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嶺村

塔嶺村

位於霞美鎮西南部,塔嶺鄉原為戴姓聚居地,後有汪、劉、盧、張、陳、洪、柯等姓來居。主要種植水稻、番薯等,名勝古蹟有山頭庵,戴氏家廟等。

基本信息

簡介

塔嶺村位於霞美鎮西南部,北鄰山嶺村,南鄰下蔡林場,東鄰前梧村,西鄰杜潯鎮院邊、林前二村。省道漳東線公路及漳詔高速公路從村北經過。有鄉村公路通周邊各村,道路交通便捷。 
民居民居
 

政區沿革

塔嶺和山嶺、前梧原來統稱戴坑,以戴姓聚居地得名。清初順治年間為戴坑保,屬八都。康熙三十九年屬九都。民國29年,“戴坑十八社”屬白石鄉的塔坪、嶺後、前梧3保。民國32年白石鄉合併於霞美鄉,塔坪、嶺後合併為塔嶺保,翌年合併于山嶺保。新中國初期為屬於第四區(舊鎮區)的塔嶺鄉,後並屬白石鄉轄。1958年9月屬舊鎮公社北江管理區白石大隊所轄,1961年撤銷管理區,成立溪仔墟公社,塔嶺屬溪仔公社,1964年9月溪仔公社併入霞美公社,1984年9月,霞美公社改為霞美鄉(1990年4月改鎮),塔嶺村隸屬不變。村轄舊厝、塔坪、上南寮、下南寮、後周、金坂、埔上7社,村部設在舊厝。現全村共有601戶,2670人。 

姓氏源流

塔嶺鄉原為戴姓聚居地,後有汪、劉、盧、張、陳、洪、柯等姓來居。現戴姓1700人,占63.7%。

塔嶺、山嶺戴姓是陳元光第三女婿戴君胄次子克紹的後裔。克紹唐代居漳浦縣城,傳裔縣城,至南宋淳?年間(1241~1252年),部分後裔來此處定居,繁衍成十幾個村莊,統稱戴坑,總祖祠建在舊厝社,舊厝是戴坑發祥地。?[1]

經濟狀況與基本設施

全村有耕地2798畝(水田810畝,農地1988畝),主要種植水稻、番薯、大豆、花生、芝麻、甘蔗。有山地,已種植荔枝、龍眼、桃、李等果樹600畝。?

發源於本村後寮山的東港溪,流經杜潯鎮的林前一帶,至北坂葛仔過四口斗門入於東山灣海域。上游在本村境內流程2公里,有灌田之利,但常有淤積,每年冬季都要進行清淤。1972年,挖排洪溝一條,全長2.1公里,以利排澇。又:本村在20世紀60年代建渠道一條,長4公里,引後井水庫之水來灌田。?

村民原只靠農業收入,水利條件較差,農業用水較缺,又無漁業之利,經濟比較落後。改革開放以後,一部分村民外出做工、經商,得以擺脫貧困,有的致富。現在,戶戶皆用電照明,部分農戶用上燃氣,一部分農戶有電視機、電話機。?

國小一所,創辦於民國32年,稱塔嶺國民學校,為初級國小,利用戴氏祠堂為校舍。1950年改為塔嶺國小,仍以祠堂為校舍,後發展為完全國小,1972年在舊厝社邊征地3600平方米建新校舍,校園面積5628平方米,建築面積733平方米,現設11班級,學生349人,教師12人。全村累計有大專畢業生12人。?

名勝古蹟

山頭庵,在雙獅山南麓,占地近2畝,約創建於南宋,重修於清,祀佛祖、陳聖王、廣惠尊王等。規模頗大,香火頗旺。?

戴氏家廟,在舊厝社前,創建於元代。?

八角門,在戴氏家廟西面,建於清鹹豐年間。由8條琢磨得十分光滑的青石條組成,高五尺五寸,寬四尺六寸。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