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列區

梅列區

梅列區,位於福建省中西北部,是三明市政治、經濟、信息、商貿、文化中心。下轄兩個鎮,三個街道辦事處,二十四個居委會,二十三個行政村,總面積353平方公里,人口18.7萬人(2013年)。交通便捷、通訊發達。京福高速公路三明連線線梅列段、泉三高速公路梅列段建成通車,向莆鐵鷹廈鐵路、205國道穿境而過。梅列區為閩中商貿集散中心,市場繁榮、金融活躍,區內飲食服務業、金融保險業、交通運輸業、信息諮詢業、旅遊及房地產開發日新月異。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先為吳地,後屬越國,秦時屬閩中郡,漢武帝時屬東冶縣,三國以後屬建安郡。唐代時因方言而稱為“尾歷”。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建築城堡,稱“歷安堡”。清朝年間以方言諧音,將“尾歷”改稱“梅列”。梅列境域自隋至清代皆隸屬沙縣;民國29年(1940年)10月,劃屬三元縣所轄。1950年1月28日,三元解放後,三元縣劃分為梅列、莘口居洋星橋4個區。1959年2月,成立三明人民公社,下轄城關、中村、莘口、岩前、雪峰、蓋洋夏陽、胡坊8個農村人民公社。1961年8月,城關人民公社管委會改為城區辦事處,下轄城關、列東、列西3個分社。1970年地轄三明市下屬城區辦事處與陳大、岩前、莘口、中村4個公社管委會和荊西鎮政府。198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三明地區行政公署,原地轄三明市改為省轄市,三明市區劃為梅列、三元兩個市轄縣級行政區。1983年7月1日,梅列區人民政府正式掛牌對外辦公。

行政區劃

1995年,梅列區轄列東街道、列西街道、陳大鎮、徐碧鄉、洋溪鄉,31個居委會、21個行政村。
1997年,梅列區面積413.1平方千米,人口11.7萬,轄2個街道1鎮2鄉。
2000年至2003年,梅列區轄3個街道、1個鎮、2個鄉:列東街道、列西街道、北門街道、陳大鎮、洋溪鄉、徐碧鄉。
列東街道轄10個社區,人口6.1萬,面積5.6平方千米。
列西街道轄8個社區,人口5.18萬,面積14平方千米。
北門街道轄6個社區,人口1.3萬,面積7平方千米。
陳大鎮轄1個社區、8個行政村,人口1.00萬,面積213平方千米。
洋溪鄉轄8個行政村,人口0.85萬,面積72平方千米。
徐碧鄉轄6個行政村,人口0.46萬,面積42平方千米。
2005年6月25日,徐碧鄉暨北門街道辦事處更名:(1)撤銷梅列區所轄的徐碧鄉,原徐碧鄉所轄的列東村併入列東街道辦事處,列西村併入列西街道辦事處,徐碧、洋山、後洋、廖源4個村併入北門街道辦事處。(2)北門街道辦事處更名為徐碧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調整後,梅列區轄3個街道、1個鎮、1個鄉:列東街道、列西街道、徐碧街道、陳大鎮、洋溪鄉。
2011年7月13日,撤銷洋溪鄉,設立洋溪鎮,以原洋溪鄉的行政區域為洋溪鎮的行政區域,政府駐地不變。行政區劃調整後,梅列區轄3個街道、2個鎮:列東街道、列西街道、徐碧街道、陳大鎮、洋溪鎮。

資源概況

梅列區梅列區
梅列區境內資源豐富,地處中亞熱帶,山地以低山和丘陵為主,海拔多在150—500米之間,河谷與溪流錯落相間,四周聳峙山嶺環抱著梅列區盆地。由於氣候終年溫和、雨量充沛,為林木和其它生物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全區擁有用材林30萬畝,木材蓄積量300萬立方米;竹林15萬畝,是全國17個毛竹重點基地之一。地下礦產豐富,有鐵、鋁、鋅、硫、錳、煤、石灰石、高嶺土等19種礦產及豐富的天然礦泉水資源。

梅列區旅遊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已建成的省級名勝區—瑞雲洞風景區,總面積60平方公里,形成了集餐飲、住宿、娛樂、休閒、登山、朝聖、風味小吃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旅遊渡假風景區。正在開發建設的大佑山風景區,是火山熔岩形成的自然風貌,具有“山巍、林茂、石奇、水秀、洞幽、寺悠”的特點,開發前景可觀。旅遊資源豐富。市區有麒麟春曉、栲林幽韻瑞雲紫煙斑竹秋月正順凝紫龍泉煙霞黃坑溫泉、虎峰牧雲等景點。

特色產品

梅列區梅列區
“健盛”食品主要有水煮筍罐頭清水菇、速凍保鮮筍菇毛豆、筍乾食用菌乾品等;“碧海”牛奶主要有純鮮奶、草莓奶、AD奶、可可奶等;“松翠”食品有蘑菇、蔬菜、筍竹、辣椒等罐頭;“明蘭”雞蛋有海蘭灰海蘭褐法國伊麗沙粉白殼、綠殼蛋等;“大佑”金柚;“明瓊”瓊脂廣泛用於製造粒粒橙及各種飲料、果凍、冰淇淋等;“三元”軋輥主要用於生產婦女衛生棉、嬰兒(成人)尿褲機、紙巾機等鏇切刀輥及壓花輥;“蕾迪絲”紙品、“三惠”木材、“榮王”變速箱等。

交通通訊

梅列區梅列區

區內交通便捷,鷹廈鐵路、205國道、212省道貫穿全境,京福高速公路三明連線線梅列段已建成通車,沙溪航運直抵閩江下游各碼頭;農村電網改造全面完成,實現城鄉同網同價。區內通訊發達,郵電通訊網路健全,移動通訊網路覆蓋全區,鄉鎮完成寬頻接入。

農業經濟

梅列區梅列區
堅持城郊型農業和精品農業的發展方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逐步形成水果、蔬菜、林竹、養殖四大支柱產業。竹林面積6.1萬畝,毛竹蓄積量759.8萬株,是全國17個重點毛竹基地之一。水果種植面積穩定在2.2萬畝,年產量達2萬多噸。生豬基地場10個、乳牛場1個、蛋雞場4個、肉禽場4個,肉蛋奶產量9907噸以上。常年蔬菜基地2100畝,年產蔬菜1200萬公斤以上。培育壯大碧海乳業有限公司青松食品有限公司明忠禽蛋養殖場蘆坪養殖有限公司、健盛食品有限公司、明福瓊脂有限公司等六家三明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人均純收入4249元。全區種養結構調為60:40,糧經種植比例調為55:45,糧經產值比例調為16:84。界定生態公益林8.3萬畝並進行嚴格保護,連續13年實現無森林火災,農民負擔連續11年控制在5%以內。

工業經濟

工業總產值由1983年建區時的306萬元增加到2004年的78463萬元,增長256倍。初步形成了以機械加工、建材、食品加工、精細化工四大產業為主導的工業生產體系,培植了閩光冶煉、閩新集團普諾維機械雄鷹機械、三菲鋁箔等一批骨幹龍頭企業。集中力量抓好“一園(瑞雲工業園)四區(小蕉、洋溪、瑞雲、碧湖)”8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規劃和建設,到2003年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800萬元,新開發工業用地近2000畝,29家企業入駐園區,引進資金1.6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加強了以交通能源、農林水利、城市設施、舊城改造等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路網建設不斷完善,今年底將實現村村通水泥路。京福高速公路三明連線線梅列段已建成、泉三高速公路梅列段、小蕉公路的建設,為我區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電力等能源設施不斷完善,農村電網改造全面完成,實現城鄉同網同價。區內通訊發達、移動、聯通、電信等通訊網路,覆蓋全區範圍,網路通訊方便快捷,政府部門建立了“三網一庫”,鄉(鎮)完成寬頻接入。網路化、數位化信息、資源快速回響體系和機制及上下銜接的信息服務網路正在逐步形成。

內外貿易

新建、改建、擴建了梅列綜合市場、安順綜合市場等14個綜合性市場、農貿集市;拓展集約化經營,建成了永利鋼材市場、廣源裝飾城、恒基電腦城、閩中電子城等一批專業市場;對接新型業態商業流通,發展了麥當勞、肯德基餐廳、萬福樓、好多多連鎖超市以及欣源物流中心、川明危化品商場等新型商業;洋溪蔬菜基地、明忠禽蛋養殖場等副食品基地生產穩步壯大;區內商業行銷、飲食服務、金融保險、交通運輸、信息中介、旅遊等日新月異,形成了健全的第三產業體系。積極扶持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重點出口企業,形成了以青松食品為代表的三資企業出口隊伍,以健盛食品、碧湖木業明福瓊脂陳大法蘭廠為代表的有自營進出口經營權的出口隊伍,以外貿發展公司、陽光松香、富山進出口、富通進出口、立豐進出口、健盛進出口為代表的有外貿流通經營資格的出口隊伍,以陳大香料廠、金璐木業、普諾維機械為代表的出口供貨隊伍。2005年,我區出口創匯4000萬美元,出口日本印度土耳其德國、東歐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截止2004年,我區契約利用外資12652萬美元,實際到資6450萬美元,批辦三資企業108家。

財政金融

梅列區梅列區
1988年起建立區一級財政,經過不斷發展,財政實現了跳躍式的發展,財政收入從1988年的754.9萬元到2002年首次跨越億元大關、再到2003年的1.7億元,15年間收入翻34番多,年均增長23.4%。一個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第三產業為主導、園區工業為新興財源的財源建設發展格局正在形成。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金額和貸款金額從1998年的34億元和32億元分別增加到2003年的74億元和65億元,5年間翻了一番多。財政支出規模也從建區時的200多萬元增加到2003年8575萬元,20年間增加了35倍,基本實現了保穩定、保運轉、保重點的支出需要,連續13年實現了財政收支平衡。

人口與計畫生育

通過抓好計畫生育與社區文化、市民教育、道德評議、社區服務、基層組織建設、樓幢規範化管理的“六個結合”和婚前教育、新婚教育、生殖保健教育、優生優育教育等“四個環節”,廣泛構築溫馨祥和的新型生育文化社區,全區連續20年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達的人口與計畫生育責任指標,人口出生率、計生率、育婦結構比、合格村率等幾項重要指標已進入全省先進行列,20年來,全區少生11000多人,為國家、個人節約社會撫養費6億多元。

社會事業

梅列區梅列區
認真實施國家星火項目沙溪沿岸星火技術產業帶梅列段建設,被確定為“全國首批科普示範城區”,有十幾家企業分別與福建農林大學、福州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等結成合作夥伴,基本完成“數字福建”梅列政務網建設,建立了優質水果、優良畜禽及竹類資源開發等科技示範基地。教育“兩基”水平穩中有升,1995年在三明市率先實現“兩基”達標,2002年被確定為省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2003年被授予“全國幼兒教育先進縣(市、區)”稱號,聯考每萬人口上線率多年保持全市第一,已通過省“普及教學實驗縣”驗收,全區專任教師國中本科學歷率、國小大專學歷率、幼稚園大專學歷率分別由1990年的2.2%、10%、3%提升到35.3%、38.8%、56%,創建了5所省級示範校,1所省級優質園,1995年以來撤併了22所自然村初小、3所行政村完小、1所市區國小,順利接收5所廠礦剝離學校。文化體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民眾性文體活動豐富多彩,3個街道均被評為省級以上城市體育先進社區,24個社區組織有業餘文化活動隊伍32支,22個行政村均建有文化活動室。新建了梅列醫院門診大樓、陳大衛生院醫療綜合大樓,建立3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立24943戶近6萬人的家庭健康檔案。2000年實現了以戶為單位的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2001年在全省率先成為除“四害”四項指標全部達標的先進城區,2003年防治“非典”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勞動與社會保障

1992年,在全省率先試點開展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險種為一體的保障工作。1996年,五險為一體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2001年10月,梅列區下崗職工已全部出中心,實現基本生活保障與失業保險並軌。2002年,實現了企業、機關、農村三家社會保險統一管理,2003年基本醫療保險全面實施,基本構築了社會保障基本框架。積極推進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建立了3個再就業基地,建立了總面積4560平方米的勞動力市場。2001年作為全省社區就業試點縣區,2003年全區3個街道和24個社區居委會,全部建立了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和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並做到“機構、制度、資金、場地、人員、工作”六到位。2002年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被記為全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系統集體一等功。到2003年底,全區共發放《再就業優惠證》2584本,幾年來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7027人,2003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89%。

環境保護

遵循“規劃先行、提前介入、主動服務、加強監督”的方針,每年都把環保計畫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嚴把項目環評關和“三同時”關,不上國家禁止的“十五小”項目,加大市中心城區“三廳”和飲服業油煙污染的治理力度,並逐步對工業污染源進行全面治理,使轄區內的環境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到2003年底,全區工業企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95.15噸/年,僅占全區工業廢水排放量的0.03%,煙塵排放量為7.34噸/年,工業粉塵排放量為0.72噸/年,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危險廢物處置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為100%。到2003年底共創建了4個煙塵控制區10.8平方公里,5個噪聲達標區7.6平方公里。

人民生活

梅列區梅列區
從城市居民看,據三明市城市社會經濟調查隊調查顯示,2003年,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903元,比1983年增長17倍,年均增長15.1%。從消費看,二十年來,城市居民的消費出現了結構性升級換代。2003年市區居民恩格爾係數為42.2%,比1983年下降了16個百分點。抽樣調查顯示,2003年市區每百戶居民擁有行動電話99部、空調59台、彩電138台、電冰櫃96台、洗衣機103台、熱水器95台、微波爐38台、電腦25台,而1983年每百戶居民擁有彩電僅1.6台,其他財產主要有:黑白電視機64台、洗衣機10.9台、收音機84.3台、腳踏車100架、縫紉機92台、電風扇92台等。從居住條件看,2003年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24.36平方米,比1983年的9.3平方米增加15.06平方米;由二十年前的自來水、衛生等設施不全,到今天水、衛、汽設施齊全,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從農村居民看,據本區農村住戶抽樣調查顯示,2003年梅列區農民人均純收入4248元,比1983年增長9.9倍,年均增長12.1%,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例由48%下降到32%。調查顯示,2003年每百戶擁有電視機108台,比1983年增加83台;洗衣機、電冰櫃由1983年的零台,分別增加到60台和48.57台;固定電話、行動電話、熱水器、空調等現代消費品也進入農村家庭,2003年的擁有量分別達到68.57、62.86、48.57、14.29台(架)。農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也有了較大的提高,逐步邁入小康社會。

前景展望

在最佳化結構和提高綜合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17年比2000年翻兩番,率先在全市基本實現現代化。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區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建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基礎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鞏固掃盲成果,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福建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