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

旅遊業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藉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遊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旅遊業由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三大要素組成。按業務種類劃分,旅遊業可分為組織國內旅客在本國進行旅行遊覽活動,組織國內旅客到國外進行旅行遊覽活動和接待外國人到自己國家進行旅行遊覽活動。

基本信息

定義

定義概述

旅遊業是以旅遊資源為憑藉、以旅遊設施為條件,向旅遊者提供旅行遊覽服務的行業。又稱無煙工業、無形貿易。
狹義的旅遊業,在中國主要指旅行社、旅遊飯店、旅遊車船公司以及專門從事旅遊商品買賣的旅遊商業等行業。廣義的旅遊業,除專門從事旅遊業務的部門以外,還包括與旅遊相關的各行各業。旅行遊覽活動作為一種新型的高級的社會消費形式,往往是把物質生活消費和文化生活消費有機地結合起來的。

理論依據

tourism一詞的來源
旅遊(Tour)這個詞來源於拉丁語的“tornare”和希臘語的“tornos”,其含義是“車床或圓圈;圍繞一個中心點或軸的運動。”這個含義在現代英語中演變為“順序”。後綴—ism被定義為“一個行動或過程;以及特定行為或特性”,而後綴—ist則意指“從事特定活動的人”。詞根tour與後綴—ism和—ist連在一起,指按照圓形軌跡的移動,所以旅遊指一種往復的行程,即指離開後再回到起點的活動;完成這個行程的人也就被稱為旅遊者(Tourist)。
關於旅遊者的爭議

旅遊者(Tourist)一詞首次以文字形式出現時引發的爭議:
史密斯(Smith,1989)指出:“薩繆爾·派格曾報告說‘旅遊者(Tourist)’用來作旅行者(Traveller)的新名詞是在1800年。
英格蘭的《體育雜誌》則在1911年採用了旅遊(Tourism)這個字眼。
費福(Feifer,1905)認為,旅行者(Tourist)是斯坦德爾(Stendhel)在19世紀早期(1838)首先杜撰的。
米耶茨科烏斯基(Mieczkouski,1990)指出,有關旅遊者的第一個定義出現在1876年的《世紀大百科詞典》19卷中,它把旅遊者定義為因好奇和無聊而旅行的人。
科爾(Kaul,1985)認為,儘管旅遊者(Tourist)一詞的起源並非久遠,但是“入侵者”(1nvader)則往往比做“旅遊者”(Tourist),因為人們希望他們趕快離去。另外,科爾還指出:在17世紀和18世紀早期,英國人、德國和其他國家的人,在歐洲大陸進行“大巡遊”(GrandTour),他們一回來,人們稱他們為“旅遊者”。

里玻(Leiper,1979)認為“旅遊”一詞大概首次出現在英國,它是被用來描述那些接受教育已從事政治、政府和外交生涯的英國年輕貴族。為完成學業,他們起程去歐洲大陸進行一般為期3年的“大巡遊”,直到文化教育完全結束後才返回家鄉。根據因斯吉普(1nskeep,1991)的觀點,關於這類旅行的第一本指南是托馬斯·紐金特在1778年出版的《大巡遊》。與1778年的旅行者大相逕庭的是,現代的旅遊者則完全意味著是個反面形象,他們成群結隊,四處尋找便宜貨。
根據艾利特(E1iot,1974)的觀點,旅遊者被看中的是他們的錢,而被鄙視的是他們對文化的茫然無知。

《韋伯斯特大學詞典》

旅遊的定義是“以娛樂為目的的旅行;為旅遊者提供旅程和服務的行業”,旅遊者的定義是“以娛樂為目的而旅行的人”。
現代社會對旅遊業定義
政府部門和學術機構:為了使旅遊與其他學科,包括經濟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和地理學等學科相對應,也對旅遊作各種各樣的限定和提煉。

經濟學家:主要關心旅遊對國民經濟和目的地經濟發展的貢獻,重視供求關係、外匯收入和國際收支平衡、就業和其他貨幣性因素;

社會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主要研究個人和團體的旅行行為,則更關注賓主雙方的風俗習慣、傳統文化以及生活方式;

地理學家:關心旅遊的空間因素,研究旅行流向和地點、開發的範圍、土地利用以及實體環境的變化。

定義類型

總體概括對“旅遊”有兩種不同角度的定義:
概念定義(ConceptualDefinition):旨在提供一個理論框架,用以確定旅遊的基本特點以及將它與其他類似的、有時是相關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動區別開來。
技術定義(Techn010gicaIDefinitjon):用它來為統計和立法提供旅遊信息。各種旅遊技術定義所提供的含義或限定在國內和國際範疇上都得到了廣泛的套用。後一種方法,即技術定義的採用有助於實現可比性國際旅遊數據收集工作的標準化。
里玻(Leiper,1979)認為定義旅遊有三種途徑:經濟法、技術法和整體法。
經濟定義:把旅遊既看做是經營活動,又是一種產業。
技術定義:是為收集數據提供一個統一的基礎對旅遊者進行限定;
整體定義:則試圖涵蓋這個命題的所有精華。

定義意義

對旅遊業進行定義有學術和實踐兩個方面的需要:
研究的需要:一個學科的研究首先要求對這一個學科的研究內容有一個標準的定義,在定義的限制下建立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
實踐的需要:度量旅遊經濟活動對地方、國家和全球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要求有統一的口徑。因此建立地區之間統計數據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而得到這些數據必須要有統一的標準。

定義困難

範圍的模糊性
與其他產業不同,旅遊產業不是一個單一產業,而是一個產業群,由多種產業組成,具有多樣性和分散性,旅遊業包括景點經營、旅行社和旅館服務業、餐飲服務業、交通業、娛樂業和其他許許多多的經營行業。這些行業同時也為當地居民提供服務,因此旅遊業的概念和範圍存在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統計上的困難性
旅遊業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為旅遊分析和決策帶來一定的困難。在所有國家中,建立可靠的產業信息庫,評估旅遊業對地方、全國和世界經濟的貢獻都十分困難。由於定義的模糊性導致統計測量的困難,因此至今仍然沒有給出旅遊業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和經濟影響程度的準確數據。同時旅遊統計也成為旅遊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並且日益受到關注。

定義要求定義旅遊業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旅遊業的精準定義對旅遊統計量度的準確性是十分重要的,準確性直接關係到評估旅遊業和旅遊活動直接、間接和誘發性的經濟影響,關係到旅遊設施和資源的規劃與開發,關係到如何確定旅遊者結構並制訂行銷和促銷策略,以及識別遊客的流向、方式和偏好等。
聯合國十分關心對國際旅遊相關資料的統計工作,在1971召開了的“貿易與發展會議”,制定了旅遊統計的準則。指出,國家旅遊統計的綜合系統在功能上應滿足以下要求:
——在需求方面,能夠度量在該國的國外(和國內)旅遊(和出國旅遊)的數量和方式;
——能夠提供有關旅遊者使用的住宿和其他設施供給方面的信息;
——有助於評估旅遊對國際收支和總體經濟狀況的影響。

現代發展

現代旅遊業定義

定義要素

儘管上文中所提及的技術定義應當適用於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這兩個領域,但是在涉及國內旅遊時,這些定義並沒有為所有的國家所採用。不過,大多數國家都採用了國際通用的定義中的三個方面的要素:

——出遊的目的
——旅行的距離
——逗留的時間

目的定義

以該尺度為基礎的定義旨在涵蓋現代旅遊的主要內容。
——一般消遣性旅遊,非強制性的或自主決定的旅遊活動。他們只把消遣旅遊者視為旅遊者,並且有意把商務旅遊單列出去。
——商務和會議旅遊,往往是和一定量的消遣旅遊結合在一起的。參加會議公務旅遊也被視為旅遊。
——宗教旅遊,以宗教活動為目的的出行活動。
——體育旅遊,與重大體育活動聯繫在一起的旅遊。

旅行距離

異地旅遊(Non—10calTravel):許多國家、區域和機構採用居住地和目的地之間的往返距離作為重要的統計尺度。
旅行距離:確定的標準差別很大,從0到160公里)不等。低於所規定的最短行程的旅遊在官方旅遊估算中不包括在內,標準具有人為和任意性。

逗留時間

過夜遊客:為了符合限定“旅遊者”的文字標準,大多數有關旅遊者和遊客的定義中,都包含有在目的地必須至少逗留l夜的規定。
“過夜”的規定就把許多消遣型的“一日游”排除在外了,而事實上,“一日游”往往是旅遊景點、餐館和其他的旅遊設施收入的重要來源。

其他方面

旅遊者的居住:在進行市場定位和制定相關市場戰略時,了解旅遊者的居住地要比確定其他的人口統計方面的因素,如民族和國籍等更為重要。
交通方式:主要是為了更好地進行規劃,一些目的地通過收集遊客交通方式(航空、火車、輪船、長途汽車、轎車或其他工具)的信息來獲得有關遊客旅行模式的信息。

組成要素

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蹟、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遊樂設施等;
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種類

旅遊業從業務種類劃分看,主要有3種類型:①組織國內旅客在本國進行旅行遊覽活動。②組織國內旅客到國外進行旅行遊覽活動。③接待或招徠外國人到自己國家進行旅行遊覽活動。後兩種類型的旅遊業務活動,都是涉外性質的業務。

基本特徵

由於旅遊業主要通過勞動服務的勞務形式,向社會提供無形的效用,即特殊的使用價值,以滿足旅遊者進行旅行遊覽的消費需要。其行業的基本特徵是非生產性的,所以又稱無煙工業。旅遊業從整體上看,它不是實現商品流通的經濟部門,而是憑藉旅遊資源,利用旅遊設施,提供食、住、行、游、娛、購的勞務活動,去滿足旅遊者旅行遊覽消費的需要。所以也稱為無形貿易。
(1)旅遊業的依賴性;
(2)旅遊業的綜合性;
(3)旅遊業的脆弱性;
(4)旅遊業的波動性;
(5)旅遊業的季節性;
(6)旅遊業的帶動性;
(7)旅遊業的涉外性;
(8)旅遊業是資金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

性質

文化性和經濟性

重要性

旅遊業包括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兩個部分。兩者由於接待對象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其性質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經濟已開發國家的旅遊業,一般是從國內旅遊業開始,逐步向國際旅遊業發展。一些開發中國家,由於經濟落後,經濟建設需要外匯,大多是從國際旅遊業開始發展的。國內旅遊業和國際旅遊業是密切相聯的統一體,統籌規劃、合理安排,能夠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共同發展。
旅遊業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郵電、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並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發展前景

展望

在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把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確立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旅遊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被譽為“朝陽產業”。《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圍繞小康社會建設目標和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要求,大力發展旅遊、文化、體育和休閒娛樂等面向民生的服務業。
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推進,中國旅遊業面臨重大發展機遇: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必將對旅遊需求增長發揮基礎性的支撐作用;城鄉居民收入將穩定增長,到2020年人均GDP將達3500美元左右甚至更多,這將進入世界旅遊界公認的旅遊業爆發性增長階段;國家擴大內需的經濟發展方略和加快推動服務業的發展,將為旅遊業進一步發展創造新的機遇;中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將為我國旅遊業在國際市場和世界舞台更好地發揮作用,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中國政通人和,社會安定,將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之一;隨著對現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將形成巨大的國內旅遊消費市場。儘管當前面臨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但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機遇沒有發生逆轉,我國旅遊業發展仍屬於上升期。基於以上分析,中國旅遊業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並呈現一系列鮮明的特徵:

持續增長

市場持續增長在保持國際旅遊競爭力的同時,國內旅遊、出境旅遊將步入快速發展時期。中國旅遊市場將從以入境旅遊為主導、國內旅遊為基礎,發展到國內、入境、出境三大旅遊市場共同發展。到2015年,我國入境過夜旅遊者將達到1億人次,國內旅遊將達到28億人次,人均出遊2次,出境旅遊將達到1億人次,三大市場遊客總量達30億人次,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旅遊接待國、第四大旅遊客源國和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

開放加快

對外開放加快隨著加入WTO過渡期的結束,旅遊業將啟動新一輪的對外開放,國內外旅遊市場一體化進程將加快,與國際市場、國際規則、國際水平將進一步接軌。中國入境旅遊、出境旅遊的規模不斷擴大,旅遊業將進一步發揮提升國家軟實力的作用,我國旅遊業在世界旅遊界的話語權將繼續增強,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參與國際規則、標準的制定與套用的空間進一步擴大。

多元化

多元化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傳統的觀光旅遊持續增長的同時,休閒度假旅遊將快速發展。與現代生活方式緊密相關的旅遊新業態將大量湧現。城鄉居民出遊的選擇將更趨多樣,旅遊產品的供應將更加豐富和充裕。

設施需求

相關設施需求旅遊發展對基礎設施和相關設施的需求將明顯增長,對相關行業的依託和促進作用也更為明顯。初步預測,到2015年,我國乘坐飛機的乘客將達到4.5億人次左右,需要新增飛機約1800架、新增航班約630萬架次;乘坐鐵路的遊客將達25億人次左右,需新增客運車輛約5萬輛;全國將新增私家車約4000萬輛;將新增客運船舶約1萬艘;將新增各類住宿設施約20萬家。

旅遊效益

旅遊效益顯現今後一段時期,旅遊發展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貢獻將更為明顯。到2015年,全國旅遊業增加值可達2萬億元左右,約占GDP的4.8%,約占服務業增加值的11%,旅遊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可達1個百分點,對服務業增長的貢獻率可達2個百分點,旅遊業可以為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到2015年,旅遊就業總量將達1億人左右,旅遊業對社會就業增長的貢獻率可達2個百分點,旅遊業可以為社會就業發揮積極作用;到2015年,我國中西部地區的旅遊收入將占全國旅遊總收入的50%左右,農村地區的旅遊收入將占全國旅遊總收入的三分之一,旅遊業可以為新農村建設和區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到2015年,中外旅遊交流人數將達到2億多人次,海峽兩岸及香港澳門旅遊交流人數將超過1億人次,旅遊業可以為國家總體外交和對台港澳工作發揮積極作用;到2015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將達1億人次,境外旅遊花費可達1000億美元以上,相當於減少我國國際貿易順差1000億美元,旅遊業將發揮平衡國際貿易、緩解貿易磨擦的潤滑劑作用。

加快升級

旅遊是提高生活質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旅遊集中體現了人們對生活質量各個方面的要求,旅遊消費成為持續性的需求,這就使旅遊業具有比較強的持續發展能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旅遊發展不是簡單地適應需求,而是滿足現實需求、引發潛在需求和創造新的需求的綜合體現。這是管理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也是綜合效益不斷顯現的過程。隨著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國際化加快推進,旅遊業發展的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仍將保持持續較快發展。
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國旅遊業處於發展的關鍵期,既有重要的發展機遇,又有嚴峻的挑戰。我國旅遊業已處在“市場轉型期、矛盾凸顯期、管理提升期”,面臨著最佳化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升發展質量和水平的艱巨任務,迫切需要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由數量擴張向素質提升轉變,由滿足人們旅遊的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質量的旅遊服務轉變。為此,我國旅遊業在今後一段時期要完成促進旅遊產業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旅遊產業素質,綜合發揮旅遊產業功能三大任務,達到建設世界旅遊強國,培育新型重要產業的戰略目標。

智慧開發

簡析中國旅遊業的智慧開發

導語:中國旅遊的發展在改革開放後短短的幾十年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同嬰兒慢慢長大。旅遊業的商業模式、架構形態、組織形式一步步趨向成熟。北京市巔峰美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智慧旅遊首席專家蔣駿先生認為,中國的旅遊業相對於國外旅遊的發展周期來看,“智慧”開發才剛剛開始,急需“智慧旅遊”的智力投入。
旅遊業的“智慧狀態”
蓬勃發展的旅遊業
旅遊,在中國古代早在公元前22世紀就有了。大禹為了疏通九江十八河飽覽山河壯麗;之後是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周遊列國之餘的旅行;漢時張騫出使西域,玄奘取經印度,鄭和七下西洋,還有著名的旅遊家徐霞客
而如今,隨著信息網路和交通的高速發展,旅遊網站多如牛毛,旅行社遍布大街小巷。截止2011年底,全國星級飯店有13513家,旅行社有23690家,旅遊客車達5.6萬輛;各類旅遊景區景點達到2萬多家。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涉及交通、住宿、遊覽、餐飲、購物、文娛等各個方面,帶動1300多萬人口直接從事旅遊就業,使得1/10的貧困人口致富。
旅遊行業各業態職責清晰分明,構成旅行社、旅遊景區、旅遊酒店的三大行業主體,直接促進旅遊交通運輸、行業規劃設計、旅遊信息建設等多項跨行業服務企業的產生。出入境旅遊市場日漸常態化,國與國之間的互動交流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中國旅遊服務機構的觀念和方法。

政策利好

2014年8月21日,《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台,成為繼《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國民旅遊休閒發展綱要》、《旅遊法》之後的又一旅遊業重要綱領性檔案。
《意見》指出,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增加就業和提升收入,以及推動中西部地區和貧困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也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深化改革領域,《意見》要求加快推進旅遊領域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準入和運行規則,打破行業、地區壁壘,推動旅遊市場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推動優勢旅遊企業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併重組,打造跨界融合的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支持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民族品牌的旅遊企業做大做強。
為了促進旅遊業需求的有效增長,《意見》特別要求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鼓勵職工靈活安排休假,高校可以對寒暑假進行調整,中國小可安排放春假等;同時,也要求加強景區道路、衛生設施等基礎建設,加大中央對中西部重點景區、鄉村旅遊、紅色旅遊等支持力度。
此次旅遊政策的出台發布,將從根本上解決包括帶薪休假等長期制約旅遊業發展的問題,為推動我國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有利於進一步擴大旅遊消費、激活國內旅遊市場,有利於旅遊業轉型升級以及旅遊企業的做大做強。旅遊產業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多方面,帶動能力強,推動旅遊業健康快速發展,符合我國目前經濟轉型的需要。

配圖

旅遊業旅遊業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