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村

昭君村

昭君村原名寶坪村,在今湖北興山縣城南郊。漢時王昭君生長此村,故又名昭君村。昭君村位於香溪河畔,昭君村面積2.7平方公里。昭君村是以展示昭君遺址遺蹟和保存完好的古漢自然生態景觀,展演昭君故里獨特濃郁的地方文化及漢代宮廷仕女文化的首批國家AAA級旅遊區,昭君村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昭君村也是宜昌市旅遊新十景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昭君村昭君村
昭君村,因西漢時誕生了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出塞和親”的一代名妃王昭君而改名昭君村。村中有粉黛林、佳麗島、浣紗處、彩石灘等20餘處勝跡。王家崖雲霧繚繞,香溪河九曲八彎,娘娘泉古樸典雅,梳妝檯花蔭滿地,昭君像亭亭玉立,撫琴台琴韻悅耳。特別是昭君村多美女的千古傳說,引起中外人文地理學家的極大興趣,更引得八方遊客紛至沓來。
春季,昭君村前的香溪河中,就會出現大量的桃花魚,鄉親們說那是昭君告別家鄉時灑落的淚水幻化而成;溪畔一處彩石斑斕的灘頭,相傳是昭君少年浣紗的地方;村東有口楠木井,井水清甜可口,四季不絕,相傳是因為昭君當年每天在此取水;村西有條石龍,身臥青山,搖頭擺尾,常年口吐清泉,相傳是昭君當年和鄉親們在此挖掘七七四十九天,感動了東海一條青龍飛到此處化作一眼清泉;村中的滿園紫竹,相傳是昭君當年作畫時引來天上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霞仙幫她著色,後來昭君離村入宮後,七色霞仙依然常來村里,其中的紫霞仙認定昭君總有一天會回村,便曠日持久地在竹林里等待,身軀漸漸地化在竹葉、竹枝上,形成了一片紫竹園……村中的一個個遺蹟和傳說,無不寄託著鄉親們的無限思念。

文化

昭君村昭君村
昭君村古漢文化遊覽區歷史文化內涵深厚。村中昭君紀念館收藏陳列的漢唐文物均出土於昭君村,昭君書院珍藏的各種版本的古典書籍,記載了幾千年來文人墨客對昭君的評價和褒揚。博大精深的文史資料,使紀念館成為當今中國研究王昭君歷史文化的中心。館藏的名人字畫數量之多,品位之高,為同類館所之最。特別是郭沫若先生題寫的館名和村名更是增添了遊覽區的文化底蘊。昭君別鄉幾千年,但村中仍保留著西漢時代的生活習俗和勞作方式,婚、喪、嫁、娶原始古樸,被專家學者譽為“絕無僅有”的漢代歷史文化景觀。
昭君村只有300多人,大多姓王,據稱皆為昭君娘家後裔。依山而居的村民將田地修整得層層疊疊,種滿了柑橘樹。該村是展示昭君遺址遺蹟和自然生態景觀、展演昭君故里獨特地方文化及漢代宮廷仕女文化的首批國家3A級旅遊區,也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昭君,名嬙(晉人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漢元帝時宮人。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出塞,嫁匈奴呼韓邪單于,號寧胡閼氏,卒葬內蒙呼和浩特市南,世稱青冢。昭君村面臨香溪水,背靠紗帽山,群峰林立,岩壑含翠,桐林雲涌,香溪迴環。今附近尚有昭君寨、妃台山、昭君台、梳妝檯、珍珠潭、望月樓等遺蹟。唐杜甫《詠懷古蹟》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唐劉禹錫《竹枝詞》:“昭君坊(一作村)中多女伴,永安宮外踏青來。”昭君出塞後,經常思念美麗的家鄉,曾寫有“鶯啼綠柳弄,春晴曉日鳴。香蓮碧水動,風涼夏日長”的詩句,描繪家鄉嫵媚風光。

發展

昭君村昭君村
昭君宅院中有一花台,台上花草繁茂,花草叢中佇立著一座高約3米的漢白玉昭君塑像。這是昭君的“婆家”內蒙古自治區上世紀80年代送給昭君“娘家”的禮物。這尊昭君塑像,體態豐盈,昂首挺胸,衣裙飄逸,顯示出昭君美艷超群、卓爾不凡、雍容大度的風姿。遊客至此,都要爭相合影留念。昭君村還新增了一台內容豐富多彩的昭君文化大戲,有蒙古族迎親儀式、漢代宮廷歌舞、編鐘歌舞、興山圍鼓、興山山歌、地花鼓等表演。
2008年,湖北省提出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發展戰略,使昔日位置偏僻的昭君村成為連線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三個黃金旅遊線的重要重要節點。2012年接待遊客超過了30萬人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