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

南平市

南平市南平是福建轄區面積最大的設區市。南平市地處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脈北段東南側,位於閩、浙、贛三省交界處,俗稱“閩北”,介於北緯26°15’—28°19’東經117°00’—119°17’之間。南平市轄一區四市五縣,即延平區、邵武市、建陽市、建甌市、武夷山市、順昌縣、浦城縣、光澤縣、松谿縣、政和縣,共121個鄉鎮、19個街道辦事處,1601個村委會、69個居民委員會,136個社區居委會,轄區面積2.63萬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具有中國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徵。現有戶籍總人口304萬人,常住人口286萬人。邵武、光澤、順昌通行閩贛方言;浦城大部通行吳方言,南平通行閩東方言(南平話屬北方官話方言島),其餘通行閩北方言。

基本信息

歷史

南平市朱熹
南平歷史悠久,是福建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土著人在此繁衍生息。東漢時期,南平、建甌、浦城就已建縣,距今達1800年。建陽、邵武、武夷山等縣也有千年歷史。隋唐、五代十國時期,閩北兩次成為福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宋代,閩北的經濟、文化發展一度居於全省、甚至全國領先位置,如“建窯”成為全國八大名窯之一,礦冶業鼎盛時期,全國以福建為重點,福建又以閩北為中心。又如,建陽、建安(今建甌)二縣刻書占全國三分之一強,閩北印刷業十分發達,建陽麻沙成為全國三大印刷中心之一。此外,造紙業和茶葉也相當發達。
歷史名人:朱熹,號晦翁,祖籍 江西婺源。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生於尤溪。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年)卒於建陽考亭,後與夫人劉氏合葬於建陽黃坑後塘村。朱熹一生致力於研究理學,講學著書,自成考亭學派,成為一代理學宗師。現朱熹墓、考亭書院等遺址已逐步修復。
宋慈,字惠父,建陽童遊人,為宋代名醫,其撰寫的《洗冤集錄》是一部千古不朽的法醫學檢驗專著,有日、法、英、荷、德、俄等文字譯本,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淳佑九年(1249年)宋慈卒於廣州經略安撫使任上,後歸葬建陽崇灘昌茂村。現宋慈墓依然保護完好。

行政區劃

南平市南平行政區劃
南平市轄1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
南平市 面積26278平方千米,人口306萬人(2004年)。
延平區 面積2660平方千米,人口49萬。郵政編碼353000。
邵武市 面積2851平方千米,人口30萬。郵政編碼354000。市人民政府駐昭陽街道。
武夷山市面積2802平方千米,人口22萬。郵政編碼354300。市人民政府駐崇安街道。
建甌市 面積4214平方千米,人口52萬。郵政編碼353100。市人民政府駐芝山街道。
建陽市 面積3378平方千米,人口34萬。郵政編碼354200。市人民政府駐潭城街道。
順昌縣 面積1992平方千米,人口24萬。郵政編碼353200。縣人民政府駐雙溪街道。
浦城縣 面積3374平方千米,人口41萬。郵政編碼353400。縣人民政府駐南浦街道。
光澤縣 面積2232平方千米,人口16萬。郵政編碼354100。縣人民政府駐杭川鎮。
松谿縣 面積1040平方千米,人口16萬。郵政編碼353500。縣人民政府駐松源鎮。
政和縣 面積1735平方千米,人口22萬。郵政編碼353600。縣人民政府駐熊山街道。
南平市南平市
歷史沿革:漢建安初(196-205)境內始置漢興(浦城)、南平建安(建甌)、建平(建陽)4縣,屬會稽郡。三國吳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治所建安(今建甌)。晉元康元年(291)屬江州。南朝陳永定初(約557)屬閩州,後屬豐州。隋開皇九年(589)廢郡為縣,屬泉州(州治今福州),大業三年(607)屬建安郡(郡治今福州)。唐武德元年(618)以原建安郡地置建州,天寶元年(742)復置建安郡,乾元元年(758)改為建州,屬江南東道。五代閩龍啟二年(934)屬閩;天德三年(945)改建州為永安軍,鏇改忠義軍;南唐保大四年(946)置劍州,州治劍(浦今南平)。開寶八年(975)改忠義軍為建州,太平興國四年(979)改劍州為南劍州,五年(980)置邵武軍,治所邵武,端拱元年(988)改建州為建寧軍,紹興三十二年(1162)改建寧軍為建寧府,屬福建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軍為邵武路,十五年(1278)改建寧府為建寧路,改南劍州為南劍路,大德六年(1302)南劍路改為延平路,均屬江浙行中書省福建道宣慰使司(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為福建省)管轄。明代境內並置建寧、延平、邵武3府。清亦同。清末為延建邵道(駐南平),領3府。延平府領南平、順昌、將樂、沙縣、尤溪、永安6縣和上洋廳,建寧府領建安、甌寧、建陽、崇安、浦城、政和、松溪7縣,邵武府領邵武、光澤、泰寧、建寧4縣。
1913年廢府制,為北路道(駐南平,領16縣)。1914年為建安道。1925年廢道,直屬福建省。1933年11月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延建(閩上)省,1934年境內為第三、第九、第十行政督察區,1935年改為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區。1940年改水吉特區為縣。
1949年5月至1950年2月各縣相繼解放,為第一、第二專區,1950年3月第一專區改建甌專區(9月改建陽專區),第二專區改南平專區。1956年建陽專區併入南平專區,劃入閩清、三明2縣,增設南平市,撤銷水吉縣,共轄南平市和南平、順昌、建陽、建甌、沙縣、邵武、浦城、崇安、光澤、松溪、政和、建寧、將樂、古田、尤溪、泰寧、屏南、閩清、三明19縣。1959年劃出閩清、松溪、政和3縣,1960年南平縣併入南平市,三明縣劃歸三明市,松溪、政和縣合併為松政縣,1962年撤銷松政縣恢復松溪、政和縣。1963年劃出古田、屏南2縣,1964年增設建西縣,1970年劃出尤溪、沙縣、將樂、泰寧、建寧5縣,增入松溪、政和合併的松政縣,撤銷建西縣,南平專區遷駐建陽,改為南平地區,1971年改為建陽地區,1975年松政縣復為松溪、政和2縣,1983年邵武撤縣設市,1988年建陽地區遷駐南平,改名南平地區,1989年撤崇安縣設省轄縣級武夷山市。1992年建甌撤縣設市。1994年建陽撤縣設市,同時撤銷南平地區,設省轄地級南平市,原南平市改為延平區。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南平市總人口2816581人。其中: 延平區 488818人、順昌縣 231599人、浦城縣 321272人、光澤縣 142114人、松谿縣 142453人、政和縣 193169人、邵武市 288401人、武夷山市 212156人、建甌市 478651人、建陽市 317848人。
2000年,轄:1區4市5縣,14街道8047鄉。2002年-2003年,轄:1區4市5縣,19街道76鎮45鄉。

地理

南平地處福建省北部,是福建的北大門,俗稱“閩北”。地理上介於東經117°00′至119°17′、北緯26°15′至28°19′之間,居閩江上游,西與江西省接壤,北與浙江省毗鄰。這一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閩北既是福建沿海連線中國內陸的交通走廊,又是建設海峽西岸繁榮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福建拓展經濟發展腹地的前沿基地,又是閩浙贛皖經濟協作的中心地帶;在福建發展全局及中國東南經濟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氣候:南平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局部山區為中亞熱帶山地氣候,常年平均氣溫17.9℃-21.2℃,無霜期247-339天,年降雨量1430-2032毫米。
地形:南平境內山峰聳峙,低山廣布,河谷與山間小盆地錯落其間,形成以丘陵、山地為主的地貌特徵,有武夷山、杉嶺、仙霞嶺、鷲峰山四大山脈,其中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海拔2158米,是華東最高峰。
南平現有山地面積3168萬畝,占全省山地面積的1/4,人均擁有山地10.4畝;耕地面積309.9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26.4%,人均擁有耕地1.02畝。
水文:境內河流眾多,雨量充沛,人均水資源9018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倍。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387萬千瓦,居全省第一位。

四季特點

(一)季風氣候明顯,風小,秋冬多霧
季風環流顯著,冬半年以偏北風為主,氣溫低,濕度小,但無嚴寒;夏半年盛吹偏南風,氣溫高,濕度大,但無酷暑。風小靜風多,年平均風速1.0~2.2米/秒,靜風頻率達25%~52%。秋冬多霧,大部分地區的霧日占全年霧日的50%~70%。
(二)光、熱資源豐富,光、熱同步,溫度日較差大
全區年平均太陽輻射量4057~4589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日照為1668~1972小時,占可照時數的38%~45%;年平均氣溫17.5~19.3℃,≥0℃積溫6290~7050℃,≥10℃積溫5250~5870℃。無霜期為230~310天。7~8月光照最強,溫度最高。年平均日較差10℃。
(三)雨量充沛,分配不均,乾、濕分明
年平均降水量1600~1900毫米。建陽、武夷山西北部的武夷山區年雨量2700毫米以上,局部如黃坑坳頭可達3800毫米;南平市以東的閩江沿岸年雨量在1500毫米以下,為區內少雨中心。3~9月雨量占全年的81%~83%,屬濕季;10月至次年2月雨量僅占全年雨量的17%~20%,屬乾季。
(四)立體氣候明顯,中小氣候覆雜多樣
地形複雜,在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存在著眾多的複雜的中小氣候,並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點。據分析表明,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氣溫下降0.52~0.55℃,≥10℃積溫減少180~200℃,在海拔1000米以下年雨量增加10~20毫米。
(五)自然災害頻繁,寒、旱、洪常見 季風氣候的不利方面是不穩定性,各種氣象要素年際變化大,尤其是降水,不僅年際變化大,年內時空分配也不均,加之有時光、熱、水配合不協調,使寒、旱、洪澇、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常有出現。據統計,災害中屬自然災害的占60%以上。

資源

全市已發現的礦產有70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46種,大中型礦產產地38處,其中鈮鉭礦儲量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石灰石、花崗岩黃金硫鐵礦螢石礦蛇紋石礦、石墨礦等礦石儲量居全省第一位。
南平是動植物資源的寶庫,據初步考察,有動物獸類近百種,約占全國1/4;鳥類近400種,占全國1/3多;兩棲類33種,魚類60種,昆蟲2000多種,植物1700多種。有79種野生動植物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對象,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有17種。如有“活化石”之稱的銀杏樹、紅豆杉、華南虎等。
南平能源條件較好,地方已開發的水電站692座,裝機容量55.2萬千瓦,若加上沙溪口水電站,則全市裝機總容量達81.2萬千瓦,年發電量達36.2億千瓦時,已實現10個縣(市、區)與華東電網聯網。

經濟

2007年全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8.0億元,增長1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3.17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120.25億元,增長13.3%;第三產業增加值134.57億元,增長10.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8.4億元,增長22.6%。外貿出口2.87億美元,增長27.7%。實際利用外資3.37億美元,增長20.1%。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25.59億元,增長12.08%,可比增長13.54%,其中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15.08億元,增長14.58%,可比增長17.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3.7億元,增長12.9%。旅遊接待人數751.4萬人次,增長13.6%;旅遊總收入20.7億元,增長17%。
農業: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8.2億元,增長6.6%。全部免徵農業稅及其附加和除菸葉外的所有農業特產稅,全市農民受益1.95億元,人均減負99元。新增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6家,筍竹、畜禽、茶果三大主導產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52.2%。糧食總產141.3萬噸,畜禽總產39.4萬噸,水產總產10.3萬噸,菸葉總產2.69萬噸。農村公路建設改造1253公里,松谿縣率先實現所有行政村路面硬化,順昌延平邵武“村村通”水泥路完成70%以上。建成鄉村供水點283個,改善20.5萬人飲水條件。建設農村沼氣池4392口。改造中低產田、建設標準農田3087公頃。農村公共服務進一步改善,增聘1628名農民技術員,聘用享受政府津貼鄉村醫生3025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全市1621個村明晰了產權,占應改革村的99.3%,成立縣鄉兩級林業服務中心38家,通過林權證抵押融資2.21億元。轉移農村勞動力3.8萬人,其中就地轉移1.8萬人。
工業:全市規模工業產值252.59億元,增長20.2%。出台木竹加工、紡織服裝、精細化工食品加工、電線電纜等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推進產業集聚發展。全市新增工業用地441公頃,閩北產業集中區完成概念規劃編制,閩北林產加工貿易園區進入征遷階段。服務業實現增加值56.3億元,增長7.1%。金融保險業運行良好,旅遊業繼續增長,物流、商貿、信息、中介和交通運輸業發展加快。
重點建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連續3年過百億,47項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3.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提高4.05個百分點;14項在建工業項目完成投資9.85億元,重點項目投資比重提高14個百分點。高速公路、農村路網、中型水電、閩江上游蓄水防洪、農村供水等“十大工程”完成投資27億元。福銀(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二期工程全線通車;浦南高速公路全線動工,完成投資12.3億元。
招商引資:契約利用外資(歷史可比口徑)5.3億美元、增長12.7%,實際到資中工業項目投資比重為72%、比上年提高7個百分點。“南接北聯”引進區外項目註冊資金11.9億元。對台旅遊取得突破,武夷山阿里山旅遊合作正式簽約。
區域經濟:南平中心城市新上規模工業29家,規模工業產值占全市比重46.4%,效益好於全市平均水平。規劃建設大橫綠色產業區,江南新區建設加快推進,西區開發進入實質性階段,西城大橋動工建設。23處地質災害點得到整治。暢通、潔淨、明亮工程45項城建配套項目基本完成。縣域經濟發展活躍,生產總值平均增長10.5%,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長26.6%,有5個縣(市)規模工業增長超過25%。
人民生活: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59元,增長7.7%;農民人均純收入4070元,增長8.4%;城鎮登記失業率5.6%。全年城鎮新增就業2.4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8萬人。企業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21.7萬、22萬和30.7萬人。全市城鄉12.1萬人享受低保,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南平中心城市城鎮低保月補差由人均43元提高到60.2元,達到全省平均水平。1.3萬名農村貧困學生享受“兩免一補”,2493名農村計生戶得到獎勵扶助,1866名高校困難學生享受助學金補助。實施閩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5個縣城和沿江重點鄉鎮垃圾治理開始啟動。南平中心城市通過省級衛生城市覆核驗收。全市6個單位、4個鄉鎮獲得全國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榮譽稱號。
社會事業:建成農村中國小寄宿生宿舍45座,110名教師下鄉支教,延平區、邵武市“雙高普九”通過省級驗收,全市新增優質高中2所,武夷學院獲教育部批准籌建本科大學,組建福建林業職業學院、閩北職業技術學院。建立閩北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網示範點404個。組建成立國資委,籌建南平市建設管理行政服務中心。7個縣(市、區)實現鄉鎮幹部工資國庫統一支付,邵武市、延平區、武夷山市積極探索村主幹養老保險制度。完成20所農村衛生院建設改造。全市孕產婦死亡率下降至十萬分之三十,職業病危害檢測覆蓋率90.8%,職工健康體檢率78.8%,分別提高1.15和14.5個百分點。計生工作實現年度目標,出生人口性別比降為100∶109.56。武夷山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順利開展。延平湖邵武和平鎮分別榮獲國家水利風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

交通

南平市武夷山機場
南平交通四通八達,鷹廈外福橫南3條鐵路貫穿境內,與全國各地溝通。316、205國道在南平交匯,直通全國各地。境內公路通車裡程1萬多公里,約占全省的20%;公路密度為0.41公里/平方公里,與全省平均水平(0.44公里/平方公里)基本接近;二級以上公路通車裡程有861公里,比上年增加93公里。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已建成通車,浦城--南平高速公路即將動工建設,寧德--邵武和松溪--建甌高速公路前期工程正在進行。武夷山機場屬國家一類航空口岸,可供中型客機全載使用,已開通國內航線27條,國際航線2條。全市內河通航里程近600公里,500噸運輸船可直達福州馬尾港。基本形成鐵路、公路、航空、水路相配套的立體交通體系。

通訊

南平郵電通訊設施齊全,村村通了電話。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58萬門,固定電話用戶數273.2萬戶,行動電話71萬戶,網際網路用戶數20.7萬戶。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5年,南平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預計15.61億元,比上年增長36.5%,占全市GDP比重為1.2%。全市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1家,通過省級科技型企業備案企業51家,申報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認定省企業重點實驗室2家等。至2015年,全市共有省級科技型企業172家、創新型(試點)企業44家、高新技術企業32家、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8家、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4個,高校重點實驗室2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穩步提升,2015年全市專利申請2798件,同比增長66.8%;專利授權1863件,同比增長53.8%;累計擁有發明專利415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56件,比上年末增加0.42件。已獲準成立南平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成為全省第二家設區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社會保障

2015年,全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35.18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420033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5.85人;失業保險參保34.09萬人;工傷保險參保38.56萬人;生育保險參保28.46萬人。調整全市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待遇,涉及退休人員13萬人,月人均增加金額201.66元,調整後月人均養老金2084.03元,達到全省中等水平。全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28萬人,綜合參保率96.0%。新建14個社區綜合服務站、68個農村幸福院項目和68個避災示範點。加強城鄉低保規範化建設。全市保障城市低保對象8602戶14323人,年累計發放低保金5547.1萬元;保障農村低保對象37884戶74105人,年累計發放低保金1.37億元;保障五保對象7426戶7630人,年累計發放五保金4595.23萬元;保障城市“三無”人員602戶652人,年累計發放資金396.04萬元;實施臨時救助4388戶次422.4萬元。

醫療衛生

2015年,南平市共有衛生機構602,其中醫院46個,衛生院113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5380人(其中醫生4994人),其中醫院9907人,衛生院2431人;衛生機構床位共15959張,其中醫院11412張,衛生院3311張。
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實施,醫務性收入占醫療總收入的比重由改革前的22.05%上升到26.13%;住院藥品收入下降13.33%。全市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238.53萬人,參合率達99.8%。2015年全市孕產婦死亡率為17.62/10萬;嬰兒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為4.18‰和5.69‰。

體育文化

2015年,南平市舉辦民眾體育活動達200餘項,參與人數20萬多人;成功舉辦2015年武夷山國際馬拉松、承辦青運會男女排球項目等賽事,完成建設7個社區體育多功能運動場、5個社區健身房、3個籠式足球場和1個拆裝式游泳池。

文化

南平文化積澱深厚,是福建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閩越文化的搖籃,被譽為“閩邦鄒魯”和“道南理窟”。這裡人傑地靈,歷史上人才輩出,曾出了2000多位進士和17位宰相,如邵武的李綱、浦城的真德秀、建甌的楊榮等,歷史文化名人如朱熹宋慈辛棄疾陸游、蔡襄、楊時、柳永、嚴羽等都曾在閩北留下足跡。特別是朱熹在閩北“琴書五十載”,所以後人有“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之說。

教育

全市九年義務教育基本上得到普及,目前擁有中國小學校1438所,在校學生46.3萬人;中等職業學校31所,在校學生2.3萬人;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97%。科技事業穩步發展,目前每萬人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才數260人,其中科技人才16.8人;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368家。圖書館總藏書量達80萬冊。廣播電視事業蓬勃發展,廣播節目已播10套,廣播人口覆蓋率95.1%;電視節目33套,電視人口覆蓋率97.1%。全市衛生機構數460個,每千人擁有床位數2.7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2.8人;飲用清潔安全衛生水人口比重97%。體育場館數為72個。基本養老、失業保險逐步走上規範化軌道,有22.14萬職工參加了基本失業保險,有16.17萬企業職工參加了社會基本養老保險。
南平山清水秀,環境質量較好,閩江流域南平段水質基本達到國家Ⅲ類水質標準,部份河段優於Ⅲ類水質標準;除南平市、邵武市外,其他縣(市)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森林覆蓋率74.7%,屬全省之最。

旅遊

南平市武夷山
南平是中國東南的一個重要旅遊區。閩北旅遊資源豐富,是華東地區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密集區之一。雄偉秀麗的奇山異水、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和豐富多彩的鄉土人情共同組成了獨具閩北特色的旅遊資源。目前,已有一至三級中高檔旅遊資源實體181處(延平茫盪山,建陽考亭書院、建窯遺址,建甌萬木林,邵武天成岩、李綱祠、和平古鎮,光澤的烏君山、武夷天池,順昌華陽山等)。武夷山是全國僅有的4個“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地之一,她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福建省旅遊經濟開發區於一身,南平境內省級風景名勝區有:延平茫盪山、浦城浮蓋山、建甌歸宗岩、松溪湛廬山政和洞宮山。南平市區還有12萬畝水面的延平湖,是避暑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近年來我市致力於構建“北山南水”的大武夷旅遊經濟體系,集中體現在“一個做大、兩個帶動”。“一個做大”就是武夷山做大。“兩個帶動”就是以武夷山旅遊業為龍頭,帶動周邊縣(市、區)旅遊業的發展;把旅遊業作為閩北的戰略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2004年全市接待旅遊人數66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2.7%;旅遊總收入17.69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全市旅遊總收入占GDP的比重5.5%。

武夷山:武夷山包括武夷山風景區和自然保護區,其中風景區方圓60平方公里,人們稱它為“奇秀甲東南”,其景色被概括為“三三九九”,“三三”指盤曲山中長約9公里的九曲溪,“九九”指的是夾崖森列的99岩。
武夷山風景的精華在九曲溪,溪水碧清,折復繞山,形成“曲曲山迴轉,峰峰水抱流”的九曲之勝,武夷山中最著名的一些山峰和高插於懸崖峭壁上的神秘懸棺都列在九曲溪邊。景區內還有遇林亭宋代瓷窯遺址、武夷宮等遊覽景點,極具人文價值。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東南現存面積最大、保留最為完整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區內峰巒林立,原始森林茂密,景色融雄渾、古樸、雋秀於一體,而且有著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被納入聯合國“人與自然”保護區。 
這裡不僅風景秀麗,還有著悠久的人文傳統,歷史上有過夏商、西漢和南宋等多次鼎盛時期,如以架壑船棺為象徵的古越族文化時期,以城村古漢城為標誌的西漢文化時期和以朱熹為代表的宋朝理學文化時期,這些都為這座名山增添了深厚的歷史感。

南平市茫盪山

茫盪山:茫盪山位於南平市西北,距市區約15公里。這裡最高峰海拔1363米,景區面積約120平方公里,主要有溪源峽谷、石佛山、三千八百坎、朦憧洋等景點。茫盪山以山幽林深,泉清霧重稱著,是一避暑旅遊、森林療養的絕好處所。
區中溪源峽谷有百丈飛瀑、溪源庵、瑞龍橋、蛤蟆石、仙人疊石、晴雨樹、杉木王等勝景,素有“十里清溪、百仞壁立、千層台階、萬木深蔚”之稱。
石佛在茫盪山東部,從公路旁的山道上遠望,可見一尊高約10餘米,低頭俯視的石佛,故山因此而得名。山中有宋代古廟遺址和摩崖石刻。宋人曾子方以“面前山好無人識,定是飛來小鷲峰”的詩名描繪石佛山景色之美,亦有人贊此山可與武夷廬山、天台雁盪等名山相媲美。
茫盪山之東有一條用石塊鋪砌的閩贛古道,長約5公里,當地人稱“三千八百坎”。古道兩旁山花草木點綴於奇岩怪石之間,千年水杉、古老巨樟雄峙于山巒之上。從坎頭極止遠眺,群山起伏,溪水蜿蜒,古道天梯,雲障霧罩,景致分外迷人。朦憧洋為茫盪山峰巔,每當雨後初晴,登高望遠,雲蒸霞蔚,彩虹高掛,頗有朦憧、茫盪之感。
茫盪山現已有公路直達,區內有茫盪山莊等旅遊服務設施可供遊人食宿。

南平市建窯遺址
建窯遺址:建窯遺址位於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是宋代福建燒造黑釉茶盞的著名窯場。窯址有蘆花坪、牛皮侖、大路後山、營長乾等處,遺物分布面積約12萬平方米。建窯燒造的瓷器品種有青釉瓷器、黑釉瓷器,以黑釉瓷器為主。
黑釉瓷器又以兔毫盞為主,是宋代最佳“鬥茶”用具之一。此外,還有油滴、鷓鴣斑、曜變等釉均是宋代黑釉瓷器的代表作。建窯黑釉瓷蓋一度曾是貢品,受到宮廷青睞,並還流傳到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深受當地人民歡迎,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地位。

武夷宮:武夷宮又名會仙觀、沖佑觀、萬年宮,座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臨九曲溪口,是歷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國六大名觀之一。

《武夷山志》記載:武夷宮始建唐天寶年間(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宮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武夷宮初建時,並不在今址上,而是築屋於一曲的洲渚上,稱天寶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為其弟李良佐“辭榮入道”,才移建今址,名“會仙觀”。會仙觀建成後,歷代篤信仙家的封建統治者,都不惜花費重金,多次修葺、擴建這座宮殿,改名“仲佑觀”。

南宋詞人辛棄疾、詩人陸游、理學家劉子軍朱熹等都主管過沖佑觀。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觀為宮,稱“萬年宮”。明正統四年(1439年),觀毀於兵燹。天順、成化年間(1457-1487年),雖經官府多次撥款修葺,都未能恢復舊觀。嘉靖四年(1525年),觀又遭火焚,次年創復。即為現在的武夷宮。

年代悠久的武夷宮,雖歷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經不住數次火焚和兵燹,後僅留下幾間空房。近年在旅遊、文化部門支持下,武夷宮主殿又重新修復,庭院裡的兩株桂樹,則是宋代遺存下來的,是800—900年的古樹。全面恢復武夷宮的計畫將逐步進行。這座千古名觀必將重現昔日的雄姿。

南平市建甌孔廟

建甌孔廟:建甌孔廟位於建甌市城區東北隅,始建於宋寶元年間(1039-1040年),幾經毀圮重建。這個擁地10畝有餘的廟宇有欞星門、步雲橋、伴池、前殿、大成殿、明倫堂、藏經閣、崇聖祠等建築10餘處。這些建築均仿山東曲阜孔廟的建制,分三進庭院貫穿在一條南北長達800米的中軸線上。廟的周圍築有高牆,配以門坊,黃瓦紅垣,金碧輝煌。雖說比不上山東曲阜孔廟,但也確實是八閩府級孔廟之冠。明太師楊榮曾譽此為“東南偉觀”。
現存大成殿重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年)落成於光緒五年(1879年),兩廡及戟門為民國年間修建。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廟由照壁、欞星門、墨池、戟門、兩廡、拜台、大成殿組成封閉式古建築群落,占地4688平方米。大成殿由34根大楠木組成柱群,按宋代營造法式,利用“歪材正用”的原理,構成獨特和高超的建築工藝,氣勢軒昂,十分壯觀。廟內正中祀孔子塑像,兩旁為四配(顏回、曾參、孔及、孟軻)。“萬世師表”和“斯文在茲”兩塊匾額懸於大成殿明間正中,分別為清聖祖康熙和德宗光緒御書,是清代皇帝頒給孔廟十塊匾額中的第一塊和第十塊。廟內現存有清熙年間御製石碑一塊。大成殿中立有明嘉靖浙江黃岩符驗摹刻唐吳道子手筆孔子畫像碑刻。

特產

南平市武夷岩茶
南平盛產筍乾香菇武夷岩茶等。

武夷岩茶: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區,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武夷山多懸崖絕壁,茶農利用岩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種茶,有“盆栽式”茶園之稱。因為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說,岩茶因而得名。武夷岩茶主要分為兩個產區:名岩產區和丹岩產區。

岩茶中以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等著名,其它品種還有瓜子金、金鑰匙、半天腰等品種。

產於武夷山的烏龍茶,通稱為武夷岩茶。因產茶地點不同,又分有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品質 高味醇厚,岩韻特顯。半岩茶指武夷山邊緣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岩韻略遜於正岩茶。洲茶泛指靠武夷岩兩岸所產的茶葉,品質又低一籌。

武夷肉桂:又稱玉桂,產於武夷山大多名岩。成品外形條索緊結捲曲,色澤褐綠,油潤有光,具三節色,入口醇厚回甘,湯色橙黃清澈,葉底黃亮,紅點鮮明,有明顯的“岩韻”特徵。

南平市百合花

建甌板鴨此菜在武夷山閩北一帶屬頗有名氣的風味食品。它形如龜體、色澤白嫩光潤、肉質肥厚、味道香美。建甌板鴨選料考究,加工精細。每年農曆九月開始製作,翌年二月二收盤。其中尤以霜風天製作的板鴨最佳。建甌板鴨烹飪簡便,經清洗切塊或油炸,或加入老酒清蒸、紅燒,風味獨特,香嫩可口,是宴客的佳肴,也是中外遊客喜愛購買的物品之一。

百合花:合屬植物自然分布中心,全世界百合屬植物約100種,其中中國原產有43種以上。百合花世界名花卉,延平區是我國百合花許多品種的產地。1983年,茫盪山風景區內開闢出一個天然百合花培育基地,培植百合花4萬多株,品種達26種,花色除紫、綠外,粉紅、絳紅、奶黃、橙黃、乳白等應有盡有。

南平市建寧蓮子

蓮子:蓮子縣內稱為建蓮。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開始種植,主產於建甌市吉陽、芝城百口塘等地。

弓魚:這是用傳統獨特工藝處理過的“弓魚”。鮮魚經過“弓魚”處理,冬天可以保活4~5天,夏天可以保活1~2天,還能除去魚肉的污泥味。魚農先用網羅下塘捕魚,當場用“繩索”一端穿過魚鼻扎牢,另一端綁紮在魚的肛門下,這叫“初綁”。而後放入魚堵或水碓活水中吐污,過1~2小時後,再在魚的肛門上部用草繩綁住,把魚彎成弓形,這叫“重綁”,然後放到魚堵或溪河活水中泡養1~2天,就可應市。

武夷山藥膳:俗話說:“山上白草皆為藥”,武夷山人經過長期實踐,總結了筍多利用草藥治病的膳食方法。如:“八珍燉兔肉”,其八珍為黨參、白朮茯苓芏草川芎、當歸、白芍、熟地等。又如,栗加糖清燉能清涼治眩暈;栗加蹄清燉能補胃健脾養精神;栗加肉清燉清涼降治氣管炎;栗帶殼蒸熟補氣強身潤膚生精;野毛栗生吃能止小兒半夜盜汗,蓮子心可清心火。紅菇祛風去濕。香菇浸酒消腫風。農家家膳、進補哐節宴的菜餚還有多種:即穿山甲燉當歸、甲魚燉當歸、豬乾煮枸杞、紅菇燉番鴨、紅菇煮螃蟹、清燉童子雞肚包雞、雞包雞、鴿包參……

著名人物

延平四賢,又稱“閩學四賢”,是指兩宋時期崛起於福建南劍州(今南平)道統相繼,學術思想一脈相承的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四位理學大儒。南平有四賢街,四賢廣場、塑像紀念這四位大儒。
宋慈,字惠父,建陽童遊人,為宋代名醫,其撰寫的《洗冤集錄》是一部千古不朽的法醫學檢驗專著,有日、法、英、荷、德、俄等文字譯本,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淳祐九年(1249年)宋慈卒於廣州經略安撫使任上,後歸葬建陽崇灘昌茂村。現宋慈墓依然保護完好。
朱熹,號晦翁,祖籍江西婺源。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生於尤溪。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年)卒於建陽考亭,後與夫人劉氏合葬於建陽黃坑後塘村。朱熹一生致力於研究理學,講學著書,自成考亭學派,成為一代理學宗師。現朱熹墓、考亭書院等遺址已逐步修復。
江淹:江淹(444~505年),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學家,歷仕三朝。
柳永,崇安(今武夷山市)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北宋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有婉約詞祖之稱,代表作《雨霖鈴》《望海潮》《鶴沖天》。
鄭成功,延平郡王,原名福松,更名森,字明儼,號大木,泉州南安人。永曆十二年(1658年)正月,鄭成功被明永曆帝晉封為“延平郡王”。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名字與延平緊密相連。後人亦稱鄭成功為鄭延平。
黃裳,字冕仲,南劍州劍浦縣(今南平市延平區)人,北宋(1044—1130)南平的第一位狀元。黃裳博學多才,精通禮經。元豐五年(1084),考中狀元,為官多年,最高做到禮部尚書,政績斐然。他喜讀道家玄秘之書,自號紫玄翁。著作頗豐,著有《演山集》60卷《南平縣誌》收有《水雲村記》和《隱鱗閣》、《茶苑》、《藏春峽》、《客照岩》等詩文多篇。
文天祥,號文山,江西吉安人,南宋忠臣,集“狀元、宰相、詩人、英烈”,四項桂冠於一身,,正氣長存,可與岳飛齊名,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南平開都督府聚兵起義抗元,得到南平人民的大力支持。茫盪山蓮花峰上仍有文天祥遺蹟“文山城牆”又名“鬼城牆”,見證文天祥和南平人民一起眾志成城,保家衛國。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瓊山人,字汝賢、國開,自號剛峰,後人稱其為“海青天”與宋代包拯齊名。
袁崇煥,祖籍廣東東莞,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天啟初任邵武知縣,天啟二年正月,進京朝覲,經御史舉薦,被破格提拔為兵部職方主事。《邵武縣誌》記載:“袁崇煥知邵武縣,明決有膽略,盡心民事,冤抑無不伸。”
李綱,南宋四大抗金名將之一,於岳飛、韓世忠齊名。(1083-1140)字伯紀,別號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祖籍福建邵武,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生於無錫。李綱曾稱讚岳飛“年齒方壯,治軍嚴肅,能立奇功,近來之所少得”,斷言他“異時決為中興名將”。
歐冶子:歐治子,春秋戰國時期越國人,是中國古代鑄劍的鼻祖。
廖剛(1070-1143),字用中,號高峰居士,北宋南劍州順昌謨武人。
此外還有南平理學名家游酢,邵武南宋詩人嚴羽,《通鑑紀事本末》作者建安(今建甌)袁樞,浦城一代名相真德秀等等。

福建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