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區

建陽區

建陽區位於福建省南平市中部,建溪上游,武夷山南麓,另稱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個縣邑之一。介於北緯27°06′-27°43′,東經117°31′-118°38之間。東鄰松谿縣、政和縣,南接建甌市、順昌縣,西連邵武市、光澤縣,北倚武夷山市、浦城縣,以“閩北糧倉”、“茶果基地”、“林海竹鄉”著稱於福建省。宋代曾以“圖書之府”和“理學名邦”聞名於世。下轄2個街道、8個鎮、3個鄉、190個自治村、14個居委會及3個國營農場。2013年末,常住人口29.1萬人,面積3383平方公里。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占人口1.5%的畲、滿、回、苗、壯、蒙、侗等21個少數民族,約5600多人。2014年5月27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南平市行政區劃調整,同意撤銷建陽市,設立南平市建陽區,以原建陽市的行政區域為建陽區的行政區域;南平市政府駐地由南平市八一路439號遷至南平市建陽區南林大街36號。2015年6月28日,合福高鐵通車,途經本區武夷山東站。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建陽區 建陽區

漢朝建安八年(203年),賀齊進兵建安,十年(205年)轉討上饒,分上饒地及建安之桐鄉置建平縣;賀齊為削弱建安縣地方勢力,將桐鄉劃入建平縣。建平立縣後,屬會稽南部都尉(治今福州)。

建平縣地域包括上饒部分地(即今鉛山縣)、建安縣桐鄉和崇安。

建安十二年到二十五年間(207~220年),分會稽南部都尉為建安郡,建平縣改屬建安郡。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邵武立縣,鉛山招善、鵝湖二鄉劃屬邵武,而旌孝等鄉仍屬建平。

晉朝太康元年(280年)分建安郡為建安、晉安二郡。同時,因建平縣與荊州建平郡同名而改建平縣為建陽縣。

轄地仍有旌孝及福建之崇安、建陽。

及至南朝,建陽仍屬建安郡。南朝宋,建安郡屬江州(治今江西九江),齊屬江州,梁屬東揚州,陳初屬閩州(治今福州),後屬豐州(治今福州)。

隋朝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建安郡為縣,建陽併入建安縣,屬泉州(治今福州)。

朝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建安郡為建州;四年復置建陽縣,建陽縣屬建州。八年,建州屬泉州都督府,建陽縣併入建安縣。唐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年),復置建陽縣。

唐末,旌孝等鄉劃入弋陽縣設鉛山場(鉛山場於南唐保大十一年升為縣)。

五代梁、唐,建陽皆屬建州。晉天福六年(941年),閩王以建州為鎮安軍(後改鎮武軍),建陽縣屬鎮安軍(後屬鎮武軍)。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建陽縣屬永安軍(治今建甌,不久改忠義軍)。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建州改為建寧軍,建陽縣屬建寧軍。

宋淳化五年(994年),建陽縣西北鄉的崇安場升為崇安縣;鹹平元年(998年),分建陽之上梅、下梅、會仙(赤石)、黃村、周村、將村(以上三里屬今星村、黃村一帶)等六里入崇安;治平三年(1066年),分建陽之東南(今童游鄉東南面及宸前東面一帶)併入甌寧縣;元豐五年(1082年),分建陽從政(非以後建陽境內之崇政里)、籍溪(此二里屬今五夫鄉田尾、古亭、茅廠等地)、豐陽(興田)、節和(黎源、澄滸一帶)、建平(黎源、澄滸)、五夫等里入崇安。宋元佑四年(1089年),甌寧縣將建陽東南一些鄉村歸還建陽。

南宋紹興二十二(1152年),建寧軍升為建寧府,建陽縣屬建寧府。景定元年(1260年),建陽縣之唐石里(今黃坑鎮)產嘉禾,更名嘉禾縣。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建寧府為建寧路,嘉禾縣屬建寧路。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嘉禾縣復名建陽縣。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建寧路復稱建寧府,建陽縣屬建寧府。

清代建陽縣屬延建邵道建寧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民國二年,改延建邵道為北路道,建陽縣屬北路道。民國3年改北路道為建安道,建陽縣屬建安道。民國14年廢道。民國22年,十九路軍在閩起義,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建陽縣屬延建省。民國23年,福建省政府設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建陽縣屬第十行政督察區(駐地在浦城)。民國24年,建陽縣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專員公署由浦城遷至建陽。縣名沿襲清朝。

民國29年(1940年),又分建陽的崇文上里,包括今崇安之城村(古粵城)、大渚、井前、楊厝等地入崇安。是年10月,水吉從建甌分出升為水吉縣。

民國30年(1941年),將崇安縣星村鎮(同建陽縣長坪鄉接壤的)施家坪、源頭一帶(共288畝),劃歸建陽縣管轄。

1949年8月24日,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建陽屬於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建甌)。

1950年9月專署遷建陽,建陽縣屬建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4年秋,邵武縣水北區清平鄉將坑上、藪上、西演、李家坡、黃竹樓、徐竹塘、邱家漈與下坪,劃歸黃坑區九峰鄉管轄;斗米嶺、泥洋、王壩溪、(里外)對田、(里外)大竹欄、三板橋與倒水,劃歸黃坑區桂林鄉管轄,共15個自然村,人口最多的村有20戶。

1956年6月建陽專署撤銷,成立南平專署,建陽縣屬南平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6年,水吉撤銷縣制,將所屬一區(治所水吉)、五區(治所鄭墩)、六區(治所漳墩)三個區及二區的下墘、黃地、嶺頭、陳地、侖尾等5個鄉,三區的回龍、壠下、滸洲、馬嵐、澄溪與南頭等6個鄉,四區的小湖、貴源、大湖、馬坑、東魯與鴻庇等6個鄉劃與建陽,置回龍區、鄭墩區、小湖區及水吉鎮。

1967年2月,邵武縣胡書公社屯上大隊劃出4個生產隊給建陽界首大隊管轄。

1968年5月設南平地區革命委員會,建陽縣屬南平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1年7月南平地革會遷建陽,建陽縣屬建陽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建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建陽地區行政公署,建陽縣屬建陽地區行政公署。

1989年1月行政公署遷南平(今延平區),建陽縣屬南平地區行政公署。

1994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縣級市)。

2014年5月27日國務院批覆同意南平市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同意撤銷建陽市,設立南平市建陽區,以原建陽市的行政區域為建陽區的行政區域;南平市政府駐地由南平市八一路439號遷至南平市建陽區南林大街36號。

2015年3月18日,南平市建陽區成立。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建陽區轄2個街道、8個鎮、3個鄉:潭城街道、童遊街道、麻沙鎮、水吉鎮、將口鎮、莒口鎮、黃坑鎮、漳墩鎮、徐市鎮、小湖鎮、崇雒鄉、書坊鄉、回龍鄉。區政府駐潭城街道。以及190個自治村、14個居委會及3個國營農場。面積3383平方公里。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行政區劃
街道鄉鎮 直轄
轄11個社區、8個村委會:西市社區、中南社區、永安社區、橋南社區、西橋社區、興建社區、黃花山社區、西門社區、寶山社區、南陽社區、北門社區、城關村、橋南村、考亭村、嚴墩村、周墩村、黃墩村、回瑤村、溪源村。
轄5個社區、12個村委會:營前社區、水東社區、靜園社區、富林社區、曼頭山社區、童游村、赤岸村、水東村、溪口村、彭墩村、新嶺村、東澤村、水尾村、徐墩村、七姑村、新村村、南林村。
轄13個村委會:石維村、楊香村、回潭村、胡巷村、新建村、松柏村、橫塘村、南台村、西岸村、山尾村、芹口村、東田村、將口村。
轄1個社區、16個村委會:徐市社區、溪尾村、壕墩村、徐市村、北岸村、宸前村、圳頭村、林墩村、范墩村、大田村、大闡村、蓋溪村、黃坑村、唐科村、五峰村、條嶺村、南槎村。
轄1個社區、16個村委會:莒潭社區、莒口村、湖橋村、焦嵐村、長埂村、東山村、後山村、馬伏村、石庵村、上布村、中布村、茶布村、策口村、社洲村、東徐村、金山村、河壩村。
轄1個社區、22個村委會:麻沙社區、麻沙村、水南村、梁墩村、竹洲村、留田村、呂屯村、華溪村、江壩村、重歷村、扁溪村、新溪村、長坪村、新坪村、七寶村、毛店村、永興村、杜潭村、溪頭村、界首村、交溪村、墩頭村、江坊村。
轄1個社區、11個村委會:黃坑社區、九峰村、新峰村、塘頭村、三峽村、苦竹坪村、新曆村、鵝峰村、桂林村、長見村、大坡村、坳頭村。
轄1個社區、28個村委會:水吉社區、鄭墩村、營頭村、青田村、吳中村、玉瑤村、池中村、七里嵐村、渡船頭村、後井村、南嶺村、良源村、南山村、葉中村、陳地村、侖尾村、辛溪坪村、大梨村、雙溪村、黃西溪村、留中村、仁山村、安口村、黃家店村、後巷村、市頭村、和平村、建設村、民主村。
轄1個社區、24個村委會:漳墩社區、外屯村、漳墩村、竹口村、龍安村、焦坑村、姜地村、賴屯村、前溪村、杭下村、松源村、陳源村、杭頭村、堆後村、上乾村、康屯村、蘇源村、周曆村、桔坑村、外源村、沙堤村、嚴川村、鳳凰村、楓坑村、北孟坑村。
轄15個村委會:葛墩村、秦溪村、馬坑村、黃地村、小湖村、貴源村、大湖村、塘樓村、尹宅村、美溪村、東魯村、鴻庇村、祝中村、井後村、下乾村。
轄6個村委會:崇雒村、橫源村、上社村、上洋村、後畲村、右巨村。
轄7個村委會:書坊村、水北村、饒壩村、錢塘村、花園嶺村、貴溪村、松坑村。
轄12個村委會:回龍村、滸洲村、馬嵐村、坪洲村、澄埠村、均中村、白沙村、壠下村、高門村、白洋村、半天肖村、西歐浦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平市建陽區地處武夷山脈南麓,福建省北部,閩北山區盆地中部。位於北緯27°16′32″~27°43′41″東經117°32′20″~118°37′51″之間。總的地勢西北與東部高,東西距離長,南北距離較短,宛如馬鞍形。東鄰松谿縣、政和縣,南接建甌市、順昌縣,西連邵武市、光澤縣,北界武夷山市、浦城縣。

氣候水文

氣候:建陽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資源豐富,冬短夏長,氣候宜人,靜風多,溫差大,雨季集中,年平均氣溫18.1℃,無霜期322天,年平均降雨量1742毫米,年日照平均1802小時,適

宜動植物生殖繁衍,有“嘉禾之鄉”美稱。

水文:建陽區溪流水域總面積213平方公里。幹流兩岸多數較陡,斷面多呈“V”字形,河床基石裸露。支流更為狹窄,河谷多呈深切曲流的“U”字形。源短流激,集流時間短,暴雨時容易成災。全區共有溪流71條,其中較大的19條,流域50~200平方公里的有11條,200~500平方公里的有5條,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崇陽溪、南浦溪、麻陽溪。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建陽區素有“林海竹鄉”之稱,境內森林資源居福建省第四位,為中國南方重點林區之一。森林面積18萬公頃,森林復蓋率75.1%,木材蓄積量1250萬立方米,毛竹6312.99萬根。境內黃坑大竹嵐19平方公里範圍為國家重點保護區,是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核心部分,區內原始森林裡有眾多珍稀樹種,名貴藥材,珍禽奇獸,被譽為“昆蟲世界”、“蛇類王國”、“鳥的樂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是聞名中外的生物標本採集勝地。

土地資源

建陽區丘陵山地面積30.58萬公頃,占總面積90.4%;耕地面積3.1萬公頃,其中水田面積2.87萬公頃,草場面積2.26萬公頃,其中可利用面積2.19萬公頃,年理論載畜量3.04萬標準黃牛單位。土壤類型有紅壤、黃壤,土層深厚、肥沃。

礦產資源

截至2010年,建陽區境內礦產資源已探明儲量的有石墨礦1100萬噸,螢石礦317萬噸,銀鉛鋅礦35萬噸,硫鐵礦90萬噸,蛇紋岩3102萬噸,儲量均居全省之首。書坊太陽山到莒口的大金山礦脈是福建省黃金的重點礦脈,還有砂金、鎢、透輝石、花崗岩、高嶺土等共有35種礦藏,潛在的經濟價值超過57億元。

人口

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建陽勞動、生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陽區人口迅速增長,到1971年,達232456人,1988增至311153人。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口密度不斷增大。1949年平均每平方公里34人,1971年增為69人,1988年增至92人。

2013年末,建陽區戶籍總戶數95469戶,戶籍總人口347923人,其中男性178844人,女性169079人,全年出生人口4660人,出生率13.4‰;死亡人口1790人,死亡率5.2‰;自然增長率8.2‰。2013年末常住人口29.1萬人,城鎮化率54.1%。

經濟

綜合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體制改革使建陽經濟開始從封閉型向開放型、外向型轉變。工農業生產總值由1978年1.32億元上升到1993年的16.86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993年3.2億元,是1978年0.487億元的5.57倍。第三產業1993年總產達3.2億元。財政預算內收入1993年6200萬元,是1978年960萬元的5.45倍;財政支出5570萬元,是1978年760萬元的6.32倍。城鄉儲蓄1993年末餘額3.82億元是1978年629萬元的50.73倍。人民收入也有很大的提高,1993年建陽縣農業人口的年人均純收入為1100元,是1979年188.13元的4.84倍;城市人口的人年均收入1993年提高到1900元。

2013年,建陽區實現生產總值(GDP)125.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12.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4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0.60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50.6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4.1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4.3 :48.4 :27.3。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4%、68.4%、24.2%。

農業

建陽區是一個農業縣級區,農業比重大,農業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75%,是中國商品糧基地,外調糧總量和人均售糧均列福建省之冠。農業結構仍以傳統的種養為主,主要有糧食、筍竹營林、養殖、茶果、經作、食用菌等六大產業。

2013年,建陽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51.28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完成26.59億元,林業產值完成 13.26億元,牧業產值完成5.59億元,漁業產值完成4.41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完成1.43億元。

工業

建陽工業以林產工業、食品工業、機械電子工業、化工建材工業、電力、礦產開發業、輕紡工業為主,其中以味素廠為龍頭的食品工業比較發達。重點企業有味素廠、製藥廠、中纖板廠、水泥廠、酒廠、造紙廠、壓縮機廠、化工總廠、汽車半軸廠、皮革廠、膠合板廠等。主要特色產品有大米、木材、筍、竹、鴨蛋、茶果(尤以漳墩白茶、建陽桔柚著稱)、淮山、蓮子(建陽通心白蓮粒大、圓潤、汁甜,曾在清代為貢蓮)、竹蓀、香菇等各種農副產品以及味素、人造板、啤酒、白酒、皮鞋、機製紙、氣體空壓機、水泥、松香、樟腦、肥皂、磨床、石板材等工業產品。

2013年,建陽區實現全社會工業總產值209.3億元,同比增長15.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95.6億元,同比增長16.3%;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13.7億元,同比增長10.6%。

金融

建陽市金融機構完備,設有人行、農發行、工行、農行、建行和人民保險公司、人壽保險公司。2013年,建陽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55.84億元,其中單位存款81.72億元;個人存款67.6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03.87億元,其中個人短期貸款增長9.5%、單位短期貸款增長6.1%、中長期貸款增長65.2%。

貿易

貿易方面,建陽區形成了以西街、水南、童游三個農貿市場為主,北門舊貨市場、蔬菜批發市場、糧食批發市場、汽車貿易市場等專業交易市場為輔的市場網路布局。葡萄協會、米業協會、鴨業協會、蔬菜協會等各種流通實體蓬勃發展。大型超市、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和倉儲、貨運批發經營,以及信息諮詢、金融、會計、法律服務、研究與開發等現化服務業得到較好發展。

2013年,建陽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9.07億元:其中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和個體戶零售額7.65億元,兩油和永輝零售額5.61億元。限額以下企業和個體戶批零住餐業零售額25.81億元:其中調查隊實現限下零售額22.74億元,增長10.0%;限下大個體實現零售額3.06億元。

交通

南平市建陽區為閩北交通樞紐、通訊電訊以及電力輻射中心。南武旅遊文明路、205國道、水杉線、橫南鐵路從市區橫穿而過,離武夷山機場僅40餘公里。福(杭)貴成、滬金南穗兩條國家一級通訊幹線經過該區。建陽和南平各縣市以及所屬鄉鎮均實行通訊光纜化,設在童游的省網22萬伏變電站與該市11萬伏輸變電聯網使建陽成為閩北電力輻射中心。

高鐵

武東站 武東站

武夷山東站合福高鐵)位於南平市建陽區將口鎮洋墩村

軌道交通

2013年 10月29日,南平建設集團與中國北車(泉州)軌道裝備有限責任公司正式簽署武夷新區現代有軌電車旅遊專線項目投融資建設契約。泉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林伯前,南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許維澤,北車集團唐車公司董事長余衛平出席簽約儀式。

根據此次簽署的契約,雙方將合作建設由高鐵武夷山東站至武夷山景區公館大橋25.6公里的城市軌道交通旅遊專線項目。該項目建成通車後,將有效改善旅遊出行環境、提升城市品位,成為武夷新區發展旅遊經濟的重要名片。

社會

文化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陽區文化事業取得了較好的發展。1998年4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 "文化先進縣市"稱號,全區現有5個鄉鎮文化站被評為福建省"百強文化站",建陽市文化館被文化部評為"標準文化館",圖書館由國家二級圖書館晉升為國家一級圖書館,4 個鄉鎮被南平市人民政府授予 "文化先進鄉鎮" 稱號。1993年,建陽區被國家文化部群文司評為"書畫藝術之鄉"。建陽文學藝術聯合會下屬有文學、美術、書法、攝影、音樂、舞蹈、詩詞等10多個協會,1991年在建陽成立了中首家民間工筆畫院。2000年,建陽區有文化館(站)14個,圖書館1個,年末存書達12.3萬冊。

2013年末,建陽區共有體育場1個,體育館1個,博物館1個,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7個,網咖18家,音像店3家,圖書館年末存書12.67萬冊。

教育事業

建陽一中 建陽一中

建陽區有校園面積1860畝,其中校舍面積49萬平方米,有中學16所(職高1所),在校生19905人;國小178所,在校生29384人;普高4所,在校生3264人。全區有教師(含代課教師)3533人,中國小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95.53%和96.47%。建陽區先後被授予"全國掃盲先進縣"、"福建省掃除文盲先進縣"、"福建省實施義務教育工作先進縣"、"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先進市"等榮譽稱號,並於1992年、1996年分別通過了省"六項督導"驗收和省教育"兩基"評估驗收。1997、1998、1999、2000年又連續四年通過南平市政府的跟蹤複查,各項指標穩中有升。

2013年末,建陽區共有普通中學17所,班級數336班,在校生16251人,國中生畢業率99.8%;國小29所,比上年增加1所,班級數702班,在校生21338人,國小生畢業率100.5%;全區共有幼稚園 37所,班級數412班,在園人數11530人。

衛生事業

2013年末,建陽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24個,其中市直屬醫院2個,南平市第二醫院1個,監獄醫院1個,鄉鎮衛生院1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年末全區共衛生從業人員234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070人,醫生90人;擁有病床總數13080張。

名人

朱熹:(1130—1200)生於尤溪縣。是中國歷史上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其著作被元、明、清三朝代定為開科取士的必讀之書;其哲學觀點影響中國封建社會末期長達600多年時間。

宋慈:(1186-1249)南宋建陽人,中國法醫學先驅,他的《洗冤集錄》,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法醫學專著,宋慈也因此被界內公認為法醫鼻祖。

游酢:(1053-1123)建陽縣禾平里(今建陽市麻沙鎮長坪)人。閩北最早接受“洛學”的學者。程門四大弟子之一。學成南歸悉心傳授理學,“中興於南”與後來朱熹理學思想的形成有著密切的師承關係,被尊稱為“道南儒宗”。

熊宗立:(約1409~1482)明建陽(今福建建陽縣)人。明代有名的醫家和刻書家。師從劉剡學醫,推崇五運六氣之說,著述甚豐,日本醫生真長蘭軒曾從其學。是福建歷史上刊刻醫書最多的人。

遊藝:明末清初建陽崇化里(今書坊鄉)人,宋儒游酢後裔。長於詩作。

陳昇之:建陽三桂里(考亭)人。以同平章事銜出任鎮江節度使、揚州通判,封秀國公。朝廷贈太保、中書令,諡號“成肅”。

江文蔚:建陽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晉高祖天福中前後在世。後唐長興中,(公元932年左右)舉進士,為河南府推官。與高越並有文名於江南,時稱“江、高。”文蔚生平博學多才,尤工詞賦。卒,謚簡。

阮逸:(又稱阮逸女),建州建陽(今屬福建)人。北宋音樂家,精通經學,擅長詞賦。曾任鎮江軍節度推官,不久調任鎮安軍(治今紹興)掌書記,景佑初升任杭州知府。

惠崇:(965- 1017)建陽人,北宋僧人,擅詩、畫。有詩作《北宋九僧詩》、畫作《沙汀煙樹圖》等傳世。

丁顯:(1358~?)建陽人。明洪武十七年(1384)狀元。為明代福建狀元第一人。授翰林院修撰。丁顯資稟聰敏,博通經史,能援筆立就,一時名流都與他結成莫逆之交。著有《建陽集》。

范如圭:,建州建陽人。少從舅氏胡安國受《春秋》。登進士第,授左從事郎、武安軍節度推官。

呂祉:(?~1137年) 建陽人。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太學上舍釋褐出身。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即位後,任右正言,因直言議論政事得罪,貶為明州(今寧波)通判。宋高宗贈呂祉為資政殿大學士,特敕葬邵武樵嵐。

陳師錫:(1057~1125)建州建陽(今屬福建)人。神宗熙寧九年(一○七六)進士。徽宗立,召拜殿中侍御史,俄出知潁、廬、滑三州。坐黨論,監衡州酒,又削籍安置郴州。《宋史》卷三四六有傳。

祝穆:(?~1255)祖籍婺源(今屬江西),其先新安(今歙縣或曰建陽)人,徙居崇安。曾祖祝確為朱熹的外祖父,父康國是朱熹表弟,跟隨熹母祝氏居崇安。與弟癸同從朱熹受業,後被薦為迪功郎。刻書家、藏書家。

旅遊

南平市建陽區名勝古蹟有革命遺址3處、古文化遺址132處、古建築12處、古墓6處、古石刻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唐-元代建窯遺址、宋代朱熹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唐代將口窯址、宋代宋慈墓),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