入閩任寧德縣主簿,在閩留有《寧德縣重修城隍廟記》、《雍熙寺與僧夜話》、《渡浮橋至南台》、《出縣》、《還縣》。

元至正十八年八月徐壽輝為將,江二言率子錢言等來寇城池。蕉志載民避報恩寺賊至寺外六石起聞賊敗潰。

明正統十四七月沙寇登茂七私掠。蕉志穆楊民兵謝統四擒平之。

宏治二年十月一日海寇劫七都。蕉志尚書林聰家御賜寶物一空。

正德三十五年,丙長倭賊從羅源來焚掠去,陳廉使屋被焚。

三十七年戌午倭賊數百自古田下指揮使鑒玠泰、將王月遇害,賊由漳灣劫商船出海。

三十八年已末倭賊福安縣分守道舒春芳堅壁。

八月浙江守將戚繼光帥率士八千至州初六渡金垂初七到縣初八晨抵漳灣,帥行淖鹵中,把統王如龍、朱載泰經,國匪賊千,治於橫嶼島,釋俘男女五百。

清順治年八月魯王遣鄭萊率兵圍城通志作載。

同治辛末三月初三夜盜搶同升堂鋪。

宣統三年九月改革時匪徒蠢動官紳設包衙圍沿。

行政區劃

蕉城區轄2個街道、10個鎮、3個鄉、1個民族鄉。

蕉南街道代碼350902001

轄11個社區:~001_海濱社區、~003_海鵬社區、~004_南際花園社區、~005_東湖社區、~006_荷園社區、~007_蘆坪社區、~008_中南居委會、~009_橋頭下居委會、~010_小場居委會、~011_下宅園社區、~012_福山社區。

蕉城區蕉城區

蕉北街道代碼350902002轄7個社區:~001_鶴峰社區、~002_培英社區、~003_三元社區、~004_崇文社區、~005_繼光社區、~006_碧山社區、~007_單石碑社區。

城南鎮代碼350902100

轄1個社區、11個村委會:~001_蓮峰社區、~201_福洋村、~202_古溪村、~203_貴岐村、~204_後山村、~205_金蛇頭村、~206_嶺頭村、~208_塔山村、~209_田中村、~210_葉厝村、~211_岐頭村、~212_蚶岐村。

漳灣鎮代碼350902101

轄1個居委會、25個村委會:~001_漳江居委會、~201_貝頭村、~202_倉西村、~203_拱嶼村、~204_官滬村、~205_官井村、~206_海英村、~207_橫嶼村、~208_後灣村、~209_蘭田村、~210_雷東村、~211_馬山村、~212_門下村、~213_南埕村、~214_鳥嶼村、~215_上塘村、~216_湯灣村、~217_王坑村、~218_溪口村、~219_下凡村、~220_下塘村、~221_又加塘村、~222_增坂村、~223_漳灣村、~224_鄭岐村、~225_鰲江村。

七都鎮代碼350902102

轄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001_普源居委會、~201_北山村、~202_貝河村、~203_大廳村、~204_淡坪村、~205_東岐村、~206_官亭村、~207_河乾村、~208_黃連坑村、~209_黃厝村、~210_際頭村、~211_六都村、~212_馬坂村、~213_牛埕村、~214_三樂村、~215_三嶼村、~216_外洋村、~217_西林村、~218_西陂村、~219_小溪村。

八都鎮代碼350902103

轄1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001_居安居委會、~201_八都村、~202_半山村、~203_大坪村、~204_福口村、~205_海星村、~206_韓丹村、~207_紅門裡村、~208_猴盾村、~209_際山村、~210_金垂村、~211_林洋頭村、~212_閩坑村、~213_南崗村、~214_仁後村、~215_水際村、~216_吳山村、~217_溪池村、~218_下汐村、~219_下坂村、~220_新樓村、~221_洋頭村、~222_嶼頭村、~223_雲淡村、~224_岙村。

九都鎮代碼350902104

轄13個村委會:~201_柴坑村、~202_扶搖村、~203_貴村村、~204_華鏡村、~205_九都村、~206_九仙村、~207_坑尾村、~208_賴嶺村、~209_石墩村、~210_烏坑村、~211_溪邊村、~212_洋岸坂村、~213_雲氣村。

霍童鎮代碼350902105

轄1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001_洞天居委會、~201_八斗村、~202_柏步村、~203_大石村、~204_東嶺村、~205_鳳橋村、~206_後洋村、~207_湖頭村、~208_霍童村、~209_坑頭村、~210_里後山村、~211_梅溪村、~212_上洋村、~213_勝門村、~214_石橋村、~215_桃坑村、~216_外表村、~217_文湖村、~218_吳松村、~219_溪南村、~220_小石村、~221_興賢村、~222_邑坂村、~223_鄭厝村、~224_枇杷洞村。

赤溪鎮代碼350902106

轄26個村委會:~201_班竹村、~202_赤溪村、~203_大壇村、~204_東邊村、~205_東牛村、~206_墩頭村、~207_官嶺村、~208_黃田村、~209_留洋村、~210_爐田村、~211_牛洞村、~212_芹格村、~213_社洋村、~214_松柴嶺村、~215_桃源村、~216_西坑村、~217_溪園村、~218_夏村村、~219_小壇村、~220_宣洋村、~221_岩坪村、~222_洋林村、~223_陽穀村、~224_由知村、~225_院前村、~226_禪地村。

洋中鎮代碼350902107

轄33個村委會:~201_坎下村、~202_寶岩村、~203_北洋村、~204_藤村村、~205_陳洞村、~206_陳洋村、~207_東山村、~208_方家山村、~209_鳳田村、~210_際頭洋村、~211_井坪村、~212_九道村、~213_利洋村、~214_林坂村、~215_蓮下村、~216_留田村、~217_嵋嶼村、~218_南坪村、~219_前路村、~220_芹嶼村、~221_清潭村、~222_山阜村、~223_上坎村、~224_天湖村、~225_田地村、~226_梧洋村、~227_溪富村、~228_溪源村、~229_洋中村、~230_邑保村、~231_章後村、~232_鍾洋村、~233_莒溪村。

飛鸞鎮代碼350902108

轄2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001_新瓷居委會、~002_鸞港居委會、~201_陳家洋村、~202_飛鸞村、~203_連順村、~204_梅田村、~205_南門塢村、~206_南山村、~207_蒲嶺村、~208_騎龍崗村、~209_上村村、~210_沈洋村、~211_亭里村、~212_碗窯村、~213_沃里村、~214_沃坪村、~215_梧埕村、~216_下村村、~217_向陽里村、~218_新岩村、~219_嵐口村。

三都鎮代碼350902109

轄2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001_都澳居委會、~002_海上社區、~9201_白匏村、~202_城澳里村、~203_城澳街村、~204_大灣村、~205_斗帽村、~206_松岐村、~207_港口村、~208_寒壠村、~209_黃灣村、~210_雞公山村、~211_礁頭村、~212_礁溪村、~213_介溪村、~214_孟澳村、~215_南澳村、~216_坪崗村、~217_七星村、~218_青澳村、~219_秋竹村、~220_三坪村、~221_外漁潭村、~222_西湖村、~223_蝦盪尾村、~224_新竹村、~225_象溪村、~226_新塘村、~227_漁塘村。

金涵畲族鄉代碼350902200

轄16個村委會:~201_浮坪村、~202_高幹村、~203_菇洋村、~204_後溪村、~205_金峰村、~206_金涵村、~207_井上村、~208_里占村、~209_靈坑村、~210_瓊堂村、~211_上茶洋村、~212_上金貝村、~213_上蘭村、~214_亭坪村、~215_院後村、~216_中前村。

洪口鄉代碼350902201

轄10個村委會:~201_朝陽村、~202_大道頭村、~203_洪口村、~204_花蘭村、~205_吉壠村、~206_庫山村、~207_莒洲上村、~208_金山村、~209_吳峰村、~210_莒洲下村。

石後鄉代碼350902202

轄14個村委會:~201_陳坂村、~202_大嶺村、~203_當洋村、~204_定洋村、~205_光榮村、~206_林下洋村、~207_大墓前村、~208_芹後村、~209_三望村、~210_上竹洋村、~211_石厝村、~212_下竹洋村、~213_小際村、~214_小嶺村。

虎貝鄉代碼350902203

轄17個村委會:~201_岔路村、~202_東源村、~203_浮山村、~204_黃柏村、~205_黃家村、~206_舊厝村、~207_梅鶴村、~208_南嶺村、~209_七淀村、~210_上堡村、~211_文峰村、~212_下樓村、~213_下洋村、~214_新亭村、~215_新厝村、~216_岩柄村、~217_中洋里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蕉城區,位於中國海岸線和太平洋西岸中點,又處於大長江經濟板塊與粵港大珠江經濟板塊的融匯中心點。北緯26°31′—26°58′,東經119°08′—119°51′。

地形地貌

地處閩東山地北部,為鷲峰山東坡,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呈階狀下降,大部地區海拔500米以上,為全國沿海地勢最高的縣(市、區)。全區最高峰第一旗,海拔1479米;東部高丘陵坡度較大,多直逼海岸。霍童溪兩岸和部分沿海分布低丘陵、河谷沖積平原和斷續海濱平原。島嶼20多個。

氣候水文

水文條件

主要河流霍童溪,幹流長126千米(境內68千米),流域2244平方千米(境內517.5平方千米),支流有赤溪等;七都溪長58千米,流域334平方千米。主要湖泊東湖,面積3平方千米;人工湖金涵水庫面積72公頃。

氣候條件

霍童溪霍童溪

年平均氣溫19.0℃;1月平均氣溫9.6℃,7月平均氣溫28.7℃;極端最高氣溫38.5℃,極端最低氣溫-2.4℃;≥10℃積溫6111℃。年降水量2013.8毫米,無霜期317天。

春季:2月中旬開始,除高海拔地區外,各地霜凍終止,氣溫呈波浪式回升。季內盛行風向由北逐漸向南,雨日增多。春分前後,遇有冷空氣過境,短時間有東北向強風,氣溫低於12℃,多為陰雨天氣。4、5月為梅雨季節,氣溫回升至20℃以上,雨日也增至20天以上。但仍偶有冷空氣南襲,此時常有“五月寒”(為時3天,氣溫≤20℃)出現。

夏季:梅雨終止,月平均氣溫升至25℃以上,進入7月後有時高達35℃以上,天氣炎熱。季內多為東南風或西南風,颱風頻繁,局部有雷陣雨或颱風雨,溫度高,日照多,蒸發大,是一年中的相對乾、熱期。

秋季:此時夏季風轉為冬季風,氣溫漸低,降雨明顯減少,天氣晴爽。有些年份副熱帶高壓勢力強,小股冷空氣不易南下,形成“秋老虎”天氣。9月下旬,有強冷空氣過境,出現“秋寒”(氣溫≤20℃)。11月以後,內陸山區已見初霜。

冬季:氣溫急驟下降,霜日漸多。內陸少數地方出現冰凍和雪,雨水稀少。1月份最冷,不論山區或沿海,月平均氣溫都在10℃以下。

自然資源

蕉城區,花崗石、高嶺土等非金屬礦產豐富。林、果、茶、牧、山場別具特色;溪河密布、水量充足,水電資源豐富;海域灘涂遼闊,水產養殖品種繁多。

人口

1949年時,寧德縣有45530戶,161686人(其中男93050人,女68636人)。1959年,增至52198戶,200348人。1960、1961年,分別減至49215戶,189370人與51074戶,186553人。此後,全縣人口一直呈上升趨勢。1992年,(縣級)寧德市有85460戶,371079人(其中男197712人,女173367人),比剛解放時增加39930戶,209393人,分別增長87.7%和129.5%。

據《寧德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蕉城區人口429260人,占寧德大市的15.21%。。

經濟

2010年,蕉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6.91億元,比2009年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29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38.56億元,增長24.0%;第三產業增加值70.06億元,增長12.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9790元,比上年增長14.0%。第一產業比重比上年略降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1.5個百分點。

“十一五”期間,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0%,超出“十一五”規劃目標2.5個百分點,高於“十五”時期平均增速5.2個百分點。其中三次產業年均分別增長4.4%、22.2%和14.6%。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18.7∶24.1∶57.2調整為2010年的14.4∶30.4∶55.2。

第一產業

新中國成立後,中共寧德縣(蕉城區)委和人民政府重視農業生產。1950年,進行土地改革運動,推翻持續幾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土地還家。農村開展互助合作,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推行農業“八字憲法”,加強栽培技術指導,農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1957年,糧食總產量57157噸,比1952年增長24.8%,年均遞增6.3%;農業總產值達到2997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下同),比1952年增長53.46%。1958年,受瞎指揮和“共產風”以及自然災害影響,農業生產受到挫折,糧食歉收。1962年,全面貫徹執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六十條)》,農業生產恢復生機。“文化大革命”中,大搞“政治評分”、“窮過渡”,再次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又一次影響農業的發展。但另一方面,由於貫徹“以糧為綱”的方針,加強先進耕作技術的指導和優良品種的推廣與套用,並隨著農業機械的推廣和套用,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才使農業生產保持發展的勢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排除“左”的干擾,撥亂反正,工作重點全面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軌道上來,在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種植業由單一型逐步向綜合開發型發展,農業生產取得巨大成就。

1992年,全區農業總產值達到10276萬元,比1949年的1360萬元增長655.59%。農村住戶人均純收入786元,比1978年的81元增收705元;擁有各種農業機械9677台(輛),總動力達50627千瓦;糧食總產量達到91804噸,比1949年的34965噸增長162.56%。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蕉城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4.7%。糧食產量比2005年減少了0.27萬噸;茶葉產量增加749噸,年均增長3.0%;肉類總產量增加4534噸,年均增長7.2%。

2010年,蕉城區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34.63億元,比2009年增長4.1%;實現增加值18.29億元,增長3.8%。

第二產業

蕉城區早在宋代就有興辦手工業的記載。1950年後,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工業、手工業生產也得到恢復發展。“大躍進”背離了經濟發展規律,造成農田大片荒蕪,加上自然災害,使農業全面減產,工業生產原料銳減,工廠無法正常開工。1961年起全面推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1966年後,受“文化大革命”衝擊,工業生產再次遭受破壞。1970年,隨著地區行署機關遷至寧德,一批地屬工廠相繼開辦,加上縣大澤溪水電站投產發電,大批項目陸續建成投產,全縣工業總產值開始上升。1976年達3107.31萬元。1978年又升至4916.31萬元。

1978~1992年,蕉城區工業持續全面發展、大踏步前進。15年中,工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4916.31萬元增至1992年的24351.39萬元,增長395.32%(按1980年不變價),年均增長33.02%。工業企業從105個增到1447個,增長12.78倍。工業固定資產總值從3097.9萬元增加到13442萬元。利稅從595.04萬元增加到2138萬元。

“十一五”期間(2006年~2010年),蕉城區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4.2%,比“十五”時期提高15.3個百分點。

2010年,蕉城區工業增加值20.66億元,比2009年增長29.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67億元,增長36.8%。

第三產業

解放初期,國家保護私營商業。1950年,蕉城區城鄉有私營商業企業850家,從業人員1400人,資金26.8萬元。1954年,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農村組織供銷合作社,形成國營商業、集體商業、供銷合作社商業網路。此後,國營商業掌握主要商品貨源,成為市場的主體;供銷合作社形成農村經濟綜合服務中心。這一時期的商品購銷在計畫經濟的指導下,實行農副產品統購統銷和日用工業產品統購包銷,計畫銷售,憑證購買商品,市場蕭條。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濟發展,市場放開,多種經營方式、多種流通渠道並存,個體商業十分活躍,形成多種經濟成分的商品購銷網路,商品銷售量大增。1992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70798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商業44522萬元,集體所有制商業9974萬元,合營商業2494萬元,個體私營商業13808萬元。

“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蕉城區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7.51億元,相當於“十五”時期的2.2倍;五年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7.2%,比“十五”時期提高1.7個百分點。

2010年,蕉城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63億元,比2009年增長21.3%。其中限上企業零售額18.03億元,增長42.2%;限下企業零售額30.60億元,增長11.6%。

社會

教育事業

新中國成立初期,寧德縣人民政府接管縣內中國小,推行新教育,廢除部分舊課程、課本,增開新課,學校向工農兵開門,大力發展成人業餘教育,掃除文盲,推行“速成識字法”,大辦冬學、民校,實現一鄉(村)一校,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教育事業盛極一時。兒童上學率達80%,人人學文化,個個學講國語,成為當時的歷史潮流。

“文化大革命”期間,蕉城區教育事業遭受破壞。“停課鬧革命”,搞大辯論、大串連,教師處於欲教不能、欲罷不忍的困境。直到1969年才複課,教育質量曾一度嚴重下降。70年代初,隨著地區行政公署從福安搬遷蕉城區,高等、中等專業學校相繼創建,蕉城區縣成為閩東教育中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幼教、初教、中教、職教、成教齊頭並進。1987年,蕉城區縣“四率”達到省頒一類標準,實現了蕉城區普及初等教育的歷史重任。1989年蕉城區市實現“一無二有”(無危房、有教室、有課桌凳)。90年代初期,市委、市府實施以智興市的戰略決策,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加強教育薄弱環節,主攻國中,多渠道籌措經費,改善辦學條件,取得成效。1992年,蕉城區市幼稚園班級數達286個,教職員工453名,入園的幼兒10895名(含學前教育幼兒1557人),占全市幼兒總數的49.67%;國小達651所,在校國小生47499名,教職員工2238名,學齡兒童入學率占99.46%,年鞏固率占98.88%,畢業率占87.42%,其中14周歲畢業率占90%,國小畢業生升學率占68.6%,教育、教學質量,名列寧德市前茅。全市普通中學19所,在校中學生13248名(其中高中生2026名),教職員工1042名,國中在校生年鞏固率98.05%,畢業率94.23%,國中畢業生升學率為79.89%。普通中學教學質量較高,國中畢業會考綜合比率達79.59%,居寧德市首位;高中生參加全國統考,錄取率高,居寧德市前列。

2010年,蕉城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764人,在校生8078人,畢業生1681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4011人,在校生5428人,畢業生1958人。普通高中招生3499人,在校生9466人,畢業生2491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8%。國中招生2595人,在校生12123人,畢業生7706人,國中入學率93.4%。普通國小招生4365人,在校生23866人,畢業生2969人,國小入學率99.9%。特殊教育在校生82人,三殘兒童入學率97.3%。幼稚園在園幼兒1.70萬人,入園率90.8%。寧德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寧德師範學院。

衛生事業

蕉城區醫藥行業歷史悠久。早在西晉,醫藥家葛洪就在蕉城區支提山上研製丹藥,東晉王玄甫在三都筆架山等處研究養生學和人體科學。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縣公署設惠民藥局,從事中醫研究活動。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縣衙門設立醫學訓科,作為管理機構。清道光二十五年(1885年),縣城已有藥鋪(店),當時,百姓求醫問藥皆為中醫中草藥。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加拿大人韓美寶在蕉城區創辦聖教婦幼醫院,西醫西藥開始傳入蕉城區,並開始分設內科、外科、婦產科等。1949年前,由於社會經濟落後,人民生活普遍貧困,疫病叢生,民眾缺醫少藥,疾病得不到及時治療,往往求助於巫醫神漢,造成不少悲慘結果。

解放後,人民政府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建立防疫保健機構,壯大衛生隊伍,消滅和控制天花、鼠疫等傳染病,醫療技術迅速發展。

2010年末,蕉城區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5個,其中醫院7個,衛生院12個,社區服務中心3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512人,其中醫生900人,註冊護士1082人。共有衛生機構床位1960張,鄉村醫生和衛生員457人。

文化藝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霍童線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霍童線獅

霍童線獅:線獅,又稱抽獅,其流傳於閩東歷史文化古鎮霍童鎮,是一種獨特的民俗遊藝表現形式。線獅表演主要通過藝人對線獅頭索、尾索及腮索的拉動和操縱來表現獅子的動作和表情,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喬裝動物的雜技節目,堪稱中華絕活。傳說隋代諫議大夫黃鞠公曾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當地以舉辦"二月二"燈會的方式來紀念他,線獅表演是"二月二"燈會中最具特色的節目之一。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是福建沿海木船製造的一項重要的傳統手工技藝,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隔成各自獨立的一個個艙區,即每個艙區與艙區之間密閉而不相通。這樣的結構所起的作用是,被分隔成若干艙的船舶在航行中萬一艙位破損一兩處,不至於導致全船進水而沉沒。只要對破損進水的艙進行修補堵漏,可使船繼續安全航行。除此之外,船舶的功能主要是運載貨物,在有水密隔艙的船舶上,貨物可以分艙儲藏,便於裝卸與管理。

社會事業

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免除學生教科書費與學雜費1496.7萬元,受益學生4.5萬人;落實農村寄宿生生活補助155萬元,受益學生7963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面鋪開,參保人員5萬人,完成年度任務的100.3%。以戶為單位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農民達26.84萬人,參合率84.5%。農村電影“2131工程”全面落實。完成228個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終端接收站點建設。建成23家農家書屋,完成31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點建設;完成漳灣、洋中、石後3個鄉鎮文化站的改建。

城市建設

2008年,蕉城區完成了垃圾無害化處理廠、污水處理廠等重大市政建設項目征地和市政府下達的年度土地收儲任務,順利推進塔山公園二期建設,完成蓮峰橋改建工程。城市第二水源官昌水庫完成了出洞口和水庫壩區征地工作,移民安置規劃設計修編和安置協定簽訂等前期工作紮實推進。全區34個重點在建項目完成投資11.06億元,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畫;列入省、市重點在建項目5個,年度投資計畫3.12億元,完成投資3.43億元,占年度計畫的110%。27個預備重點項目到位資金1.54億元,完成投資9660萬元;列入省、市預備重點項目4個,年度投資計畫1.85億元,完成投資1.2億元,占年度投資計畫的65%。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溫福鐵路蕉城段完成鋪軌,寧古路蕉城段改建工程完成前期工作。

人民生活

2008年,蕉城區新增就業3388人,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728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350人,連續兩年被農業部列為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示範縣(區)。全區849戶2870名城市低保對象和5356戶10668名農村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投入各類幫扶資金2178萬元,“造福工程”和地質災害滑坡險情村搬遷395戶1802人。抗災救災工作卓有成效,117戶倒房重建戶春節前全部搬入新居。

民生保障

2008年,蕉城區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全年共免學雜費645萬元,受益對象3.5萬人;特教校學生劉美濱在第12屆特奧會上獲得3枚金牌;霍童鎮被公布為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出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參與農民23.68萬人,參合率85.5%;免費開展復蓋人口12.6萬人的婦女病普查;完成4個衛生院的改擴建和蕉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連續3年被評為省級計生優質服務先進區;完成了2950座衛星廣播電視轉星調整、139個村的“模改數”和100個50戶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工程建設。城鎮新增就業3012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702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023人。落實農村低保對象5335戶11287人,發放保障金895萬元;落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870戶2876人,發放保障金345萬元。受理農村困難家庭醫療救助對象1511人,補助支出50萬元。辦理漁工保險5144人和全社會自然人自然災害公眾責任險。積極開展支援四川抗震救災活動,發動社會各界捐款476多萬元。落實造福工程和滑坡險情村搬遷548戶2200人。第二批省、市、區扶貧開發重點村35個,累計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776多萬元。

旅遊

白鶴嶺古道的摩崖石刻白鶴嶺古道的摩崖石刻

1 城西郊建戚繼光公園,有白鶴鼻山,山中有眾多歷代文人騷客所留摩崖石刻。

2 西北郊基亭岡有烈士墓、紀念碑。

3 東北郊有天王寺景區,鏡台山與南郊玉女峰為市區左弼左輔,玉女

峰麓南漈山公園有飛瀑流泉、怪石奇岩。

4

始建於唐鹹通九年(公元八六八年)報恩寺,寺內有兩座

宋代石塔。

5

城區大華路15號黃承志故居月爿坪(故居內有兩道清光緒年間聖

旨)。

大華路黃承志故居水井大華路黃承志故居水井

6 天后宮(媽祖廟)為1937年國共合作談判地點。

7 城區鵬程境中南路馬厝里14號的古民居-繡花樓,始建於萬曆年間(1573-1619)占地345平方米木

構建築;西闊七間,進深四間,整個建築分大和繡花樓,兩部分,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8 位於城區與太平天國事件有關的雲南按察使蔡步鍾之官邸——“廉訪第”

9 城區環城路宋紹興元年建成的城隍廟

城隍廟城隍廟

10 霍童宏街宮是1933年霍童農民武裝暴動舊址。

11 支提山,唐末列為中國名勝“三十六洞天”之一,明代永樂帝題贈“天下第一

山”,支提寺(華嚴寺)為全國佛教重點寺院。

12 虎壩橋頭獅子峰,“幽谷隱龍潭,深山藏古寺”。

13那羅寺皺石作壁。

15三都澳譽稱“海上天湖”,漳灣橫嶼(洪水島)是戚繼光抗倭勝利紀念地。

16 蕉城區金涵中華畲族文化村。

17 第一旗山,海拔1497米。為洋中最高峰,其形如旗。

林前路蔡威故居林前路蔡威故居

18 兔耳嶺景區位於堂義村後山,與第一旗山山脈相連,山勢以,石怪,松奇,雲

海,千層山,陡而不險,高而不危。景點路線待開發,將是寧德未來旅遊的重點項目。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特產

大黃魚大黃魚

蕉城區為福建省茶葉、枇杷、商品牛生產基地之一,中國大黃魚之鄉,晚熟龍眼之鄉。

晚熟龍眼以果大、核小、肉厚香甜、清脆爽口享譽全國;“大山銀毫”、“茉莉春毫”茶為上品。農副產品還有稻米、茉莉花、白木耳、蘑菇、香菇、花生、油菜籽、油茶籽、油桐籽、桃、李,青山柚、溪邊柿著名,兔毛,淡水鰻、鰱、草魚,大小黃魚、馬鮫、鯧、鯊、墨魚、帶魚,梭於蟹、對蝦,海帶、紫菜、牡蠣、蟶,名產大黃魚、二都珠蚶、漳灣熨斗鱘,禽畜良種閩北白鵝、福安水牛。工業有食品、電子、鞋帽等門類。傳統名產霍童仁宇剪刀、蕉城馬記竹枕、黃家蒸籠。

福建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