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美鎮

霞美鎮

霞美鎮位於漳浦縣東南部,東隔舊鎮港與六鰲半島相望,西鄰杜潯鎮,南鄰下蔡林場,北鄰舊鎮鎮。陸地總面積83 .5平方公里,海岸線13公里。鎮政府所在地霞美村距縣城20公里。省道漳東線公路貫穿全鎮9公里,漳詔高速公路在漳雲線西側與之並行,貫穿鎮境。鎮境北臨舊鎮互通口,南臨杜潯互通口。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霞美鎮吳田山
⒈ 人文地理:霞美是1997年7月新建制鎮,位於泉州市西郊,東經118°26¢75²,北緯24°57¢30²,是南安市東大門的一個園林式明星新鎮。現轄16個行政村,總人口6.3萬人,土地面積55.6km2,地處晉江下游沖積平原,溪澗縱橫,土壤肥沃,水源豐富。

⒉ 自然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濕潤多雨,陽光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350天,年平均氣溫19℃,平均降雨量1500mm左右,地勢平坦。西北部有梁山餘脈吳田山(海拔147米)、岩頂山(海拔338米)、牛背山(海拔200米)、西崎山(海拔259米)、大肚湖山(海拔246米),源自吳田山的過田溪,流經山前村,匯於舊鎮港。源自眉田村大坑社西部大山的運頭溪,與源自大肚湖山的眉田溪在運頭村南匯合,東流至陂下和竹寺交界處匯入舊鎮港。源自牛寮山和西崎山等處的巷內溪,流經中社村,至江邊自然村匯入舊鎮港。源

霞美鎮霞美鎮

五社村的上黃溪,至白石附近入舊鎮港。源自籠仔埔的黃埔溪,東流至寨仔內,有源自山嶺村的小溪來匯合,流經溪仔社,至白石、董門二村之間的港仔頭入舊鎮港。這些自成河系的小溪不但有灌田之利,而且使灘涂鹹淡適宜,利於水產養殖。海濱有矽砂,山間有花崗岩,蘊藏量都很豐富。南部的下蔡灣海灘種植的防護林帶鬱鬱蔥蔥,沙質潔淨,水質清潔,被稱為天然游泳場。堤內有豐富的淡水,為渡假旅遊勝地。

⒊ 交通條件:省道306線、金霞公路、柳中公路、軍民連心路貫穿而過,公路總里程62.1km。豐州大橋與柳中路連在一起,溝通省道305、306線,交通路網密度為1.2km/km2。距南安、泉州市區、高速公路入口處均在10km左右,距晉江機場13km,泉州火車站13km、後渚港16km,交通十分便捷。

歷史沿革

霞美鎮翡翠貽貝
今霞美鎮所轄地城南部的山嶺、塔嶺、前梧一帶,宋代屬常樂鄉綏康里。明代屬九都,清代為戴坑保,清初順治年間一度劃屬八都,康熙三十九年重新編定,劃屬九都。除此而外,今霞美鎮大部分地方宋代屬安仁鄉永清里,明清時代屬七都,清康熙三十九年編為山前、留坂、雲霞、眉田、巷內、洋山、白石等保。民國初年,今霞美鎮屬區公所設在杜潯的南區所轄,後南區改為第二區。民國29年,在今霞美鎮分設霞美、白石2鄉,民國33年合併為霞美鄉。新中國初期,分設屬於第四區(舊鎮區)的劉坂、山前、霞美、五社、巷內、黃埔等鄉。1958年9月,舊鎮區改為舊鎮公社,今霞美鎮當時分屬舊鎮公社的劉坂、五社、北江3個管理區,劉坂管理區轄竹寺、江邊、後房、尾厝、中社、陂下、圍內、過田、人東、山前10大隊;五社管理區轄下周、巷內、眉田、黃埔、西崎頭、竹仔林6大隊;北江管理區轄上黃、白石、乍內、前山、東歐、董門、北江、後寮、前梧、甲里10大隊。1960年5月撤銷管理區,原3個管理區所轄各大隊分屬新從舊鎮公社分設的霞美、溪仔墟2公社。1964年9月,溪仔墟公社合併於霞美公社。經過若干調整,霞美公社共轄霞美、中社、劉坂、過田、山前、眉田、巷內、五社、黃埔、白石、溪仔、董門、北江、前梧、山嶺、塔嶺、後寮、下蔡18個大隊。1980年,從眉田大隊分設運頭大隊,至此,霞美公社共轄19個大隊。1984年9月,霞美公社改為霞美鄉,各大隊改為行政村。1990年4月,霞美鄉改為鎮。1995年成立一個居民委員會。至2001年,全鎮人口5.5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5萬人,占總人口數的98.2%。

行政區劃

1997年,面積75.5平方千米,人口5.4萬,轄霞美居委會和霞美、中社村、山前村、劉坂村過田村、眉田村、運頭村、巷內村、五社村、白石村、董門村、北江村、前梧村山嶺村塔嶺村下蔡村後寮村17個村委會。

行政村(或居委會) 所轄自然村或居民點
霞美村 竹寺、後房、尾厝
中社村 中社、江邊、土樓
山前村 山前、下劉、後山、滬頭
過田村 過田、土樓、竹林、陳倉、大厝、嶺下
劉坂村 劉坂大社、人東、陂下
運頭村 運頭
眉田村 大坑、水尾、城內、西坪尾、大祖後、下厝、下園、深沙、考塘、考塘墟
巷內村 巷內、下河、楓仔
五社村 香山、西崎頭、下周、白沙仔、後田、竹仔林、埔尾
黃埔村 黃厝路、壟仔埔
白石村 白石、城仔內、上黃
董門村 董門
溪仔村 丈頭、前山、大厝前、宅內、東歐、港仔頭、城內、田、寨仔內、西許
北江村 北江
後寮村 後寮、上庵、庵下
前梧村 前梧、埔仔、下埔、西宅
山嶺村 山頭、嶺後、新城、後厝、前厝、後戴、新厝、洪坪
塔嶺村 舊厝、塔坪、上南寮、下南寮、後周、金坂、埔上
下蔡村 下蔡、甲仔

重要歷史事件

霞美鎮霞美鎮
1、在以杜潯人盧茂為首的天地會第一次起義失敗後,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發生以林爽文為首的台灣天地會起義。翌年十一月,以眉田人張媽求為首的漳浦天地會再次起義,失敗後,會徒108人除14人逃亡外,其餘全部被捕,張媽求等8人被凌遲處死,77人斬首立決,其餘徒刑。

2、抗日戰爭期間,反動派破壞國共合作抗日協定,“圍剿”革命根據地,籠仔埔、黃厝路、巷內一帶受到蹂躪。

1942年,中央漳浦縣委機關轉移到巷內與籠仔埔之間的西崎山虎崆岩,縣委重要領導人被反動軍隊圍困,頑強反擊,吳庭堅當場犧牲,縣委書記張太西及交通員蔡火負傷,彈盡被捕,7月就義於縣城。

革命文物

1982年,縣人民政府定虎崆岩為文物保護單位。

經濟狀況

霞美鎮農民在海區附海蠣苗準備下海吊養
霞美鎮有耕地2.4萬畝,可開發的山地4.5萬畝,可利用的淺海灘涂3.2萬畝。丘陵地帶的五社、黃埔、眉田、巷內、運頭、山嶺、塔嶺、前梧等村以農為主業,主要產品稻穀、番薯、花生、蔬菜和荔枝、龍眼、楊梅、枇杷、桃、李等水果。果園有3萬畝。黃埔楊梅品質特佳,遠近弛名。沿海的山前、過田、劉坂、霞美、中社、白石、董門、溪仔、北江、後寮、下蔡等村漁農兼業。水產養殖業為經濟支柱,每年總產量4.32萬噸。傳統的牡蠣自行附苗養殖1萬多畝,改亂石附苗為條石“棋盤式”布局,並從灘涂向低潮區發展垂直掛養,年產蚝肉上萬噸。發展太平洋牡蠣(日本大蚝)吊養1萬多畝,年產大蚝肉2000多噸,“霞美牡蠣”為名牌產品,“霞美蚝煎”馳名遠近。又引進台資發展鮑魚和對蝦及貝類養殖。養殖鮑魚的有台資禾美養殖公司,用地25畝;正興養殖公司,用地15畝。對蝦養殖以江隆養殖公司為最大規模,投資152萬美元,養殖面積2.1萬平方米。養殖文蛤的有三達水產養殖公司,養殖面積150畝。此外,蟲、尋蝦混養3000畝,蟶、蚶及其他貝類混養共4000畝,藻類養殖300畝(其中紫菜150畝),白鰻魚養殖200畝,歐鰻養殖50畝,牙扁魚養殖100畝。

三資企業除上述禾美、正興、三達3家外,還有:台裕水產開發有限公司、江隆水產養殖發展有限公司、大統食品有限公司、三林石英砂開發有限公司、恆源食品罐頭有限公司等,霞美鎮共有企業1533家(含上述三資企業5家)。

2001年,霞美鎮農業總產值1.94億元,水產品產量43960噸,水果產量7100噸,鄉鎮企業總產值9.17億元,三資企業總產值30502萬元。農年人均純收入3228元。

基礎設施

霞美鎮筆直的鄉村公路
霞美鎮交通省道漳東線公路,漳詔高速公路,自東北而西南貫穿鎮境,鎮境介於高速公路舊鎮、杜潯二互通口之間。境內有多條鄉村公路連線各村,與漳東線相接,並通下蔡林場,鎮內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2001年,建成北江300畝圍墾工程,完成山前片省級商品糧基地,山嶺片省級節水灌溉工程,北江海堤維修加固工程和東港4.1公里的清淤修復疏浚工程等10個水利設施建設項目。

電信:有35千伏變電站一座。有9000門程控電話及行動電話基站。有日產1500噸的自來水廠。

水利:霞美鎮與杜潯鎮交界處的後井水庫,建成於1960年2月,庫容2185萬立方米,以左乾渠灌溉過田、運頭、眉田、巷內一帶田地,右乾渠灌溉五社,黃埔、白石、山嶺、塔嶺、溪仔、霞美、中社一帶田地。本鎮內有三座小(二)型水庫:1、紅坑水庫,在黃埔村,建成於1956年4月,庫容46萬立方米。2、大山水庫,在劉坂村,建成於1958年5月,庫容31萬立方米。3、岩坑水庫,在五社村,建成於1981年12月,庫容42萬立方米。這3座水庫都合併於後井水庫灌區。

南部塔嶺、前梧、後寮、下蔡一帶有一條東港。這一帶沒有大股泉水,而兩岸地下水豐富,滲出匯成這條被稱為“港”的小溪。因為易淤塞,年年都加以疏浚,以利排灌,2001年,開始在這一帶建節水型噴灌工程。

醫療:有鎮衛生院一所。各村都有醫療所。教育各村都有國小,共20所。全鎮有中學3所:1、霞美中學,在中部的霞美村,校園面積20565平方米,建築面積7836平方米,設28班級,學生1538人,教師74人。2、劉坂中學,在北部的劉坂村,校園面積18664平方米,建築面積3690平方米,設14班級,學生738人,教師40人。3、霞南中學,在南部溪仔村,校園面積2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711平方米,設24班級,學生1620人,教師78人。

工業發展

霞美鎮霞美鎮光電信息產業基地未來規劃
霞美鎮一直偏重發展農業,工業領域相當薄弱,嚴重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針對這個問題,該鎮黨委和政府進行深入分析和認真研究,認識到工業是提高地區生產總值、增加就業機會和增強經濟實力的重要因素,發展工業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於是該鎮黨委政府立足實際、緊扣霞美日益凸顯的區位優勢,抓住兩個工業基地建設,促使經濟成長速度實現新跨越

2006年以來,霞美鎮以“第二產業促第三產業,新產業促舊產業”為發展主線,突出“工業興鎮”的戰略舉措,工業經濟支撐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霞美鎮共新辦企業80多家,總投資4億多元,創輝等12家台資企業先後入駐兩個園區。

——龍頭企業結構升級。霞美鎮已有工業重點項目25家,實現開工23家,規模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產值73.6%,福山軸承、泉州變壓器製造等兩家公司均被確定為首批上市後備企業。

——傳統產業聚集。機械、汽配、電子等行業立足做大做強,不斷創新拓展,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交通運輸、商貿物流等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經濟實力和綜合竟爭力顯著提升。

——招商工作引向縱深。為了吸引一批有實力、流失在外的企業回歸創業,霞美鎮始終致力於建設親商、安商、重商的投資環境,組織回鄉企業家到濱江、光伏兩大產業基地現場參觀,幫助鎮、村幹部拓寬發展思路與視野,主動融入到全鎮發展大局。採取放水養魚的辦法,多找些項目、引項目,拿出好的項目、大的項目讓外來客商開發,努力打造一個興業生財的好地方。

城鎮建設

霞美鎮霞美鎮
霞美鎮堅持規劃先行,改建並舉,不斷加快新城鎮建設步伐。目前“一個中心鎮兩大產業園區、三大生活配套區”的框架已基本形成,霞美新街商貿日益繁榮,霞美霞新中心村的新村建設的安置區分別通過圖紙會審,濱江、光伏生活配套區已完成前期準備。為制止非法占地和違章建築行為,成立了行政執法中隊,堅決制止和拆除兩違建築2萬多平方米,有效規範了土地市場管理秩序。加強鎮村道路建設,06年至今共完成鄉村道路硬化近20公里,基本實現鎮村道路硬化目標。深入開展家園清潔行動,首次採用了公司承包責任制管理辦法,把鎮區及四條交通主幹道的衛生保潔、垃圾清運承包給專業保潔公司。鎮村兩級還先後投入經費100多萬元,用於增設衛生配套設施,做到垃圾日產日清,使全鎮人居環境更加整潔、有序。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