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縣

惠安縣

惠安縣,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轄的一個縣,與晉江、南安,合稱泉州三邑。惠安縣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東北部介於泉州灣和湄洲灣之間,東臨台灣海峽,地理坐標為北緯24°49′-25°15′,東經118°38′-119°05′。轄境東北連泉州灣,西接洛江區,北鄰泉港區,南隔泉州灣與晉江市相望。總面積646.7平方公里,年末戶籍人口953,805人(2009年),常住人口94.60萬人(2009年)。人口以漢族為主,有回、畲、蒙古等民族。惠安縣,是閩南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素有“海濱鄒魯”、“雕藝之鄉”、“建築之鄉”、“漁業強縣”、“食品工業強縣”之美譽。全縣陸域總面積含泉州台商投資區共720平方千米,海域面積1833平方千米。 惠安海岸有黃金海岸之稱,全長192千米,占全省的6%。沿海港灣密布。斗尾港是大陸至台灣西海岸的最近港口之一,可供30萬噸級巨輪自由出入,是規劃建設中的全國四大中轉港口之一。崇武港是國家中心漁港,半月灣、青山灣等競秀爭艷,崇武海岸則被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惠安為極具實力的縣市,其綜合競爭力位居福建省第三位,2010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廿九位。2009年,惠安縣GDP總量344.52億元(折合50.43億美元),人均GDP為36,573元(合5,354美元)。全縣轄15個鎮、1個民族鄉(百崎回族鄉),縣政府駐螺城鎮。惠安縣以惠安女獨特民俗及石雕而聞名。縣境內北宋洛陽橋、明代崇武城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惠安石雕惠安石雕

漢屬會稽。唐屬武榮州,開元八年(720年)屬晉江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

(981年)析晉江縣東鄉十六里置惠安縣,取“以惠安民”之義稱惠安。首任知縣崔知節。相傳初置縣時,陳震卜地在螺山之南建縣治,遷五代時靈安王張悃之墳於縣東南的青山,螺山負邑,又城形如“螺獅吐肉”,故縣城稱螺城,簡稱“螺”。置縣時,設崇武、崇善、城山3個鄉,下轄太康、守節、禮興、民安、平康、歸化、祥符、尊賢、崇德、民蘇等16個裡,共66個鋪 。

中國最美八大海景—惠安海景中國最美八大海景—惠安海景

慶曆八年(1048年)改為18個裡,仍以3個鄉管轄。元代元貞(1295:1297年)年間,改為文質、行滿、忠恕、信義4個鄉,仍轄18個裡(其中文質鄉4個裡、行滿鄉5個裡、忠恕鄉4個裡、信義鄉5個裡);下轄35都,合城區在坊共36都。明沿元制。至嘉靖(1522:1566年)年間因倭寇劫掠和兵、疫連年,戶口減耗,有些都隨宜合併,縮減為30個都(含在坊),下轄80圖;每圖10甲。清初“遷界”,瀕海居民移入內地,東南地區的圖、甲十減六七。康熙二年(1663年)改里為鋪,全縣設68鋪(其中縣治內8鋪)。

民國初廢“府”設“道”,惠安縣隸屬廈門道。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制,各縣公署改為縣政府,惠安縣直隸福建省政府。

民國22年(1933年),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為4省,惠安縣隸屬“興泉省”;同年 “閩變”失敗後,南安縣仍直屬福建省政府,屬第五行政督察區(區署在同安)。

民國23年(1935年)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區署在同安,1938年移永春,1943年移泉州)。

1949年8月23日惠安縣解放,9月5日惠安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於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9月改屬晉江區專員公署。1955年隸屬晉江專區(1971年改稱晉江地區;1985年“地改市”,改稱泉州市)。

1996年惠安縣北部的七個鎮(山腰鎮、南埔鎮、界山鎮、後龍鎮、峰尾鎮、前黃鎮、塗嶺鎮)劃出成立肖厝管委會,2000年成立泉港區;

惠安縣惠安縣

1997年,惠安縣面積972.9平方公里,人口119萬,轄17鎮2鄉:螺城鎮、崇武鎮、東嶺鎮、東園鎮、黃塘鎮、淨峰鎮、螺陽鎮、洛陽鎮、山霞鎮、塗寨鎮、輞川鎮、張坂鎮、南埔鎮、後龍鎮、山腰鎮、塗嶺鎮、埭港鎮、百崎回族鄉、小岞鄉,縣政府駐螺城鎮。

2000年,惠安縣析置泉港區(縣級)。將惠安縣的山腰鎮、後龍鎮、南埔鎮、塗嶺鎮、埭港鎮劃歸泉州市泉港區管轄。2000年,撤銷小岞鄉,設立小岞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惠安縣轄15個鎮、1個民族鄉。2009年,惠安縣轄螺城、螺陽、黃塘、紫山、洛陽、東園、張坂、崇武、山霞、塗寨、東嶺、東橋、淨峰、小岞、輞川15個鎮和百崎回族鄉。2010年6月,洛陽鎮、東園鎮、張坂鎮、百崎回族鄉及惠南工業園區一起委託泉州台商投資區管理。惠安縣轄螺城、螺陽、黃塘、紫山、崇武、山霞、塗寨、東嶺、東橋、淨峰、小岞、輞川12個鎮,共11個社區,206個行政村。

2010年03月08日,惠安南部的張坂鎮、東園鎮、洛陽鎮、百崎回族鄉劃出惠安,惠安的行政管轄區也由1996前的23個鄉鎮變為12個:螺城鎮、螺陽鎮、黃塘鎮、紫山鎮、崇武鎮、山霞鎮、塗寨鎮、東嶺鎮、東橋鎮、淨峰鎮、小岞鎮、輞川鎮。

行政區劃

惠安縣屬泉州市轄。縣人民政府駐螺城鎮,距泉州市中心24.5公里。全縣轄15個鎮、1個民族鄉:螺城鎮、螺陽鎮、黃塘鎮、紫山鎮、洛陽鎮、東園鎮、張坂鎮、崇武鎮、山霞鎮、塗寨鎮、東嶺鎮、東橋鎮、淨峰鎮、小岞鎮、輞川鎮、百崎回族鄉。惠安縣政區圖

共11個社區、284個行政村。

●螺城鎮(行政區劃代碼:350521100)

鎮政府駐東霞街,轄11個社區、3個行政村:~001_北關社區、~002_西北社區、~003_中新社區、~004_東關社區、~005_東南社區、~006_新霞社區、~007_霞張社區、~008_霞園社區、~009_南洲社區、~010_前型社區、~011_霞東社區、~201_梅山村、~203_王孫村、~204_溪南村。

●螺陽鎮(行政區劃代碼:350521101)

鎮政府駐溪宅,轄25個行政村:~201_洋坑村、~202_霞光村、~203_錦水村、~204_錦東村、~205_梧宅村、~206_上坂村、~207_蔡厝村、~208_錦豐村、~209_後田村、~210_五音村、~211_僑群村、~212_溪西村、~213_盤龍村、~214_下埔村、~215_東風村、~216_錢塘村、~217_聯群村、~218_金山村、~219_尾透村、~220_松光村、~221_松星村、~222_工農村、~223_蔣吳村、~224_村下村、~225_錦里村。

●黃塘鎮(行政區劃代碼:350521102)

鎮政府駐黃塘街,轄18個行政村:~201_黃塘村、~202_接待村、~203_碧嶺村、~204_謝厝村、~205_後獅村、~206_亭林村、~207_省吟村、~208_尾園村、~209_埔兜村、~210_壩嶺村、~211_後店村、~212_下坂村、~213_虎窟村、~214_蘇塘村、~215_松溪村、~216_下墓村、~217_前郭村、~218_後郭村。

●紫山鎮(行政區劃代碼:350521103)

鎮政府駐翁後,轄15個行政村:~201_油園村、~202_頂赤塗村、~203_後埯村、~204_南田村、~205_龍石村、~206_紫山村、~207_尾山村、~208_官溪村、~209_半嶺村、~210_光山村、~211_壩下村、~212_南安村、~213_美仁村、~214_林口村、~215_石馬村。

●洛陽鎮(行政區劃代碼:350521104)

鎮政府駐萬安路,轄25個行政村:~201_洛陽村、~203_上浦村、~204_後亭村、~205_西方村、~206_西吟頭村、~207_曾埯村、~208_後埔村、~209_前園村、~210_嶼頭村、~211_洛安村、~212_萬安村、~213_下曾村、~214_堂頭村、~215_杏田村、~216_梅嶺村、~217_雲莊村、~218_陳埭頭村、~219_霞星村、~220_陳壩村、~221_群山村、~222_西塘村、~223_上田村、~224_上曾村、~225_白沙一村、~226_白沙二村。

●東園鎮(行政區劃代碼:350521105)

鎮政府駐東園街,轄17個行政村:~201_東園村、~202_龍蒼村、~203_靈溪村、~204_侖山村、~205_錦豐村、~206_玉坂村、~207_鳳埔村、~208_上林村、~209_錦厝村、~210_溪莊村、~211_長新村、~212_陽光村、~213_群青村、~214_下埯村、~215_後港村、~216_琅山村、~217_秀塗村。

●張坂鎮(行政區劃代碼:350521106)

鎮政府駐張坂村,轄31個行政村:~201_張坂村、~202_下宮村、~203_上塘村、~204_後邊村、~205_蒼霞村、~206_群力村、~207_玉田村、~208_玉塘村、~209_玉園村、~210_霞美村、~211_塘園村、~212_崧山村、~213_門頭村、~214_上侖村、~215_後蔡村、~216_後見村、~217_蘇坑村、~218_蓮新村、~219_山內村、~220_後曾村、~221_群賢村、~222_崇山村、~223_侖前村、~224_玉埕村、~225_黃嶺村、~226_玉前村、~227_玉霞村、~228_玉山村、~229_前見村、~230_前頭村、~231_浮山村。

●崇武鎮(行政區劃代碼:350521107)

鎮政府駐西華,轄12個行政村:~201_霞西村、~202_五峰村、~203_溪底村、~204_龍西村、~205_前埯村、~206_靖江村、~207_蓮西村、~208_海門村、~209_潮樂村、~210_西華村、~211_港墘村、~212_大岞村。

●山霞鎮(行政區劃代碼:350521108)

鎮政府駐新街,轄16個行政村:~201_山霞村、~202_埯固村、~203_鷹園村、~204_前張村、~205_新塘村、~206_宣美村、~207_田墘村、~208_山腰村、~209_後洋村、~210_大淡村、~211_東坑村、~212_下坑村、~213_青山村、~214_埭透村、~215_田邊村、~216_東蓮村。

●塗寨鎮(行政區劃代碼:350521109)

鎮政府駐塗寨街,轄26個行政村:~201_塗寨村、~202_新亭村、~203_陳芹村、~204_靈山村、~205_溫厝村、~206_上村村、~207_曾厝村、~208_莊內村、~209_互助村、~210_山尾村、~211_廖厝村、~212_和弄村、~213_文峰村、~214_胡厝村、~215_岩峰村、~216_曲江村、~217_東莊村、~218_大廳村、~219_塔上村、~220_下謝村、~221_古山村、~222_南埠村、~223_瑞東村、~224_東坂村、~225_社壩村、~226_金相村。

●東嶺鎮(行政區劃代碼:350521110)

鎮政府駐東嶺街,轄18個行政村:~201_東嶺村、~202_大丘村、~203_潘厝村、~204_湖埭頭村、~205_三村村、~206_許山頭村、~207_前林村、~208_東埭村、~209_湖邊村、~210_西埔村、~211_小丘村、~212_彭城村、~213_荷山村、~214_赤石村、~215_前厝村、~216_塗厝村、~217_埔尾村、~218_石井村。

●東橋鎮(行政區劃代碼:350521111)

鎮政府駐東橋村,轄18個行政村:~201_東橋村、~202_南湖村、~203_珩山村、~204_西坑村、~205_大吳村、~206_珩海村、~207_燎原村、~208_厝斗村、~209_坑尾村、~210_西湖村、~211_香山村、~212_竿嶺村、~213_梅莊村、~214_嶼頭山村、~215_埔殊村、~216_散湖村、~217_後建村、~218_東湖村。

●淨峰鎮(行政區劃代碼:350521112)

鎮政府駐山前,轄21個行政村:~201_蓮峰村、~202_湖街村、~203_山前村、~204_松村村、~205_杜厝村、~206_城前村、~207_墩北村、~208_上廳村、~209_塘頭村、~210_墩中村、~211_墩南村、~212_淨北村、~213_東洋村、~214_洋邊村、~215_赤土尾村、~216_淨南村、~217_前爐村、~218_五群村、~219_坑黃村、~220_厝頭村、~221_獅頭村。

●小岞鎮(行政區劃代碼:350521113)

鎮政府駐西林,轄9個行政村:~201_前群村、~202_前峰村、~203_前海村、~204_新橋村、~205_後內村、~206_螺山村、~207_東山村、~208_南賽東村、~209_南賽西村。

●輞川鎮(行政區劃代碼:350521114)

鎮政府駐中西街,轄25個行政村:~201_輞川村、~202_大潘村、~203_後任村、~204_社坑村、~205_許厝村、~206_許埭村、~207_下江村、~208_小山村、~209_梧山村、~210_錢埔村、~211_試劍村、~212_莊上村、~213_更新村、~214_玉圍村、~215_京山村、~216_居仁村、~217_峰崎村、~218_峰南村、~219_後許村、~220_前洋村、~221_坑南村、~222_吹樓村、~223_五柳村、~224_南星村、~225_後坑村。

●百崎回族鄉(行政區劃代碼:350521200)

鄉政府駐白奇村,轄5個行政村:~201_里春村、~202_白奇村、~203_蓮埭村、~204_下埭村、~205_後海村。

自然環境

地勢地貌

惠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層狀傾斜,以丘陵台地為主。最高山峰為大霧山,

主峰海拔789米。溪河短淺,多獨流入海。陸域東西寬42公里,南北長37公里。山地面積48萬畝,耕地面積30萬畝,10米等深線淺海面積40萬畝,灘涂面積11萬畝,海岸線長141公里。

氣候特徵

惠安瀕臨台灣海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6到21攝氏度之間,冬季盛行東北風,夏季盛行西南風。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季,降水量約在1000毫米左右,夏長冬短。惠安縣氣候有4個基本特徵:氣溫高、光熱豐富、降水充沛、季風氣候顯著。

人口

惠安縣政區圖惠安縣政區圖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897381人,居民以漢族為主,

還有回族、畲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其中各鄉鎮人口(人):螺城鎮90319、螺陽鎮77007、黃塘鎮33630、紫山鎮30888、、崇武鎮82826、山霞鎮45402、塗寨鎮74330、東嶺鎮51181、東橋鎮54107、淨峰鎮57196、小岞鎮27741、輞川鎮66938、2003年末,總戶數242052戶,總人口92179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9396人。各鄉鎮人口(人):螺城鎮 84840、螺陽鎮 78854、黃塘鎮 39898、紫山鎮 35038、、崇武鎮 81093、山霞鎮 50635、塗寨鎮 87090、東嶺鎮 61569、東橋鎮 64057、淨峰鎮 66399、小岞鎮 31297、輞川鎮 72547。

城市資源

惠安縣惠安縣

●區位:惠安地處海峽西岸經濟區中部,東臨台灣海峽,距離台灣島97海里,毗鄰泉州中心城市,居於國道324線中心點、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中樞點,還位居上海至廣州海上運輸路線的中間位置,距廈門港80海里、福州港90海里,受廈門和福州兩個方向輻射,在加強閩台經貿文化合作上地位突出,是大陸離台灣中部最短距離的地區之一,是為海峽西岸東南沿海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港口:惠安擁有長達200多公里的海岸線,自北向南擁有湄洲灣、大港灣、泉州灣,有斗尾港、崇武港、秀塗港和輞川港等天然良港,斗尾港地處惠安東海岸,可建30萬噸級碼頭泊位10多個,長年不淤不凍、深水岸線長、水域面積寬、工程水質好、環境容量大,是中國國內罕見、國際少有的深水良港,被交通部規劃為中國四大中轉港口之一;崇武港是國家中心漁港。還有“南方北戴河”、“八閩第一金灘”的半月灣、青山灣競秀爭艷,崇武海岸則被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

惠安縣惠安縣

●產業:惠安素以“漁業強縣”、“建築之鄉”、“雕藝之鄉”著稱於世,惠安已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石雕石材、食品飲料、鞋服包袋、五金機械、建築裝飾等五大主導產業,以及船舶修造、石化化工、裝備製造、光電信息和旅遊業等新興產業。

●僑台:惠安旅居海外僑胞68多萬人,台灣漢族同胞中也有70多萬人祖籍惠安。他們造福桑梓,踴躍參加家鄉建設,構成了惠安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新優勢。惠安建有黃塘台商創業基地、綠谷台商高科技產業基地、是福建,乃至中國重要的台商投資基地之一。

●人文:惠安素有“海濱鄒魯”之美稱,擁有“中國魅力鄉土民風名鎮”和“全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的崇武。是國學大師辜鴻銘的故鄉,也是《康定情歌》的采編者吳文季的故鄉。這裡有中國唯一穿著奇特服飾的漢族女性群體,也有南派石雕之都的美譽。惠安女服飾、惠安雕藝是國家民族民間保護工程,也是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交通

國道324線惠安路段及複線、泉

州沿海大通道惠安路段即省道201線、瀋海高速公路惠安路段、泉三高速公路南惠支線惠安路段、福廈鐵路惠安路段、漳泉肖鐵路惠安路段、沿海通港公路、惠崇、惠黃、塗斗、玉輞線崇武環島路、城西大道及通鄉鎮高等級公路、縣際過境公路。

地理

惠安縣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中部湄洲灣和泉州灣之間,是福建省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至北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置縣,迄今已有1000餘年歷史。全縣土地面積72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200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295個村(社區),人口93萬。

經濟

概況

改革開放前,惠安是個典型的農業縣,地瓜是民眾果腹的主要農產品,被稱為“地瓜縣”。改革開放後,惠安人憑精巧的雕藝,石雕石材業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20世紀八九十年代,惠泉啤酒、達利食品等異軍突起,食品飲料業成為新興產業。

農業

惠安縣城新貌惠安縣城新貌

唐代,生活於境內的先民開始圍墾灘地,築埭作畦。宋初,人

們根據這裡的山川和土壤特點,引進安南占城稻為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種植。明萬曆年間,從呂宋引進甘薯,廣為栽種;爾後,幾經實踐摸索,更新品種,提純復壯,於縣內沿海、山區普遍插植,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口糧,惠安素以“甘薯縣”之稱而聞名海內外。

民國時期,由於耕地瘠薄、水利缺修,耕作技術落後,致生產水平低下。1949年全縣森林面積4.5萬畝,復蓋率僅2%,水土流失面積達70%。農田耕作層淺,土壤含沙量大,磷鉀缺乏,酸性偏重,地力衰退。耕地面積50.78萬畝,總播種面積770299畝,複種指數151.6%。糧食占用耕地面積376464畝,糧食總產量58937.2噸,年畝產量156.5公斤,農業總產值2116萬元。

20世紀50年代初,惠安通過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占有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並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全黨全民重視農業,大辦農業。貫徹農業“八字憲法”,治山治水,保持水土,開墾荒地,圍海造田,平整土地;改革耕作制度,旱地改水田,單季改雙季,一熟改三熟;重新安排山、水、林、路、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條件;實行科學種田,推廣先進技術,普及良種,最佳化施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農村經濟體制,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全面發展。1989年,全縣耕地面積393794畝,總播種面積921168畝,複種指數233.92%;糧食占用耕地面積241620畝,糧食總產量149691噸,糧食複種指數276.7%,年畝產620公斤。農業總產值6.21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38億元。

工業

古代,惠安就有手工冶鐵、燒陶、製鹽、織布等行業。至宋代,製鹽業已達相當規模。

城南新區城南新區

民國時期,境內手工業逐步復甦,特別是陶瓷、磚瓦、打鐵等行

業遍布城鄉。同時,皂燭、紡織、印刷等工業亦開始起步發展。至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46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81%。

惠安工業不經過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期後,以食品工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1953年工業產值比1949年增加1.6倍,達到1216萬元。1954年,對私營企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組建國營企業、集體企業或公私合營企業。1955年,工業企業由1954年的3320家縮減為1627家,工業總產值1377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45家,產值411萬元,占總產值的29.85%。1958年完成對私人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後,全縣工業企業144家,總產值2475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31家,工業產值1178萬元,占總產值的47.6%。“大躍進”時期,盲目改變所有制結構,造成經濟失調,工業產值波動。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經濟恢復,工業發展加快,特別是全民所有制工業產值穩步上升。1965年全縣工業企業138家,總產值2034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33家,產值1329萬元,占總產值的65.34%;集體所有制105家,產值705萬元,占總產值的34.66%。

“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縣工業生產步履維艱,產值雖有所增長,但幅度很小。特別是國營工業企業生產效益偏低現象明顯,占全部工農業總產值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而集體工業企業的產值比重則有所上升。1971年,集體工業產值突破千萬元,達到1075.5萬元,國營和集體工業產值比例為2.3∶1;1977年下降至1.4∶1。是年輕重工業產值比例為5.3∶1。197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735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8.97%。

1951年,縣城僅有一家火力發電廠,1958年興建第一座水電站。至1989年,全縣有水電站27座,總裝機34台,容量6094千瓦。加上電網供電,年供電量1億千瓦時,形成較完整的發、供、用電體系。

改革開放以後,全縣工業生產迅速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湧現出石板材、石雕、瓊脂、啤酒等一大批名特優產品。形成以食品工業為主體,包括紡織、機械、化工、建材、印刷等的工業體系,所有制結構呈現出國營、集體、個體等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共同發展的格局。1984年工業總產值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0363萬元。

1989年,全縣工業企業3001家,其中鄉以上工業企業218家,村及村以下工業、企業2783家;工業總產值37480萬元,比1978年增加4.1倍,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53.22%;輕重工業產值比例為3.2∶1。

工業園區

城南工業區、 城北工業區、惠東工業區、黃塘台商創業基地、綠谷台商高科技產業基地、泉惠石化園區、城關科工貿中心區、崇武沿海對台經貿旅遊區、斗尾港臨海工業區

石雕

惠安縣石雕惠安縣石雕

惠安的石雕工藝,源自中原。東晉至隋唐,中原人口的遷入,

帶來石雕技藝,出現諸如林祿、王潮等墓葬的石雕品。兩宋至明初,境內由於眾多石橋的架設,巨塔、“浮屠之宮”的興建,大型石佛的雕鑿和石城垣的修建,惠安石雕人才輩出,石雕技藝不斷提高。從所遺存的石人、石獸為主的實物看,初始造型簡單,還保留著北方質樸粗獷的風格。至明代中後期以及清初,隨著經濟的發展,各類源自佛教,以獅子和龍柱作為主要裝飾的石雕品遍布境內。是時,惠安出現如李周的石雕巨匠,把繪畫藝術運用於石雕工藝,石雕藝術出現劃時代的轉變,其造型日漸繁複,風格由質樸粗獷趨向精雕細琢,並開始注意線條結構和形態神韻之美。清末民初,得傳於李姓而又加以發展的五峰蔣姓石雕藝匠,走出家門,在福州、廈門乃至海外等地開設石店,產品出口,盛極一時;他們還參加台灣公用(包括寺廟)和民用建築物的建設,以及國內大型陵園石件的雕制,奇葩怒放、佳作紛呈,最終形成柔美、婉麗的南派風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惠安藝匠先後參加國內許多大型建設和紀念性碑塔、陵園的石雕件加工與安裝;並在人民政府關懷支持下,組織創辦許多石雕企業,石雕工匠隊伍迅速壯大,名匠輩出,新工藝迅速發展,石雕品類日益繁多。惠安石雕廠自建廠數十年來,培養和造就一大批石雕藝匠和能人;在改革開放年代,抓住機遇,大顯身手,藝匠紛紛“下海”辦廠建業,為振興惠安石雕事業作出貢獻。

惠安的石雕作品,遍及除青海、寧夏之外的全國各地;產品還遠銷香港、東南亞、日本、歐美等19個國家和地區,倍受歡迎。據統計,全縣1989年總產值近5000萬元,出口交貨值達3280多萬元。

商業

惠安商業集市的形成,可追溯至明代以前。集市上主要為小商小販,經營海產乾製品、京果、棉布、油脂、糖、大豆、糧谷、乾菜、藥、茶等南北貨。邑內僅典當鋪行業就有7家。崇武、洛陽、輞川、峰尾、東園等鄉鎮集市經營進出口貨物的大商行不亞於城關。

民國時期,惠安匪患頻仍,商業受害尤烈。民國18年(1929年)6月6日,匪首汪柴水率300多名匪徒攻破城門,益成、義記等19家大商行被洗劫;陳添、林情等13個富商被綁架勒索巨款;約有200多家商店的塗寨街同時被洗劫一空,一時間大小商戶紛紛倒閉。抗日戰爭時期,海上被封鎖,公路奉命自毀,僑匯中斷,境內百業蕭條。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通貨膨脹,商業不景氣,市場冷落,民不聊生。

1949年9月6日,惠安縣人民政府設立工商科,作為商業行政管理機構,建立和發展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開展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並進行登記和行業調整,逐步形成以國營為主導、國營集體、私營三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商業體系。1953年商業機構和體制發生變化,購銷業務迅速發展。至1957年市場上的國營、合作社商業比重占57.17%。1958年國營和合作社商業大合作,公私合營商店、合作商店及個體商業逐步過渡為國營商業。1959~1961年發生自然災害期間,物資匱乏,市場供應緊張。1962年初,國營商業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恢復集體商業,開放集市貿易,實行獎售收購、對流貿易,市場貿易狀況逐步好轉。至1965年,國民經濟全面好轉,市場活躍,物價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間,商業機構網點大精簡、大合併,集市貿易被關閉,商品流通渠道單一,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使得已經緩和的市場供應又日益困難。1976年,商品緊缺,連肥皂、火柴、鍋、碗等日常用品都供不應求。

1979年起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和改革開放政策。商業部門在大力發展國營商業的同時,扶持集體、個體商業,逐步形成多種經濟成份、多條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和減少環節的“三多一少”流通體制,促使城鄉購買力逐步提高,社會商業商品購銷額穩步增長。1989年,全縣社會商業商品購進總額1.32億元,其中國營商業購進額7368萬元,供銷社購進額2628萬元,其他商業購進額3222萬元;銷售總額4.04億元,其中國營商業銷售額1.33億元,供銷社銷售額6571萬元,其他商業銷售額2.06億元。

文化傳統

風俗

惠女服飾惠女服飾

惠安風俗,含歲時節日、衣食住行、婚喪喜慶、行業習俗、信仰崇拜、禮儀風尚等等,是經過千百年來古越族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海外華僑長期交融,嬗變而逐漸形成的,頗具閩南僑鄉特色的民俗風情,顯得古樸淳厚,而又五彩繽紛。

考古發現,惠安先民屬閩越族,人們濱海而居,資食于海,有斷髮紋身的習俗。

入宋之後,惠安置縣,民俗簡樸,“有太古遺風”。元末,蒙古族人入惠定居。明初,阿拉伯人始由泉州移居境內白崎等地。他們帶來自己的信仰和風俗。明代中後期,籍人陸續遠渡重洋,遍居東南亞諸島國,本土民俗逐漸滲透到僑居國。因此,惠安民俗,不僅沿海與山區,城鎮與農村都有各自奇異的色彩,而且民間崇鬼神、信巫卜也是普遍的。民國25年(1936年),國民政府強制推行“新生活”運動,民國自發倡議移風易俗,但均未有效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深入發展,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破舊俗,立新風,社會風俗逐漸趨向文明進步。

文物

早在新石器時代,惠安就已經有人類在此聚居、生息、開發,境內崇武大岞山和東園音樓山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得到證明。1987年塗嶺蟻山又發現商周時期文化遺址。在張坂、東園海濱均發現與人類出現時有著密切相關的更新世時期的象化石和鹿化石。

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惠安始有史可查。這時期古墓葬較多,且多數為地下磚室券頂墓,隨葬品也較豐厚。到如今還有多座名人墓,如晉招遠將軍、晉安郡王林祿墓,唐福建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王潮墓,唐戶部大司徒吳仁祿墓等。這時期還建不少寺觀,並開始生產陶瓷器。

惠安縣惠安縣

宋元時期,境內陶瓷業發展很快,冶鐵業隨之興起。由於經濟繁榮,大建橋樑,據清修《惠安縣誌》記載,宋建17座,元建4座,都為石構平梁橋,這是惠安勞動人民力量和智慧的結晶。

明代,福建沿海包括惠安在內屢遭倭寇的侵擾,為了鞏固海防,先後築起崇武、蓮城、東山、浮山、峰尾、輞川海濱6城和惠安縣城,煙墩23座,形成比較完整的防禦設施。如今這些古城都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清及近代,境內留下不少人民反帝、反封建、反殖民地化的遺蹟和革命文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和人民政府重視文物的蒐集,整理和保護工作。縣裡建立管理機構,實行保護法規,撥出維護專款。同時宣傳、組織廣大民眾共同保護文物。至1989年,全縣發現不可移動文物已近200處,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2處,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1處,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55處。館藏文物近1000件。這些文物從一個側面反映惠安縣1000多年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面貌。

教育

概況

碧水金灘碧水金灘

惠安縣素有“地瘠栽松柏,家貧子讀書”之風。自北宋置縣始,就設有縣學——明倫堂,以經史課士。宋末,境內已有螺山的“龍山書院”、登科山的“科山書院”等講學授業的地方

。明清時代,又有義塾、私塾、家塾、社學和書院等。時,惠安諸鄉先後設定社學21所。社學、義塾興起,民間子弟識字學文化的機會增多。由於學風興盛,惠安自唐至清中式進士達172名,明清兩代中舉人536名。

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惠安縣第一所公立國小——惠安官立學堂(今惠安縣實驗國小前身)創立。翌年,在縣城基督教堂設立私立時化國小。

民國初年,私塾、學塾因受限制和轉化,逐漸減少,而國小開辦逐漸增多。是時,既有公立國小,又有僑胞、鄉紳和教會辦的私立國小。至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全縣公立私立國小增加到172所。後因戰爭,至1949年,全縣國小減少到132所,教職員工723人,在學學生2030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僅26.28%。

民國5年(1916年)惠安縣立中學創辦(即今惠安第一中學),國小畢業生得以在縣內繼續升學。學制3年。民國29年,縣內有公立、私立中學各1所;1949年,境內有普通中學4所(含省立水產職業學校),教職員工113人,在學學生1609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惠安教育事業穩步發展。1952年開始改革舊教育制度,對私立學校進行整頓,改私立為公立,確立教育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是年夏,國小增至218所。1958年,確定“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但由於受“大躍進”的影響,辦學一哄而起,不僅有中學8所、國小423所,而且各社隊也辦起35所農業中學之類的職業學校。由於片面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師資和管理跟不上,教育質量下降。

20世紀60年代初,貫徹《中國小暫行工作條例》,建立正常教學秩序,加強“雙基”(基礎知識、基本訓練)教學。1963年,推行“兩種教育制度”,以全日制學校為主,發展耕讀國小,解決貧下中農子女入學問題,防止出現新文盲。

“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國小校先後“停課鬧革命”。1968~1969年,學校陸續“複課鬧革命”,按照毛澤東“五七”指示,建立學農、學工基地,以“階級鬥爭”、“大批判”為主要教學內容,大搞“開門辦學”,分散設點,盲目提出“國中不出大隊,高中不出公社”口號。1971年,全縣中學竟達101所(其中完中14校),辦學力量分散,教學質量下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根據“以條件定發展速度,定辦學規模,定實現期限”的原則,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健全學校規章制度,開展教學改革,開闢第二課程,推廣電化教學。自1980年始,職業、專業技術教育再度在全縣範圍內迅速發展。1983年,全縣基本普及國小教育。1987年基本實現無文盲縣。至1989年,全縣有國小362所,在學學生122812人,教職員工5540人;中學26所,附中26所,在學學生25921人,教職工2198人;職業學校(包括普通中學附設職業班)53班,在學學生2449人。大、中專統一招生後,惠安每年為國家輸送300~400人,有的年份多達500人。

學校

中專:惠安職業中專學校、惠安開成職業中專學校、惠安高新中等專業學校、惠安經貿學校

中學:惠安一中*、惠安二中*、惠安三中*、惠安第四中學*、青山中學、荷山中學*、黃塘中學、岩峰中學、東周中學、獺江中學、濱江中學、輞川中學*、螺城中學、、梅峰中學、蒼湖中學、五峰中學、山霞中學、淨峰中學、小岞中學、後西中學、尾山中學、美仁中學、上坂中學、錦水中學、工農中學、松林中學、崇武中學*、文筆中學、吹樓中學、大吳中學、東橋中學、襄惠中學、東山中學、候卿中學、蓮山中學、許厝中學、瑞東中學、科山中學、嘉惠中學*、延壽中學、乍港中學、伙成中學、溪東附中、高級中學*、廣海中學*、螺光中學、惠安綜合

帶 * 號為高中或帶有高中的中學

旅遊

惠安縣惠安縣

西郊科山(高士峰)文化風景區著名,山上有莊先生(莊應禎)祠、劉望海祠,山麓建治山治水紀念碑、烈士紀念碑。北郊平山寺風光宜人。黃塘一片瓦寺(張瓦石室)巨岩幽洞,別有天趣。洛陽橋(萬安橋)為宋建跨海石橋,對研究我國橋樑建築及石雕、碑刻藝術有重要價值,橋南有北宋泉州太守、督修洛陽橋的蔡襄祠堂。明建崇武城歷為海防要地,名將戚繼光、鄭成功曾據此練兵、抗倭,是全國保存較完整的石構古城;大山龍喉岩後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淨峰寺可望海潮觀日出。螺陽盤龍山下唐武威軍節度史王潮墓為福建現存較大的古代石構墓室。名勝古蹟還有南浦沙格靈慈宮(媽祖宮)、黃塘岩峰寺(白岩寺)石刻造像、塗嶺虎岩寺、“福建林氏始祖”晉安郡王林祿墓、螺陽“開閩吳氏始祖”唐戶部大司徒吳仁祿陵墓。

山霞青山灣:山霞青山灣位於惠安縣山霞鎮, 是閩東南地區一處不可多得的海濱避暑勝地。連綿13公里的秀麗沙灘上,沙質細膩、無一礁石,具有海平面開闊、大陸架平坦、風浪較小的特點。沙灘寬達百米,適合娛樂、休閒,又可開展游泳、沙灘運動及水上運動等體育運動項目,是一個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天然海濱浴場。

輞川海邊---鳥的天堂:惠安縣輞川鎮海邊的鯉魚島與埔崎山青龍橋側是“鳥的天堂”。

鯉魚島與青龍橋的直線距離約3-4公里,島上面積大約500多畝,是一座圓形小島,島上只有一座寺廟,現有看寺老人居住。青龍橋和鯉魚島上的長期“住客”是數萬隻各類的鳥兒,其中大部分為白鷺、還有猴面鷹等珍稀的國家級保護鳥類。每天的清晨及傍晚,是小島最忙碌的時候,數萬隻鳥兒或起飛或歸巢,黑壓壓、白茫茫的鳥群在小島上和埔崎山青龍橋側飛翔。鳥叫聲不絕於耳,鳥兒在樹頂處歡騰雀躍,環境相當宜人,是一道很亮麗的景色。

鯉魚島和青龍橋側的埔崎山位於海邊的灘涂間,適合鳥類居住,兩處又人跡極少,特別是青龍橋這古老的石板橋古蹟處交通更不方便。此兩處是很好旅遊去處。

惠安縣惠安縣

伊斯蘭教聖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跡,在清源山風景區靈山景區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明代何喬遠《閩記》記載:唐武德年間(公元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賢徒來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和四賢則傳教泉州,兩人卒後葬於靈山。下葬當夜山光顯發。現存兩墓並列,墓蓋用花崗岩雕刻,墓後倚山建馬蹄形迴廊,高約3米,迴廊中的幾根石柱頗似織布的梭子。廊內有歷代石碑5方,正中的阿拉伯文輝綠岩碑刻,記述兩位先賢在法厄福爾時代(學者考證:“法厄福爾系古代阿拉伯對唐朝皇帝的稱呼”)來到這個國度。墓前方有天然巨石一塊,風吹欲動,手推能晃,俗稱“風動石”,明代知府周道光題刻“碧玉逑”三個大字。這塊風動石是泉州著名八景之一,曰“玉球風動”。山間林木蓊鬱、綠草如茵,半山腰有一座別具風格的異邦古墓。墓室為方形,上有石亭。兩座伊斯蘭塔式石墓平列並排,底座雕琢著蓮花瓣圖案,承托著碩長的圓拱狀墓蓋石。墓室坐北朝南,其東、西、北三面依山環築馬蹄形迴廊,用以裝飾和阻擋山洪、流沙的侵襲。墓室、迴廊、墓庭和石台的地面全用雕琢平整的花崗石鋪砌,顯得十分潔淨、素雅和古樸。

伊斯蘭教創立初期,傳教士回響穆罕默德“你們尋求知識吧,即使遠在中國”的號召,與阿拉伯商人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一同前來,泉州成了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閩書》載:靈山“有默德那國二人葬焉,回回之祖也。回回家言:‘默德那國有嗎喊叭德(註:即穆罕默德)聖人,門徒有大賢四人,唐武德(公元618-626年)中來朝,遂傳教中國, 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卒,葬此山。’然則二人唐時人也。二人自葬是山,夜光顯發,人異而靈之,名曰聖墓……”《閩書抄》說他倆一名沙謁儲,一名我高仕。相傳他們葬後,靈異顯聖,閩南俗語曰“聖”曰“靈”。所以地叫“靈山”,墳稱“聖墓”,村名“樂園”,含有靈異和尊敬雙重意思。聖墓近旁有數以百計的元代和元代以前來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古墓,還有明、清以來泉州穆斯林的墳墓。每屆開齋節和古爾邦節,許多泉州地區的回民和穆斯林總要集體來此“游墳”,首先拜謁兩位先賢墓、誦念《古蘭經》,然後祭掃各自的祖墳。 聖墓的右前方,有一塊可坐百人的大石,石上托著一塊數十噸重的巨石,手推能晃,風吹輒動,俗稱“風動石”。明代萬曆年間泉州知府周道光題字其上,名之曰:“碧玉球”。它被國內外穆斯林認為是真主神異的安排,把它與伊朗伊斯法罕的伊斯蘭教賢哲墓前的晃塔同樣珍視;也引得萬千遊客慕名而來。

惠安縣惠安縣

楊阿苗故居:楊阿苗故居位於鯉城區江南鎮亭店村,建於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歷時13年,以建築堂皇富麗、平面布局獨到而聞名遐邇,富有閩南民居的特色。 楊阿苗,名嘉種,菲律賓華僑,宅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至宣統辛亥年(1911年)全部完工,歷時18年,三進五開間,懸山式屋頂,東西兩側各有護厝一組。屋前大石埕圍以三面磚牆,主體建築前辟一大庭院,兩側的東西梢間與東西廂房之間又各自形成兩個直向小巧的庭院,俗稱“五梅花天井”。整座建築顯得美觀大方,寬敞明亮。房屋內外的牆上、檐下、壁間、柱頭和門窗裝飾著十分精美的木雕、磚雕、漆雕、灰雕和輝綠岩、花崗岩石雕。採用透雕、浮雕和平雕手法,精雕細琢大量的珍禽異獸、花鳥游魚、山水人物、三國故事、博古圖案,廳堂壁垛摹刻唐顏真卿、宋蘇軾、明張瑞圖、清吳魯等古代書畫家的書法藝術作品。整座建築富麗堂皇,在閩南民間建築中並不多見。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阿苗故居不僅以富麗堂皇的建築雕刻出名,建築細節中的雕刻、彩繪等也屬於閩南建築中的精品,在它的廳堂壁垛篆刻有唐代顏真卿、宋代蘇軾、明代張瑞圖、清代吳魯等古代書畫家的藝術作品。可由於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長期影響,目前已出現多方面的病變,特別是最具藝術價值的建築表面裝飾彩畫病變非常嚴重。

惠安縣惠安縣

六勝塔:六勝塔位於石獅市石湖村釵山上,是八角五層塔心柱仿木樓台閣式花崗岩石結構,為北宋政和年間僧人募資建造,元代重修,是海船進出泉州灣的重要航標。

史載,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年-1117年),高僧祖慧、宋什等通過募捐建六勝塔于山坳,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27年),該塔被元軍毀壞。根據民間傳說,1276年,南宋端宗趙昰被擁於福州,受元軍所逼,流亡閩南,又為蒲壽庚所阻,進泉州城未遂,一度避居石湖,並在此建行宮,後由石湖出海,死於硇洲(今廣東吳川縣南海)。石湖因而遭到元軍報復性的洗劫,六勝塔亦未能倖免。嗣後,海上貿易繼續發展,蚶江再度繁榮,民居稠密,番船所經,風檣林立。元順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蚶江富商巨賈凌恢甫鳩資重建。其後,該塔歷盡滄桑,1961年5月被定為福建省第一批重點文物,1984年由省政府撥款修茸一新,同時收入“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中國歷史》第二冊。六勝塔是研究宋元建築與藝術的珍貴實物。該塔系花崗石閣樓式結構,高36.6米,底圍約47米,八角五層,其雕刻精工,雄偉壯麗,可與泉州東西塔相媲美。此塔另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每層塔的橫樑上都刻著建造者的姓名和時間。底層南面拱門的門額上懸著一塊“華帶碑”,刻著“萬壽塔”,上款“檀越錦江凌恢甫立”(註:蚶江別稱錦江),下款“至元丙子臘月建”(公元1336年)。以上逐層所刻的建築時間是:第二層“歲次子醜十一月”(公元1337年),第三層“歲次戊寅十月”(公元1338年),第四層“歲次已卯正月”(公元1339年),第五層“歲次已卯三月”。據此而知,此塔前後歷經4年才建成。六勝塔建成至今,遭受多次地震,尤其是1604年泉州域之八級震,卻安然無恙。

六勝塔下的蚶江、石湖在古代為泉州重要外港,屹立海濱,是當時海外交通繁榮的歷史見證。根據傳說,當年這裡有18個渡口,停泊著亞非各國番舶近百艘,海路交通盛極一時。清初,這裡又成為大陸與台灣對渡的中心碼頭。六勝塔飽經風霜800多年,猶如一枝擎天紅燭,放射著光芒,照亮海上“絲綢之路”,為航海家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引航開道,指引著海峽兩岸同胞的親密往來。當人們緩登塔頂,可以俯瞰浩瀚海峽和往來穿梭的舟楫。當紅日沐浴在湖海之初,那“聳一柱擎天之雄觀”,“睹六龍回日之高標”的六勝塔,給周圍的海港、林帶、沙灘、村莊、田野、碼頭塗上一層金色的光焰。這迷人的風光,這旖旎的詩景畫意,吸引著眾多遊人。巍巍六勝塔,日日夜夜盼迎台灣同胞的歸航。

草庵:是中國唯一僅存的摩尼教寺廟,位於晉江華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實物依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摩尼教在我國舊稱“明教”,其教義是雜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公元3世紀中葉在波斯創立,唐武后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傳入中國。到明初,朱元璋嫌其教名上逼國號,遂驅逐信徒、毀壞寺院,摩尼教逐漸被其他宗教所融合。泉州草庵摩尼教寺成為僅存的珍貴史跡。草庵始建於宋代紹興年間,初為草築。元順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為石構歇山式建築。80年代初,此地曾發掘出宋代明教會的瓷碗,證實宋時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躍。1987年8月,瑞典隆德大學召開首屆國際摩尼教學術討論會,草庵摩尼佛造像作為討論會的紀念性吉祥物。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參觀草庵後,認為它是這次考察活動的“最大發現”。

惠安縣惠安縣

泉州府文廟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百源川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建築規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築形式的孔廟建築群;歷史悠久,規制完整,氣勢宏大,文化內涵豐厚,是東南地區名聞遐邇的最大的文廟建築群;布局勻稱,建築優美,造型獨特,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閩南古建築藝術的有機結合。

府文廟始建於唐開元末年,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移建孔廟於此,七年(982)建為州學,後又遷他處,大觀三年(1109)遷回,南宋紹興七年(1137)重建。主體建築大成殿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構。面闊7間35.3米,進深5間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結構,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盤龍檐柱8根,風格古樸,在全國現存文廟中甚屬罕見。殿前砌露台,台明嵌有仰蓮、復蓮、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輝綠岩石浮雕。台下通道、拜庭,兩旁古榕垂蔭,庭外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泮橋,梁式石構,中部拱起,兩邊有石構護欄。大成殿前東西兩側築有東廡和西廡,全長112米,寬10米。兩廡前正中為大成門三開間,二進深,左為金聲,右為玉振,三門聯成一體,寬60米,深10米。門外為露埕寬66米,深60米,可容數千人,左右為禮門、義路。西面臨中山街建有泮宮門。廟東有明倫堂七開間,寬36.8米,五進深21.4米,前有寬深36米的露庭,東西兩書齋,庭前有方池寬29米,長43.8米,中有4米寬的石橋,圍以石護欄。外為育英門,再往東原存有尊經閣和名宦、鄉賢祠等建築。

弘一法師記念館:位於鯉城區開元寺內尊勝院,陳列有我國新文化運動先驅之一、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一生中的最後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寶。弘一法師圓寂後遺骨葬於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弘一法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於天津,藝術教育家,一代高僧。“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弘一大師才華橫溢,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諸多文化藝術領域都曾開風氣之先。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樸拙圓滿,渾若天成”的境界,魯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都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榮。他也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人,他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已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在我國畫界開創人體寫生的第一位教師。他卓越的藝術造詣培養出畫家豐子愷和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在過完繁華的青春歲月之後,弘一大師於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開始了一種刻苦向佛、精研律學的簡樸生活。他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弘一法師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由絢麗至極歸於平淡清寂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朴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惠安縣惠安縣

淨峰寺:淨峰寺位於惠安縣淨峰鎮,建於唐鹹通3(公元861年),淨峰寺由觀音殿、李仙祠、文昌祠、三寶殿等組成系列建築群體。弘一法師曾在此研究佛學。 惠安淨峰山圓豐端秀,山上多如水齧射狀的怪石,石縫中常能揀到貝殼。它的由來一段很有趣的傳說:傳說以前淨峰山不是座山,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屬東海龍王的轄區。一天,東海王的軍師牡蠣王要向東海龍王匯報情況,恰巧龍王不在。作為東海龍王的軍師,牡蠣王出入自由,它看見龍王的案頭上有一隻包裝精緻的木綿盒,還發出一道道金光。懷著好奇心,牡蠣王打開盒蓋一看,原來是顆長生不老仙丹,便起了不良之心,將它偷吃了。

東海龍王回來後,不見了仙丹,大發脾氣,命令文武百官查找也沒有結果。這牡蠣王偷吃了長生不老仙丹後,好久稱病在家,不敢見龍王。龍王見自己的軍師病了,且時間不短,先是派蝦將去探病,後來自己親自去。但見牡蠣王面色紅潤,似無病態,只是神態有些可疑。再說牡蠣王見龍王親自來,畢竟做賊心虛,言語支支吾吾,表情也不大自然。東海龍王回官後,越想越不對勁。細想手下曾說那天牡蠣王有來過。於是便傳令牡蠣王進官議事。牡蠣王硬著頭皮來見龍王。在龍王的嚴厲追問下,牡蠣王不得不招了。龍王見仙丹也回不來了,牡蠣王又有不少功勞,便下令將它鎖在堅固的牡蠣殼內,不準出來。哪知牡蠣王自由慣了,鎖在裡面,憋得難受,趁蝦兵蟹將不注意,連貝殼一起滾進海底,逃離了東海龍宮,然後使出渾身氣力,把身子一步步往上騰,這樣牡蠣王的身子變成一座山峰與陸地相連線,山頭露出水面,成了今天的淨峰山。淨峰山上的岩石縫裡揀到的牡蠣貝殼就是牡蠣王變的。

特產

惠安縣惠安縣

惠安為省甘蔗、花生生產基地之一。農副產品還有甘薯、稻米、大小麥,大豆、花卉、藥材,荔枝、龍眼、梨、余甘(“田船粉甘”著名)、帶魚、墨魚、魷、鰻、鯧、梭子蟹、江瑤貝、海帶、紫菜;家畜良種戴雲黑山羊、福建兔。惠安素稱“石雕之鄉”,石雕藝術被譽為“南匠”,工業有化工、電力、機械、紡織、食品、文化藝術用品、陶瓷、玻璃、皮革、塑膠、建材等門類;惠泉啤酒為優質產品。漳泉肖鐵路、福泉高速公路斜貫縣境,以國道324線為主幹的公路通車498.4千米。崇武港有對台貿易碼頭,肖厝港為天然良港,列國家重點開發項目,秀塗港為古代泉州海外交通重要港口之一。

名人介紹

●盧 琦:元代大詩人、政治家、元末閩中文學四大名士之一;

●溫 革:宋代文學家、科學家,著有百科全書編著《分門瑣碎錄》

●黃宗旦:北宋文學家、詩人,被譽為“國朝才子”;

●黃吾野:明代大詩人,自號“吾野山人”;

●張 岳:明代“泉州三狂士”之一,與嚴嵩同朝為官,諍臣;

●黃彥標:清初名畫家,吳門畫派代表,福建繪畫宗師,康熙甲戌進士;

方照華方照華

●張 勇:清代水師名將。

●劉望海:明代萬曆進士,官至七省巡按使;

●李 周:清代南派石雕一代宗師,創“南獅”風格和“針黑白”技藝(即今影雕);

●辜鴻銘:清末民初學貫中西的大學者,時稱“文壇怪傑”;

●辜振甫:海基會前董事長,“汪辜會談”之“辜”;

●陳金城:清代進步思想家、愛國士大夫,著有《怡怡堂文集》;

●陳伯達: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委,參與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

●吳文季:歌唱家、作曲家,民歌《康定情歌》的采編者;

●曾紀華:20世紀香港和東南亞著名的華人實業家,愛國僑領;

中國作家協會:陸昭環

中國美術家協會:方照華、李弗辛、陳玉峰、黃志生、黃輝煌、鄭景賢、莊毓聰。

中國書法家協會:康耀仁、賀錦龍、林景輝、梁碧龍、何若鴻、吳國雄、莊永堂、胡溫平、陳超勇、何棟桂、吳耿陽、陳淵明、黃斌專。

中國攝影家協會:林水坤‘、吳其萃。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黃泉福、鄭國明。

城市榮譽

惠安縣惠安縣

改革開放以來,惠安縣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連續十年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2010年縣域經濟位居“全國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第29位,榮膺“全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第44位、“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第28位及 “全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等殊榮。惠安素有“雕藝之鄉”、“建築之鄉”、“漁業強縣”、“食品工業強縣”之美譽,先後獲了中國石雕之都、中國民間藝術(雕藝)之鄉、全國食品工業強縣、科普示範縣、科技進步先進縣“五連冠”、全國科技進步示範縣、國家級食品安全示範縣、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縣、國家園林縣城以及省級優秀建築之鄉、福建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省級文明縣城、省級優秀旅遊縣、省級文化先進縣、省級綠化模範縣城、雙擁模範縣“四連冠”、優秀旅遊縣、最佳旅遊目的地、計生優質服務先進縣等榮譽。

● 崇武古城: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花崗岩濱海石城;

● 惠安石雕:中國石雕之都,南派石雕的代表;

● 惠女服飾:中國唯一穿著奇特服飾的漢族女性群體;

● 惠安影雕:被譽為“中華一絕”;

●劉碧蘭:中國第一影雕師;

●崇武岩雕:中國規模最大的“大地岩雕藝術”;

● 國家園林縣城:福建省首個“國家園林縣城”;

●走馬埭基本農田保護區:福建省第一塊基本農田保護區;

●外走馬埭圍墾工程:中國最大的圍墾工程,圍墾面積5.15萬畝;

● 崇武鎮:中國十佳古鎮,中國魅力鄉土民風名鎮:

● 大岞村:福建十大最美的鄉村之一:

● 崇武海岸:中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

●崇武港:國家中心漁港之一;

● 斗尾港:中國四大中轉港口之一。

惠安年鑑

2010年惠安年鑑

惠安縣惠安縣

【經濟社會發展概況】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399.26億元(含台商投資區,下同)、增長12.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0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39.4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36.72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5.8∶60.0∶34.2。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31.01億元、增長18.3%,一般預算收入18.32億元、增長16.0%。2010年位居“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第29位。

工業經濟。全年工業總產值694.76億元、增長21.1%;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09.63億元、增長23.2%;工業用電量9.11億千瓦時,增長14.9%。產值超億元企業99家,比上年增加29家。工業項目新投建54個、新投產81個。申報省市節能、循環經濟、技術創新項目25個。3家企業列入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和技術改造中央增投項目,7個項目列入省級產業調整振興重點項目。

項目建設。130個在建項目開工117個、開工率90%,完成投資101.61億元,占年度計畫投資的100.2%。10個預備轉在建項目開工7個,完成投資5.69億元。中化項目完成年度投資35.01億元,1200萬噸煉油項目獲國家環保部環評中心審查通過,新廠區回填工程完成85.65%;泉州修船廠修船塢主體工程、修船碼頭施工進度加快;崇武古城保護與開發各項前期工作基本完成。福廈高速公路惠安段擴建全面完成;泉三高速南惠支線惠安段轉入路面施工;中化4個碼頭及崇武閩台貿易碼頭改擴建工程開工建設。

農業經濟。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40.15億元,增長1.0%。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0.16萬畝、總產量12.09萬噸。兌現種糧、購農機具等惠農補貼1990萬元;發放漁船燃油補貼2350萬元。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0家,13家企業被確定為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完成水產品產量25萬噸,投資2500萬元建造並投產2艘大型鋼質漁船。全縣14個“綠色村莊”完成投資350多萬元,啟動項目30個,新建農村公園4個。實施“四綠”工程建設,造林綠化4300畝,“四旁四地”植樹2.5萬株。

第三產業。商品房銷售面積36.49萬平方米、銷售額14.54億元,分別增長31.0%和29.9%。接待境內外遊客突破4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4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0.04億元,增長14.4%;“家電、汽車、機車下鄉”實現銷售額1.65億元,兌付財政補貼2200萬元。

城鄉建設。縣城建成區21平方公里,城鎮化率52%。縣域城鎮協調發展規劃、斗尾經濟區域總規、崇武山霞區域控規等規劃基本完成編制。市級小城鎮試點崇武鎮、黃塘鎮建設項目完成投資10.5億元。44個房地產開發項目完成可銷售面積140.64萬平方米。324國道城關段複線工程順利通車。

環境整治。投入1.06億元完成9項近海水域環境污染治理項目,紮實開展小流域綜合整治。崇武至秀塗海岸帶資源環境10項整治工作完成投資4094萬元,加固修復岸線6.3公里,補植沿海防風林帶115畝。投入2282萬元實施戶外廣告牌清理、路燈照明、市政管網改造、綠化補植、城鄉環衛一體化規範建設、公交優先、衛生死角整治、街巷整修、環境安全隱患排查、石材加工整治等10個項目,有效改善城鄉環境。

對外經貿。全年契約利用外資1.41億美元、增長186%,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1.21億美元、增長0.5%;新增自營出口主體13家,實現外貿出口7.24億美元,增長40.3%,完成對台小額貿易490萬美元、增長180%。

社會事業。52項民生項目完成投資3.70億元,10件27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通過中期驗收。投入教育經費6.71億元;教育“兩項督導”以“雙優”等次通過省級評估驗收;達利集團捐資1億元設立許世輝惠安教育基金。投入2427萬元加強疾控中心、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配套建設及實施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革命烈士紀念館建成正式對外開放,並列為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新建農家書屋30家、農民健身工程點55處、健身路徑35條。完成新廣電大廈主體及外飾工程,有線電視入戶率達83.49%,數位電視整體平移5萬多戶。人口出生率12.19‰,政策符合率94.58%。完成婦女兒童活動中心主體工程。縣檔案館晉升國家二級館。

【惠安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位於惠安縣山霞鎮埯固村,由創冠環保(惠安)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3.47億元,總占地面積120畝,建築面積10560多平方米,主要功能是完成垃圾的焚燒處理,並利用餘熱發電,日處理垃圾量1050噸,一期規模為700噸。設定機組數量為:一期額定功率15MW凝汽式汽輪機發電機組一台、350T/D爐排式垃圾焚燒爐兩台,二期增加額定功率9MW凝汽式汽輪機發電機組一台、350T/D爐排式垃圾焚燒爐一台。一期工程於2010年12月投入運行。

2009年惠安年鑑

【經濟發展】2008年,全縣生產總值達315.21億元、增長15.0%;財政總收入23.76億元、增長18.8%,一般預算收入14.36億元、增長17.0%;農民人均純收入8104元、增長1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5.84億元、增長3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71億元、增長20.4%;位居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第29位、“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第51位、“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第35位,榮膺“全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

農村經濟農業總產值38.26億元,糧食總產量11.91萬噸;3萬噸中心儲備糧庫已全面完工並投入使用,新增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創建高產中心、新品種示範片及基地18個,新獲批無公害農產品3個、福建省名牌農產品1個;全縣完成造林綠化面積3420畝;新農村建設持續開展,累計投入9748萬元,啟動建設項目365個;全縣規劃布局垃圾中轉站34個已有13座開工建設,12座完成主體工程。水庫除險加固、溪流整治、水毀工程修復有效落實,溪濱公園排澇工程四期已全面竣工,黃塘溪綜合整治六期、陳田水庫大壩除險加固等重點水利工程按時序推進,榮獲“全省冬春水利建設先進縣”稱號。

工業經濟積極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工業經濟實現平穩增長,完成工業總產值509.53億元、增長22.2%,完成工業增加值164.2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首次突破600家,實現產值410.03億元、增長26.8%,產值超億元企業達65家,比2007年增加24家;新培育上市公司1家、上市後備企業20家;實施技改項目50個,投入資金6.8億元,達產後可新增產值14.67億元;工業項目新引進17個、新開工68個、新投產100個,累計在建項目145個、在建面積198.61萬平方米;累計已獲得中國名牌產品3個、中國馳名商標7個、省名牌產品42個、省著名商標企業46家,榮膺“中國商標百強縣”。建築業施工總產值突破130億元,閩南、惠東、惠五建等3家建築企業連續入選全省建築總承包和全省民建設築20強企業。

重點項目建設年度重點項目128個,開工107個,完成年度投資52.90億元(不含中化項目)。科一超纖、萬華超纖、匹克輕工、佰源重工機械等重點工業項目相繼投建投產,一批關係我縣經濟發展後勁的重大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其中,中化重油深加工項目主廠區主體工程已開始動工,青蘭山碼頭及倉儲項目陸域形成和圍堤工程紮實推進;泉州船廠30萬噸級修船子項目圍堰工程已基本完工,萬噸級造船開工11艘、交船6艘;泉州船廠造船項目前期工作紮實推進;30萬噸原油碼頭建設已完成;外走馬埭圍墾工程海堤整體建設順利推進;泉三高速公路南惠支線、福廈高速公路惠安段拓寬、福廈高速鐵路惠安段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

對外貿易招商選資勢頭良好,全年契約利用外資9694萬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10472萬美元、增長38.0%,引進了華世離型紙、遊艇製造、華輝中空玻璃等一批產業項目。惠台合作進一步深化,實際利用台資3649萬美元、增長62%,新批台資項目4個、投資額3269萬元;綠谷台商高科技產業基地已完成一期主幹路網和1.4萬平方米廠房建設,累計投入1.6億元;台商創業基地32家引進企業已投產14家、在建11家;對台漁工勞務輸出紮實開展,實現對台小額貿易額330萬美元、增長30.0%;外貿出口保持較快增長,自營出口5億美元、增長25.1%,位居全市前列。

第三產業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7.7億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08.51億元,分別增長20.4%和15.0%。旅遊業發展勢頭強勁,全年收入19.1億元,聚龍養生園、大唐國際青山灣培訓中心等旅遊重點項目推進速度加快,西沙灣假日酒店開始試營業;崇武古城保護與發展項目被列入省、市對接國家發改委、國家旅遊局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項目;崇武海濱半月灣、西沙灣和青山灣沙灘被列為福建省對外開放旅遊建設區,“惠女民俗風情游”被列為福建省五大旅遊品牌之一;崇武到東園鎮秀塗村約30公里海岸線,被譽為中國八大“最美海岸線”之一。先後榮獲“優秀旅遊縣”和“福建省最佳旅遊目的地”稱號,崇武港乾惠女風情藝術寫生基地獲得“福建省首批水鄉漁村”稱號。

【城鄉建設】城鄉規劃建設力度加大,完成城鎮體系規劃、城南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啟動斗尾經濟區域總體規劃、縣域城鎮協調發展規劃編制工作;39個在建(含續建、新開工)房地產開發項目進一步推進,房地產業完成投資10多億元,新增建築面積200.87萬平方米。縣城新區拓展進展順利,城南新區3條市政主幹道和安置房建設已基本完工;城西大道一期工程黃塘至洛陽段全長7.35公里已全線貫通、完成投資8500萬元,二期工程2.56公里基本完工;國道324城關段東移複線工程正式啟動,完成拆遷面積8.6萬平方米,安置房建設前期工作有序推進。縣城區污水和供水管網改造部分路段已完工,基本完成改造計畫任務;完成324線國道驛坂至縣城6.1公里路燈安裝,新一輪城區夜景工程40個項目建設已完成22個;投入420萬元用於縣城區園林綠化建設,城市建設品位有效提升,被建設部授予“國家園林縣城”稱號。城鄉“兩違”活動得到整治,共拆除違法建築360宗,面積5.38萬平方米;制止違法建築406戶,面積7.40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全縣有科技研究和開發機構38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85萬人,科技投入4229萬元,實施市級以上科技項目24個;教育事業投入51300萬元,辦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有新的提高,全縣聯考本科上線人數首次突破3000人大關,中考有1380人成績達9A,位居全市前列;職校招生突破3800人,比2007年增加1300多人;文體事業加快發展,建設“農家書屋”26家、“億萬農民健身工程”19處;成功承辦了第六屆全國農運會腳踏車載重、桌球比賽,榮獲最佳賽區獎,並奪得7金6銀2銅的優異成績;掌中木偶首次亮相央視新聞頻道,公共衛生和重大傳染病防控工作不斷加強,縣醫院病房大樓已投入使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0.4%,未發生手足口病死亡病例,順利通過國家食品安全示範縣綜合評價檢查;全面實現廣電村村通目標,啟動數位電視整體平移工作,革命烈士紀念館已基本建成並即將投入使用,新廣電大廈、婦女兒童與青少年活動中心、實驗幼稚園改擴建、精神病醫院擴建工程有序推進。

2008年惠安年鑑

經濟發展

全年完成生產總值269.52億元,增長16.0%。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0.53億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50.48億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98.52億。三次產業比例為7.6:55.8:36.6。財政總收入突破20億元(不含基金),增長27.3%,成為全省7個收入超20億元縣份之一,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2.27億元。

農業方面,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35.72億元,增長0.5%。糧食總產量13.53萬噸,完成省市計畫104.3%。建成3萬噸縣中心儲備糧庫,被認定為新一輪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1家、省級2家、市級10家,新建擴建農業基地20個,中綠蔬菜被評為福建省名牌產品,新推出“虎窟龍眼”等一批品牌農產品,較好地實現了農業增效目標。

工業方面,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412.84億元,增長22.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1億元,增長28.5%。全年新引進工業項目50個、新開工70個、新投產80個。中化重油深加工、泉州船廠修船項目、造船項目以及佰源機械、萬華超纖、科一超纖、華輝科技、匹克輕工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續投建投產。達派箱包、益源鞋業等3家企業獲得中國馳名商標,有10家企業獲得省著名商標,12項產品獲得2007年度省名牌產品。入選中國商標發展百強縣第42位,惠泉啤酒、達利食品入選2007年中國500強最具價值品牌。

對外經貿方面,全縣契約利用外資2.34億美元,增長44.2%,增量創歷史新高,位居全市前列;實際利用外資1.506億美元,增長33.5%。外資項目平均單項投資達681萬美元,在船舶機械、太陽能電子、精密儀表、數據通信等新興產業利用外資取得了新的突破。吸引台資繼續呈現新的亮點,全年新批台資項目11個,契約利用台資5927萬美元,增長4.31倍。對台漁工勞務輸出及對台小額貿易恢復經營,外派漁工172人,實現對台小額貿易額135萬美元。

重點項目建設方面,120個在建重點項目開工104個,開工率86.67%,完成投資53.41億元。其中,中化重油深加工項目主廠區已正式開工,青蘭山碼頭及倉儲區的陸域形成與圍堤工程已動工建設;泉州船廠修船項目首期兩艘萬噸級雙殼油輪順利交貨,第二批4艘已開始建造;泉州船廠造船項目歷經9年艱辛的前期工作,被列入《國家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獲國家發改委核准批覆,並奠基開工;外走馬埭圍墾工程建設進展順利,青蘭山30萬噸原油碼頭即將竣工投入運行;洛秀組團東西主幹道、秀塗碼頭引橋工程已全面完成;崇武聯群度假村、崇武半月灣度假村、西沙灣假日酒店、富麗華大酒店等旅遊項目及泉三高速公路斗尾支線惠安段、瀋海高速公路惠安段拓寬、福廈鐵路惠安段等基礎設施項目按時序順利推進;崇武國家中心漁港開工建設。

城鄉建設

著力構建縣城區、崇武、斗尾、洛秀等四大區域。完成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建設近期規劃、縣城城南新區規劃、崇武古城保護與發展規劃、新霞工業區改造規劃及湄洲灣石化基地惠安生活區規劃。以城南新區3.5平方公里拓展為重點的37個縣城區在建續建項目、中心集鎮區改造及工業園區配套建設項目進展順利。縣城世紀大道南拓延伸、西苑路、南環路等3條城市主幹道建設已基本完工,城西大道工程順利推進,國道324線複線工程前期工作紮實開展,城市空間有效拓展。市政基礎設施投入創歷史之最,投入1200萬元用於城鄉及道路綠化,新增綠化面積55700平方米,完成申報“國家級園林縣城”工作;城南供水公司新鋪設供水主管道15公里,基本滿足沿途鄉鎮、村飲用水和工業園區用水需求;鋪設縣城區污水管網26.1公里,投入835萬元改造梅山垃圾填埋場。全面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城鄉“兩違”清理共依法查處違法建設1268戶、面積近19萬平方米,實施拆除662宗、拆除面積近10萬平方米。

投入科技三項費用2580萬元,實施市級以上科技項目19個,“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順利通過年度考核,榮獲第三批“全國科普示範縣”稱號。全面完成中國小校D級危房改造任務,教育“雙高普九”通過省級驗收。加快推進社會事業重點項目建設,基本建成縣醫院病房大樓,革命烈士紀念館主體工程結構封頂,廣電大廈、婦女兒童與青少年活動中心已完成招投標即將開工。文體工作取得新成績,舞蹈《趕送節》獲“群星大獎(含創作獎)”;成功承辦省第六屆農運會腳踏車載重比賽,組隊參加田徑、象棋項目比賽獲8金9銀7銅,實現歷史性突破;組隊參加市第八屆運動會,取得總錦標第四名的歷史最好成績。廣電“村村通”工作即將完成,數位電視平移工作紮實推進。旅遊事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成為泉州市首個省級“優秀旅遊縣”。全縣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6.82%,出生人口性別比109.89,趨向正常值。啟動國家級食品安全示範縣創建工作,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取得實效。

社會事業類工程建設

縣醫院病房大樓:占地面積32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地面建築十五層、地下一層。投入6000萬元,建有13個病區及手術層、ICU等多功能病房,大樓於2006年9月份動工,2008年7月順利驗收,2008年11月投入使用。

革命烈士紀念館:工程於2006年8月立項,2007年6月開工,占地面積12158平方米,建築面積2583.9平方米,共三層,投資規模1200萬元(含布館190萬元),擬建成為惠安縣主要的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目前主體工程及室內裝飾已完成。

2007年惠安年鑑

工業經濟。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412.84億元,增長22.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1億元,增長28.5%。全年新引進工業項目50個、新開工70個、新投產80個。隨著中化重油深加工、泉州船廠修船項目、造船項目以及長照太陽能光伏電子、佰源機械、萬華超纖、科一超纖、華輝科技、匹克輕工等項目投建投產,工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提升。吸引台資繼續呈現新的亮點,新批台資項目11個,契約利用台資5927萬美元,增長4.31倍。對台漁工勞務輸出及對台小額貿易恢復經營,外派漁工172人,實現對台小額貿易額135萬美元。

農業經濟。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35.72億元,增長0.5%。糧食總產量13.53萬噸,完成省市計畫104.3%。建成3萬噸縣中心儲備糧庫,糧食儲備及市場監測調控得到加強。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步伐加快,被認定為新一輪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1家、省級2家、市級10家,新建擴建農業基地20個,中綠蔬菜被評為福建省名牌產品,新推出“虎窟龍眼”等一批品牌農產品,較好地實現了農業增效目標。惠台農業合作交流取得新突破,與台灣亞典國際集團簽訂了合作意向,擬合作投資2億美元建設“閩台農業合作示範基地”。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已建設87個示範村,整頓扶持不適應村、經濟欠發達村10個、啟動建設項目575個。落實專項資金1180萬元開展“家園清潔行動”及補助農村環衛設施建設。投入資金7500多萬元完成惠女水庫總乾渠節水改造二期、黃塘溪綜合整治四期和五期、下宮溪整治二期、蔗潭溪整治三期以及重點海堤、水庫除險加固,水利工程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增強。防抗第9號超強颱風“聖帕”正面登入取得全面勝利,實現了“不死人、少損失”目標,受到國家防總和省市政府充分肯定。

項目建設。120個在建重點項目開工104個,開工率86.67%,完成投資53.41億元。省市重大項目建設對最佳化經濟結構、增強發展後勁作用更加明顯。其中,中化重油深加工項目主廠區已正式開工,青蘭山碼頭及倉儲區的陸域形成與圍堤工程已動工建設;泉州船廠修船項目首期兩艘萬噸級雙殼油輪順利交貨,第二批4艘已開始建造;泉州船廠造船項目歷經9年艱辛的前期工作,被列入《國家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獲國家發改委核准批覆,並奠基開工;外走馬埭圍墾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正進行堵口前加高培厚和堵口段護底施工;青蘭山30萬噸原油碼頭即將竣工投入運行;洛秀組團東西主幹道、秀塗碼頭引橋工程已全面完成;崇武聯群度假村、崇武半月灣度假村、西沙灣假日酒店、富麗華大酒店等旅遊項目及泉三高速公路斗尾支線惠安段、瀋海高速公路惠安段拓寬、福廈鐵路惠安段等基礎設施項目按時序順利推進;青山灣旅遊區一期完成征地,泉州國際遊艇俱樂部完成土地報批工作;達利三期征地已進入土方平整階段;崇武國家中心漁港開工建設。

品牌經濟。出台實施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品牌經濟強縣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實扶持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290萬元及企業外貿出口、市場開拓、創名牌和馳名商標、原產地認證獎勵資金500萬元。組織實施技改項目60個,投入資金6.2億元,獲得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認定3家,獲得市行業技術開發中心、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認定各1家,獲得市級企業技術中心認定2家;達利集團被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品牌農業企業金獎”,申報中國名牌產品複評已入圍;達派箱包、益源鞋業等3家企業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並有10家企業獲得省著名商標,12項產品獲得2007年度省名牌產品。入選了中國商標發展百強縣第42位,惠泉啤酒、達利食品入選2007年中國500強最具價值品牌。

節能減排。實施11家企業節能改造示範項目和12家企業循環經濟示範項目,全年工業企業節約標準煤2.9萬噸,其中百家重點節能企業節約標準煤2.16萬噸。強化污染物減排工作,全年共關停43家小企業,取締和關閉機磚企業7家,縣城日處理4萬噸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完成二氧化硫削減量496噸,削減化學需氧量601.85噸,全面完成市政府下達的任務。狠抓縣長環保目標責任書落實,突出抓好近海水域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工作,14個治理項目按年度計畫完成,累計投入資金9476.5萬元。

城鄉建設。著力構建縣城區、崇武、斗尾、洛秀等四大區域。完成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建設近期規劃、縣城城南新區規劃、崇武古城保護與發展規劃、新霞工業區改造規劃及湄洲灣石化基地惠安生活區規劃。以城南新區3.5平方公里拓展為重點的37個縣城區在建續建項目、中心集鎮區改造及工業園區配套建設項目進展順利。縣城世紀大道南拓延伸、西苑路、南環路等3條城市主幹道建設已基本完工,城西大道工程順利推進,國道324線複線工程前期工作紮實開展,城市空間有效拓展。市政基礎設施投入創歷史之最,投入1200萬元用於城鄉及道路綠化,新增綠化面積55700平方米,完成申報“國家級園林縣城”工作;城南供水公司新鋪設供水主管道15公里,基本滿足沿途鄉鎮、村飲用水和工業園區用水需求;鋪設縣城區污水管網26.1公里,投入835萬元改造梅山垃圾填埋場。全面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城鄉“兩違”清理共依法查處違法建設1268戶、面積近19萬平方米,實施拆除662宗、拆除面積近10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投入科技三項費用2580萬元,實施市級以上科技項目19個,“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順利通過年度考核,榮獲第三批“全國科普示範縣”稱號。全面完成中國小校D級危房改造任務,教育“雙高普九”通過省級驗收。加快推進社會事業重點項目建設,基本建成縣醫院病房大樓,革命烈士紀念館主體工程結構封頂,廣電大廈、婦女兒童與青少年活動中心已完成招投標即將開工。文體工作取得新成績,舞蹈《趕送節》獲“群星大獎(含創作獎)”;成功承辦省第六屆農運會腳踏車載重比賽,組隊參加田徑、象棋項目比賽獲8金9銀7銅,實現歷史性突破;組隊參加市第八屆運動會,取得總錦標第四名的歷史最好成績。廣電“村村通”工作即將完成,數位電視平移工作紮實推進。旅遊事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成為泉州市首個省級“優秀旅遊縣”。全縣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6.82%,出生人口性別比109.89,趨向正常值。啟動國家級食品安全示範縣創建工作,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取得實效。

【中化重油深加工】由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投建,為福建省2007年重點建設項目,選址於福建省湄洲灣石化基地泉惠石化園區內。一期建設500萬噸/年重油深加工及配套碼頭、倉儲物流設施,用地3706畝,總投資177億元,年產各類石化產品超過400萬噸,年銷售收入233億元,年創稅13.59億元;二期擴建至1200萬噸/年煉油,總投資250億元,主要產品為各種成品油、芳烴和聚丙烯等各類石化產品,年銷售收入達433億元,年創稅超過20億元。項目預計2010年投產。

【綠谷台商高科技產業基地】總體規劃10平方公里,近期規劃5.6平方公里。突出以光伏電子和電機電子為主的光伏電子信息產業園和以精密儀器儀表和精密機械製造為主的精密機械產業園兩大產業,擬打造成為“產業突出、布局合理、功能科學、環境優美、無污染”的現代化台資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園區,園區建成後預計可利用台資20億美元,產值200億元以上。目前,首批進駐項目9個,計畫總投資5億美元,主要為太陽能電子、數據通訊、電子導航、監視設備等高新技術產業。

【省級優秀旅遊縣】旖旎的濱海風光、奇特的風俗風情、精湛的雕刻工藝、豐富的名勝古蹟和特色工農業旅遊景觀組成了惠安獨具特色的風景線。旅遊品牌實力雄厚,“惠女風情”被列入福建五大旅遊品牌之一,崇武乍村獲“福建十佳最美鄉村”稱號,科山森林公園獲“泉州十佳中秋賞月點號,赤湖海濱森林公園列入“全省綠色鄉村推薦旅遊線路”。擁有“南方北戴河”之稱的崇武半月灣、“八閩第一金灘”山霞青山灣、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武古城和洛陽橋。全縣有國家4A級旅遊區1個、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2個、省級森林公園3個、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1個以及各類特色景區(點)10多個,有在建和擬建的高星級酒店、旅遊度假項目10多個,初具產業規模。創建“省級優秀旅遊縣”順利通過驗收,成為泉州市首個獲得“優秀旅遊縣”命名的縣(市、區)。

活熊取膽相關背景知識

福建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