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蘭村

溪蘭村,溪蘭村位於順昌縣城關南部,距城關7.5公里,海拔297米,總面積9.12平方公里,其中農田1071畝,林地10653畝(包括生態林1355畝,用材林9298畝)。北與余墩村交界,南與鄭坊鄉榜山村接壤,東與洋口鎮謝坊村相鄰,西與鄭坊鄉上坊村毗鄰。境內有順昌城關至沙縣高橋的公路貫通而過。洄村溪自源頭流經溪蘭大郎虎、海鉗、潘坑、大坪、官墘、金銀山,從溪蘭邊出境。
溪蘭村自然物產豐富,山區木材、毛竹多,耕地肥沃,距離縣城較近,百姓安居樂業。漢族聚居住溪蘭邊、潘坑、源頭(傍邊)自然村,畲民聚居在洄村溪兩邊金銀山、大灣、官墘、江南處、大坪等自然村,畲漢兩族皆能世代和睦相處,辛勤農耕,進山製作筍乾、土紙、採集香菇、紅菇等山貨,解決溫飽生活。
現有溪蘭邊、金銀山、大灣、江南處、官墘、大坪、潘坑七個自然村,五個村民小組。2008年全村總戶數218戶,人口826人,其中金銀山、大灣、江南處、官墘、大坪五個自然村是畲族居民聚集地,畲族人口486人,占全村人口總數58.83%,通用畲族語言,是典型的少數民族
村莊隸屬關係
明正德年間溪蘭隸屬順昌縣鯷潭鄉水南都。清朝沿襲明制未變。
民國年間,溪蘭保歸屬順昌縣一區雙溪鎮管轄。
1951年6月,廢除保甲制度,建立各區。溪蘭歸餘墩村管轄;1951年8月民主建政,余墩成立鄉人民政府,溪蘭建村,歸餘墩鄉管轄。
1952年8月,調整擴鄉,溪蘭成立鄉人民政府,隸屬順昌縣一區(區駐地城關)。1956年1月,一區改為城關區(區駐地城關)。1956年7月,撒銷城關區,改置城關鎮,下轄水南鄉;溪蘭撤鄉併入余墩鄉,劃入洋口區管轄。1958年5月撤區並鄉,溪蘭劃入城關鎮水南鄉管轄。
1958年10月,實行政社合一,成立順昌縣人民公社,下設城關等5個分社,城關分社下設城關、水南等4個大隊,鄉改為生產大隊,溪蘭、余墩從洋口區劃歸城關分社隸屬水南大隊。1959年1月,撤銷順昌縣人民公社,城關分社改為上游公社,溪蘭獨自成立生產大隊,隸屬上游公社水南管理區。1961年7月,貫徹執行《人民公社條例》撤銷管理區,溪蘭生產大隊直屬城關公社管轄。1963年12月,城關公社恢復城關鎮,溪蘭大隊屬城關鎮管轄。1966年5月,城關鎮分為城關鎮和城關公社,溪蘭屬城關公社管轄。1981年8月,城關公社更名水南公社,溪蘭大隊歸水南公社管轄。1984年10月政社分開,水南公社改稱水南鄉人民政府,溪蘭大隊改稱溪蘭村民委員會。1992年,水南鄉改稱水南鎮人民政府。
2006年4月,水南鎮與雙溪鎮合併,成立順昌縣雙溪街道辦事處,溪蘭村歸屬辦事處管轄。
地形地貌與礦產
溪蘭屬閩西北中低山丘陵地形,丘陵起伏,河谷、盆地錯落其間,分布全村山地農田。本村屬閩西北風蝕花崗岩構造中低山地貌,最高山峰是上排場為七寶峰支脈,山林地分布著闊葉林帶和毛竹、油茶經濟林。
1958年,大煉鋼鐵時期,主要從金銀山上採集礦石。
1991—1994年間,南京地質勘探隊先後在金銀山進行過多次的礦產探測。金銀山的錳鐵礦質量好,但貯量不多
氣候
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兼有大陸性氣候影響,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春季溫暖,夏季炎熱,秋天早晚涼爽,中午氣溫高,冬季常有霜凍和降雪。出現自然災害主要集中在夏、冬兩季:夏季以洪澇災害為主,出現在公曆6-7月份;冬季以凍害為主,出現在公曆1-2月份。
1998年冬季,全村柑桔遭受凍害,絕大多數柑桔樹被凍死。
2001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氣候反常,雨水不斷,引發洪澇災害。2005年6月溪蘭村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洪災,全村農田過水麵積達692.4畝,沖毀農田180畝,衝垮水壩2座、河堤11處近3000多米、橋涵毀壞3座,村民住房倒塌4座,造成地災危房21座,大田竹蓀受淹面積100多畝,直接經濟損失達620萬元。
1、氣溫:年平均氣溫17℃。冬季平均溫度7.5℃,夏季平均氣溫28℃。冬夏溫差20.5℃。無霜期315天,霜凍天氣多出現在農曆十二月初至次年正月末。
2、降水:雨日170天,年雨量1754毫米,降水期出現在農曆四月至七月下旬,為汛期天氣。常出現暴雨引發洪澇災害。
3、日照:年日照平均1800小時,占可照時數4420小時的40.72%,農曆1月日照最短為102小時,7月最長為290小時,日照相差188小時。
人口源流
1、幾大姓氏來源
藍姓:畲族祖先居住在廣東潮洲鳳凰山下,明朝初期經漳浦、龍巖遷徙到順昌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藍姓兩支遷入溪蘭時期:一支由藍加田(學財)先父在明代1760年到金銀山開基,生四子。老大藍學新,老三藍學財留金銀山,繁衍後代而來。現主要居住在:金銀山、大灣、官墘、江南處、大坪自然村。另一支在民國初期由水南井壠村遷徒而來,現主要居住在大坪嶺仔頭。
溪蘭村的蘭姓應為藍姓。據《藍氏族譜》記載,藍姓與蘭姓在歷史上完全是兩個姓氏。蘭姓出自姬姓,春秋時鄭國公後代。藍姓出自公元前2738年,汝南郡昌奇公後代。因藍、蘭同音,後人將“藍”簡化為“蘭”一直延誤用至今。
雷姓:清朝道光年間雷法慶從水南下沙半嶺遷入本村官墘。
鍾姓:相傳當時在溪蘭村畲族中有一對藍姓男女青年,欲結為夫妻,為了不違反“同姓不能結為夫妻”的族規,把男青年的藍姓改為姓鍾。溪蘭畲族鍾姓由此而來。
民族結構
溪蘭村屬畲、漢兩族混合居住村。以畲族為主,占全村人口比例的59%。全村五個組,其中一組、五組漢族居住為主;二組、三組、四組畲居住為主。在每個組中又是畲漢混合組
漢族家庭中有畲族人口,畲族家庭中亦有漢族人口。由婚姻而形成。
居住
1、明清時期:溪蘭邊自然村7-8位大戶人家都建有磚牆瓦房。房屋結構多為四二廳四廂,正廳大梁高懸,兩側設有祖宗牌位香爐,正廳與前廳之間擁有採光天井,兩邊廂房的門窗、板壁雕刻有精緻圖案。溪蘭邊村莊道路基本用花崗岩石條和鵝卵石鋪設。潘坑大戶雷仁禮建造木瓦房,大門上還設有門擔和戶對,門前建有花園、水池。
2、民國時期:由於山林、耕地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大戶手中,其它百姓尤其是畲族村民沒有自己的山林土地,生活條件艱苦。他們大都居住在金銀山的山頂(高幹祭),用山上的茅草、竹瓦、杉木皮搭建住房。
3、共和國時期:溪蘭實行土地改革,百姓有了自己的山林、土地,開始興建木瓦結構房屋,人均居住面積4.76平方米。後來二十年,隨著經濟發展,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員建房積極性也提高。許多家庭蓋起了新瓦房。當時人均住房建築面積17.32平方米。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村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開始興建磚混結構住宅。此時人均住建築面積達到21.56平方米。
2000年,潘坑羅貴明建起溪蘭第一幢別墅式住宅。之後,在官墘、溪蘭邊、金銀山、大灣新村等自然村陸續建起了別墅式住宅。2007年,在溪蘭大灣公路邊9戶村民先後建成別墅新居,形成新村。此時,農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了30平方米左右。
舊巷新街
老屋新樓
溪蘭畲族自然村
舊金銀山:明代畲族藍、雷兩姓自廣東潮洲鳳凰山一帶遷徙入境。1760年藍學財(加田)的祖父(名不祥)由洋口石豆都潘坑大窠頭遷入金銀山開基。
新金銀山:溪蘭邊東側面,小溪仔邊原是余墩伐木場場部,後場部搬走,留下空地。原居住在山上的金銀山畲族村民,於1962年在縣民政局(幸福工程)的補助下,搬遷下山到場部空地,蓋木頭房居住,仍取名金銀山,(“文革”時期稱文革生產小隊)當時搬遷居住:蘭冬生、蘭祥春、蘭觀茂、蘭觀日、蘭觀元、蘭貴旺、蘭貴順、蘭順元、蘭生元、蘭將旺、蘭將福(無房寄居蘭將旺),蘭仕林(無房寄居蘭順元),共12戶49人。
2008年5月統計,現居住戶:蘭祖發、蘭觀清、蘭春耕、蘭水金、蘭小明、蘭貴順、蘭才生、蘭觀福、王歡聯共九戶41人,全為畲族。
官墘:清嘉慶(1831年)雷法慶從水南下沙半嶺遷入溪蘭官墘開基。
江南處:民國13年(1924年),土匪鍾金寶流竄金銀山搶劫,火燒村莊。據《藍氏加田家譜》記載,土匪對乾祭進行大肆搶劫,並放火燒毀所有房屋,大火整整燒了一天二夜。乾祭住戶藍添森、藍將全、藍生福、藍生祿、藍生順等遷居官墘;藍將金、藍旺興、藍觀發以及藍金林從金銀山遷居江南處。藍全成遷往余墩肥追壠。
大坪:民國26年(1937年),藍將金、藍旺興從江南處遷居大坪。
嶺仔頭:民國32年(1943年),藍將生先祖從井壠遷入大坪嶺仔頭。
大灣自然村:從順昌縣到沙縣的林業公路,經過溪蘭村處,繞過凸出的半圓大彎度,因而取名大彎。因人口發展,居住在金銀山的村民無地方擴建。因此原居住金銀山曾長安、蘭遠福、蘭將旺三戶共同協商到外擴展,先由曾長安到大彎實際勘察,大彎座落西北朝東南;日照時間長,陽光充足,靠近公路交通便利;山後700米處有水源可飲用。
1978年曾長安第一位破土開基,1979年蓋成土木結構兩層樓,並搬遷居住,其他戶依次如下:
1980年蘭將旺木頭結構新蓋;1989年蘭土金蓋成磚混結構二層樓。1980年蘭遠福木頭結構從金銀山舊房遷蓋;1981年雷五星土木結構原居住江南處;1982年范堯生磚木結構由鄭坊鄉陳村遷入;1981年蘭財養木頭結構又擴建磚木結構;1986年蘭觀遠磚木結構新蓋;1985年蘭炳春磚木結構新蓋;1990年蘭生磚木結構新蓋。
由於受2005年地質災害,山體滑坡,原居住在江南處(三組)的4戶鍾木榮、鍾木生、蘭木賢、歷兆興相繼搬遷到大彎居住,原居住大彎山邊的4戶蘭遠福、雷五星、蘭長金、蘭財金搬遷到近公路,以後所搬的8戶全是磚混結構。
統計到2008年5月大彎村現有住戶曾長安、蘭土金、蘭財養、蘭炳春、蘭觀遠、蘭生、鍾木榮、鍾木生、蘭財金、歷兆興、蘭遠福、雷五星、蘭仕賢、蘭長金、范堯生共15戶全是畲族,人口76人。
文明風8月25日訊(通訊員黃道欽)8月22日上午,閩北順昌縣雙溪街道溪蘭村國小操場張燈結彩,花香四溢,沉浸在喜慶的氛圍中。原來是溪蘭村主辦的“‘慶奧運’畲族山歌演唱會”在此舉行。雙溪、洋口、大曆、建西等街道、鄉鎮的8個畲族村上千名民眾雲集在這裡,欣賞畲村歌手山歌對唱表演。溪蘭村小選手藍瑞濤、藍婷演唱的《慶奧運》:“二00八好年神,男男女女都關心;大小男女家裡望,拿到金牌才甘心;解放來了幾十年,五湖四海上京城;各洲各府都來看,中國這次好名聲”,博得觀眾的熱烈掌聲。他們分別就讀於福州機械工業學校和順昌水南中心國小,這首畲歌是藍瑞濤的畲族姑丈雷伍星專門創作的。22對畲族歌手用自編自唱的畲歌,盡情表達了歡慶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熱情謳歌了中國體育健兒為祖國爭金奪銀的拼搏精神。
畲族是福建省主要的少數民族之一,順昌縣是閩北地區最大的畲族人口聚居地,主要分布在5個街道、鄉鎮11個畲族行政村中,人口已達8000人。畲族聚落以山地為主。順昌的畲族,系明末清初從閩西遷入順昌。遷徙文字記載始見於清道光版縣誌古籍族譜,稱之為汀瑤人。畲族是喜愛唱歌的民族,以歌傳言,以能歌為榮。畲族認為“歌是山哈寫文章,大小男女學點唱,誰人不學山哈歌,好比學子斷學堂”。畲歌云:“肚裡歌飽人相敬,肚裡無歌出門難”。畲族“俗不離歌”,各種民俗事象中能體現出樸實、熱烈、真誠的生活藝術傾向。“三月三”是畲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999年以來,順昌縣已在上鳳村、井壠村、田坪村、下沙村、余墩村、際會村、溪蘭村等畲族村舉辦了畲族對唱比賽活動,每次都遴選出“歌王”和“歌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