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方言

閩南方言

閩南方言又叫閩南話,也有人叫它河洛話或福佬話。它早期以泉州話為代表,現在以廈門話為代表。但泉州話的影響仍然很大,閩南早期劇種梨園戲,至今仍以泉州音為標準音。

方言概述

閩南方言閩南方言
不同方言的文化造就不同的方言。它不僅生成方言的特殊語義成分,而且對方言的構詞模式也產生重要的影響。但每個方言又都是每個地區方言文化的一面鏡子。一個方言的歷史與該方言地區的文化常常是並行發展的。不過,地區的方言比地區的文化更有恆久性,不少的古代的方言地區文化消失了,但方言的歷史記載卻使它永存不朽。比如“跳童”(跳大神)這一宗教活動,在解放前閩南地區非常盛行,解放後越來越少了,現在似乎已經消失了,但在閩南方言中還保留著,一提起“跳童”這個詞兒,中老年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因此,在研究閩南文化的同時,還應對它的載體閩南方言進行研究,從而推動閩南文化的發展。下面擬分三個方面對閩南方言作一下簡要的介紹。

閩南方言的分布與形成

閩南方言閩南方言
福建境內主要有閩語和客話兩種方言,其中以閩語影響最大。

閩語又可以分為五個主要次方言:(1)以福州話為代表的閩東方言;(2)以廈門話為代表的閩南方言;(3)以莆田話為代表的莆仙方言;(4)以永安話為代表的閩中方言;(5)以建甌話為代表的閩北方言。其中又以閩南方言影響為最。

閩南方言又叫閩南話,也有人叫它河洛話或福佬話。它早期以泉州話為代表,現在以廈門話為代表。但泉州話的影響仍然很大,閩南早期劇種梨園戲,至今仍以泉州音為標準音。

閩南方言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指福建南部和台灣一帶說的閩南話;廣義指福建南部和台灣一帶及其以外一些地區、國家說的閩南話。全世界操閩南方言的有6000多萬人,分布於省內外和國內外許多地區和國家。可見,閩南話是一個超地區界、超省界、超國界的一個漢語方言。按其廣義閩南方言具體分布如下:

(一)閩台片 主要分布於福建南部的廈門、泉州、漳州、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龍巖、漳平等市縣,以及台灣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桃園、苗栗、基隆、南投、屏東、彰化、花蓮、嘉義、宜蘭、雲林、台東、新竹、澎湖等絕大部分的地區。使用人口近3000萬人。

(二)潮汕片 主要分布於廣東省東部的汕頭、潮州、澄海、潮安、饒平、南澳、普寧、惠來、潮陽、揭陽、揭東、揭西、陸河、汕尾、陸豐、海豐等市縣。早期以潮州話為代表,現在以汕頭話為代表。使用人口1000多萬人。

(三)雷州片 主要分布於廣東南部雷州半島的湛江、海康、徐聞、遂溪、廉江、茂名、吳川、電白等縣市。以海康話為代表。使用人口400多萬。

(四)海南片 主要分布於海南省的海口、瓊山、文昌、屯昌、瓊海、定安、萬寧、澄邁、昌江、東方、樂東、陸水、白沙、崖縣、保寧、瓊中、臨高、儋縣等市縣。早期以文昌話為代表,現以海口話為代表。使用人口400多萬。

(五)港澳片 它分布於香港、澳門地區。使用人口有幾十萬。

(六)國外片 主要分布於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泰國、越南等國的華僑、華裔,使用人口至少有1000萬人。亞、歐、美其他國家的華僑、華裔說閩南話的人數估計也不在少,由於資料限制無法具體統計。

此外,浙江的溫州、蒼南、平陽、泰順、洞頭等縣市,約有140萬人說閩南話。江西的廣饒、廣豐、玉山等市縣約有40萬人說閩南話。廣西的柳州、平南、平樂、陸川等市縣,近30萬人說閩南話。四川、江蘇的一些地方和福建閩北的福鼎、霞浦,閩中的永安、三明、沙縣等一些鄉鎮,也有講閩南話的。

閩南方言的形成,是語言學專家和學者頗感興趣的問題,也是近些年來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各家對閩南方言的形成雖有時間早晚的不同看法,但都認為主要是形成於社會的分化和人民的遷徙。

據考證,漢以前,閩南這個地區跟福建其他地區一樣,居住著一支閩越少數民族,中原漢人涉足此地的甚少。中原漢人大規模入閩當是“五胡亂華”之際。晉代永嘉二年(308年),由於戰亂,中原動盪,為避戰亂,“如閩者八族”(《三山志》)。這次入閩的漢人,比較集中地定居在建溪、富屯溪流域,閩江下游和晉江流域。據《三山志》載,分置晉江郡(282年)時,才有3800餘戶,1.8萬多人,永嘉之亂後,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此時,漢人已成為了福建境內居民的主體。這些漢人帶來的是中州(今河南)一帶的漢語,它應該是閩南方言形成的基礎,反映著隋唐以前漢語的特點。中原漢人第二次大規模入閩是唐武后時。669年,唐王朝派遣光州固始縣(今河南)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為首的123個將領,南下“征蠻”。這批漢人後來定居於閩南,並開發了漳州。他們帶來的是7世紀的中州話,反映著隋唐漢語的特點。唐朝末年,中州王潮、王審知率大批兵馬入閩,之後又在福建稱帝。他們帶來的10世紀的中州話對福建方言,包括閩南方言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到了唐末五代,這些多來源、多層次的語言特點,已經整合成定型的閩南方言系統。兩宋之後,閩南方言陸續向廣東擴展,播散到潮汕平原和雷州半島,有的登上了海南島。台灣與福建一水之隔,早在唐宋時漳州沿海一帶就有人過海到台灣,明清兩代,更有大批的人東渡台灣,尤其是鄭成功率部到台灣後,更把閩南方言和閩南的風俗習慣帶到了台灣。顯然,福建的南部是閩南方言的發源地。

閩南方言的特徵與學術價值

閩南方言閩南方言
法國語言大師馬伯樂曾說過,閩南話是世界上特別古老的語言

為什麼說閩南話是世界上一支特別古老的語言呢?其一,是說它形成的歷史悠久。其二,是說它保存了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的許多特點,這在漢語諸方言中是非常顯著的,也是區別漢語共同語的重要標誌之一。因此,我們在研究閩南方言的特徵時,要突出這一點。下面我們擬以此為基點介紹一下閩南方言的特徵。

(一)語音方面

1.古全濁聲母字今讀一部分變為送氣清音,一部分變為不送氣清音。如“病、條、直、錢、舅”等古全濁聲母字,今閩南方言讀不送氣清音;“皮、柱、頭”等古全濁聲母字,今閩南方言讀送氣清音。

2.古非母字(輕唇音)在今閩南方言口語中,不少仍讀為雙唇音(重唇音)。例如“飛、蜂、肥、飯、放、斧”等字,在今閩南方言口語中聲母讀為〔p〕〔p‘〕。

3.古知組字(舌上音)今閩南方言口語中不少仍讀為“舌尖音”,例如“直、柱、竹、中、抽、茶、蟲”的聲母讀〔t〕或〔t‘〕。

4.有〔-p、-t、-k、-?〕四個塞音韻尾和〔-m、-n、-η〕三個鼻音韻尾。例如“急、出、筆、鐵”和“飲、專、龍”等。

5.有濁音聲母b、g。這兩個全濁聲母分別來於古次濁聲母明微母和疑母,如“武”、“義”等。

6.沒有撮口呼韻,只有開口、齊口、合口三呼,例如“魚”,在閩南方言中其韻母或讀為〔u〕,或讀為〔i〕,或讀為〔ω〕,不讀〔y〕。

以上六點,似可做為閩南方言在語音上的主要特徵。1-4四個特徵,在閩語的其他方言中也存在,但

(二)辭彙方面

1.保存了許多古漢語的詞語。這些詞語在國語和漢語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沒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閩南方言的口語中卻是基本詞兒。例如:

岫〔siu22〕《廣韻》宥韻似祐 切:“山有穴曰岫”。閩南方言指禽、獸、鳥、蟲的巢穴。例如:雞~,狗~,鳥~,蟻~。
〔k‘a55〕《廣韻》餚韻口交切:“脛骨近足細處”。閩南方言指“腳”。
〔k‘053〕《廣韻》皓韻苦皓切:“水乾”。閩南方言指水少,稠。例如:糜~。(粥稠)
〔ka21〕《集韻》效韻居效切:“水也”。閩南方言指水多,稀。例如:糜野~。(粥很稀)
〔bi?32〕《廣韻》屑韻莫結切:“不相見貌”。閩南方言指躲藏不見人。例如:伊~咧。(他藏著)
踅〔se?5〕《集韻》薛韻似絕切:“鏇倒也”。閩南方言指盤鏇;繞。例如:車~來~去。(車子轉來轉去)
有些詞語的古義閩南方言仍然沿用著,而國語或其他漢語方言已經轉義了,例如:
走〔tsau53〕閩南方言仍保留著古義“跑”。例如:伊~來~去。(他跑來跑去)
丈夫〔ta22p55〕閩南方言仍保留著古義男子漢,男性的意義。例如:伊生~。(她生男兒)

2.直接吸收一些外來詞。閩南方言有一些直接從外族或外國語言中吸收來的外來詞。這些詞兒,在國語中不見,在其他漢語

3.具有一批方言特有詞。這些詞與國語的詞形、詞義都不相同。例如:
囝〔kia<A494>53〕兒子;兒女:伊有兩個~。(他有兩個兒子)
兜〔tau55〕家:來去阮~。(到我家裡來)
〔sia<A494>22〕木製穀倉,長方形:開~。(打開穀倉)
龜〔ku55〕一種龜形的米制食品:秫米~。
此外,還有一大批有音無字的詞兒。例如:口〔hm?32〕(用力砸或打,如“用石頭~落去)、口〔na<A494>32〕(很快閃現一下,如“九月九~日”)。
除此以外,閩南方言還有一些有特色的詞語,如“同形異義詞”
(大家婆婆、冤家吵架、手指戒指、風車汽車等)、“逆序詞”(風台颱風、氣力力氣、康健健康、頭前前頭等)、“合音詞”(如〔bue22〕不會、〔siag35〕誰等),這裡不再細說。

(三)語法方面

閩南方言在詞法和句法方面都有自己的許多的特色,下面略舉幾例:

1.用“內部屈折法”構詞。這種構詞法是通過改變語詞的讀音來產生新詞的構詞方法。例如:泉州話的三個單數人稱代詞“我”〔gua55〕、“汝”〔li55〕、“伊”〔i33〕分別換上或加上鼻音韻尾〔-n〕可產生新詞“阮”〔gun55〕、“恁”〔lin55〕、“〔in33〕。這三個代詞很特別,既可表示複數,也可表示單數。例如在“阮盡卜去北京”(我們都要去北京),“阮”表複數;在“伊是阮兄”(他是我哥哥)句子中,“阮”
表單數。

2.“阿”可作人名和稱謂的前綴,表示親昵。例如:阿琴、阿母、阿兄。

3.“有”可以與形容詞組合表性質。例如:有厚、有紅、有感、有甜。

4.“未”、“無”置於句末,表示疑問。例如:汝食未?(你吃了嗎?)/汝去泉州無?(你去泉州沒有?)

5.“乞”在閩南永春話中可置於句中構成被動句。例如:伊乞人拍一擺。(他被人打了一次)從上舉數例中,足見閩南方言在語法上是很有特色的,限於篇幅,不能一一例舉。

閩南方言最大的學術價值,除了它的複雜性之外,最主要的是保存著許多的古音、古辭彙古語法。如上舉的例子,大部分都是來源於古漢語,即便是語法也是一樣,例如“阿”的用法可見《史記·扁鵲傳》(故北濟王阿母,自言足熱而懣。);“有”的用法可見《齊風·載驅》(魯道有盪,齊子豈弟。);“未”的用法可見《史記·田蚡 傳》(郡除吏已盡未?);“無”的用法,可見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乞”的用法比較晚,可見清的《錯認屍》(周氏不敢言語,乞這大娘罵了。)。

由於閩南方言保留下來的古漢語較多,因此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這些“活化石”,對漢語古音的構擬,古籍的訓釋,漢語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清朝錢大昕提出的“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等古音方面的論斷,在閩南方言中就可以找到有力的例證。因此,閩南方言歷來為國內外語言學家所重視。

閩南方言辭彙與閩南文化

福建的文化大體可分為青山文化和海洋文化。閩南文化雖也有青山文化,但似以海洋文化為主。閩南方言辭彙是記錄閩南文化的符號,是閩南文化的結晶。我們透過閩南方言的一些詞語,就可以看到絢麗多彩的閩南文化。下面略舉數例:

過番:福建閩南一帶,由於人多地少,據說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因此為了生計,許多百姓就出國謀生。“過番”就是出國的意思。為什麼把“出國”叫“過番”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對“番”字作一下考證。“番”是一個合體象形字,本義獸足。獸足踩一次為“一番”。另外它還是“蕃”的古字,把九州之外稱作“番國”、“番邦”,大概是外域水草豐茂,野獸出沒其中,而少人居住的緣故。由於“過番”而產生了一系列與之有關的詞語,例如:“做大字”(辦護照)、番客(僑客)、番婆(洋老婆)、番囝(外國人)。從外國進來的東西,有許多也把它冠上“番”字。例如:番薯(甘薯)、番粉(洋麵粉)、番火(火柴)、番茄(西紅柿)、番黍(高粱)等等。現在,閩南已成為了全國著名的僑鄉,僑民遍布世界五大洲,為家鄉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脫草鞋:它是閩南泉州僑鄉的風俗,也叫“洗塵”。意謂親人從海外歸來,長途跋涉,需為之脫掉草鞋,洗拂灰塵。其實歸僑多穿皮鞋,此乃用泉人遠行多履草鞋之意。來洗塵的親友,或送來豬腿,或送肉包,或送雞鴨美酒。新婚親者則送筵席以表敬意。洋客受禮之後即回贈線丸、針、布匹、雨傘、手巾、香皂、肥皂、香粉等,還送一封洋銀,叫“送番客物”。

送順水:它是閩南泉州僑鄉風俗,也叫送行。過去出國都乘帆船,靠風力,以後改用輪船、飛機了,但還沿用這一叫法。僑客返回國外,親友贈送土特產,如神曲、茶餅、水仙等,並設宴歡送,叫“送順風桌”,宴上如有魚,正面吃完切勿翻過反面,如翻面,就是覆
舟,不吉之兆,這就叫送順風,祝他此去順風行舟,安抵國外所在地。僑客抵所在地後,即寄銀、信表示感謝,謂之探候信。

洛陽橋:它是泉州鯉城區(今洛江區)和惠安交界的洛陽江上的一座大橋,全長360丈,闊1.5丈,有橋墩46座,工程巨大,氣派雄偉,是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又名萬安橋。相傳宋朝蔡襄之母懷蔡襄乘船過江時,忽然風波驟起,船將沉沒。正在絕望之際,似聞空中傳來天神叫聲:“蔡學士在此,水鬼不得無禮!”頓時風平浪靜。蔡母向天禱告,如將來真的生男,長大能居學士,一定叫他在這裡造一座橋,拯救行人,免冒渡涉之險。後果然如願。蔡襄為還母願,回泉州任太守,並建造此橋。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請火、櫸旗、放銃、跳童、食敬、師公”等詞語,了解到閩南方言區的宗教文化;通過“做田、鈀田、播田、做水、沃肥、摳草、割禾、曝粟、鼓粟、鋤頭”等詞語,了解到閩南方言區的農耕文化;通過“高甲戲、歌仔戲、南音、傀儡、抽線傀儡”等詞語,了解到閩南方言區的戲曲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