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歷史故事]

昭君出塞[歷史故事]

昭君出塞: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故事。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向漢朝稱臣歸附,曾三次進長安朝覲天子,並向漢元帝自請為婿。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後來也有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電視劇等藝術作品。

基本信息

時代背景

昭君出塞圖昭君出塞圖
昭君是公元前33年(元帝竟寧元年)出塞的。那時,漢與匈奴兩族之間的關係已和漢初不同。從公元前206年漢高帝劉邦立國到昭君出塞的一百七十多年間,漢匈之間的關係時弛時張。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以前,漢朝對匈奴的政策是和親,因為那時國力微弱,和親為的是以忍讓換取邊境的暫時安寧。武帝即位以後,由於國力充實,遂由和親政策改變為戰爭政策,以主動出擊發起戰爭作為解除匈奴入侵和威脅的手段。經過幾次決定性的戰役,匈奴接連大敗,到武帝末年,“匈奴孕重墮,疲極,苦之,自單于以下常有和親計”。後來再經過公元前71年漢與烏孫(遊牧於今伊犁河上游的一個部族)的聯合出擊,匈奴再次慘敗,屬部也乘機起來向它進攻,於是“匈奴大虛弱,諸國羈屬者皆瓦解,攻盜不能理”。從此,匈奴再也無力和漢朝對抗,時在昭君出塞前三十九年。 
公元前60年以後,匈奴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先有五單于爭立,繼有郅支單于(郅音至)與呼韓邪單于的對抗。呼韓邪在和郅支的鬥爭中失敗,被迫由單于庭出走,因怕受到漢朝和郅支的兩面夾攻,故向漢朝稱臣歸附。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南下,入長安朝覲漢皇。
時仍在漠北的郅支,初見呼韓邪投漢,深怕遭到呼韓邪與漢朝的聯合進攻,所以也遣使入漢奉獻(公元前51年及50年)並送侍子,以示友好。後見漢朝出兵谷支助呼韓邪,自度無力統一匈奴,乃向西(今伊梨河流域一帶)發展,與漢決裂,索還侍子,並殺死漢使者谷吉。鏇為漢之使護西域騎都尉甘延壽及副校尉陳湯所殺(公元36年)。於是匈奴與漢的敵對勢力終被消滅,時在昭君出塞前三年。
“郅支既誅,呼韓邪單于且喜且懼”。喜者,以郅支已誅,政敵消除,無復後患;懼者,以郅支作為一個牽制漢朝的力量既不存在,自己原先在漢與郅支之間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已不能再有,而漢力威強,已身孤弱,今後或不免因得罪而滅亡如郅支。這種局勢促使他只有進一步倒向漢朝才能確保全全。因此他上書言:“常願謁見天子,……今郅支已伏誅,願入朝見”。公元前33年(元帝竟寧元年)春正月,呼韓邪再入朝漢(這是他第三次朝覲;第二次在公元前49年)。漢朝待他“禮賜如初”。在朝見期間,他自言“化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遂以宮女王嬙(字昭君)配他為妻。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昭君出塞了。

故事梗概

昭君出塞圖昭君出塞圖

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áng),也叫王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為了自己的終身,她毅然報名,自願遠嫁匈奴

管事的大臣正在為沒人應徵焦急,聽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報漢元帝。漢元帝吩咐辦事的大臣擇個日子,讓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于得到這樣一個年輕美貌的妻子,高興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說的了。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多少有點捨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又難言失信。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 
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慣了,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歡她,尊敬她。

動機

王昭君王昭君

昭君的出塞是自“請掖庭令求行的”(妃嬪居住的後宮稱為掖庭,掖庭令即管理掖庭的長官),也就是說出於自願前往,而不是被迫的。

《後漢書》的作者范嘩(音葉)說:“入官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是她自願出塞的動機。

然而有些線索表明,她出塞的動機,不僅限於狹隘的個人打算,還有比較脫俗的見識。昭君雖深居宮中,對於漢匈兩族關係的訊息,不是全無所悉。史載: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冬,甘延壽、陳湯斬郅支單于首,“傳詣京師,懸蠻夷邸門”。 

建昭四年春正月,“以誅郅支單于,告祠郊廟,赦天下。群臣上壽置酒。以其圖書(顏師古注引服虔謂“討邦支之圖書”)示後宮貴人 ”。 

建昭五年,呼韓邪單于上書說:“今郅支已伏誅,願入朝見。”

翌年“竟寧元年春正月,呼韓邪單于入朝”。元帝為了慶賀郅支伏誅和呼韓邪入朝而改元“竟寧”。
當呼韓邪單于要求“婿漢氏以自親”時,她便挺身而出,慷慨應召,去肩負鞏固和加強漢匈友好關係之重大使命。這正足以說明她對於漢匈關係之必須和平團結,具有相當的認識。這應該是她的出塞動機的一部分。

歷史作用

昭君出塞圖昭君出塞圖

昭君出塞,在漢匈雙方都認為是一件政治上的大事,並很重視這件事。呼韓邪單于號昭君為“寧胡閼氏”(顏師古曰:“言胡得之,國以安寧也。”)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

昭君文化

古往今來,反映王昭君的詩歌有700餘首,與之有關的小說、民間故事有近40種,寫過昭君事跡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現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漢翦伯贊費孝通老舍等。

史書記載

漢書·元帝紀》關於昭君記載如下: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詔曰:“匈奴郅支單于背叛禮義,既伏其辜,呼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于待詔掖庭王嬙為閼氏。”

漢書·匈奴傳》關於昭君記載如下:郅支既,呼韓邪單于且喜具懼,上書言曰:“常願謁天子,誠以郅支在西方,恐其與烏孫俱未去臣,以故未得至漢。今郅支已伏,願入朝見。”竟寧元年,單于復入朝,禮賜如初,加衣服錦帛絮,皆倍於黃龍時。單于自言願胥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塞史卒,以修天子人民。

戲曲

元代著名劇作家馬致遠的《漢宮秋》,郭沫若先生的歷史劇《王昭君》,戲劇大師曹禺先生的歷史劇《王昭君》,琵琶獨奏的《昭君出塞》,潮州弦詩樂《昭君怨》、《塞上曲》,福建南音《聽見雁聲悲》,關漢卿《哭昭君》雜劇,吳昌齡《月夜走昭君》雜劇,明陳與郊《昭君出塞》雜劇及明人《和戎記》傳奇。川劇有《漢貞烈》,亦分折演出,秦腔、同州梆子有《昭君和番》,滇劇有《王昭君》,河北梆子、湘劇、徽劇均有此劇目。

小說

東漢蔡邑的《琴操》
晉人葛洪的《西京雜記》
南北朝時王褒《明君詞》
台灣作家高陽先生創作的《王昭君》
秭歸作家,寧發新的《一代名媛王昭君》

昭君墓

昭君墓昭君墓

昭君墓,又稱“青冢”,位於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處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漢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昭君村

昭君村,在湖北省興山縣,城西三公里處。背倚紗帽山,前臨香溪河,清幽恬靜,如錦似秀。自古以來,地靈人傑的奇山秀水,孕育了絕代佳人王昭君。村以人名,人以村傳。神奇和傳說,使千年古村,成為名揚四海的古漢文化遊覽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