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溪村

香溪村

香溪位於浙江省金華市蘭谿市部,距城區12公里,是蘭谿市重要集鎮之一。隸屬香溪鎮。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1949年後,為區公所、鎮(鄉)人民政府所在地。1950年起香溪劃為香一、香二、香三、香四、香五5個行政村。1990年第四次全

香溪村河流香溪村河流

國人口普查時統計共有1415戶、4922人。水陸交通方便,距村西1公里處,設有蘭江洲上碼頭,上通蘭溪城區及金華、衢州市,下通建德梅城、桐廬、杭州。公路與618(蘭溪至浦江)線銜接,歷有蘭溪北鄉門戶之稱,香溪村范、章兩氏科舉題名,為蘭溪之首。香溪諧稱香頭村,建村於唐代。因東南有香山,山上盛產無葉玉蘭,蘭花落入溪流,幽香十里,故稱香溪。香溪村古時緊臨蘭江(今村西尚有碼頭遺址),居民以漁為業。明代開始,蘭江逐漸西移,村西積沙為洲,成為大片園田,村民以農為業。
香溪居民以范、章、陳、湯、徐、吳、邵、蔡、金、胡、張等為主姓。唐末兵亂,河南范思德避難至閩,又自閩入浙來蘭溪城南定居。宋鹹平元年(998),由城南遷至香溪,繁衍成族。章姓原居福建浦城,後遷居浙江睦州,宋宣和二年(1120),因方臘起義,由睦州避居蘭溪赤塘,繼徙居香溪村發族。

經濟狀況

香溪村香溪村磺廠組王茂會正在給剛移栽的青蒿淋定根水
宋時,蘭江古道貼村而過,村西有碼頭,水運發達。明代,香溪為鎮,設有巡檢司和稅務局,並建有東、西兩大倉,中轉漕糧鹽雜,村民以漁業為主,兼做水運和倉儲。明朝中葉,蘭江河道逐漸西移,水運業移至距香溪1公里處的洲上村,從此,村民依靠單一的農業收入。由於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水利方便,村民生活處於蘭溪農村中上水平。
20世紀80年代初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極大地提高村民的生產積極性。依靠科學種田,發展農業生產,使糧食產量逐年穩步上升。在穩定糧油與毛豬生產的同時,大面積種植西瓜,1992年,全村共種植西瓜1793畝,收穫西瓜1626噸。因品種優良,瓜質甜爽,受到歡迎。上海安徽均有人前來採購。種植西瓜成為香溪村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柱。1992年,5個行政村中,香一村人均收入879元,香三村人均收入705元,分別比1988年增長131%與176%。
村(戶)辦企業發展較快。40年代香溪村只有一家榨油作坊,60年代僅有鐵業篾業木業服裝等4家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自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有村辦企業5家,戶辦企業28家。其中以蘭江鞋廠和香四塑膠廠為著。產品以布鞋、塑膠製品和食品為主。各種式樣的布鞋銷往四川、江蘇、安徽等省市場,所產棉鞋獲金華市名特新優產品金龍獎;塑膠提壺是石化系統的認定牌子,塑膠藥瓶主銷江西、內蒙古、河北等北方市場;食品以當地銷售為主。1992年總產值1689萬元,利稅115萬元。香四塑膠廠將50%的稅後利潤上交村委會修築村間路、巷,安裝路燈。1987年,由各村委會、村(戶)企業和村民三方集資修建自來水塔5座,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
1990年在香溪鎮人民政府領導下,香溪村村民率先投標共集資280萬元,在香溪村南的後沙溪建起一條農民商業街,全長350米,寬16米,建築面積達14000餘平方米。均是三層至四層的營業房和生產用房。買賣興旺。農民商業街的建成,為搞活香溪村、乃至香溪鎮的經濟,打下了堅實的物資基礎。

名勝古蹟

香溪村香溪村
香溪村名勝古蹟頗多,現尚存祠堂廟宇牌坊古墓等10餘處,村東南香山上的香溪寶塔,磚石樓閣式,七層六面中空,高約32米,邊寬2.56米,青石塔基高1.12米,第一層額有大明萬曆丁巳年冬季吉旦重建香溪寶塔字樣;各層尚嵌雕有影摩雲漢、擎天捧月、宛在天際、光射鬥牛、文筆生輝石額。登塔暇覽,全村風貌、蘭江水系盡收眼底。塔南有香山寺,明時香山書院設在寺內,是明朝員外郎章品讀書處;塔東有雲林寺。村西豹山有神仙洞,洞內置石桌、石凳,相傳是八仙中的呂洞賓所留。村里原有舉人、孝子、節婦牌坊4座。今尚存一座,為章宜春之妻范氏貞節石牌坊,橫跨在香二與香三村交界處的村街上。寬3.47米,高7.5米,華板上刻有天思勝節和大明萬曆四十一年秋建定字樣。村南有建於清鹹豐五年(1855)的雙溪石拱橋,今仍為貫通南北的主要橋樑。村中尚有宋代建、明代重修的范氏宗祠和明代建、清代重修的章氏宗祠。村東有范浚(人稱香溪先生)墓,墓坐南朝北,墓面寬3.7米,高約1.5米,墓碑刻宋賢良范香溪先生之墓,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修,牆垣門題有八婺儒宗4字。

教育事業

香溪村的教育事業,自古至今一直興旺。宋理學家范浚在保惠寺內的書院,教授百人。明代,置有香山書院,為兵部員外郎章品讀書處。清末廢科舉,興學校,宣統元年,香溪章紹文等創辦公立養蒙初等國小堂,有圖書、標本、器具144件(冊)。民國初年,吳烈剛在范氏宗祠創辦雄東初級國小堂,潘樹德興辦崇實初級國小堂,前者有學生80名(其中女生18名),教職工3名;後者有學生57名(其中女生10名),教職工2名。1931年,兩學堂向縣政府登記,定名為私立雄東、崇實初級國小。1940年華峰鄉中心國民學校設在香溪村,原雄東、崇實初級國小併入鄉校初級部。1949年後改名為香溪中心國小。嗣後多次更換校名。1980年9月至1985年8月,香溪5個行政村各自辦起了幼兒班,每學期入托幼兒200餘人。據1985年調查,香溪5個村的學齡兒童全部入學。
香溪村的文化娛樂豐富多采。

村莊文化

香溪村香溪村道路
明末清初香溪村就設有燈會,每年元宵均要迎龍燈。1951年,香溪村土地改革結束時,以迎龍燈慶祝土地改革完成。文化大革命開始,停止活動。80年代以後,燈會重又興盛。1984年正月初十至十五,香溪村有7條龍燈輪流遊街游村。1985年4月,香二村與香三村舉行清明節兒童燈會。
清代起香溪村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有廟會,聘請劇團演戲數天;每年七月廿三日,在千靈殿演戲酬神。1921年組建香溪座唱班,逢年過節,或遇喜慶延聘座唱班演唱。1949年10月,香溪座唱班改為香溪東門頭業餘劇團。同時組建香溪橫街婺劇團,有演職員34人。1954年香溪東門頭業餘劇團與橫街婺劇團合併,稱香溪劇團,自編《勞動鴛鴦》、《活捉土匪》、《改造懶漢》、《土地還家》、《夸社》、《血淚仇》、《送子參軍》等現代戲,整理改編《九件衣》、《三打祝家莊》、《三姐下凡》、《五子哭墳》、《打金枝》、《斷橋》等古裝劇。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演。1978年冬,恢復香溪劇團,曾到建德衢縣、金華縣和縣內各區巡迴演出。1982年9月被評為金華地區先進單位。
20世紀50年代初,香二村與香四村率先組成農村俱樂部。1963年辦起香溪集鎮俱樂部,自編小節目,配合農村中心工作開展宣傳。其中《劈山改水造良田》節目,獲蘭溪縣人民政府獎勵。1980年香溪鎮建立農村文化網路,鎮人民政府在香溪村中心地段創建蘭谿市第一個集鎮文化中心,建造香溪鎮文化大樓,辦起萬冊圖書館。香溪5個行政村均辦起俱樂部活動室,其占地500平方米,有彩色與黑白電視機10台,圖書1000餘冊,報刊40多種,象棋、圍棋、跳棋等5種,還有桌球、籃球、排球等活動設施。村民文化娛樂活動活躍。

章范兩姓

香溪村范、章兩氏科舉題名,為蘭溪之首。
范氏自唐末范思德起至清光緒二十年(1894)的28世中,科舉題名者有104人之多。其中進士20人。現范氏宗祠尚存一門雙國柱,十子九登科的對聯。上聯是記敘范氏第四世范鍔和第五世范筠分別於宋皇五年(1053)與元
三年(1088)賜封為上國柱(正二品);下聯是說范筠生溶、深、渭、滸、浩、泳、洵、浚、澄、溉10子,有9子在朝廷為官,只有第八子范浚不圖名利,痛恨奸臣秦檜當道,朝廷七聘不就,後以賢良方正數薦於朝。其著作現存有《香溪文集》20卷。淳熙九年(1182)二月,朱熹為范浚作傳曰:於時家居授徒至數百人,吾鄉亦有從其游者,熹嘗屢造其門,而不獲見。章品撰文說:先生應詔力辭,以秦檜當國,不屑乾時。以上兩事後人書為一對聯:朱子三訪地,朝廷七聘家,對聯至今還懸掛在范氏宗祠。七子范洵,宋大理寺正,贈朝清大夫,度宗時左丞相萬里為范洵題字曰:經濟之才,宏博之學,識見之高,制行之確,成一代偉人,乃萬夫之先覺。時因上書力辯岳飛獄冤,為秦檜所忌,棄官出走,被秦檜差人追殺嚴州(今建德梅城)白石灘,名垂青史。陸游為香溪《范氏宗譜》作序,曰,如范氏之盛者,未見聞也。
香溪章氏仕名較著者:宋代章仔剛,被英宗皇帝賜三世太傅;元代章正為禮部員外郎;章梓為河南路治中。明嘉靖年間,章氏七個堂兄弟同榜進士及第,轟動朝野。其中章寬為山東道監察御史,章俊為趙州知州,章品為南京兵部員外郎,章存德為廣西監察御史,今章姓宗祠尚存一門七進士,伯侄兩尚書的對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