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園鄉

西園鄉

西園鄉位於雲南,是雲南省的一個非常富裕的小鎮。

基本信息

行政轄區

西園鄉下轄村:卓宅村、遂林村、進莊村、基泰村鍾秀村、可人頭村、西園村、丁坂村、前洋坪村。

歷史沿革

建制

古時井(樓門)北低洼地帶均系湖澤,水頭、羅漢兩山之間是一片大湖澤。在水頭山和羅漢山的山麓,有少數移民在此開墾田園賴以生息,遂聚為村落。水頭山麓在湖澤之東稱“東園”,羅漢山麓在湖澤之西,稱“西園”。現在還有“東園興、西園敗,西園興、東園敗”之說。“東園”原住址在目前鐵路桂山新村的地區,該地區未建新村前系荒蕪之地。傳說,古時有一次兵亂,散兵游勇經過東園,東園的居民均被殺戮,無一倖免。而西園為濃霧所罩,未被發現,因而倖免。自此,在此地名中只有西園而無東園了。
清代,西園村原系侯官縣四十一都八座鄉高遷里管轄,當時西園村有龍台境崎山東境之稱。民國時,閩縣和侯官縣合併為間侯縣,西園村屬閩侯縣第五區管轄。民國20年(1931年)左右,第五區曾設羅峰聯保處,河尾、湯邊、樹兜、紅牆、三頭角、斗門、湖塍、洋下、中亭、琴亭、思兒亭、茶園、盤石、郭前、西園、鳳山等村均屬羅峰保聯處管轄,當時西園村加上附近真珠谷、中亭、鳳山、珠籠等自然村分為四個保。真珠谷、坑頭、樓鋪等自然村為一個保;大池前、庵民頭一個保,蝙蝠街、長詳弄等為一個保,庵頭、珠籠、鳳山、中亭為一個保,有上、中、下保之稱。隨後曾改作有編號碼之命名(如九十一保等等)。民國25-26年(1936—1937年),聯保處撤消,改為第五區羅峰辦事處,辦公地點設在西園大王境內。民國27-28年(1938-1939年),羅峰辦事處又撤消,改為第五區羅峰鄉,保的範圍也擴大,即現有的西園村為一個保。民國33年(1944年)閩侯縣改為林森縣。35年(1946年)林森縣撤區,直接轄28個鄉、鎮。西園村仍屬羅峰縣管轄。1948年林森縣轄41個鄉鎮,西園則屬平遠鄉。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成立西園鄉,管轄琴亭、茶園、盤石、郭前、西園、桂山、後山、澗田、鳳亭(即鳳山、中亭)等九個村。屬福州市洪山區。西園鄉鄉長李超群。成立農會前,各村仍由保長負責一般事務。1951年西園鄉長改由陳政潮擔任。同年西園成立農會,接管權力。主任陳君政。1958年3月洪山區改為新店區,屬福州郊區辦事處管轄,當時鄉的範圍也縮小,原西園鄉改為兩個鄉(西園鄉、盤石鄉)。鄉長吳運速。西園鄉農會主任陳銀俤。1954年西園鄉又縮小為兩個鄉(即西園鄉、桂厚鄉)西園鄉鄉長吳大傑。1956年西園鄉併入溫泉鄉,鄉長五永生。同年西園全村聯合成立西園農業高級合作社,社長倪雪珠,管理全村事務及生產事宜。1958年公社化,郊區成立人民公社。新店區改為新店分社。西園改為大隊,直屬新店分社。1956年,西園建立中共組織,王天華、鄭大琛先後擔任過西園大隊書記,隨後大隊中共支部書記為倪雪珠,大隊長為潘瑞珍,西園全村為5個生產隊,以編號命名。即第一生產隊至第五生產隊。庵頭自然村為第一生產隊;蝙蝠街(翰墨林)、長詳弄一帶為第二生產隊;大池前、庵民頭為第三生產隊;樓鋪為第四生產隊;坑頭為第五個生產隊。1959年成立溫泉公社,西園大隊屬溫泉公社管轄。1962年後,西園大隊下分為11個生產隊,即第一生產隊分為建新、建民等生產隊,原第二生產隊分為東風、東升等生產隊,原第三生產隊分為五星、紅星等生產隊,原第四生產隊分為群益、群力等生產隊,原第五生產隊分為民新、民富、民強等生產隊。另有耕山隊、畜牧場等專業隊。1969年11月溫泉公社撤銷。西園、澗田、桂山、後山等各大隊合併成立東風大隊,大隊總支書記洪傳珠。西園連隊,分支書記為潘瑞珍,連隊長吳木蘭。11個生產隊並為5個生產小組。1977年東風大隊撤銷,西園又恢復原建制,劃歸新店公社管轄。大隊支部書記為潘瑞珍,大隊長吳木蘭。下設8個生產隊,把原第一第二和第五生產隊分為兩個生產隊。1984年,新店公社改為新店鄉人民政府。1985年,西園大隊改為村建制,成立村民委員會,村支部書記王南生,村主任吳大銓。1986年村主任是余美珍。1987年,村支部書記改為吳大明擔任,王成良代理村主任。1989年村委會分5個選區產生5個委員,為王成良、鄭梅英、吳妹哥、陳巧如、陳心根等5個,經選舉王成良升任村主任。村支部書記仍由吳大明擔任。1992年,新店鄉改為鎮,西園仍屬新店鎮管轄。
1994年西園村黨政又進行換屆選舉。6月間中共西園黨支部換屆選舉,支部書記改由王成良擔任。8月間村委會進行換屆選舉,仍由王成良兼任村主任,副主任由吳蘭娟擔任,還有吳妹哥、鄭梅英、陳居春擔任委員。1996年經鎮黨委批准西園村成立黨總支、下設鋁材廠、村委、企業三個支部,村主任王成良為總支書記兼鋁材廠支部書記,副主任吳蘭娟兼村委支部書記,鄭梅英為企業支部書記。1995年底,福州市郊區撤消,另成立晉安區,西園村屬晉安區新店鎮管轄。

姓氏

西園村,在“衣冠南渡”(公元308年)前,雖有住民,但不得其詳。據侯官志記載,唐末有吳文欽者,香河南省固始縣隨王氏入閩,卜居井關外西園村,到清末傳二十五世。相傳,陳伯倫亦自河南省固始縣隨王氏入閩,與吳文欽先後卜居西園村。陳氏始祖“伯倫公”“夔公”到清末也傳至二十餘世。清末,西園村以陳、吳姓最多,約占總數90%。王、高兩戶亦約有三十餘戶,占全村總數10%。個別有潘、廖等姓氏。吳氏始祖“文欽公”傳至十四世後,其族序行第句法,正副各十六個字是:
治建中和朝興泰運學傳孔孟仕慶聯
元亨利貞其道至大忠良孝友乃功則昌
現已傳至二十八世。附近後山、中亭、桂山等村有吳姓者亦多是吳氏宗族。據說,閩清、倉山區城門、螺洲等地,亦有西園吳氏宗族繁衍聚居。陳氏始祖“伯倫公”、“夔公”兩支,傳至二十餘世後,一支族序(輩份)是:
起若為官,心存君國;居亦求道,志在聖賢。
附加冠號為:
家庭開泰,長發其詳;宗祖貽謀,在啟爾宇。
一支族序(輩份)是:
孝友家庭政,文章邦國光。
兩支族序現已傳三十六世。附近中亭、鳳山、雞尾山、泉塘等村有陳姓者亦多是西園陳氏宗族。至於北峰鵝鼻嶺、長樂、閩清等地亦有西園陳氏宗族繁衍聚居。西園王氏據說乃是開閩王王審知之後裔,至於王氏何時卜居西園,其西園始祖何人,不得其詳。近代西園王氏其族序(輩份)是:端、永、金、玉、成、華…西園高氏源於山東渤海,其始祖高良器“唐元和間任長樂縣尉,遂家焉。”傳十餘氏後,有一支由長樂龍門遷來西園、泉頭等地。現泉頭村還有高氏宗祠。近代高氏其族序(輩份)為:兆、基、欽、子、德…
1900年西園村戶籍資料統計,吳氏有149戶,陳氏有177戶,王氏有22戶,高氏有16戶,還有潘、李、林、張、馬、廖等26個姓氏計32戶。吳、陳兩姓占總數436戶的80%。姓氏繁多的原因,由於近氏西園村女子出嫁後,有部份與其夫在西園村定居落戶,其子孫隨夫姓的緣故。據1900年全國人口第四次普查資料,常住西園村總戶為564戶,總人口2244人(其中男1110人,女1134人)。1992年後,有外地民眾幾十戶在西園村建房,還有外來人口千餘人在西園村租房居住的均不計在內。

自然村

庵民頭
庵民頭位於祠堂山東側背後,該地與大池前房屋連結在一起,但大池前是朝南座北,它是朝北座南。庵民頭只有十多戶住民,絕大部分是吳姓。男多外出做工。現有四、五戶已在原村委會大樓附近另蓋新房居住。1994年後,在該地北面原俗稱“五廟”田地上陸續蓋起十餘座3至5層磚混結構的新居。據傳,昔時在祠堂山東側有一小庵,故名為庵民頭,與大池前居民群統稱為第三地區。
庵頭
庵頭位於從鐵路道口與東風公路連線的路口處,為最先進入西園的一群村落,在高秋大榕樹下,座北朝南,東與長詳弄、蝙蝠街(翰墨林)連線在一起。從前高伙小山腳下有一座庵(庵址即現稱的“破厝埕”,此庵早已湮沒),因此名為庵頭。現房屋大部份是土木結構。原房屋後面小山上有棵幾百年歷史的大榕樹,俗稱“大松樹”,在70年代末,被雷擊傷未加修復,被人砍伐殆盡。1989年在東風公路旁建有共基共牆、天至地式的10座磚混結構的第一地區新村,提供了38戶人家在此居住。並在原第一隊谷埕上也建起4座磚混結構的新居。於1993年在原石塔附近的田地上建起有6座100單元磚混結構的鳳山新村。此處前近田又緊靠白蓮浦,所以以前有二、三戶養鴨戶在此居住。農貿市場和道口一條街都在此處,並有許多經商、務工的外地人在此租房居住。所以,這一地區是西園村最繁華的地段。1949年前,此處是陳氏家庭聚居之地,因此,村民絕大部份是陳姓,吳、潘只有兩三戶。據1990年戶籍資料統計,戶數95戶其中陳姓69戶,吳、潘、王姓十戶,還有17戶為:李、黃、程、許、魏、林、張、朱、宋、楊、周、胡、洪等14個姓氏。1958年公社建制時此地統稱為第一生產隊,1985年村政建制後統稱第一地區。
蝙蝠街(翰墨林)
蝙蝠街(包括長詳弄)西與庵頭連線,東與大池前相鄰,北座祠堂山(原吳氏宗祠建在小山上,故名為祠堂山)。南面一片田地。得名蝙蝠街傳說不一,有的說因此地有蝙蝠穴而得名,有的說此地有一條小街兩旁都蓋有民房形似蝙蝠而得名。民國年間,此地居民有不少到外地經商。1978後,此地也有不少居民都移居東風公路旁建新房,1991年原第二隊谷埕上建有4座共基共牆天至地式的新村,1993年還在陳存明厝附近建了一座11單元的新村。蝙蝠街(翰墨林)與長詳弄在公社建制時統稱第二生產隊,村政建制後統稱為第二地區。1990年統計有90戶,陳姓45戶,吳姓28戶,余系楊、蔡、嚴、黃、齊、林、趙、郭、蘭、張等姓氏。
大池前
該自然村居民群南面有一口大池,約有4廟左右,因此該處名為大池前。西與蝙蝠街相連線,北靠祠堂山。相傳,七、八百年前吳氏始祖“文欽公”即移居在這小山下,繁衍至今。清朝期間此地居民絕大部份是姓吳,中間有一、二戶陳姓。大池前原為一條通往城內的要道。鵝鼻嶺和北嶺一帶以及泉頭、澗田、後山等處村民進城所必經之道。這裡不但是過往民眾歇息的地方,而且還有三、四間店鋪,是昔時西園村最熱鬧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1978年以後,這裡有不少村民在東風公路旁原村委會大樓、大池井附近另蓋新房居住。
1988年左右,在通往後山村路口東風公路北側建起了隔基不隔牆天至地式磚混結構16座的第三區新村,提供41戶村民居住;1993年在通往後山大路北側又建起了5座磚混結構的小康新村;1994年又在原第三隊谷埕建了一座磚混結構24單元的宏裕池新村。此外還有外地民眾十餘戶在此建房,同時目前有外來人口二三百人在此租房居住。所以,現在此處是人口比較密集的自然村。特別由於東風公路建成後成為通往城內的大道,因此,原村委會附近有西園的“東街口”之稱。公社建制時,大池前包括庵民頭統稱為第三生產隊,村政建制後統稱為第三地區。1990年,統計有94戶,吳姓64戶,陳姓11戶,其餘,趙、嚴、何、馬、王、張、林、薛、尤、朱、徐、潘、胡等計19戶。
坑頭
坑頭位於鵝鼻嶺余脈坑頭山下,東鄰澗田村,西與樓鋪相連線,北靠坑頭山,南向一片田地。相傳,古時坑頭山一帶有幾座大墳墓,曾有看護墳墓的人居住在此地,後大墳墓湮沒無存,看護墳墓的人也不復存在,至於王、高兩姓何時卜居此地不得其詳,陳姓系庵頭陳氏約於明末清初時分支移居於此,民國以來有一、二戶吳姓由大池前,樓鋪遷來。廖姓系民國時看護玄壇廟的在此落戶。據1990年統計此地有78戶,王姓18戶,高姓13戶,陳姓33戶,吳姓4戶,廖姓4戶,余是林、程、郭、洪等姓6戶。1962年後,市公安幹校、消防隊、市收容教育所等單位先後建在此山地上,1978年後,振華電器材、村辦塑革廠以及台資租賃興龍雨具廠和租賃的省汽車培訓中心、省外貿冷凍廠、液化汽站等單位相繼建在此處。目前成為西園村工業中心。原此地交通甚為不便,現有一條水泥路與樓鋪相通直至鐵路道口,另一條水泥路與東風公路相接。村政建制後,此地統稱為第五地區。1995年間,在原生產隊谷埕上建磚混結構新村1座,計有16單元,在此附近原有一棵幾百年歷史的大榕樹,每逢夏晚許多民眾圍樹下乘涼,怡然自得。
樓鋪
明末,該處有一幢七間樓房(系簡陋房屋)為墓主牧馬的地方。據說,坑頭山、羅漢山、一帶前有大墳墓幾座,為了看護墳墓,墓主特備有馬匹進行巡視,以樓名,故有樓鋪之稱。樓鋪位於羅漢山下,東與坑頭相連線,西通珠籠至塔兜,通往城內。南對小小的祠堂山,間有一大片山壠田與田野平原相連線。北靠羅漢山,山之背後有盤石村。相傳此地原無居民,大約在明末清初,吳氏由大池前分支移居此地。清末,居民原是吳姓,後有庵頭陳氏二戶移居該地,故有二姓。該地房屋多是圍牆土木結構的房屋。60-70年代,鐵路電務段六段、省化工地探隊等單位相繼建在該處。1993年,在原大隊谷埕建有4座磚混結構的第四地區新村。是時,省計生實驗所以及村辦鋁型材廠、羅漢山陵園也在大王境附近的山地上建立。此外,還有二三十戶外地民眾在此處後山和玄壇嶺山腳新蓋4至5層磚混結構的新房。成立西園村高層建築密集的所在地。據1990年戶籍資料統計,這裡有居民87戶,吳姓49戶,陳姓19戶,余系高、黃、許、林、王、魏、吳、李、等姓氏計16戶。公社建制時統稱為第四生產隊,村政建制後統稱為第四地區。

交通狀況

交通:2006年西園鄉在全市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省道永漳公路途經卓宅,貫穿東北部;福三線穿越丁坂、前洋坪、西園、鍾秀、基太五個村;鷹廈、漳龍兩條鐵路幹線縱橫東、北部。在建的可人頭大橋全長189米,設計橋面寬8.5米,設計荷載公路Ⅱ級,預計將於2006年8月竣工通車,通車後將使西園東西兩岸所有村莊連成一體,結束西園東西兩岸往來靠擺渡的歷史,從根本上改變西園的公路交通面貌,並將最佳化全市路網部局。205省道與永漳公路6公里連線線路開通後,途經該橋龍巖與永安往來單向里程可縮短24公里。此外,西園經丁坂村金水自然村、菁城的長北坑至漳平6.7公里路段開通後,鄉政府距市區只有7公里,漳平到龍巖途徑該路段,路程將縮短7公里。西園在建的橋樑還有溪仔口電站大橋、基太大橋,建成通車後將使西園鄉村往來更加便捷。

經濟建設

2005年全鄉共完成地方級財政148.36萬元,實現工農業總產值9051萬元,其中農業生產總值5251萬元,工業總產值3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24元
農業:2000年以來西園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很好成效,成為龍巖市7個特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無公害蔬菜示範生產基地之一。其中3600畝以種植苦瓜為主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是全省種植苦瓜連片面積最大的基地,西園也成為遠近聞名的“苦瓜之鄉”。生產的“可人牌”苦瓜暢銷廣州、漳州、三明、福州、廈門和江浙一帶,與基地生產的白葫、冬瓜、甜椒、蘿蔔一起通過了福建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無公害產品資格認證。 西園苦瓜還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推廣優良品種。建立了400畝的花木基地,主要品種有山櫻花、桂花、羅漢松等,為城市綠化提供花木來源;在九龍江兩岸建立了2000多畝的綠麻竹生產基地。港商投資建立的養殖場——偉晟種豬擴繁場,是漳平市最大的生豬養殖基地。在其帶動下,該鄉的養殖業也朝著規模化方向發展,生豬養殖規模達到200頭以上的有近50戶,50頭以上的達到100多戶。建立森寶養雞場2個。
企業:西園山上無木材,地下無礦產,屬資源匱乏的鄉鎮。這幾年,利用九龍江豐富的水利資源,先後建設了佳能、美乾、合溪、億龍、卓宅五個電站,總裝機容量達5.08萬千瓦。全市最大的水泥廠年產400萬噸紅獅水泥廠廠址在遂林村,占地面積600畝,總投資10.2億元,將建設2條5000t/d新型乾法生產線。項目分兩期實施,一期總投資5億元,建設1條5000t/d新型乾法生產線,項目建成後可年產熟料155萬噸、高標號水泥20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利稅1.4億元。目前該項目主體工程已開工。220千伏變電站落戶溪仔口自然村,預計於2006年8月開工。此外,西園還被龍巖市委、市政府確定為漳平鄉鎮工業集中區,規劃西園、丁坂兩個工業片區,規劃總面積6800畝,西園將成為漳平新興的工業基地。

科技文體

1991年5月,丁坂龍舟隊獲全國男子龍舟賽亞軍,1993年5月參加泰國國際龍舟賽,取得好成績。1998年,實現村村通電話,有線電視網路覆蓋全鄉。2000年農村電網改造全面完成。全鄉擁有完全國小6所,初級中學1所,衛生院1所。
中國小校有:中衛縣西園鄉大板完全國小、中衛縣西園鄉夾道中心完全國小、中衛縣西園鄉姚灘學校、中衛縣西園鄉楊渠完全國小、中衛縣西園鄉牛灘完全國小。

發展目標

西園鄉將繼續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拚命抓項目、狠心造環境”的工作主題,著力壯大產業實力,走工業強鄉之路,深化項目帶動,最佳化發展環境,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把西園建設成為經濟文化繁榮、社會政治安定、民主法制健全、社會文明進步、生態環境良好的和諧鄉鎮。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未來的五年該鄉總體發展思路是:突出一個中心,抓住兩個重點,做好三項工作,解決好四個方面的問題。突出一個中心:就是突出以項目帶動為中心,推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抓住兩個重點:一是牢牢樹立工業強鄉的理念,依託西園工業集中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二是繼續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做好三項工作:一是交通設施建設,重點抓好可人頭大橋、溪仔口大橋、基太大橋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二是繼續抓好農業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抓好財政工作,千方百計增加可支配收入,為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創造條件。解決好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工作落實問題;二是增收節支問題;三是社會穩定問題;四是公益事業建設問題。到2010年主要經濟社會指標:
全鄉工農總產值達15162萬元(不含紅獅400萬噸水泥廠產值)。鄉地方級財政收入達到240萬元(不含紅獅400萬噸水泥預算內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900元。全鄉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內,至2010年總人口控制在14500人以內。形成穩定的社會秩序、和諧的人際關係、健康的社會氛圍、整潔的生活環境。
主要工作措施
狠抓工業:利用紅獅年產400萬噸水泥廠、溪仔口220千伏變電站及西園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的契機,大力招商引資,儘快發展壯大工業,使西園成為漳平鄉鎮工業重鎮。重視農業:繼續夯實農業生產基礎,落實惠農措施,做好技術、行銷指導服務,不斷擴大種養業規模。推進“三產”: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大力支持、鼓勵發展汽車運輸業、餐飲服務業以及休閒娛樂業。最佳化環境: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支持,最佳化路網布局;因地制宜加快新村規劃建設;改善政府、基層所站服務企業態度,努力最佳化生活環境和投資環境。強化保障:強化幹部工作保障、財政支撐保障、社會治安保障,為實現工作目標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措施。全面發展:實現科、教、文、衛、體、計生、婦、幼、老幹部等各項工作全面協調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