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鎮

康美鎮

在中國,被叫做康美鎮的有2個,分別是:福建省南安市康美鎮、福建省東山縣康美鎮。

說明

展示展示

中國,被叫做康美鎮的有2個,分別是:福建省南安市康美鎮、福建省東山縣康美鎮。

福建省南安市康美鎮

康美鎮雪峰禪寺
概述

康美鎮地處南安市中部,方圓66.7平方公里,位於泉州“半小時經濟圈”內。康美東南部多丘陵,西部多山,海拔較高的山有楊梅山(海拔547米)、筆架山(海拔428米)、鐵尖寨(海拔221米)。境內有省道307線及其複線、南洪公路和福芸公路等主要交通要線。

康美耕地面積21093畝、山地5萬畝。經濟作物主要有:木耳1100萬袋,年產2500噸,其他食用菌1000噸左右;龍眼2萬畝30萬株,年產1000噸;柑桔3000畝,年產9000噸;香蕉1500畝,年產3000噸;台灣名優水果500多畝。

康美有森林44680畝,林木蓄積量22158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3%。康美位於山美水庫灌區下游,水資源豐富。近年發展內陸養殖業,主要養殖甲魚。

康美的礦產資源有黑鍛般底色綴點著銀星似花紋、質地優良的“輝綠岩”礦石,亦稱“康美黑”,還有花崗岩等礦石。

康美鎮俗名“霞蘇”,因蘇姓人口占總人口的75%而得名。康美鎮總人口5.4萬人,屬漢族,海外僑親2.1萬人。

康美養殖業主要養殖甲魚,現有甲魚場40多個,養殖甲魚250多萬隻。工業有石材、家俱、塑膠化工、樹脂工藝、針織鞋帽、漂染印刷、鑄造等。企業總數為449家,2003年鄉鎮企業總產值105890萬元,工業產值77530萬元,上交稅金2255萬元。著名企業有森源木業有限公司。名優特產有龍眼、黑木耳、甲魚等。

康美的風景名勝旅遊勝地主要是雪峰禪寺和九洞崆。

自2002年7月玲蘇中學升格為完中校和南安市第一所大學--福建師範大學閩南科技學院的落戶,康美已形成了從幼稚園到大學的一系列教育教學體系。

康美鎮康美鎮
歷史沿革

“康美”地名來源於古地名“坑尾橋”。後人將“坑尾”諧音雅化為“康美”,取“康安富美”之意。

宋屬德教鄉依仁里。

元、明、清改為二十都。

民國17年置玲蘇鄉,至民國35年期間先後屬第三區、第二區。

解放後隸屬洪瀨。

1959年由洪瀨公社析出成立康美公社

1961年又併入洪瀨區。

1965年自置康美公社。

1984年改鄉。

1988年改鎮。

行政區劃

1997年,面積66.7平方千米,人口5.1萬,轄康美村、梅元村、集星村梅魁村梅星村東旭村、青山村、團結村、藍田村、福鐵村、赤嶺村園內村12個村委會和雪峰華僑農場、康美龍眼示範場。

康美鎮康美鎮
民俗民風

男婚女嫁乃人生之重要環節,婚姻的締結歷來被視為“正家”之始,終身大事。因此,有關禮俗自然也就備受關注,繁文縟節,十分考究。古代中國最重明媒正娶,早在周代就已確立嫁娶程式中之“六禮”,即納采(送禮求婚)、問名(詢問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納吉(送禮訂婚)、納徵(送聘禮)、請期(議定婚期)、親迎(新郎親自迎娶)。隨著北方居民南遷入閩,婚儀中的“六禮”在八閩各地流傳開來。此後,這六種禮節雖略有變化,然基本延續下來。宋元時期,婦女貞節觀逐漸加強,宋代理學對福建的影響尤甚,以至福建婚俗中歧視和束縛婦女的現象愈益顯著。至明清兩代,更進一步被強化。

明清以後,在福建康美鎮民間,“六禮”的名稱和內容均有所更動,各地禮俗也不盡相同,但仍大抵取“六禮”之意。通常,從議婚到完婚要經過提親、合婚、相親、定親、送聘、送日子、勸嫁、催妝、迎送親、婚禮、下廚、回門等步驟。其中,提親、合婚包含有納采、問名的內容;定親、送聘相當於納吉、納徵;送日子含請期之意;迎送親類似於親迎,只是新郎本人是否親自前往女家迎娶則因人因地而異。除了這些一般性的婚姻禮俗外,福建民間尚有多種特殊的婚姻形式和禮儀,諸如童養婚、招贅婚、服役婚、交換婚、轉房婚、表親婚、指腹婚、重婚、招夫、租典妻、搶親婚、轉嫁婚、盡孝娶、沖喜婚、冥婚、長住娘家等等。其中有一些是婚姻陋俗

福建康美鎮自古以來交通閉塞,商品經濟不發達,封閉式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比較典型,因而風俗習慣比較古樸,封建色彩也較為濃厚。古代福建康美鎮人口不多,勞動力較為缺乏,外來移民入閩之初,適應新環境、改造自然的工作十分繁重,因而滋生重男輕女的思想,從而又造成男多女少現象,引起嫁女必索高價、包辦買賣婚姻之風盛行。一些富豪大戶為炫耀家門、顯闊競強,嫁女之時,耗費巨資,廣置妝奩,由此積習相沿,互相仿效,形成嫁女重妝、婚禮奢華的陋俗。

民國年間,風氣漸開,機關公務人員和知識界先行婚俗改革,初興新式婚禮,名曰“文明結婚”,婦女地位也有所提高。但範圍廣袤的農村變化並不明顯,舊的婚俗依然普遍存在,不少惡習並沒有被破除。一九四九年以後,人民政府大力提倡移風易俗,婚姻禮儀的改革日益深化,許多傳統習俗雖繼續存在,但其中的大部分或被剔除、或被簡化、或已名存實亡;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的觀念已為大多數人所承認和接受,尤其在八十年代以前,嫁娶禮儀普遍比較簡樸。八十年代後,舊婚俗中繁瑣排場的風氣重又抬頭。

福建省東山縣康美鎮

康美鎮康美鎮
概述

康美鎮,位於東經117°29′,北緯23°42′,地處東山縣東北部,東接銅陵鎮,西連樟塘鎮,面積20.9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1個社區,9個自然村,89個村民小組。全鎮總人口20389人,其中農業人口16999人,非農業人口3390人。

康美鎮地形地貌呈丘陵狀分布,系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這裡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21.6℃,是旅遊避暑的絕佳去處。康美鎮綠化良好,森林覆蓋率高於全國、全省的平均水平。鎮南北兩面頻海,境內多天然良港,城安海灣正籌建一個2.5萬噸級深水碼頭,海上交通便捷。省道上西銅公路貫穿全鎮,村村通公路,陸路交通發達。境內旅遊資源豐富,兩個月牙形海灣——金鑾灣、馬鑾灣風景致旖旎多姿,以海碧、沙白、樹綠、礁奇、空氣清新、日光明媚而享譽海內外。賓館、酒店、別墅、遊艇等旅遊服務配套設施規模大、檔次高。有國家級、省市培訓療養中心16個,中信集團開發的海峽論壇,金紫荊旅遊項目正在康美迅速堀起。康美的土特產豐富,有蘆筍、鮑魚、鰻魚、牡蠣、名優經濟魚等品種。境內花崗岩、大理石、殼灰石等礦產儲量多、質量高、可開發性強,受到國內外客商的讚賞和青睞。

命名由來

康美鎮因駐地在康美而得名。宋時有林氏人在一條通往內海的水坑尾凸出部建設村莊,取名坑尾。明朝崇禎年間,甘肅巡撫林日瑞為雅其故鄉之稱,改稱“康美”,康美方言與坑尾同音,寫法秀麗文雅,又有“康山美水”之意。沿用至今。清時屬詔安五都三圖地,民國時屬東山縣統一實驗鄉,解放初屬一區,1950年成立康美人民公社,1984年成立康美鄉,1992年5月撤鄉建鎮。

康美鎮媽祖廟
人文狀況

康美居民大部分屬中原移民後裔,其風俗習慣保持著傳統的中原風味。鎮轄區內有康美古城堡、康美村、美山村的古榕樹群,銅缽村的媽祖廟等名勝古蹟。康美山水秀麗,人傑地靈,出現了許多的著名人物,如“七星三牢門”之一的甘肅巡撫林日瑞,明未舉人楊觀吉,台灣國民黨立法委員林正杰,現代著名國畫家林少丹等。由於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康美鎮旅居海外的僑胞人數多,是東山著名的僑鄉,全鎮共有僑胞551人,僑眷僑屬880戶。1950年,國民黨撤出東山時,在康美一帶抓走了許多青壯年男子,這當中,有一夜間被掠去147人青壯年男子,而留下聞名海內外的“寡婦村”----銅缽村。康美鎮去台人員761人,台屬940戶。

康美鎮寶福木製品加工廠
經濟現狀

2006年康美鎮工業總產值29500萬元,農業總產值 14800 萬元,固定資產總投資4027萬元,規模工業總產值9450萬元,出口交貨值2400萬元,鎮財政收入5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380元。

康美鎮政府始終把工業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採取有效措施抓實抓好。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近年來,共洽談項目30多個,其中有5個投產,12個簽約,新增規模企業6家。主要有投資150萬元的豐達包袋、投資120萬元的宏國電子、投資600萬港元的南利針織、投資30萬美元的達升水產和投資2000萬元的海旺冷凍水產。共安排勞動力就業 2800人。八達科技、寶福木製品加工、火力發電、保稅中心、興嘉、東躍、恆通汽配等項目已簽約或正在洽談。二是注重加強對遠隆、東鑫、陵煌、康力等工業項目的幫扶,為企業做好服務,引導他們加快技改,擴大生產。三是把項目建設作為拉動經濟成長、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有力抓手。通過項目建設帶動,我鎮旅遊、房地產、漁港工業三大特色經濟前景喜人。旅遊經濟方面:重點抓好宏益、金紫荊、海峽論壇三大項目建設,其中總投資達8000萬港元的宏益大酒店已完成投資5000萬元,一期工程聽濤閣和20幢別墅現已投入營業,二期工程也正在建設中;擬投資1億港元的金紫荊旅遊項目可望在近期投建;投資2.5億元的海峽論壇首期500畝已開始征地;同時,引導東沈、銅缽、馬鑾、康美、美山等村村民興辦各類旅遊配套服務業,發展第三產業,解決勞動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房地產經濟方面:投資2000萬元的廣朋置業房產項目二期工程已投建;投資2000萬元的海關大樓,投資1200萬元的國家帆船帆板訓練中心已竣工,並投入使用。漁港工業經濟方面:積極配合國家中心漁港和水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建設,城安萬噸碼頭周邊經濟呈復甦的良好勢頭,水產品加工企業、漁需製造企業紛紛到該區征地,投資建廠,海旺冷凍等企業已開工投產,福勇漁具正在投建,產業集群逐步形成。水產加工、漁需製造、倉儲運輸等漁港工業經濟已成雛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