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縣[福建省漳州市轄縣]

東山縣[福建省漳州市轄縣]

東山縣簡稱陵島。因主島形似蝴蝶亦稱蝶島,是福建省第二大島。介於廈門市和汕頭之間,隸屬於福建省漳州市,位於廈、漳、泉閩南三角經濟區的南端,東瀕台灣海峽,西臨詔安灣與詔安一水之隔;東南是著名的閩南漁場和粵東漁場交匯處;北經八尺門海堤,同雲霄縣接壤,其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水路南穗、港、澳、東南亞,北通榕、滬、津、青島、日本等;海堤連線陸路,直通內地。全縣由東山主島和33個小島組成,陸地面積為194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東山縣東山縣

歷史上曾先後屬南海郡揭陽縣、義安郡綏安縣、泉州(治今福州)龍溪縣,漳州懷恩縣、漳浦縣、詔安縣。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銅山守御千戶所,清雍正十三年(1755)屬詔安縣。1916年5月1日析置東山縣,屬汀漳道,治所銅山城(今銅陵)。

行政區域

1950年5月12日解放,先後屬漳州行政督察區、龍溪專區(地區)、漳州市。初建縣時縣治在今銅陵鎮(原稱城關),1956年3月遷到今西埔鎮。1984年10月,撤銷人民公社,實行鄉(鎮)、村建制。全縣劃為西埔、城關2個鎮及康美、樟塘、杏陳、前樓、陳城5個鄉。次年,城關鎮改為銅陵鎮。1988年,全縣有大小島嶼45個,土地面積194平方千米,其中東山島188平方千米。行政區劃為2鎮、5鄉、60村(含縣直轄村1個)、14街。全縣有38475戶、173647人,平均每平方千米895人。1989年12月29日,杏陳、陳城2鄉改為鎮。1990年,東山縣共轄4鎮(西埔、銅陵、杏陳、陳城)、3鄉(康美、樟塘、前樓),共有14個街道居委會、60個村。1997年,東山縣面積194平方千米,人口19.3萬,轄6個鎮、1個鄉:西埔鎮、銅陵鎮、康美鎮、陳城鎮、樟塘鎮、杏陳鎮、前樓鄉。縣政府駐西埔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東山縣總人口206152人,其中:西埔鎮43855人、樟塘鎮16021人、康美鎮20464人、杏陳鎮26418人、陳城鎮33863人、前樓鎮12575人、銅陵虛擬鎮52956人。2003年,東山縣轄6個鎮:西埔鎮、杏陳鎮、陳城鎮、康美鎮、樟塘鎮、前樓鎮,以及銅陵(虛擬鎮)。年末全縣戶籍人口20.2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31萬人。

地理

東山縣位於北緯23度42分,東經117度25分附近,在中國福建省的南部。東面是台灣海峽,西面是詔安縣,西北面是雲霄縣,東北面是漳浦縣。全縣由東山島及其周圍44個小島組成,總面積194平方公里。其中主島為東山島,又稱“蝶島”、陵島,面積為188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的第二大島,全島的海岸線總長為141.3公里。

氣候

東山縣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地區,1月份平均氣溫13.1攝氏度,7月份平均氣溫27.3攝氏度。

行政區劃

轄6個鎮及1個虛擬鎮:西埔鎮、杏陳鎮、陳城鎮、康美鎮、樟塘鎮、前樓鎮、銅陵虛擬鎮。
西埔鎮  代碼350626100
轄4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001_東埔街居委會、~002_白石街居委會、~003_龍舞街居委會、~004_中興街居委會、~201_西埔村、~202_梧龍村、~203_頂西村、~204_冬古村、~205_親營村、~206_探石村、~207_雙東村、~208_宅山村、~209_石埔村、~210_坑北村、~211_坑內村、~212_西坑村、~213_金石村。
樟塘鎮代碼350626101
轄9個村委會:~201_樟塘村、~202_南埔村、~203_湖尾村、~204_南山村、~205_下湖村、~206_港西村、~207_古港村、~208_前馬村、~209_後馬村。
康美鎮代碼350626102
轄1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001_龍潭居委會、~201_康美村、~202_馬鑾村、~203_銅缽村、~204_東沈村、~205_西崎村、~206_美山村、~207_城安村、~208_錢崗村。
杏陳鎮代碼350626103
位於東山島西北部,地處東山、雲霄、詔安三縣交界,面積23.27平方千米,人口26355人(2005年)。轄10個村委會:~201_前何村、~202_埕英村、~203_礁頭村、~204_後林村、~205_磁窯村、~206_徑口村、~207_埔頭村、~208_張家村、~209_高陳村、~210_向陽鹽場大產村委會。
陳城鎮代碼350626104
轄13個村委會:~201_陳城村、~202_岐下村、~203_山東村、~204_山南村、~205_後崎村、~206_白埕村、~207_黃山村、~208_山口村、~209_湖塘村、~210_港口村、~211_後姚村、~212_宮前村、~213_沃角村
前樓鎮代碼350626105
轄7個村委會:~201_東英村、~202_岱南村、~203_前樓村、~204_徑里村、~205_葉厝村、~206_頂上村、~207_下西坑村
銅陵(虛擬)鎮代碼350626350
轄11個居委會、1個村委會:~001_碼頭街居委會、~002_公園街居委會、~003_頂街居委會、~004_下田街居委會、~005_橋雅街居委會、~006_大沃街居委會、~007_桂花街居委會、~008_演武街居委會、~009_文峰街居委會、~010_蘇峰街居委會、~011_銅亭街居委會、~201_銅興村

經濟

東山縣2007年全年全縣GDP37.36億元,增長12.9%,增幅較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46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12.88億元,增長25.7%;第三產業增加值11.02億元,增長10.7%。

工業經濟:全年規模工業淨增19家,達到105家。全部工業總產值40.3億元,增長30.2%;規模工業總產值32.38億元,增長38.6%,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個體規模不斷壯大,全年上億元產值企業8家,5000萬元~1億元企業7家。工業大項目引辦取得突破,引進並落戶且投資額過億元的項目有3個,分別是加拿大KZ國際集團投資的宏林精細日用化工、正好食品和申宏順食品。
農業生產:農業生產雖受颱風的嚴重影響,但總體仍保持平穩增長。全年農業總產值24.73億元,增長4.6%。蘆筍價格創歷史新高,平均筍價增長1倍以上;全年水產品總產量達到33萬噸,增長3.7%,漁業總產值22.4億元,增長4.7%。
投資建設: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1億元,增長52.8%;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07億元,增長48.2%,其中工業投資3.89億元,占55%,增長1.51倍。全年全縣30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11億元。有烏礁灣風力發電二期、海旺冷凍食品等12個項目完成年度計畫投資並實現投產,是項目建設近幾年來比較好的一年。
對外開放:全年實際利用外資完成1990萬美元,增長19.3%;外貿出口1.31萬美元,增長25.2%。對台貿易出口增長強勁,對台小額貿易出口1590萬美元,增長28.67%;港口貨物吞吐量114萬噸,增長2.9%。
旅遊經濟:推進中國優秀旅遊縣和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創建活動。成功舉辦第十五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關帝文化申報並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濱海旅遊產品和對台旅遊產品列入全省十大精品線路;金殿海景大酒店等旅遊項目建成並投入使用;“海峽論壇”項目成為全省“十一五”十大重點旅遊項目之一。2006年接待境內外遊客89.5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33億元。旅遊收入3.3億元,增長15%。
財政金融:全年財政總收入完成1.87億元,增長28.8%;縣級財政收入完成1.21億元,增長28.6%。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到18億元,比年初增加16.7%;各項貸款餘額達到14.1億元,比年初增加27%。
居民收入: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33元,增長8.6%;農民人均純收入5522元,增長8.0%;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億元,增長12.2%。
社會事業:惠民政策全面落實。落實油價補貼資金4378萬元。實行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免收學雜費520萬元,惠及2.55萬名農村學生。受颱風影響,民房倒塌544戶1155間,每平方米縣裡補貼100元,倒房戶全部完成家園重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啟動,全縣參合率達94.8%。農村住房保險和漁工責任保險試點工作全面推進,全縣農村住房和1.2萬多名漁工實現統保。穩定保持低生育水平,2006年被評為全省計生優質服務先進縣。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通過中期驗收。“東山歌冊”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主要資源

東山縣具有豐富的礦產農業資源。已探明矽砂礦藏2億多噸,其儲量之大、品位之高、規格之全名冠全國,也是世界屈指可數。蘆筍、海鮮是全國的主產區之一,現已建成3萬畝蘆筍種植、1.6萬畝對蝦養殖、1.7萬個網箱養魚、1.6萬畝貝類增養和2萬畝優質水果種植等五大高優農業基地。東山縣又是重要的僑鄉,與台灣的關係源遠流長,人緣近,語言相通,習俗相同,是對台的主要視窗之一。

語言

全縣通行閩南語

文化

潮劇

雲霄縣潮劇團傳統劇目《碧血瑤階》劇照雲霄縣潮劇團傳統劇目《碧血瑤階》劇照

俗稱潮音,是東山主要劇種,流行於廣東潮汕地區和閩南、台灣、香港以及東南亞華人居住區。它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劇種,已有500餘年的歷史,明代中葉已形成,嘉靖年間有潮劇劇本流傳,現存的嘉靖刻本《荔鏡記》等。 潮劇是宋元南戲的遺音。其聲腔受弋、昆、漢等劇種的影響頗大。音樂唱腔以聯體為主,也吸收板腔體的上下句式,是一種綜合性聲腔,即有一人唱而眾人和及幫腔的形式。保留了許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並不斷吸收當地的大鑼鼓音樂、廟堂音樂和民歌小調的營養。曲調優美動聽,以輕婉抒情見長,多曼聲轉折,清麗悠揚。

音樂結構分成若干定型的類別,有“輕三六調”、“重三六調”、“活三五調”、“反繞調”4類。音樂曲牌非常豐富,僅嗩吶典牌就有三四百首。加上弦套、笛譜,不下千首。樂隊分武場和文場,分別置於舞台左右兩側。文右武左。武場樂器有高、中、低音搭配。文場樂器分別由二弦、笛子、嗩吶領奏,形成三種不同的樂器組合形式,各有一定的曲牌。 潮劇的行當過去只有南戲的,現已發展到十類、七類旦、五類生、三類淨。分行很細。各個角色有齊唱、獨唱、幫腔、合唱、尾曲等。唱腔語言使用當地方言,通俗易懂,富有地方特色。 潮劇的傳統劇目非常豐富。一部分來自南戲傳奇和雜劇,如《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珍珠記》等,還有一部分取材於當地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如《荔鏡記》、《蘇六娘》、《金花女》、《柴房會》、《龍井渡頭》等。

潮樂

潮州鑼鼓潮州鑼鼓

潮樂是潮州民間絲弦、吹管、彈撥等樂器獨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的總稱。是東山島主要的民間音樂。 潮樂根據不同的套用場合和演奏風格,分為“儒家樂”、“棚頂樂”兩種。“儒家樂”的演奏者,一種是由上層社會資助扶持的樂隊,另一種則是自發性的民眾自由集社組織,如農村、城鎮的“曲間”或稱“曲館”,就是民眾自發組織的民間娛樂組織“儒家樂” 演奏風格纖細雅致、悠揚婉轉、重視神韻,除自娛外,多用於民間婚、喪、喜、慶等場合。“棚頂樂”(“棚頂”是戲台的俗稱)則主要用於戲曲舞台,為渲染劇情服務,有時也獨立演奏,風格簡樸、粗獷。目前流行民間的傳統潮樂,多具“儒家樂”的風格。

傳統的潮樂用古老的二四譜演奏,其演奏可根據二四譜的各種調式加輕三六、重三六、反線、活五來進行轉換和變奏,達到鏇律的不斷變化。輕三六調式的特點是鏇律輕快明朗;重三六調式的特點是深沉含蓄;反線的特點與輕三六相同,但音調高4度;活五調式最富特色,善於表達哀怨或悲憤的情緒。

崑曲崑曲

著名的潮樂十大名曲是:《昭君怨》、《小桃紅》、《寒鴉戲水》、《黃鸝詞》、《月兒高》、《大八板》、《平沙落雁》、《鳳求凰》、《玉連環》、《錦上添花》,其中前5曲均為三六樂曲,後5曲均為輕三六樂曲。其他流行的潮曲還有《柳青娘》、《浪淘沙》、《獅子戲球》、《千家燈》、《粉蝶採花》、《紅梅頭》、《粉紅蓮》、《畫眉跳架》、《深閨怨》等。

崑曲

東山崑曲(崑腔)的流傳,始於清道光十年(1831),銅陵人林阿哥由廣東碣石傳入。至光緒十六年(1890),東山始建崑曲館,館名“枕雲天”,主其事者為舉人馬兆麟及其子馬徵祥,此外尚有東山鹽場姓海的,人稱海老爹的人。以後參加學唱崑腔的人日益增多。1921年,林彭川到上海經商時,時上海泉漳會館戲台經常演出崑曲,他愛上了崑曲,在上海購得崑曲《六也曲譜》回東山,聘請崑曲票友謝騰飛任教習,改“枕雲天”崑曲館為崑曲傳習所。習藝者30多人。新中國成立後,崑曲館雖然不復存在,但業餘的崑曲活動沒有中止。1956年還登上舞台,演出了《白蛇傳》、《醉打山門》等崑曲片斷。1957年,東山崑曲代表隊曾參加龍溪地 區戲劇會演,得到好評。1980年曾錄音,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省電台播送。現在崑曲老藝人還有健在者,還保存一對清道光年間向“蘇州周蘭所”購買的崑曲竹笛。

漢劇

東山漢劇是清代從廣東梅縣傳入的,俗稱“外江”。民國時期,城關、銅缽、東沈、下湖、馬鑾、後林、西埔、陳城等地組織漢劇團,其中城關有“賽成堂”漢劇團、“玉和成”漢劇班。1950年後,“賽成堂”漢劇團改名為“城關業餘漢劇團”。此後新成立的有九街業餘漢劇班。

薌劇

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

薌劇是漳州地方劇種,1950年5月以後傳入東山,當時漳州薌劇團常來東山縣演出。1952年,城關創辦“群藝”業餘薌劇團,至今還經常演出。薌劇唱詞通俗,曲調優美,易唱易學,唱腔自由活潑,質樸流暢,富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南國情調。腔調主要分為七字調、哭調、台灣雜含調、內地雜調和來自民歌及其它地方劇種的唱腔等 5大類。

南音

南音,也稱南樂、南管、南曲。南音主要流行於泉州、漳州、廈門、台灣、南洋群島僑居地。東山南音,是一百多年前由泉州府造網師傅來東山傳授的。第一代傳給朱狗舌,第二代傳給陳金,第三代傳給張賣等人,現傳到第四代,現有一班藝人及古柏板、曲冊。曾經到漳州、閩南、泉州、菲律賓等各地演唱。南音的曲目分指、譜、曲三大部分。指亦稱指套,每一首套曲均有唱詞、樂譜和骨(琵琶彈奏指法)三個方面,比較完整。原有36大套,後來發展為48大套。每套都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根據故事的情節內容每一套又可分為若干節,而每一節都是一首獨立的樂曲。東山南音主要使用樂器有:洞簫、琵琶、二弦、三弦、笛、小嗩吶、拍板。號演出時必定撐起一支三層黃涼傘,涼傘上題書“天子同樂,御前清曲”;並排有八件東西:書、筆、手帕、扇、素珠、拂塵、桃花、柳枝。東山歌冊鏇律簡單而動聽,縣文化工作者曾整理加工10首歌冊,配上唱本,參加省匯演,如《織網歌》、《漁家女》等,其中《山頂青松根連根》等5首被選 入《中國民歌集成》。

交通

東山縣境內無高速公路,首條高速公路漳州市高速公路東山支線預計2010年下半年開工。自八尺門海堤建成後,公路直通漳州。海運以東山港為中心,可達廈門汕頭香港等地。

旅遊

風動石風動石

東山縣四面環海,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島上綠樹成蔭,素有“東海綠洲”之稱。這裡風光秀麗,極具南國海濱特色,天藍、水碧、林茂、海濱美、島礁奇,國內外影視家又冠之以“天然影棚”的美譽。主島東南沿岸有七個月牙形海灣首相接,綿延數十公里,潔白的沙灘背靠蔥蘢的林帶,環抱著清澈的海水,是天然美妙的海濱浴場。東山灣內小島星羅棋布,浩瀚的大海與奇偉壯觀的島礁相輝映。銅陵古城為福建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自然景觀有號稱“天下第一奇石”的風動石等;人文景觀有戚繼光,鄭成功屯兵址,明朝大學士黃道周的“讀書處”以及遠播四海、香火鼎盛的關帝廟。由海內外投資興辦的“百億新城”是具有國際性、大容量、高水準的旅遊新城。

主要景觀

風動石

在東山縣風動石景區,風動石就座落在銅山古城東門海濱石崖上。風動石高4.37米,寬4.47米,長4.69米,重約200噸,巍然“擱”在一塊臥地凸起且向海傾斜的磐石上,兩石接觸面僅十餘平方厘米,大風襲來,巨石微微晃動;人推亦會輕輕搖動,蔚為奇觀,故名為“風動石”。

從側面看,風動石就像一隻玉兔,蹲伏在磐石之上,呈三角形,上小下大,底部是圓弧形,整塊石頭稍稍向海的方向傾斜,圓弧的底部與下面岩石的接觸面只有十多平方厘米,幾乎是懸空斜立,半座半垂,不經意間還真會找不到上、下兩塊岩石間的接觸面。在風動石左側下岩壁上,刻著明代霞山居士題寫的 “東璧星輝”四個大字,字型飽滿圓潤,端方渾厚。相傳,風動石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與其日月相伴,必能沾其靈氣,高中魁首。於是古時在風動石邊建有東山三大書院之一的“東璧書院”,又稱“魁星樓”,意欲與風動石交相輝映,得其靈氣,培育文人墨客,造就賢達能人。

風動石的正面是一個巨大的平面,上面刻有明永曆戊子二年(1648年)秋,巡撫路振飛題寫的“銅山三忠臣:黃道周、陳璸、陳士奇”。這三位都是東山先賢,黃道周任武英殿大學士,吏兵二部尚書;陳璸任七省軍務,陳士奇任四川巡撫。三位都是當時征戰沙場、堅貞不屈的風雲人物:黃道周因抗清失敗而被殺;陳璸、陳士奇則是因與張獻忠相遇,戰敗而被殺。為紀念這三位東山先賢,人們將這三位先賢的名字刻在風動石上,供後人憑弔。清康熙三十年進士陳汝鹹遊覽風動石,有感石上刻三忠臣姓名,寫下詩句:“何年鞭到故留蹤,袍笏吾將拜此中;飲羽醉歸真避矢,點頭頑化似因風。幡幢動處聞禪語,鱗甲秋時想漢功;石上依稀數行字,我來磨洗認三忠。”衷心表達了對三位忠臣的敬慕之情。風動石正面還題刻著毛澤東詞句“風景這邊獨好” 六個大字。果不其然。風動石依山臨海,氣勢雄偉,神奇無比,本身就是一道絕佳的風景。而站在風動石前邊遠眺:銅山古城如長龍般,雄踞海濱,蜿蜒於綠樹叢中;古城外碧波蕩漾,大海無際無垠;綠島星點,宛如天女散落之仙花;海面上汽笛聲聲,舟楫往來。回首內望,綠樹紅花,相互映襯;紅牆黃瓦,座落其間;操著不同口音的遊客,或駐足觀賞,或拍照留念,或閒坐小憩,各得其趣……這些,同樣都是賞之不盡的神怡美景。
谷文昌教育基地

谷文昌教育基地谷文昌教育基地

谷文昌教育基地:谷文昌教育基地位於東山縣赤山林場防護林的小山丘上,方圓五百平方米。這裡靜靜地安息著一位東山人民永遠懷念的共產黨人——原東山縣委書記谷文昌。四周種植青松翠柏,芳草青青,花團錦簇,顯得格外肅穆壯麗。走進教育基地,花崗岩砌成的五大台級120小級的石階依山勢而上,在石階坡道的中間築一方形斜面巨大的花壇,花壇以綠草為襯,紅葉在其間組合成耀眼的“綠色豐碑”四個大字。拾級而上,在最高的石階上,豎著一座白色花崗岩雕成的谷文昌半身胸像,高2.75米,座寬1. 10米。這是一個沉思、剛毅的形象。沉思,是為戰勝風沙的執著思考;剛毅,是其綠化大地的頑強意志。塑像後面是谷文昌陵墓,墓碑上鐫刻著金光閃閃的“谷文昌同志萬古長青”九個字,墓碑後面刻著谷文昌的簡歷。陵墓很簡樸,水泥和塊石砌成的,規模不大,墓碑前的水泥供桌上,人們自發敬獻的鮮花、花圈和香案常年不斷。

教育基地右側有一座六角三層的塔式樓房,谷文昌事跡展覽室就設於此樓。展覽室由“艱苦創業,改天換地”、“一心為公,無私奉獻”和“一座豐碑,萬古長存”三大部分組成,整個展覽以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圖片和谷文昌同志生前使用公文包、筆記本、鋤頭、鐮刀、鐵爪笆、煤油燈、雞毛扇等實物、照片和翔實的文字,再現黨的好兒女、人民的好書記谷文昌同志的感人事跡。走進展覽室,一樓的第一部分展示谷文昌同志1953到1964年間,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如何帶領東山人民矢志不移,植樹造林、根治風沙,從根本上改變東山生態環境的動人情景。登上二樓,第二部分以連環畫的形式,展示了谷文昌同志和老百姓所發生的則則真實感人的故事,集中反映了一個共產黨人的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三樓的第三部分以大量的事實展示歷屆東山縣委如何弘揚谷文昌精神,使之成為推動東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及其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東門嶼景區

東門嶼景區東門嶼景區

東門嶼又稱塔嶼,位於東山島銅陵鎮東側,整個島嶼呈“工”字形,面積80.514公頃。因其匯聚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之美,而被人們喻為“海上仙山”。與溫州的江心嶼、廈門的鼓浪嶼、台灣的蘭嶼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嶼。以其礁石奇異、洞泉甘醇、古蹟眾多而聞名於世,被列為福建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西遊記》《海之戀》《八仙過海》等電影、電視劇也都是將東門嶼作為外景的拍攝基地。因此東門嶼也稱“天然影棚”。

馬鑾灣沙灘度假區

馬鑾灣景區是東山最早開發的景區之一,海灣呈月牙形,視野極為開闊,海域海水清澈,無污染、無暗礁、無鯊魚。東北角有"三支峰"、"媽廟山"為屏,東南角有赤嶼等四個小嶼護衛。 沙灘縱深80~120米,後是寬達80--150米的人工防護林帶,林帶後是酒店群。景區整體呈海藍、沙白、林綠,綠林中隱現著紅牆綠瓦,自然景觀和海濱浴場各方麵條件得天獨厚,已成為閩南著名的會議中心和福建省的海濱渡假聖地。

東山國家森林公園

東山森林公園1992年原國家林業部批准建立的森林公園位於福建省東山島,與台灣海相望,公園區總面積861公頃,分設東門嶼旅遊度假區、烏礁灣海濱浴場健身區、西山岩遊樂觀光區三大功能區。東山森林公園牌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四季溫和、陽光充裕,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空氣清新,環境安靜幽雅。森林公園集森林景觀和海濱風光於珍本 。蒼翠的森林,湛藍的海水,潔白的沙灘,奇異的礁石,兀突的懸崖,幽深的岩洞。悠久的古蹟,令人目不暇接。烏礁灣享有“金色的沙灘。之美譽,具有綺麗的南國海濱風光,天藍、水碧、沙白、林密,海灣美。在蔚藍的寧謐中,呼吸海風,追逐海浪,盡情地享受海水、沙灘、陽光。

蘇峰山

蘇峰山,古名東山、川陵山,因其峰呈尖形,俗稱蘇尖山,是東山島的主要山峰,也是閩南名山。蘇峰山巍然屹立在東山島東南部,海拔274米,為東山島最高峰,面臨大海,拔地而起,高聳雄秀,峻峭宏偉,崖壁陡立,氣勢磅礴。

飲食

東山縣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歷史悠久,品種繁多,選料精細,製作嚴謹,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飪界獨樹一幟,在海內外素有盛名。閩菜之首佛跳牆,原料珍貴,製作講究,湯濃味厚。雞湯氽海蚌,製法獨特,湯清味醇,清新靚麗,號稱百菜之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香芋鴨等福州名菜也獨具特色。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按製作原料分類,可分為米類、粉類、澱粉類、乾果類、肉類和海鮮類等,尤以米、豆、糖為主要原料的最為著名。春節期間的紅、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冬至的搓等,是福州民眾喜愛的傳統食品。

習俗

“先祭谷公再祭祖宗”

在福建沿海,有一道三十多公里長的“綠色長城”,這是谷文昌任職東山縣期間的成就之一。他帶領全縣軍民植樹、治沙、引水,改造惡劣的生態環境。歷時十多年,成功地治理了風沙災害,綠化了全縣四百多座山頭,三萬多畝沙灘,終於使東山島成為“海上綠洲”。 1950年,谷文昌隨軍南下,途中接上級任命,赴東山島任職。當時的東山島,一年四季風、沙、旱、澇等自然災害肆虐,再加上解放前夕島上四千七百多青壯年被抓壯丁去了台灣,島上百姓無法求生,時常渡海逃荒。

谷文昌到任後,不僅帶領百姓植樹造林,更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將去台人員家屬的稱謂從“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妥善處理“大煉鋼鐵”等問題,使東山老百姓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都得到了極大實惠。谷文昌上任時的東山島,流行著一首民謠:“春夏苦旱災,秋冬風沙澇;一年四季,季季都有災”,老百姓苦不堪言。谷文昌帶領全縣軍民植樹造林,防治風沙,打水井、建水庫抗旱排澇,修公路、築海堤、建海港、造鹽田,為東山人民造福。即使在“文革”逆境中,他被下放到寧化,仍然幫助當地民眾發展生產,使糧食畝產超過八百斤,民眾親切地稱他為“谷滿倉”。 正因為此,東山百姓一直崇敬和懷念谷文昌。文革時期,他們借批判為名保護他;谷文昌調離東山後,他們還一直保持聯繫;九十年代,他們把谷文昌的骨灰移到東山,還組織捐款為谷文昌建紀念碑、紀念雕塑,每年清明都自發到陵園祭拜,“先祭谷公,再祭祖宗”成為當地民間新風俗。

民歌、民謠

東山縣民間歌謠題材廣泛。有反映民國及其以前勞動人民艱苦生活的《長工歌》、《漁家恨》、《乞丐村十二個月歌》、《風沙無情田厝休》等;有反映男女愛情的《織網情歌》等;有歷史傳說的歌謠,如《人心不足蛇吞象》等;有宗教禮儀歌,如《洗佛歌》、《化緣歌》和帶迷信色彩的《觀姑歌》;有兒歌,如《紅公雞,刺紅鞋》、《天頂一粒星》、《虱母嫁給蛟蚤翁》、《搭手歌》;有童謠,如《草蜢公》、《月娘光光光》等。抗日戰爭時期,民間出現抗日歌謠,如《臭日本仔真無理》、《參加抗戰保家鄉》等。1950年5月後,特別在1958年全民創作民歌活動中,民間創作出許多新民歌、新民謠,有反映勞動人民新生活的《今年種作頂呱呱》、《一至十二月水果歌》等;有歌頌社會主義制度的《大溪水漲船就浮》、《織網唱歌頌黨恩》;有歌頌勞動熱情的《抗旱歌謠》、《螺號聲聲響嘟嘟》;有歌唱婚姻自主的《筍園情歌》、《十二相送兄參軍》等。縣文化工作者對民歌民謠進行發掘整理與發表,其中《罵漁霸》、《夜海曲》、《銅山十八景歌》、《拉網號子》、《漁家恨》、《搶魚歌》和《天頂一粒星》等被選入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漁歌選》。至1988年,共收集民歌民謠422首,輯成《中國歌謠集成·東山縣分卷》初稿。

諺語、謎語

東山民間諺語內容豐富。有事理類的,如“有理講實話,無理講蠻話”、“真理不怕勢來壓,人正不怕影子歪”等;有修養類的,如“不怕路長,只怕志短”、“好心有好報”等;有社交類的,如“一人計短、眾人計長”、“見面三分禮”等;有時政類的,如“千好萬好,不如社會主義好”、“村看村,戶看戶,社員看幹部”等;有生活類的,如“在世不把父母敬,死後何必哭哀哀”、“人美不在貌”等;有自然類的,如“長五月,短十月,不長不短二、八月”、“日出東南紅,無雨便有風”等;有生產類的,如“人治水來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人要文化,山要綠化”等。至1988年,縣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輯成《中國諺語集成·東山縣分卷》初稿,內共2000多條。清末民國初,猜謎活動盛行。每逢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城鄉常舉辦燈謎活動。民國時期,城關燈謎愛好者自覺獻物組辦猜謎會,給猜中者發獎品。1950年5月後,在元旦、“五·一”勞動節、國慶節也舉辦猜謎活動。1978年城關地區的燈謎愛好者成立燈謎小組。1984年,燈謎小組派員參加龍溪地區舉辦的燈謎會。

民間故事

東山縣民間故事多,內容豐富生動。有人物傳說,如《黃道周點化鯉魚仙》、《東門嶼的青蛙》、《木雞腿的傳說》等,唐朝彝的《巧懲貪官》、《啞謎招賢》、《海生伯領航》等;有神話,如《龍虎獅象嶼的傳說》、《唱歌請太陽的傳說》等;有描述風俗民情的,如《祭海神》、《藥渣倒在路上的由來》等;有民間笑話,如《皇帝慰朝臣》、《吝嗇財主儉家》等;有生活故事,如《洞房打賭》、《張屠夫巧猜和尚謎》等;有動物故事,如《豬為何哆老鼠》、《比目魚的傳說》等;有閩台關係傳說,如《澎湖島美人樹》、《田螺姑娘》等;還有對聯故事、諺語故事、武林故事。經發掘整理後的民間故事,有的刊登在《海峽民風》、《福建通俗文藝》、《故事會》、《故事林》等文藝刊物上,《黃道周的故事》、《陳大人愚四佬》、《邱蒙巧殺知縣》等被選編入1986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龍江傳說》一書。《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東山分卷》初稿共收入故事255篇,約22萬字。

著名戰役

東山島戰役,1953年7月16日,中國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金門防衛司令胡璉率1萬多國軍進攻福建東山島。因解放軍增援之故,17日撤退。此役是國民黨最後一次反攻大陸的軍事作戰行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