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昌縣[福建下轄縣]

順昌縣[福建下轄縣]

順昌縣為福建省南平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福建省中部偏北,北緯26°38′-27°121′,東經117°29′-118°14′。總面積1992.0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24.1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12萬人。通行閩贛方言將樂話。

基本信息

簡介

順昌縣為福建省南平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福建省中部偏北,2003年末,戶籍人口24.1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12萬人。縣人民政府駐雙溪街道。全縣轄1個街道、7個鎮、4個鄉:雙溪街道、建西鎮、洋口鎮元坑鎮、埔上鎮、大曆鎮、大幹鎮、仁壽鎮、洋墩鄉、鄭坊鄉嵐下鄉高陽鄉

歷史沿革

唐貞觀三年(629)拆將樂縣東南兩鄉置將水場。垂拱三年(687)分南鄉將水口為蠲科鎮。景福二年(893)改為將水鎮,後又改為永順場,隸屬建州。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將永順場升為縣。因“縣有順陽鄉,水有順陽溪”而名順昌。清嘉慶版《延平府志》則稱“以其初順服,故名,取順而昌之意”。

五代十國的閩天德元年(943),王延政在建州稱帝,國號殷,順昌縣為其所轄。天德三年(945)八月,十國的南唐滅閩,順昌縣為南唐所轄。南唐保大六年(948)置劍州(州治在今南平市),順昌縣屬之。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劍州改稱南劍州,順昌縣屬福建路南劍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置福建行中書省,南劍州升為南劍路。延祐元年(1314),南劍路改稱延平路,順昌縣仍屬之。

明洪武元年(1368),延平路改為延平府,順昌縣仍屬其所轄。

清代,順昌仍屬延平府所轄。

民國2年(1913),廢府、州改道,順昌縣屬建安道(道治在今南平市)。

民國16年,廢道改省、縣兩級制,順昌縣直屬福建省。

民國23年7月,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順昌屬第九行政督察區(區設在今邵武市)。

民國24年10月,順昌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區設在今南平市)管轄。

建國後,福建省劃分為8個專區2個市,順昌縣屬第二專區(專員公署駐南平),順昌縣屬南平專區。1970年專員公署遷到建陽,改稱建陽地區行署,順昌縣仍屬之。

行政區劃

2006年,順昌縣轄1個街道、7個鎮、4個鄉:雙溪街道、建西鎮、洋口鎮埔上鎮元坑鎮大曆鎮大幹鎮仁壽鎮洋墩鄉鄭坊鄉嵐下鄉高陽鄉

歷史沿革:貞觀三年(629)析將樂縣地置將水場,垂拱三年(687)分南鄉將水口為蠲科鎮,景福二年(893)改將水鎮,尋改永順場。五代閩龍啟元年(933)升為順昌縣,歷屬長樂府、劍州南劍州、延平路、延平府、建安道。1949年5月23日解放,歷屬南平專區、南平地區、建陽地區、南平地區、南平市
2000年,順昌縣轄9個鎮、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31599人,其中: 雙溪鎮 34490 建西鎮 6045 洋口鎮 17732 元坑鎮 15792 水南鎮 22069 埔上鎮 22688 大曆鎮 9078 大幹鎮 16965 仁壽鎮 15376 洋墩鄉 10656 鄭坊鄉 9379 際會鄉 10562 嵐下鄉 21886人、高陽鄉 18881人
2003年,順昌縣轄9個鎮、5個鄉:雙溪鎮、建西鎮、洋口鎮、水南鎮、埔上鎮、元坑鎮、大曆鎮、大幹鎮、仁壽鎮、洋墩鄉、鄭坊鄉、際會鄉、嵐下鄉、高陽鄉。
2005年12月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撤銷順昌縣雙溪鎮與水南鎮建制設立雙溪街道辦事處和撤銷際會鄉建制併入建西鎮的批覆》(閩政文[2005]588號):(1)同意撤銷順昌縣雙溪鎮、水南鎮建制,設立雙溪街道辦事處。雙溪街道辦事處轄東門、中解、建光、和勤、北門、城南、金溪、棋盤等8個居委會和水南、城東、城西、余坊、井壟、下沙、吉舟、新屯、文新、陳布、余墩、溪蘭等12個村委會。雙溪街道辦事處駐城南路278號。(2)同意撤銷順昌縣際會鄉建制,併入建西鎮。建西鎮轄中心街居委會和路茲、安下、際會、慈太、際濱、科頭、謝屯、南山、元峰等9個村委會。建西鎮政府駐建西鎮中心街26號。

鄉鎮簡介:
雙溪街道辦事處駐城南路278號
2006年撤銷雙溪鎮、水南鎮,設立雙溪街道。辦事處駐城南路278號,轄東門、中解、建光、和勤、北門、城南、金溪、棋盤等8個居委會和水南、城東、城西、余坊、井壟、下沙、吉舟、新屯、文新、陳布、余墩、溪蘭等12個村委會。

附:原 雙溪鎮代碼350721100。轄5個居委會、4個村委會:~209_雙橋村委會、~001_和勤居委會、~002_中解居委會、~003_建光居委會、~004_東門居委會、~005_北門居委會、~201_城東村、~202_城西村、~203_余坊村
附:原 水南鎮代碼350721104。轄3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001_城南居委會、~002_棋盤居委會、~003_金西居委會、~201_水南村、~202_陳布村、~203_余墩村、~204_溪蘭村、~205_井壟村、~206_下沙村、~207_吉舟村、~208_新屯村、~209_文新村。

建西鎮
2006年撤銷際會鄉,併入建西鎮。鎮政府駐中心街26號,轄中心街居委會和路茲、安下、際會、慈太、際濱、科頭、謝屯、南山、元峰等9個村委會。

附:原 建西鎮代碼350721101。轄1個居委會、2個村委會:~001_中心街居委會、~201_安下村、~202_路茲村
附:原 際會鄉代碼350721202。轄7個村委會:~201_際會村、~202_慈太村、~203_際濱村、~204_科頭村、~205_南山村、~206_元峰村、~207_謝屯村

洋口鎮代碼350721102

順昌縣洋口鎮

轄1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001_街道居委會、~2201_道吳村、~202_解建村、~203_永福村、~204_光明村、~205_建民村、~206_麻溪村、~207_沙墩村、~208_將軍村、~209_白沙村、~2210_潘坊村、~211_上鳳村、~212_石溪村、~213_田坪村、~214_謝坊村

元坑鎮代碼350721103
轄1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001_文昌居委會、~201_福豐村、~202_秀水村、~203_東郊村、~204_九村村、~205_際下村、~206_搓溪村、~207_曲村村、~208_光地村、~209_賴源村、~210_蛟溪村、~211_謨武村、~212_洋坊村、~213_寶莊村。

埔上鎮代碼350721105
轄12個村委會:~201_墩頭村、~202_關墩村、~203_大布村、~204_土豐村、~205_河墩村、~206_上元村、~207_謝坑村、~208_連坑村、~209_埔上村、~210_口前村、~211_張墩村、~212_坊上村

大曆鎮代碼350721106
轄1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001_大曆居委會、~201_大曆村、~202_下店村、~203_秀吳村、~204_立墩村、~205_龍頭村、~206_下坑村、~207_田後村、~208_前洋村。

大幹鎮代碼350721107
轄1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001_寶山居委會、~201_大幹村、~202_白石村、~203_仙潭村、~204_富文村、~205_連坊村、~206_良坊村、~207_余富村、~208_乾山村、~209_武坊村、~210_土壟村、~211_來布村、~212_慈悲村、~213_甲頭村

仁壽鎮代碼350721108
轄8個村委會:~201_仁壽村、~202_桂溪村、~203_橋下村、~204_上白村、~205_富石村、~206_余塘村、~207_塘後村、~208_江墩村

洋墩鄉代碼350721200
轄10個村委會:~201_洋墩村、~202_路馬頭村、~203_蔡坑村、~204_秀溪村、~205_田溪村、~206_郭元村、~207_洋坑村、~208_均倉村、~209_江村村、~210_連墩村。

鄭坊鄉代碼350721201
轄7個村委會:~201_鄭坊村、~202_興元村、~203_俸窠村、~204_羅坊村、~205_峰嶺村、~206_上坊村、~207_榜山村

嵐下鄉代碼350721203
轄10個村委會:~201_東坑村、~202_黃墩村、~203_郭城村、~204_夏墩村、~205_嵐下村、~206_錢墩村、~207_百益村、~208_桃源村、~209_新源村、~210_路墩村

高陽鄉代碼350721204
轄13個村委會:~201_高陽村、~202_安漿村、~203_大外村、~204_花橋村、~205_紫竹村、~206_李壩村、~207_小筒村、~208_上村村、~209_南亨村、~210_大分村、~211_大富村、~212_振科村、~213_朱台村。

地理

南平市位於福建省北部,處武夷山脈北段東南側,閩浙贛3省結合部,閩江上游。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7.9~21.2℃。年降水量1430~2032毫米。全市日照時數為1668~1972小時。下轄5個縣,4個縣級市、1個區,共有140個鄉(鎮、街道)。土地總面積2.63萬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總面積的21.7%。

人口民族

2007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305.07萬人,其中非農人口102.71萬人,占33.7%。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人口出生率12.1%,人口自然增長率6.1‰。共有29個民族,其中漢族占總人口98.8%,少數民族占1.2%,少數民族中畲族人口最多,其次是回族、苗族、滿族、壯族。

資源

順昌縣邵武和平古鎮
全市有7個國家級、8個省級商品糧基地縣,被譽為“福建糧倉”。森林覆蓋率75.6%,是福建省重點林區。境內有1江3溪176條支流,水域面積11.01萬公頃,天然河川徑流量267.2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387.37萬千瓦,居全省第一位。已發現的礦種有70種,已探明儲量46種,主要有鉛鋅、鈮鉭、硫鐵、石墨、水晶、水泥灰岩、銅、鎢等礦。毛竹林面積35.52萬公頃,有“南方林海”、“中國竹子之鄉”之稱。茶園面積3.15萬公頃,為福建省第一大產茶區。“奇秀甲東南”的武夷山,融國家級風景區,自然保護區和旅遊度假區於一體,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邵武和平古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市境內大小旅遊景點150多處,其中國家級、省級以上景點占1/3。

社會

城鄉建設

順昌建縣於後唐長興四年(933),南唐保大六年(948)建公署。明弘治十四年(1501)後,幾經修建擴建,建築占地面積達5.08市畝(3386平方米);宋寶慶、紹定年間(1226~1230)、建東門石墩木樑橋,全長約363米(1972年改建的數據),橫跨富屯溪,取名濟川橋;明正德二年(1507),始建城牆,長883丈(2943米)。高1.67丈(5.67米)。基寬1丈(3.3米)。歷時兩年竣工,為歷代公共建築規模較大的三項工程。

分布在各鄉村的公共建築,多是寺廟、祠堂、橋樑等一般土木工程。歷代城鄉交通閉塞,街道狹窄,飲用水、照明等生活設施落後,住宅建築更為簡陋。據民國37年(1948)土地資料統計,城關總面積0.9平方公里。住宅建築面積6.74萬平方米,其中居住面積2.02萬平方米,人均僅5.94平方米。

建築結構多屬單層的木瓦平房,至民國末期,始建磚木結構的三層樓房二幢。

建國後,隨著國民經濟逐步發展,城鄉建設步伐加快,1957年,興建的鷹廈鐵路貫通縣境。

第二個五年計畫期間(1958~1962),興建的公路、森林鐵路,城關和鄉駐地的街道、商店、學校、醫院、廠礦、文娛場所等公共建築以及水電等基礎設施工程,至1965年已初具規模。“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城建主管機構被撤銷,兼管的部門又變動頻繁,大批技術工人下放農村插隊,城鄉續建工程停頓。

1979年後,建立了城鄉建設專門管理機構,城建隊伍、技術力量得到發展壯大。1984年,實施改造舊城,建設新城區的《順昌城區總體規劃》,先後新建3座公路大橋,把城關、水南、余坊等連線成一片,擴大城區建設範圍,總面積達13.5平方公里。至1988年,主街道擴建整修工程已經完成。新城區公共建築面積有26.56萬平方米,磚混和磚木結構的占95%,建築層數最高為7層,一般2~4層;住宅建築面積有95.94萬平方米,比解放前夕增長13.23倍,其中居住面積有23.74萬平方米,人均9.43平方米,比解放前夕增加3.49平方米。城區現有商業樓房422幢,商店956家。學校醫院、文娛場所以及公共福利設施等基本配套齊全,環保工作隨著加強。

教育

順昌教育管理始於宋建隆元年(960),“舉人有德義者”擔任教渝主持教育之事。宋至清,教育均沿襲科舉制度。是時士子讀書,先受啟蒙識字教育,後再攻讀孔子學說。考試科目為“四書”、“五經”。縣有儒學,鄉有書院,村有私塾,讀書之風,盛極一時,歷代功名人士亦不乏其人。

在兩宋年間,3萬多人口的小縣,中進士者38人,中舉人者137人。清末廢科舉,興學校。光緒三十年(1904),由孝廉高登鯉等建議,將華陽、六賢書院合併改為縣立高等國小校。次年又興辦漠布(今謨武)完全國小校。光緒三十四年興辦大幹完全國小校。

宣統二年(1910),又興辦石溪初級國小校。民國時期,教育事業有所發展,民國16年(1927),在縣城創初級中學,到民國29年全縣已有國小38所,中學一所。抗日戰爭初期,從福州等地遷來5所中學,對順昌教育有所促進。民國34~37年,全縣有國小46所,國中一所,在校學生2433人,每萬人口平均405人。建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教育事業。

1950~1951年9月,全縣所有學校先後複課,教育事業迅速發展。1957~1958年,中、國小為貫徹“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和“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政治教育和勞動教育。

1958年,縣初級中學增設高中班,並創辦洋口、仁壽兩所初級中學。至1965年,全縣已有國小311所715班,中學3所(其中完全中學一所)32班(其中高中4班)。

1966年開始,歷經10年的“文化大革命”,順昌教育事業受到嚴重摧殘,絕大多數學校領導和許多教師受到批判、鬥爭,學制縮短,考試制度廢止,教學秩序被打亂,教育質量明顯下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通過撥亂反正,清除“左”的影響,教育事業始獲復甦。1978年恢復考試制度,注重抓基礎教育,調整布局,發展職業技術教育。

1979年以後,平反昭雪教師中的冤假錯案。在教育體制、教學制度等方面進行改革,其中包括三年完成調整中等學校結構,逐步取消國小附設的國中班,繼而對中學進行合理拆並,恢復“六·六”學制。

同時狠抓教學質量和教師素質,通過多渠道對教師進行業務培訓、文化補課、中師函授以及“教材教法”、專業合格的培訓,成立中、國小教研組織,進行教學研究。教育事業在調整、改革中得到迅速發展,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國小教師合格率從1976年的30%提高到66%。

1985年,順昌縣擁有國小389所,完全中學4所,國中20所,在校學生41859人,每萬人口平均有中國小生1993人,比1949年的405人增加3.9倍,絕對數增加16倍。同年11月,經省教育廳檢查驗收,中、國小基本實現“兩有一無”(有教室、有桌椅、無危房)。

至1988年止,全縣中、國小建築面積達27.39萬平方米(其中教室15.18萬平方米,教師宿舍5.70萬平方米,學生宿舍1.98萬平方米),有145所中、國小做到教學樓、師生宿舍樓、輔助設施基本配套。

1988年全縣國小教師1893人(其中中等師範以上學校畢業的占總數36.77%,高中畢業的占27.63%);中學教師710人(其中高等院校本科畢業的占總數22.5%,高等院校專科畢業的占45.2%)。

1988年,首批中、國小教師職務評定中,評為高級職務的23人,中級職務的326人,初級職務的1499人。1978~1988年,有1461名中學畢業生考進高等院校深造。

2007年全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8.0億元,增長1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3.17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120.25億元,增長13.3%;第三產業增加值134.57億元,增長10.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8.4億元,增長22.6%。外貿出口2.87億美元,增長27.7%。實際利用外資3.37億美元,增長20.1%。

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25.59億元,增長12.08%,可比增長13.54%,其中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15.08億元,增長14.58%,可比增長17.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3.7億元,增長12.9%。旅遊接待人數751.4萬人次,增長13.6%;旅遊總收入20.7億元,增長17%。

經濟

農業: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8.2億元,增長6.6%。全部免徵農業稅及其附加和除菸葉外的所有農業特產稅,全市農民受益1.95億元,人均減負99元。新增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6家,筍竹、畜禽、茶果三大主導產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52.2%。糧食總產141.3萬噸,畜禽總產39.4萬噸,水產總產10.3萬噸,菸葉總產2.69萬噸。

農村公路建設改造1253公里,松谿縣率先實現所有行政村路面硬化,順昌、延平、邵武“村村通”水泥路完成70%以上。建成鄉村供水點283個,改善20.5萬人飲水條件。建設農村沼氣池4392口。改造中低產田、建設標準農田3087公頃。

農村公共服務進一步改善,增聘1628名農民技術員,聘用享受政府津貼鄉村醫生3025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全市1621個村明晰了產權,占應改革村的99.3%,成立縣鄉兩級林業服務中心38家,通過林權證抵押融資2.21億元。轉移農村勞動力3.8萬人,其中就地轉移1.8萬人。
工業:全市規模工業產值252.59億元,增長20.2%。出台木竹加工、紡織服裝精細化工食品加工、電線電纜等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推進產業集聚發展。全市新增工業用地441公頃,閩北產業集中區完成概念規劃編制,閩北林產加工貿易園區進入征遷階段。服務業實現增加值56.3億元,增長7.1%。金融保險業運行良好,旅遊業繼續增長,物流、商貿、信息、中介和交通運輸業發展加快。
重點建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連續3年過百億,47項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3.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提高4.05個百分點;14項在建工業項目完成投資9.85億元,重點項目投資比重提高14個百分點。高速公路、農村路網、中型水電、閩江上游蓄水防洪、農村供水等“十大工程”完成投資27億元。福銀(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二期工程全線通車;浦南高速公路全線動工,完成投資12.3億元。
招商引資:契約利用外資(歷史可比口徑)5.3億美元、增長12.7%,實際到資中工業項目投資比重為72%、比上年提高7個百分點。“南接北聯”引進區外項目註冊資金11.9億元。對台旅遊取得突破,武夷山—阿里山旅遊合作正式簽約。
區域經濟:南平中心城市新上規模工業29家,規模工業產值占全市比重46.4%,效益好於全市平均水平。規劃建設大橫綠色產業區,江南新區建設加快推進,西區開發進入實質性階段,西城大橋動工建設。23處地質災害點得到整治。暢通、潔淨、明亮工程45項城建配套項目基本完成。縣域經濟發展活躍,生產總值平均增長10.5%,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長26.6%,有5個縣(市)規模工業增長超過25%。
人民生活: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59元,增長7.7%;農民人均純收入4070元,增長8.4%;城鎮登記失業率5.6%。全年城鎮新增就業2.4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8萬人。企業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21.7萬、22萬和30.7萬人。全市城鄉12.1萬人享受低保,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南平中心城市城鎮低保月補差由人均43元提高到60.2元,達到全省平均水平。1.3萬名農村貧困學生享受“兩免一補”,2493名農村計生戶得到獎勵扶助,1866名高校困難學生享受助學金補助。實施閩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5個縣城和沿江重點鄉鎮垃圾治理開始啟動。南平中心城市通過省級衛生城市覆核驗收。全市6個單位、4個鄉鎮獲得全國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榮譽稱號。

文化

建成農村中國小寄宿生宿舍45座,110名教師下鄉支教,延平區、邵武市“雙高普九”通過省級驗收,全市新增優質高中2所,武夷學院獲教育部批准籌建本科大學,組建福建林業職業學院閩北職業技術學院。建立閩北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網示範點404個。組建成立國資委,籌建南平市建設管理行政服務中心。7個縣(市、區)實現鄉鎮幹部工資國庫統一支付,邵武市、延平區、武夷山市積極探索村主幹養老保險制度。完成20所農村衛生院建設改造。全市孕產婦死亡率下降至十萬分之三十,職業病危害檢測覆蓋率90.8%,職工健康體檢率78.8%,分別提高1.15和14.5個百分點。計生工作實現年度目標,出生人口性別比降為100∶109.56。武夷山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順利開展。延平湖邵武和平鎮分別榮獲國家水利風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

氣候

順昌屬於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同時又受大陸性氣候的一定影響。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據縣氣象站1957~1985年的觀測:年平均氣溫18.5攝氏度,無霜期305天,雨日164天,雨量1756毫米,日照1740.7小時,冬多西北風,夏多東南風。

具有如下特點:四季明顯,冬短夏長,春早秋晚;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秋多“小陽春”,春常“倒春寒”;雨季乾季分明,雨季多洪澇,乾季常乾旱;少霜雪,罕冰雹,濕潤多雲日照少,露霧常有靜風多。

境內受季風性環流影響明顯,隨冬夏環流轉換和太陽照射的變化,帶來四季不同的氣候特徵。冬季(12~2月):氣溫低,蒙古冷高壓勢力強盛,縣境處在冷高壓的東南部,盛行西北風,天氣寒冷乾燥,雨水少,一年中的霜雪集中在此季出現。

春季(3~5月):是冬季風轉夏季風的轉換季節,氣溫趨向回升。蒙古冷高壓逐漸轉弱,太平洋高壓逐漸增強,冷暖氣流交換頻繁,天氣多變,冷暖無常,前春常常陰雨連綿,有時出現晚霜,後春有時暴雨成災。夏季(6~8月)時間長,氣溫高。

太平洋高壓進一步北上西伸,順昌多吹東南風。熱帶低壓又常北上影響,天氣炎熱潮濕。初夏是雨季高峰期,常發生暴雨洪澇,夏至前後雨季結束,轉為炎熱少雨天氣,有時午後發生陣雨、大風或雷暴。秋季(9~11月):乃夏季風向冬季風轉換季節,氣溫趨於下降。大陸熱低壓和太平洋高壓減弱南退,蒙古高壓復又增強南侵,天氣少雨涼爽。後秋蒙古高壓增強,氣溫顯著下降,可出現初霜。

旅遊

寶山風景區:寶山風景區位於南平順昌縣西北部,地處大幹鎮與元坑鎮境內,由寶山、演山、七台山三個景區組成,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她北靠世界雙遺產武夷山,東鄰省級風景名勝區茫盪山,西與將樂玉華洞、泰寧金湖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毗鄰。依據我國風景名勝區分類辦法,屬山嶽風景名勝區。本景區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天象景觀其主要特色可歸納為“三寶”、 “三絕”和三十六景。“三寶” 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寶山禪寺――元代全木砂岩石結構殿堂建築,屬國內僅見;二是古銀杏群落組成的上湖村寨文化――銀杏村,三是全國竹子之鄉、萬畝毛竹林豐產示範片――農林業觀光文化。“三絕”是寶山豐富多彩、景象奇異的雲海、日出和佛光。三十六景是指寶山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景觀,她突出體現了自然山水、人文景物整體美、奇、險的觀賞效果,具有較重要的觀賞價值,是順昌縣主要的旅遊勝地。
寶山風景名勝區屬武夷山系杉嶺東伸支脈,主峰海拔1305米――登峰頂俯視群山,雲霧翻騰,富屯溪、金溪似銀帶纏腰、蜿蜒盤亘,景色蔚為壯觀,真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覺。景區內峰巒疊嶂,有險峻的寶山、巍峨的七台山、逶迤的演山,大部分峰岩覆蓋原始森林,種類豐富,鬱鬱蔥蔥,植被覆蓋率約99%,植物多樣性分布明顯。山間溪、澗、潭、星羅棋布其瀑布落差不等,從幾米至上百米,寬度也大小不一,從天而降的激流撞擊在岩石上與潭水中激起陣陣的水霧,在陽光照射下,幻化成道道虹霞,艷美無比,其間以寶山的百米飛瀑與演山的十八節峽谷最為壯觀、秀麗。現景區內主要溪流有婁杉溪與羅坊溪,沿溪兩岸群峰蒼翠,險峻。從壑底仰望群岩似蘑菇懸空掛,搖搖欲墜、驚險萬狀;澗水清澈見底,不時有娃娃魚閃現期間;谷中怪石滿目,有萬年神龜、河馬、海豚、鞏龍蛋等,仿佛置身於天然的怪石展館;“蝶中仙子”——金斑啄鳳蝶在谷中上下翻飛,奇花異草琳琅滿目,似一幅美妙的山間風景畫。
寶山風景名勝區文化歷史久遠,遺產豐富,據《寰宇記》等史料記載有唐朝古廟(現有遺址),元代砂岩仿木石構古寺等。其中元代砂岩仿木石結構的寶山禪寺為全國僅存的元代砂岩仿木石構古寺,2001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附屬文物南天門和大聖墓,以及山狸洞摩崖石刻文字等,是研究當地神猴文化及前西遊文獻不可多得的文化遺蹟和實物佐證。這些文化遺存的發掘、發現和開發利用,都具有較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

寶山寺景區:寶山寺大殿位於順昌縣西北部大幹、元坑兩鎮交接處的寶山絕頂。全寺由山門、前殿、拜亭、廂房、大殿及圍牆組成。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樑柱椽瓦均採用花崗岩,大殿和圍牆仍保留著元代仿木石構建築的風貌,於今年6月份被列為“國家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進一步解開寶山雙聖廟等神猴文化的歷史謎團,提高學術研究層次,開發好寶山旅遊,順昌縣於3月25日至27日,邀請了福建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齊裕焜,福建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閩台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林國平,福州大學教授王枝忠,閩江學院教授鄒自振等研究《西遊記》的專家教授一行8人,對寶山神猴文化進行了考察。為期3天的考察調研,專家們充分肯定了寶山雙聖廟與神猴文化及《西遊記》的淵源關係,認為其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並就今後如何進一步深入研究寶山神猴文化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一是決定由齊裕焜教授牽頭,王枝忠教授具體負責,該3所高校專家教授與縣裡業內人士為主,共同組成一個課題研究小組;二是決定待時機成熟後在順昌縣舉辦一次全國性的神猴文化學術研討會。

順昌縣華陽山風光

華陽山:華陽山風景區位於世界“雙遺”武夷山脈的順昌縣城西北部,距離縣城8公里,以天門峰、華陽峰、三寶峰為核心形成的風景區面積約5平方公里。景區內森林茂密、峰峻岭險、流泉飛瀑、珍禽奇獸、怪石嶙峋、洞穴萬狀,自古以來就充滿著神秘的色彩。華陽山風景區景色奇異、交通方便,是休閒旅遊的好地方。

俗稱“燕子坪”的畲族自然村———黃坑的一座座木屋瓦房就錯落在景區門口的山坡上,整個村莊綠野平疇、編竹為籬、瓜棚豆架,保持著畲族古樸原始的面貌。村口有一座石拱小橋,橋旁是參天古樹,綠蔭遮陽,橋下是兩米多高10米多寬的瀑布銀珠飛濺,陣陣清新的空氣撲鼻而來,為進入景區的第一道風景線。

風景區的景點以瀑布、奇石、洞穴為特點。景區內分為中路、左路、右路三條旅遊路線。從右路出發沿山澗拾級而上是十幾級大小不等的瀑布,最引人入勝的有三級瀑布。第一級瀑布為玉龍潭瀑布,泉流在巨石夾縫中沖瀉而下如玉龍入潭。此級瀑布秀美如玉桂瓊花,潭水漫流溫文爾雅,潭周竹樹蔭濃,藤掛蔓拂。第二級瀑布為鴛鴦瀑布,全程50多米長、10多米寬,斜度為45度,潭水從瀑頂岩面均勻漫下,如一幅白色的飄綢鋪瀉而下,高速而下的水流碰撞在凹凸不平的崖面上如碎玉摧冰、散霽飛雪,氣勢磅礴,瀑落入潭,潭方近200平方米,是一座天然的游泳池。第三級瀑布是老虎跳瀑布,位於天門峰和老虎岩峰的山肩處,瀑布的上半部由兩條山溪匯合,瀑布高26米,寬6米,以一落千丈之勢奔騰而下,咆哮之聲大如夏雷,數公里之外可聞其聲,遇陽光照射,瀑布形成的霧氣中會出現彩虹,美麗異常,瀑布下有一塊巨石,酷似一個獅子頭,以前這裡是老虎經常出沒的地方,因此而得“老虎跳瀑布”之名。

順昌縣華陽山

游完瀑布可上右路至天門峰,選擇中路或左路下,這裡有天門石、玉璽石、三神石、馬鞍石、麒麟石、蛤蟆石、仙掌岩、水仙岩等。景點有神猴望月、天龜探湖、金雀蹲窩、嫦娥歌舞台、金鹿馱桃等。主要洞穴有觀音洞、螺風洞、神猴洞、八仙洞水簾洞蝙蝠洞等。
夏天在瀑布下的水潭中游泳嬉水其樂無窮,冬天登峰攀嶺可以強筋健身。鴛鴦瀑布上方有一塊上百平方米的林間坪地,坪地上許多老樹古藤可以搭牽吊床,躺在吊床上耳聽林間濤聲,閉目養神悠然自得,十分愜意。這裡有許多遊人用石塊壘的野炊土灶,遊人可以自帶炊具食品點火野炊,也可以向景區管理處租用炊具。如貪方便可到華陽寺中用餐,餐費由遊人自由施捨,20元以上者,寺中長老會將遊客大名在功德榜上公布。如想品嘗畲族特色飲食,可在進景區前先到畲家預約,出景區時到黃坑村品嘗艾稞烏飯礱葉粽擂茶。遇到喜慶日子,還可以觀看“做表姐”、“做表嫂”、“迎親伯”等別具風情的畲家婚俗。有興趣的話還可以聽畲族人講華陽山許多動人的傳說、神話和愛情故事。

特產

順昌縣狀元紅酒
香菇:食用菌類,順昌縣山區鄉村都有出產,據記載在清代民國期間主要是浙江慶元、龍泉等到地菇農來順昌到深山老林中,砍雜木鑿花培育香菇,將此技術傳入我縣。70年代前當地人都沿襲用人工鑿花培育法,70年代後主要採用段木接種培育法和木屑接種袋栽培育,香菇是順昌縣傳統特產之一,品優質高。1994年順昌縣委、縣政府把食用菌生產列為農村脫貧致富的“411”工程,香菇產量大幅提高,產品大多銷往外地。
狀元紅酒:始創於清代鹹豐年間。在閩江流域尤其是順昌等地享有盛譽。《閩雜記》卷十稱:“名酒,順昌所出最有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