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市

漳平市

漳平市為福建省龍巖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位於福建省西南部,北緯24°54′-25°47′,東經117°11′-117°44′。總面積2951.1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27.4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84萬人。通行閩南方言漳平話。

基本信息

漳平市漳平市
漳平市為福建省龍巖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位於福建省西南部,戶籍人口27.4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84萬人。通行閩南方言龍巖話
市人民政府駐菁城街道。全市轄2個街道、8個、6個:菁城街道、桂林街道、新橋鎮、雙洋鎮、永福鎮、溪南鎮、和平鎮、拱橋鎮、象湖鎮、赤水鎮、蘆芝鄉、西元鄉、南洋鄉、官田鄉、吾祠鄉、靈地鄉。

名字來源

漳平又名"菁城"漳平,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獨平”之意。嵌於福建中南,閩南金三角北端,閩西東部。古為汀、漳、泉、延四郡交接處;今為龍巖、漳州、泉州、三明四地市結合部,福建南部內陸咽喉地帶。

歷史

在龍巖市轄區內,歷史上首次建立地方政權是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設定的新羅縣(縣治設在今長汀縣境內),現龍巖市城關古稱苦草鎮,為新羅縣所轄,迄今為止已有1700多年歷史。
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新羅縣治所設在苦草鎮,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新羅縣改稱龍巖縣,大曆四年(公元769年)置長汀縣。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置上杭縣和武平縣。南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置蓮城縣,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改名連城縣。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置漳平縣。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置永定縣。1981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龍巖縣改為龍巖市。1990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漳平縣改為漳平市。1997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龍巖撤地設市,原龍巖地區改設地級市,原縣級龍巖市改設為新羅區。

行政區劃

漳平市漳平行政區劃
市人民政府駐菁城街道。全市轄2個街道、8個鎮、6個鄉:菁城街道、桂林街道、新橋鎮、雙洋鎮、永福鎮、溪南鎮、和平鎮、拱橋鎮、象湖鎮、赤水鎮、蘆芝鄉、西元鄉、南洋鄉、官田鄉、吾祠鄉、靈地鄉。
歷史沿革:
據《漳平縣誌》,漳平縣名因“邑據漳江上流,萬山之中,此為平衍雲。”
明成化七年(1471)析龍巖縣地置漳平縣,歷屬漳州、龍巖直隸州、汀漳道。1929-1934年曾建縣蘇維埃政府。1949年6月21日解放,屬龍巖專區(地區)。1956年寧洋縣撤銷,縣城雙洋等地入屬。1990年撤縣設省轄縣級市。現由龍巖市代管。
1998年,漳平市轄2個街道辦事處、8個鎮、6個鄉,26個居委會、176個村委會
菁城街道 駐菁西,轄8個居委會(東門、南門、北郊、西門、西郊、星政、北門、東橋)、4個村(菁東、菁西、福滿、頂郊)。
桂林街道 駐上桂林,轄7個居委會(城南、上江、高明、上桂林、下桂林、厚福、南美坪)、4個村(黃祠、瑞都、山羊隔、石坂坑)。
新橋鎮 駐新橋,轄2個居委會(和睦、麥園)、23個村(新橋、易坑、西埔、產坑、南豐、秀溪、城口、珍坂、雲墩、雙溪、武陵坑、倉坂、城門、錢坂、高美、產盂、陳坑、逢湖、秀岐頭、白泉、義宅、石碼、坂尾)。
永福鎮 駐福里,轄1個居委會(永福)、27個村(福里、李莊、西山、清源、呂坊、後盂、新坑、龍車、石洪、洪坑、大坂、秋苑、藍田、紫陽、封侯、文星、同春、桂洋、箭竹坪、佳山、和豐、穎水、陳村、元沙、嶺下、適榕、古溪)。
溪南鎮 駐溪南,轄1個居委會(南洲)、16個村(溪南、下林、久鳴、東湖、大山、郎車、官坑、長榮、南柄、上坂、金菊、吾老、前坪、小潭、官林盂、下河)
雙洋鎮 駐城內,轄1個居委會(雙洋)、12個村(城內、城外、東洋、西洋、員當、坑源、溫坑、百種畲、溪口、徐溪、大窯、中村)。
和平鎮 駐和平,轄7個村(和平、和春、春尾、下墘、安靖、東坑、菁坑)。
拱橋鎮 駐拱橋,轄8個村(上界、羅山、下界、拱橋、岩高、高山、隔頂、梧地)。
象湖鎮 駐象湖,轄12個村(象湖、下地、土坑、楊美、灶頭、上德安、長塔、祿前、下德安、寬田、半華、科山)。
赤水鎮 駐赤水,轄1個居委會(樟東)、9個村(赤水、田頭、香寮、嶺兜、大坑、安坑、黃山、羅坑、石寮)。
蘆芝鄉 駐和宅,轄5個居委會(東坑口、蘆芝、大深、洛陽、東郊)、4個村(華寮、月山、圓潭、涵梅)。
西圓鄉 駐可人頭,轄9個村(卓宅、進莊、遂林、基泰、鍾秀、西圓、丁坂、前洋坪、可人頭)。
官田鄉 駐官東,轄12個村(豪山、梅營、梧村、下浙、黃坪、坪山、官東、山貝、石門、官西、和坑、桂東)。
南洋鄉 駐南洋頭,轄9個村(北寮、梧溪、紅林、營□、永興、南洋、黨口、暖洲、利田)
吾祠鄉 駐後隔洋,轄9個村(吾祠、留地洋、彭溪、內林、彭爐、陳地、厚德、北坑場、鳳山)。
靈地鄉 駐靈地,轄11個村(靈地、游山頭、謝畲、謝地、文山、易坪、長垵、京口、西坑、赤坂場、留春)。

2000年,漳平市轄2個街道、8個鎮、6個鄉:菁城街道、桂林街道、新橋鎮、永福鎮、溪南鎮、雙洋鎮、和平鎮、拱橋鎮、象湖鎮、赤水鎮、蘆芝鄉、西元鄉、南洋鄉、官田鄉、吾桐鄉、靈地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264757人,其中:菁城街道40418人、桂林街道23807人、新橋鎮33609人、雙洋鎮11653人、永福鎮42522人、溪南鎮18370人、和平鎮10777人、拱橋鎮8435人、象湖鎮11811人、赤水鎮8352人、蘆芝鄉13133人、西元鄉12328人、南洋鄉7420人、官田鄉8309人、吾祠鄉6295人、靈地鄉7518人

2003年,漳平市轄2個街道、8個鎮、6個鄉:菁城街道、桂林街道、新橋鎮、永福鎮、溪南鎮、雙洋鎮、和平鎮、拱橋鎮、象湖鎮、赤水鎮、蘆芝鄉、西元鄉、南洋鄉、官田鄉、吾祠鄉、靈地鄉。2003年末,戶籍人口27.4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84萬人。

鄉鎮簡介:
菁城街道代碼350881001
轄7個社區:~001_菁東社區、~002_菁西社區、~003_富山社區、~004_頂郊社區、~005_福滿社區、~006_北郊社區、~007_鐵路社區。

桂林街道代碼350881002
轄7個社區、4個村委會:~001_上桂林社區、~002_下桂林社區、~003_高明社區、~004_後福社區、~005_南美社區、~006_上江社區、~007_城南社區、~201_黃祠村、~202_瑞都村、~203_山羊隔村、~204_石坂坑村。

新橋鎮代碼350881100
轄2個居委會、23個村委會:~001_和睦居委會、~002_麥元居委會、~201_新橋村、~202_易坑村、~203_西埔村、~204_產坑村、~205_南豐村、~206_秀溪村、~207_城口村、~208_珍坂村、~209_義宅村、~210_雙溪村、~211_武陵坑村、~212_錢坂村、~213_城門村、~214_高美村、~215_產盂村、~216_陳坑村、~217_坂尾村、~218_石碼村、~219_秀岐頭村、~220_雲墩村、~221_倉坂村、~222_白泉村、~223_逢湖村。

雙洋鎮代碼350881101
轄1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001_城廂居委會、~201_城內村、~202_城外村、~203_西洋村、~204_東洋村、~205_元當村、~206_徐溪村、~207_坑源村、~208_溫坑村、~209_百種畲村、~210_溪口村、~211_大瑤村、~212_中村村。

永福鎮代碼350881102
轄1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001_永福居委會、~201_福里村、~202_李莊村、~203_西山村、~204_清源村、~205_呂坊村、~206_後盂村、~207_新坑村、~208_龍車村、~209_石洪村、~210_洪坑村、~211_大坂村、~212_秋宛村、~2213_南田村、~214_紫陽村、~215_封侯村、~216_文星村、~217_同春村、~218_桂洋村、~219_箭竹村、~220_佳山村、~221_和豐村、~222_穎水村、~223_陳村村、~224_元沙村、~225_嶺下村、~226_石榕村、~227_古溪村。

溪南鎮代碼350881103
轄1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001_南洲居委會、~201_溪南村、~202_下河村、~203_下林村、~204_久鳴村、~205_東湖村、~206_大山村、~207_朗車村、~208_官坑村、~209_長榮村、~210_南柄村、~211_上坂村、~212_金菊村、~213_吾老村、~214_前坪村、~215_小潭村、~216_官林盂村、~217_寶山村。

和平鎮代碼350881104
轄7個村委會:~201_和平村、~202_和春村、~203_春尾村、~204_下乾村、~205_安靖村、~206_東坑村、~207_菁坑村。

拱橋鎮代碼350881105
轄8個村委會:~201_上界村、~202_羅山村、~203_下界村、~204_拱橋村、~205_岩高村、~206_高山村、~207_隔頂村、~208_梧地村。

象湖鎮代碼350881106
轄13個村委會:~201_象湖村、~202_長塔村、~203_龍門村、~204_科山村、~205_寬田村、~206_下地村、~207_祿前村、~208_半華村、~209_土坑村、~210_灶頭村、~211_上德安村、~212_楊美村、~213_下德安村。

赤水鎮代碼350881107
轄1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001_樟東居委會、~201_赤水村、~202_田頭村、~203_香寮村、~204_嶺兜村、~205_大坑村、~206_安坑村、~207_羅坑村、~208_黃山村、~209_石寮村。

蘆芝鄉代碼350881200
轄5個居委會、4個村委會:~001_蘆芝居委會、~002_東坑口居委會、~003_東郊居委會、~201_華寮村、~202_月山村、~203_圓潭村、~204_涵梅村、~004_大深居委會、~005_洛陽居委會。

西園鄉代碼350881201
轄9個村委會:~201_卓宅村、~202_遂林村、~203_進莊村、~204_基太村、~205_鍾秀村、~206_可人頭村、~207_西園村、~208_丁坂村、~209_前洋坪村。

南洋鄉代碼350881202
轄9個村委會:~201_北寮村、~202_梧溪村、~203_紅林村、~204_營侖村、~205_永興村、~206_南洋村、~207_黨口村、~208_利田村、~209_暖洲村。

官田鄉代碼350881203
轄12個村委會:~201_豪山村、~202_梅營村、~203_梧村村、~204_下浙村、~205_黃坪村、~206_坪山村、~207_官東村、~208_山貝村、~209_石門村、~210_官西村、~211_和坑村、~212_桂東村。

吾祠鄉代碼350881204
轄9個村委會:~01_吾祠村、~202_留地洋村、~203_彭溪村、~204_內林村、~205_彭爐村、~206_陳地村、~207_厚德村、~208_北坑場村、~209_鳳山村。

靈地鄉代碼350881205
轄11個村委會:~201_靈地村、~202_留春村、~203_游山頭村、~204_謝畲村、~205_謝地村、~206_文山村、~207_易坪村、~208_長安村、~209_京口村、~210_西坑村、~211_赤坂場村

地理

漳平市位於福建省西南部,北緯24°54"-25°47",東經117°11"-117°44"。面積2951.1平方千米。轄2街道辦事處、8鎮、6鄉。人口27.42萬。通行閩南方言龍巖話

人口

人口27.3萬,主要為河洛裔閩南人口,亦有部分客屬。河洛即黃河、洛水兩流域,皆在今河南省境內,閩南人自河洛移入,因此閩南人亦稱為河洛人。根據黃瀚所作的田野調查,漳平目前約有客家人口5000人,占全市人口的1.8%,他們的祖先來自閩西和廣東梅州客家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客家語言、生活習俗等,猶如一個個“方言島”,分布在雙洋、南洋、官田、赤水四個鄉鎮。此外,還有數量不少在漳平工作學習的客家人。

經濟

漳平市漳平市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五年來,漳平緊緊把握各種發展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大膽探索山區開放型區域經濟發展路子,認真組織實施"發揮優勢、聯動開發、持續發展、建設強市"的開放型區域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戰略,圍繞經濟建設中心,以改革為動力,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以交通帶流通,紮實推進兩個文明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綜合經濟實力位居龍巖市第二位,主要人均國民經濟指標居全省中上游水平。1998年被列為福建省可持續發展綜合實驗區,並由省科委推薦申報國家級實驗區,同年還被省政府列入"全省生態農業試點縣(市)";1999年6月,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目前,漳平已初步形成擁有建材、化工、礦產電力機械造紙、森工、食品、冶金、輕紡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花卉、烤菸、反季節蔬菜、食用菌、三元雜交鴨、鰻、鱉、中華毛蟹等高優農業產業快速發展,永福台資農業開發區初具規模,成功地引進了芥末、高山雪梨、珍珠西紅柿、美國綠花菜等稀有品種,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以構建九龍江沿岸文明城市為目標的舊城改造與新區開發全面、快速、協調推進,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建成區面積由原先的2.5平方公里擴大到5.5平方公里。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方興未艾,現已創辦三資企業69家,總投資1.78億美元。漳平已成為國內外實業家、企業家競相投資開發的寶地。

為加快發展步伐,我們將以解放思想、創新體制、強化服務為先導,致力於改進最佳化三大環境:一是開發開放、靈活優惠的政策環境。在全力抓好已有政策落實的同時,制訂出台了涉及土地、財稅、水電、人才、技術等優惠政策。二是機制健全、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成立企業辦證、收費、投訴等四個服務中心,為境內外客商提供一條龍服務,逐步構建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運行機制。三是設施完善、功能完備的投資環境。著力改善水、電、路、通信、食宿游等基礎設施和市政配套工程,重點抓好縣鄉公路、城區與附城街道(道路)、永(安)--漳(平)公路等交通建設和富山工業開發區總體配套設施建設,加大城鎮綠化美化和環境整治力度,完善城市功能,在更大範圍內最佳化投資硬環境。同時,全力抓好項目開發、儲備、發布與落實,每年分4-5期推出100個以上市場前景廣闊、技術含量高、效益好的招商引資項目,築巢引鳳,借船出海,大力培植混合型、外向型經濟,並重點抓好工業"兩廊六區"和農業"兩帶六區"的規劃開發與建設,促進漳平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快速發展。

工業:漳平新興工業城市,工業森工煤炭電力建材化工機械紡織造紙冶金食品加工等門類。傳統名產菁城青絲竹籃、永福藤椅。鷹廈、漳龍、漳泉3鐵路境內總長116.5千米,設11站,漳平火車站為樞紐編組站。公路以省道103、208、306線為主幹,通車701.2米。水運通航344千米(行船放排)。

電力通訊

電力企業飛速發展,電力充裕穩定,其中有位居我省火電企業第三位的漳平電廠和星羅棋布的水電站,水電站點星羅棋布,現有總裝機容量45.6萬千瓦,年發電27億千瓦時,是福建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可充分保證本市乃至閩西南部分地區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已建成程控電話無線自動尋呼行動電話、電報自動化解碼、彩色可視電話會議等通信傳輸系統,3.8萬門程控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地,城鄉電話10部/百人,其中城區34部/百人,平均1.34部/戶,居全國城市前列;行政村通話率達96%,居全省領先地位;全市各鄉鎮均已建立移動數字基站,目前全市移動數字基站有22個,模擬基站7個,行動電話用戶發展到9800戶,達3.6部/百人,覆蓋面達95%;網際網路用戶已有700多戶。

交通

公路

漳平境內多山,明清及至民國,陸路交通閉塞。民國時期雖多次籌建公路,僅成幾段路基,因經費缺乏或被貪污而告停。竹木、紙、茶等土產品外運和食鹽、布匹、海產品的輸進,主要靠九龍江及其支流運送,不通舟楫的山區,以人力挑運為主。
1955年興修漳平至龍巖公路,次年通車。1957年修通漳平至永福公路。1958年漳平市各鄉(鎮)掀起修路熱潮,縣鄉簡易公路初具規模。1963年省道福三線橫穿中部。此後縣鄉公路不斷延伸,專用公路也開始修建。1973年省道圍禾線橫穿南部,境內通車裡程達534公里,實現所有鄉鎮和半數行政村通公路。1978年後按工程技術標準修建新路,改造舊路,線路迅速擴展,質量普遍提高。至1990年漳平市公路通車裡程達1144.5公里,其中等級公路566公里,瀝青油路126.5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8.5公里,96%的行政村已通公路,居全地區之首。省道嶺和線縱貫南北,福三線和圍禾線橫穿東西,並向各鄉(鎮)輻射,形成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
莆永高速公路是福建莆田至永定高速公路的簡稱,是海西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途經漳平市溪南,和平,西園漳平段設溪南、西園互通。於2012年9月28日,莆永高速公路漳平到龍巖段正式通車
漳永高速公路龍巖段起點位於漳平市官田,經桂林、蘆芝、和平、新橋,終於漳平市與永安市交界處。全長約80.83公里,投資估算約為76億元。項目採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路基寬度24.5米,設計速度80km/h,路面採用瀝青混凝土路面,設計荷載公路-Ⅰ級。龍巖境內設定漳平南、新橋、和平樞紐等3處互通式立交。預計2015年

鐵路

1957年鷹廈鐵路貫通漳平南北。1961年漳龍鐵路開通至龍巖,次年漳泉鐵路通車至大深,後延伸到安溪劍斗。1990年境內鐵路通車裡程120.9公里,約為全省的十分之一。其中正線109公里,專用線11.9公里。線路穿越5個鄉鎮,沿線共設11個車站。其中漳平站由原9股道擴建為22股道,升為二等編組站,成為閩西南鐵路交通樞紐站,擔負著閩西南及粵東、贛南部分縣市的旅客集散和貨物中轉任務。自1988年鷹廈線電氣化工程永安至漳平段開通後,客貨綜合運力較前提高一倍以上。1990年境內各站貨物發運量91.94萬噸,到達量69.61萬噸,分別比1976年增長25%和30%。客運量72.39萬人次,比1978年增長74%。漳平站日運貨物列車24對,旅客列車8.5對。全年裝卸貨物18404車皮,比1978年淨增11096車皮,增長1.5倍。
南三龍鐵路於2013年12月10日,南三龍鐵路擴能工程全線開工建設。南三龍鐵路總工期4年,預計於2017年底完工。南三龍鐵路從在建的合福鐵路南平北站引出,經沙縣、三明、永安、漳平,至漳龍鐵路引入龍巖。漳平設雙洋站、漳平西站。
內河航運自60年代後逐漸為陸路運輸所取代,1990年剩有民船257隻,多為農用運輸。
新中國建立41年來,漳平已成為閩西南交通重鎮,為發展漳平和閩西南經濟起著重要作用。但仍有7個行政村未通公路,縣鄉公路等級標準不高,盤山險道多,抗災能力差,運輸能力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漳平經濟的發展。

教育

漳平在北宋時已有少數鄉村開辦私塾。建縣時開辦縣學,私塾、書院隨之漸增。及清,漳平市有書院13所,較大鄉村辦有社學、義學,私塾遍及城鄉。但因交通閉塞,經濟落後,文風不盛,中式者不多。
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封建儒學漸為新學所替代。辛亥革命後,改學堂為學校,文理兼學,科學漸興。1923年(民國12年)始辦國中。1926年(民國15年)始辦初級職業學校,幼兒教育開始萌芽。其時,地方不寧,民生凋敝,教育事業發展緩慢,且多數學校時辦時停。直至新中國建立前夕,漳平市僅有國中2所,國小43所,幼稚園1所,共有在校學生(含幼兒)5489人,教職員149人。在漳平市人口中,國中以上文化者僅占2.6%,國小程度占21.6%,文盲、半文盲高達75.8%。
新中國建立初期,學校貫徹向工農開門的方針,在發展全日制學校的同時,普遍興辦冬學、民校,掀起掃除文盲熱潮,並創辦幹部、職工業餘學校。到1957年,國小校數和在校學生數,分別比1949年秋增長3.26倍和3.3倍,中學在校學生數增長1.95倍。其中高中有學生217人。
1958年“大躍進”開始後,脫離實際,盲目辦學,至1960年新辦中國小35所,206個教學班,教師淨增297人。加上重社會勞動,輕課堂教學,教育質量下降。1962年,經整頓,壓縮全日制學校38所共410個教學班。裁減教學水平低的教師521人,使中國小教師合格率分別由1960年的14%和30%,提高到1962年的64.4%和61.36%。接著,貫徹全日制中國小暫行工作條例,加強課堂教學和政治思想教育。同時,推行“兩種教育制度”,創辦一批工讀、耕讀學校。教育事業得到健康、穩步發展。
“文化大革命”初期,學校“停課鬧革命”,開展“大批判”,學校領導和許多教師受批鬥,部分校舍被占用,設備遭破壞,工讀、耕讀學校被停辦。1968年,中國小複課後,派工人宣傳隊和貧下中農代表進駐,領導和管理學校。在教師奇缺、設施不全的情況下,盲目發展中學,要求國小辦國中,國中辦高中,教師被層層拔高使用。至1976年,完全中學由1所增至19所,有59所國小附設有國中班。在校中學生由1222人劇增至10271人,增長7.4倍。出現數量劇增,質量劇降的嚴重情況。
1978年後,經撥亂反正,各級政府重視教育,倡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不斷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和物質待遇。同時,採取措施,縮減高中,充實國中,調整國小附設國中班,有計畫地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縣、鄉、村分級管理體制,調整中學教育結構,開辦中等職業教育。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端正辦學思想,加強現代化教育、教學理論學習,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在增加教育撥款的同時,大力倡導集資辦學。1981~1990年間,縣財政共撥教育經費5250.5萬元,為前30年總和的2.92倍。社會集資2918.64萬元,占同期財政撥款的55.59%。被省、地評為集資辦學先進縣。10年間,新建擴建校舍5.7萬平方米,有效地改善了辦學條件,提高了教師的物質待遇。1985年,經地區驗收,以一類標準提前兩年實現普及國小教育;少青壯年無盲率達92.14%,宣布為基本無文盲縣;1989年6周歲幼兒入園率達98.8%,位居全省前列,被省評為幼兒教育先進縣。
1990年,漳平市有普通中學22所,225個教學班,在校生10093人,比1949年秋增長28.7倍;職業中學3所18個教學班,在校生674人;中專2所5個教學班,在校生364人;國小444所1355個教學班,在校生28866人,比1949年秋增長11倍;幼稚園115所344個班,在園幼兒9578人,比1949年增長227倍。各類成人教育也得到相應發展。

旅遊

漳平市是閩南金三角的“後花園”。境內交通便捷,區位條件良好;自然資源豐富,人文景觀眾多。源遠流長的多元文化積澱,創造了豐富多樣的區域旅遊文化特色。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服務設施和旅遊環境的逐步最佳化,可為遊客提供舒適安全和富有地方情趣的優質服務。

漳平市九龍江景區
九龍江景區:漳平是九龍江源流匯聚之地,江面開闊,水量富足。兩岸高樓林立,街街縱橫,綠竹蒼翠,古榕如幄。各種服務設施集中,旅遊產品豐富。遊客可觀賞九龍江兩岸的旖旎景色,也可以泛舟江上,滿足親近大自然的天性。
城區景區:江邊的棒子洲公園,有成片三百多年以上的香植樹林和山毛樣樹林。修復一新的古塔“振文塔”和兒童樂園等休閒設施。城西的高明寺山,有年代久遠的高明寺,拾級而上,可以縱覽城區全景。城南的棋龍山,林幽樹密,是度假休閒的好去處。
郊區景區:城南郊外有仙鶴潭瀑布,山清水秀,極富田園風味。北郊外有石鼓名山,圓石如鼓,尚有始建於元代的通真殿。此外尚有梅水坑溫泉山莊等旅遊勝地。縣城距省級風景區龍崆洞,只有26公里路程。
天台山國家森林公園景觀:位於漳平市北部。永(安)一一漳(平)公路貫穿全境,北可以與閩中景區相承接。2004年11月被批准設立國家森林公園。包含如下景區:
馬山、紫雲洞山景區:馬山是閩江支流沙溪與九龍江源流寧洋溪的分水嶺,與永安市毗鄰。馬山景區峰巒疊幢,高山環峙。山上古木蒼鬱,終年雲霧飄繞,景色宜人。明代大旅遊家徐霞客曾經步行路過,並在《徐霞客遊記》中作了精彩描述。與馬山相連的紫雲洞山,海拔1634米,山勢高峻,樹蔥籠,雲海涌動,有明代農民起義軍鄧茂七的古營寨,有成片野生杜鵲林和各類珍貴的動植物品種。
寧洋古城景區:雙洋鎮是原寧洋古縣的縣城所在地,寧洋縣建於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1956年8月,撤銷建制。2003年,雙洋鎮被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古鎮。古城碧水縈繞,風光旖旎,文化古蹟眾多。城東麟山上有古塔“圓覺塔”,登塔可以縱覽雙洋全景;有烈士紀念碑,巍峨偉岸,綠柏掩映,與古塔交相輝映。墟鎮有雙溪匯流,有化龍、青雲、太平、登瀛等數座古橋亭,均始建於明清時期,木構橋廊,瓦蓋翹檐,風格古樸典雅。城內有建築年代久遠的文廟、關岳廟、天后宮等古廟宇和保存良好的古祠堂、古巷、古井、古民居等70多處,建築古拙,雕琢精細,極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天台山景區:山邊的嶺兜村溪流清澈,景色秀麗。村中有成片古棒、翠竹和梅林:有穿雲洞和鐘鼓洞等石灰岩溶洞群。穿雲洞口石壁陡峭,有明代摩崖石刻“風翔千仞”四個大字,洞內鐘乳石密布,形態各異,似荷花似飛禽走獸似盤足觀音,栩栩如生,令人讚嘆。山下的香案村是明初著名航海家王景弘的故里。村口有始建於唐朝的石拱橋香山橋,橋頭有“王景弘故里”標誌碑,為原省政協主席游德馨所題寫。村子西北部的天台山,是國家森林公園的核心景區。山上有龍潭石窟、飛瀑、古圓拱橋、丁香樹林、古驛道、古庵天台寺和建於宋代的舍利塔等。
九鵬溪景區:沿寧洋溪南下,兩邊雜木樹林繁茂,是極好的森林旅遊景區。明崇楨元年(l628年)及三年,徐霞客兩次從永安縣境前往漳州,乘木船泛流而下。經歷了寧洋溪的三處險灘,驚嘆“寧洋之溪,懸流迅急,十倍建溪”,並得出“程愈迫,則流愈急”的科學論斷。如今,時光流逝,別有一番風景。在南洋鄉境內的九鵬溪水電站庫區已經被闢為旅遊區,新建了“九鵬溪旅遊風景區”。集觀光、休閒、娛樂、度假等多功能為一體。以水庫景觀為主體,融合奇山、秀水、珍禽(鴛鴦)、人文等特色景觀。遊人可以在“水上茶鄉”品若,也可以乘坐遊艇在溪流上遊覽,觀看沿岸鯤鵬展翅、鴛鴦戲水、石壁飛瀑、茶園飄香等景色。
三、“三鄉”文化景觀
花鄉景觀:漳平是我國花卉生產基地之一,栽培花卉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盛產蘭花、瑞香、茶花、杜鵲和鐵樹等,產品暢銷海內外。漳平於2000年被國家林業局、中國花卉協會命名為“中國花木之鄉”,永福鎮為“中國杜鵲花之鄉”。在漳平城區和永福鎮,隨處可以看見一處處花圃,被譽為十里花街。並有各種以花為題的民俗民情活動。永福鎮還有毓秀塔、媽祖廟惠寧古橋、長春樓、太平天國布告、鰲頭北宋瓷窯遺址等文物勝跡。
畫鄉景觀:漳平民間有優秀的人文資源。融鄉土昧、民俗昧、裝飾昧、現代昧於一體的民間繪畫,是優秀傳統文化與優美自然環境相結合的產物,獨具地方特色。其藝術作品多次在全國展覽中獲獎,並遠播海內外。其中猶以新橋鎮的農民畫最富代表性,藝苑新秀,層出不窮;1989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繪畫之鄉”。新橋鎮有碧靈峰、嘉應廟、虎符殿、龍津潭等旅遊勝地。古樸渾厚的民間繪畫作品,成為獨具特色的旅遊產品。
茶鄉景觀:漳平境內茶山連綿,茶園疊翠,盛產水仙茶。山嵐雲煙霧氣水質,滋潤了純天然的水仙茶葉。水仙茶採用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精工製作,茶湯蜜黃芬芳,滋味甘醇爽潤。在國內多次獲農業博覽會等項金獎。南洋鄉和雙洋鎮是有名的茶鄉,特產水仙茶餅,俗稱為“紙包茶”,創製至今己有百餘年歷史。水仙茶餅的獨特製作工藝和包裝方式,使之成為享譽四方的福建名茶之一。茶鄉的茶園風采、多姿的民俗風情和高雅的茶藝文化活動,受到四方遊客的歡迎。

特產

漳平市漳平筍乾
漳平筍乾:俗稱"閩筍",色澤金黃,呈半透明狀,片寬節短,肉厚嫩脆,暢銷國內外。很早以來,"閩筍"就被列為十番素物、百味山珍。傳統烹調技術中,閩是久負盛名的佐料。

漳平明姜:明姜是漳平名產。它是用薑片和糖加工製成的蜜餞,從清乾隆年間始產,至今也有200多年的歷史了。據說18世紀末,英國女王品嘗了許多國家蜜餞薑片後,認為中國漳平明姜品質最佳,從此,明姜打進英國等國際市場。
明姜原產於漳平城郊烏坑一帶。這裡多為沙壤土,質地疏鬆,土層深厚,地勢陰濕,易於排水,有利於生薑生長。所以,該地生產的生薑根莖肥大、產量高、品質好。製作時一般在白露前後採掘姜頭,先洗姜去皮切片、浸泡於米水,後加白糖、晾曬。漳平明姜雪白透明,清甜微辣,脆嫩可口。既可作高級茶點,又可藥用,它有暖胃鎮吐、潤肺止咳、化痰、散寒等作用,因此,深得民眾喜愛,旅居海外的華僑和港澳同胞還把它當作饋贈親友的禮品。

漳平市水仙茶餅
水仙茶餅:漳平水仙茶餅原產於漳平市雙洋鎮中村,後發展到漳平市各地。水仙茶餅,又名“紙包茶”,系用水仙品種茶樹鮮葉,按閩北水仙加工工藝並經木模壓造而成的一種方餅形的烏龍茶
漳平水仙茶餅品質特徵:外形見方扁平,色澤烏褐油潤,湯色深褐似茶油,滋味醇厚,香氣清高,葉底黃亮顯紅邊。

人物

王景弘的故里,王景弘與鄭和同舟共濟完成七下西洋的偉大壯舉,在鄭和逝後又奉命獨自率領船隊完成八下西洋,他成為我國航海史上與鄭和齊名的傑出航海家、外交家。
陳性初原名慶善,字嘉祥。1871年出生於漳平,1902年赴荷屬東印度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受孫中山革命思想影響,創立華僑智育會作為宣傳革命的活動陣地,辛亥革命勝利後,募款支援孫中山領導的新政權。他身居海外,心繫中華,發起組織會館,創辦《工商日報》,倡導興學,開發民智,熱心公益事業,畢生為華僑與當地勞苦大眾服務。抗日戰爭爆發後,懷著“請纓有志願從戎,余心愛國貫始終”的激情,竭力為支援祖國抗戰而操勞奔波,成為著名愛國僑領之一。1939年夏,68歲的陳性初毅然回國行慰勞抗日將士事宜,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昆明。
陳開路(1912-7~2003-6-2),原名陳光照,漳平市西園鄉前洋坪村人。1929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2月,轉為中共黨員。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三縱隊特務連勤務員、紅十二軍六八八團戰士、紅一軍團一師三團機槍連班長、排長、紅一軍團二團連長。曾進中央特科學校第五期學習。參加過中央蘇區第一至五次反"圍剿"戰爭和長征。在1933年8月的溫坊戰鬥中,勇敢殺敵,在全團大會上受表揚。在1935年9月的直羅鎮戰鬥中,因作戰有方,受軍團首長表揚。1936年3月,率領全連苦練軍事技能,在全師政治軍事競賽中獲得練兵優勝旗。到達陝北後,入紅軍大學一期學習。後任紅一軍團一師十三團團長。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紅一軍團獨立團二營營長、挺進軍十一支隊六團參謀長、晉察冀五分區二十六團副團長、晉察冀四分區二十六團團長、晉察冀獨立旅副旅長等職務。參加了平型關、百團大戰和平漢線等戰役戰鬥。在平型關戰鬥中,他頭部負傷仍率領部隊與日軍搏鬥。1942年,在東寺戰鬥中,他右鎖骨被彈片打斷,傷勢稍愈後又投入坪山、會舌戰鬥,取得勝利,繳獲日軍山炮一門、機槍3挺,受到華北軍區嘉獎。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察冀獨立旅副旅長、補充兵團一旅旅長、四野補訓四師師長等職務,參加了鞏固東北、進軍關內、解放華北和平津戰役以及解放漢口、廣東等戰役戰鬥。新中國成立後,歷任空軍十八師第一任師長、廣東省公安總隊司令員、廣西容縣軍分區司令員和廣西軍區副司令員。曾當選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五屆人大代表,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三、四屆區委常委,為廣西社會主義建設和繁榮發展,嘔心瀝血,作出了積極貢獻。1980年10月離休。
陳開路於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0年6月晉升為大校軍銜,1988年被授予二級紅星功勳章。2003年6月2日,在廣州逝世,享年90歲。
易鴻杉(1976-3~1994-3-13),漳平市溪南鎮下林村人。1994年3月13日,為搶救意外落水的兩位村民,英勇獻身
近代的鄭超麟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在早年赴法學習時與鄧小平同志成為室友,之後與鄧小平有關的許多記錄都是通過他的回憶編寫而成的。他一生中寫過很多文章、書籍,還翻譯過蘇聯的共產主義著作,其中《共產主義ABC》對鄧小平產生過很大影響。此外,漳平還有“開一邑文教之先”的劉棠、著名理學家曾汝檀﹑陳祖康等知名歷史人物。

福建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