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豐鎮

華豐鎮

豐鎮位於寧陽縣東部。北依泰山,鎮西北角及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南臨曲阜,與石門山國家森林公園一山之陰陽;西界為京滬鐵路,東與本縣東莊鄉唇齒相依。華豐鎮是寧陽縣經濟重鎮,素有“經商黃金寶地”之稱。

基本信息

概述

華豐鎮地理位置華豐鎮地理位置

寧陽縣華豐鎮北依泰山,南臨孔子故里曲阜,轄62個村,總面積119平方公里,總人口9.26萬人,是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中心鎮,國家建設部等六部委授予的全國重點鎮。
華豐鎮城區總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北部建成區5平方公里,南部建成區4平方公里,07年以來新開通富華路、明達路等4條道路3200米,安裝路燈108盞,綠化3.5萬平方,投資2000萬元新建成了居民生活區。鎮駐地有潤豐公園、府前公園、泰龍公園,南部有石門寺、靈山寺等風景旅遊區。
華豐鎮交通便利,磁萊鐵路、蒙館公路朝柴公路橫貫東西,泰石路橫貫南北。鎮政府西距京滬鐵路2公里,距104國道4公里,距京福高速公路6公里,通訊電信方便快捷。
華豐鎮礦產資源豐富,有煤礦、鐵礦、礦泉水、石膏、優質石材、河沙等資源,境內有年產原煤百萬噸的國有煤礦——華豐煤礦,礦內有年發電量3.7萬千瓦矸石熱電廠。
華豐鎮工業基礎實力雄厚,已形成煤炭、機械製造、紡織、電線電纜、建築建材、食品加工等6大支柱產業。2006年企業總產值17億元,工商稅收1.2億元。有年產水泥300萬噸的泰山水泥有限公司、餘熱發電廠、泰龍工業集團等20多家企業,有晟泰、明泰、裕龍3家台資企業,泰安四季吉1家日資企業。
華豐鎮農村經濟特色鮮明,北部重點發展現代農業,設施大棚已達到6800多個,形成3.2萬畝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省無公害“華順”牌石榴、 “華順”牌西紅柿馳名省內外。南部重點發展旅遊觀光農業,果典大觀園、萬頭梅花鹿養殖已落戶南部山區,初見成效。

自然資源

華豐鎮華豐鎮
華豐鎮地處丘陵和平原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南北20公里,東西最大8.5公里。南部有磚三條東西向山脈,河流柴汶河,故城河。其他河流為季節河。全鎮轄62個行政村,總面積118.8平方公里,總人口9.26萬,鎮駐地7.9平方公里,人口5萬人。2006年全鎮實現企業總產值16億元,農業總產值3.5億元,財政收入2551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4606元。有漢、布依朝鮮蒙古滿等民族。磁萊鐵路、蒙館公路、朝柴公路橫貫東西,駐地有華豐火車站和汽車站,西距京滬鐵路2公里,距104國道4公里,距京福高速公路入口6公里。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由煤炭、鐵礦、礦泉水、鋁釩、優質石材、河砂等資源。境內有年產原煤百萬噸的大型國有煤礦——新汶礦業集團華豐煤礦,礦內有發電量37000KW矸石熱電廠。華豐鎮自古是兵家要塞,必爭之地。

區劃沿革

華豐鎮華豐鎮
華豐鎮歷史悠久,古代屬魯國,為春秋時期孟氏成黽。《春秋》“載:襄公十六年秋,齊侯代北圍攻城。《左轉》云:“師圍城,成人代齊師,欽馬於淄者”淄水出泰山樑父縣西,北入汶,淄水即境內故城河。《讀史方輿紀要》亦云:“成,魯地,應在寧陽東北90里”據此成城故址在華豐鎮西故城、北故城、東莊鄉南故城三村之間,西臨故城河。古磁窯址上有西磁窯、田家院、東磁窯等村落。磁窯火車站即因古磁窯命名,址內瓷片俯拾即是。曾出土的窯具有體,有燒窯、墊板,墊餅、點支三角古墊等。產土具有摸具、研磨器、碾石等。生活用具以碗為主,其次是罐盆等,還有各種采由平分人物像佛像和虎、馬狗、豬龜、蛙等動物玩具各種資器造型生動,工藝精湛。現成城東北角尚存,最高處高出地面為12米,東北各殘長約100米,西南角僅存在轉彎輪廓。西北部被河沖毀。今田家院(為墓地)一帶中故城址西南部。為中心建築區,暴露磚瓦碎片,發現很多眼陶圈水井,本集到花紋鋪地磚還有三紋圓瓦當“長樂馬央”圓瓦當樹木雙獸紋半瓦當等戰國、漢代遺物。之後,歷經滄桑。至清代,南半部原寧陽縣故城社;西半部,屬泰安縣崔村地方,梁父地方。華豐鎮煤藏豐富據傳說,春秋戰國時期,(公無前)720至公元前201年寧陽華豐一帶發生現有煤、並被開採使用。

清宣統元年(1909年)濟寧商人在華豐開辦煤窯,取名“華豐煤礦分司”,1931年改組為“華豐合記煤礦分司”,1938年日本占領礦區,以“華豐煤礦”為名。“華豐”由此名,沿用至今。1938年,華豐鎮南半部屬寧陽縣九區。北半部屬泰寧縣改名為組陽縣來屬未變。1957年8月為新泰縣。1959年12月華豐人民公社由新泰縣復歸寧陽縣。1985年12月華豐區分為華豐鎮,靈山鄉。2001年3月華豐鎮、靈山鄉合併為華豐鎮。

人文歷史

1959年4月5日毛澤東主席在華豐鎮1959年4月5日毛澤東主席在華豐鎮

華豐鎮歷史悠久,古代屬魯國,為春秋時期孟氏成黽。《春秋》“載:襄公十六年秋,齊侯代北圍攻城。 《左轉》云:“師圍城,成人代齊師,欽馬於淄者”淄水出泰山樑父縣西,北入汶,淄水即境內故城河。《讀史方輿紀要》亦云:“成,魯地,應在寧陽東北90里”據此成城故址在華豐鎮西故城、北故城、東莊鄉南故城三村之間,西臨故城河。古磁窯遺址上有西磁窯、田家院、東磁窯等村落。磁窯火車站即因古磁窯命名,址內瓷片俯拾即是。曾出土的窯具有體,有燒窯、墊板,墊餅、點支三角古墊等。
產土具有摸具、研磨器、碾石等。生活用具以碗為主,其次是罐盆等,還有各種采由平分人物像佛像和虎、馬狗、豬龜、蛙等動物玩具各種資器造型生動,工藝精湛。現成城東北角尚存,最高處高出地面為12米,東北各殘長約100米,西南角僅存在轉彎輪廓。西北部被河沖毀。今田家院(為墓地)一帶中故城址西南部。為中心建築區,暴露磚瓦碎片,發現很多眼陶圈水井,本集到花紋鋪地磚還有三紋圓瓦當“長樂馬央”圓瓦當樹木雙獸紋半瓦當等戰國、漢代遺物。
之後,歷經滄桑。至清代,南半部原寧陽縣故城社;西半部,屬泰安縣崔村地方,梁父地方。
華豐鎮煤藏豐富據傳說,春秋戰國時期,(公無前)720至公元前201年寧陽華豐一帶發生現有、並被開採使用。
宣統元年(1909年)濟寧商人在華豐開辦煤窯,取名“華豐煤礦分司”,1931年改組為“華豐合記煤礦分司”,1938年日本占領礦區,以“華豐煤礦”為名。“華豐”由此名,沿用至今。
1938年,華豐鎮南半部屬寧陽縣九區。北半部屬泰寧縣改名為組陽縣來屬未變。1957年8月為新泰縣。1959年12月華豐人民公社由新泰縣復歸寧陽縣。1985年12月華豐區分為華豐鎮,靈山鄉。2001年3月華豐鎮、靈山鄉合併為華豐鎮。
靈山寺建於金代素有“鐵索靈山寺”之稱,風景秀麗,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磁窯址,位於西磁窯村東。該磁窯建於隋盛於唐宋。宋代成為陶瓷手工業生產的基地。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級文物保戶單位古成城遺址,建於春秋時期是魯國孟氏成邑。至於聖姑堂,貞孝牌坊,各類廟宇,枚不勝舉。更不用說古今結合的石門寺國家森林公園,鳳山峪風景區。都慢商賈雲集,文化底蘊深厚的見證。千百年來,儒家思想的文化歷史積演,一方水土的滋育,相沿成勻,造就了華豐民風淳樸,人民勤勞智慧,助人守信。
這裡也曾留下偉人的足跡。1959年4月5日毛澤東主席在上海召開中共八屆七中全會之後,曾在華豐溫步鄉間大路,笑容滿面,高興地望著這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山野。駐留18小時之久。讓人永經面懷。

主要產業

華豐鎮華豐鎮
(1)工業:2004年完成工業產值2.4億元,比增16%;新辦工業企業4家;2005年一季度新投產項目1個,在建項目3個,在談項目1個。

(2)水果:李子7000畝,美蕉1500畝,龍眼3500畝。

(3)茶葉:優質茶園1.5萬畝,茶葉加工廠80多家。

(4)蔬菜:高優蔬菜面積1.6萬畝。

(5)水產:淡水養殖550畝,其中立體養殖360畝。

(6)華安玉:華安玉加工廠30多家,建成華安玉奇石一條街,有奇石店70家,從事奇石經營800多戶。

(7)水電:已建成投產水電站21座、裝機容量5萬千瓦;引進了氧化鋯、鋼鐵聯鑄等一批高耗能的電力關聯企業。

農業發展

華豐鎮華豐鎮
在鎮委、鎮政府的領導下,立足本鎮實際,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發展思路,努力抓好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這一事關農村穩定的關鍵,突出四大基地建設,走出了一條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路子。形成了具有華豐特色的現代農業生產格局。

到目前為止,全鎮冬暖式大棚已發展到近4000個,中小拱棚21000多個。蔬菜面積3萬多畝,總產量10萬噸以上,總收入6000多萬元,純收入4000多萬元。桑園面積3200多畝,總收入1000萬元以上,純收入640萬元以上。石榴園面積1500畝,紅富士蘋果1000畝,訂單林果勝安梨1000畝,收入在450萬元以上。以奶牛、肉牛、豬羊、家禽、特種養殖的畜牧飼養小區近100個,畜牧收入占農業總收入的比例為45%以上,成為該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

名優特產

華豐鎮石榴
華豐鎮上斗村石榴園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以後,實行土地聯產責任制,初步形成規模,始至今日,果園面積350畝,果樹35000棵,畝產2500斤,年銷售收入達260餘萬元。

該石榴園主要有大青皮、靈山紅、泰山紅等品種,近年來,每逢收穫季節,客商雲集,石榴銷往上海、天津、河北、遼寧等省市。

關於上斗石榴曾有傳說,據傳很久以前,有株“石榴王”,結的石榴碩大如斗,該村即以此得名,叫作“斗溝村”。宋代詩人楊萬里讚美該村的石榴“斗殼作房珠作骨,水晶為粒玉為漿。”明代皇帝路過此地,品嘗後曾定為貢品。

此地石榴是一種集食用、保健、藥用、美容為一體的營養豐富的水果。由於地質獨特,所產石榴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胺基酸、鈣、鐵等。

該地石榴園所產的石榴,一九九七年在山東省優質果品鑑評會上榮獲銀獎,被泰安市評定為“名優特果品”。

特色經濟
 主要有華安玉(九龍壁)系列產品、竹涼蓆、綠色食品(苦菜、蕨菜)、水產養殖、水果。詳細如下:①華安玉:全鎮有華安玉加工廠18家,年創產值2000萬元,主要加工生產九成壁板材、玉枕、玉枕巾、玉席、玉座墊、玉雕工藝等系列產品。②竹涼蓆:全鎮竹涼蓆加工廠達到50多家,年產50多萬件,產值4000多萬元。③綠色食品:主要有中國藤茶、苦菜、蕨菜等。④水產養殖:以羅溪騰豐養鰻場為主,水面面積50多畝,產值2000多萬元,全鎮水產養殖面積455畝,水產品產量800噸。⑤水果:以綿良龍眼和羅溪李子為代表。綿良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土壤結構,所產龍眼果大子小,肉甜色鮮而稱譽全縣乃至漳州。羅溪李子面積達1000多畝,年產800多噸,成為全縣最大的李子銷地。

旅遊資源

華豐鎮鏡內丘陵山頭有26個,分兩大系列,南部錯山鏡葫蘆崖山老虎窩山等山頭相連,靠北為靈山簸箕山,老富山、爵山、魯姑山等一列,均為東西走向,磁萊鐵路以南。形成華豐鎮南部兩道天然屏障。

華豐鎮鳳仙山
鳳仙山

寧陽,泗水界山,主峰海拔608米。為寧陽縣境內最高點,花崗片麻岩山體。山勢綿延數十里,松柏蔥鬱、榆槐滿山,果樹飄香,景點眾多,主要有穆寨頂、跑馬嶺、朝陽洞、掛山崛。清代學者孔尚任曾在此隱居寫作《桃花扇》。據明朝天啟丙寅年《重修鳳仙山玉皇殿前石崖碑記》云:“不知鳳仙山何以得名,或者山形似鳳,或者仙姑在此修煉……”。傳說穆桂英手下大將黃鳳仙曾在此戰鬥過,故山被叫做風仙山。清代因四方民眾上山進香供奉神仙,曾改名奉仙山。穆寨頂位於鳳仙山正中,頂部有兵寨遺址,尚存旗桿窩,傳說穆桂英曾在此安營紮寨。穆寨頂西面緊連跑馬嶺,遠望山嶺平坦,據說是穆桂英騎馬射箭的訓練場。朝陽洞在主峰南面的半山腰,洞口僅能容一人鑽進,深不見底。鳳仙山東部俗稱葛山腳(因生產葛草,伸向東北而得名),峰頂殘存有軍閥混戰時期的幾段殘牆。其北峰,突兀陡峭,被稱作“刮山崛”,又叫“刮天橛”,意思是快刮著天了。

靈山

寧陽華豐靈山寺寧陽華豐靈山

寧陽靈山寺位於梅村以北,湖村以南,東西長500米南北寬500米,面積0.25平方公里,海拔172米,該山是華豐境內中部山列的東頭。該山在縣東北90里,是附近有名的風景區,樹木蔥鬱,四時交翠,上有秦峰寺,本唐時女少峰寺、有上元元年古塔、山麓里許有井。舊時山僧放濯以鐵索設機吸水而上,故又曰,鐵索靈山。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省有古碑刻古建築,山南而建有四段登頂石階,坡度不大,不亞於泰山南天門下的十八盤。

解放後,解放軍陸續在此建軍庫,連同靈山東西的兩座山頭挖洞作庫房,並有鐵路直達該山。該山為華豐境內的存有古蹟的唯一山峰。植被茂盛,以柏為主,環境幽雅秀麗。

錯山鏡

位於翟家莊、鳳山峪南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1500米,面積為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62米,位於華豐鎮東南角,是華豐境內最高點。因山崖上有一片石英石,遠看如一面鏡子,反射陽光而得名,錯山鏡。該山峰為沙石山,植補疏稀無水。

華豐鎮葫蘆崖山
葫蘆崖山

位於胡家莊經東,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1750米,面積為2.6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98.9米。據說,在明朝末年(1613年左右)人們剛搬入此地居住時,發現此山崖形狀似葫蘆,因取名葫蘆崖。

老虎窩山

位於東范家莊南面,東西長3000米,南北寬600米麵積1.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06.2米。位於華豐鎮與曲阜市交界處,是華豐鎮南部邊界的一個山頭。據說,人們剛入此地居住時發現山上有虎,並有一之同,因此取名“老虎窩山”。

文化藝術

華豐鎮華豐鎮
清朝和民國時期,境內部分村莊的農民自發地組織起業餘戲班,利用冬閒或農閒時節在本村或到外地演出。
舞蹈“七.七”事變前,有業餘舞蹈社團30餘個,種類有龍燈、頂燈、高蹺、划船、趕驢、秧歌、抬贓官、二人摔跤、老漢推車等。

東北莊村龍燈為例,所制龍燈一般為7節(或9節),以木竹作胎架,紗衣罩身,牛油蠟燭照明,演出人員分為“前七後八,中十二”即七人輪流掌頭,八人輪流執尾操作。表演開始,先“跳龍門”,後下蹲,頭尾三交,再縱身而起進場。此時,燃放焰火,恰似雲霧繚繞,隨即龍頭飛起,從後穿過,全龍身翻滾,連續四次,謂之“闖四門”、“滾龍翻身”,非武功深厚者為之難之。

戲曲主要有:山東梆子、豫劇、呂劇、拉魂腔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