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崗鄉

虎崗鄉

本詞條為歧義詞條,名為虎崗鄉的鄉鎮有福建省永定縣虎崗鄉;河南省鄲城縣虎崗鄉。虎崗鄉位於永定的西北部,地處上杭、永定、新羅三縣(區)結合部,面積126.5平方公里,全鄉總人口15641人,耕地面積13208畝,人均0.84畝。虎崗鄉終年氣候溫和,適宜種植多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以烤菸、茶果為主,是永定主料煙基地之一,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為主。虎崗鄉位於鄲城縣北部,商淮公路東側,距縣城15公里,全鄉共有60000人,耕地總面積78000畝,下轄22個村委會,113自然村,246個村民組,12365戶。

基本信息

福建省永定縣虎崗鄉

地區概況
虎崗鄉虎崗鄉
位於永定北部,地處上杭、永定、新羅三縣(區)結合部,東與高陂鎮毗鄰,南與堂堡鄉相連,西接上杭縣太拔、溪口鄉,北靠新羅區大池鄉,面積126平方公里。鄉政府駐地虎北村,距縣城69公里。轄6個行政村,54個自然村,126個村民小組,其中革命基點村4個。2000年,全鄉有4076戶15600人。漢族,講客家方言。
明、清時期屬太平里,明正統(1435年)間,曾在這裡設巡檢司,民國24年前,虎崗、灌洋屬第九區天鬮鄉。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屬高陂區,後改高六區,設灌洋、虎崗二村。1951年改建灌洋、虎東、虎西鄉。1956年為坎市區管轄。1957年,撤銷區的建制,灌洋、虎崗合建為虎崗鄉。1958年併入高陂人民公社。1961年設虎崗、灌洋公社。1965年由灌洋、虎崗合併成立虎崗公社,1970年又併入高陂公社。1984年恢復鄉鎮建制,屬高陂鄉。1987年7月24日,從高陂鄉分出設虎崗鄉。歷史意義
虎崗鄉虎崗鄉國小

虎崗是著名的革命老區,1928年,在共產黨領導下虎崗人民舉行了“太平暴動”。1929年8月,毛澤東參加中共閩西“一大”後來到虎崗與朱德葉劍英聶榮臻羅榮桓張鼎丞、譚震林等一道指導虎崗的革命鬥爭。閩粵贛邊特委、閩西蘇維埃政府在虎崗設立,並設有彭揚軍事學校、兵工廠、中央銀行等40個蘇區機構。300多名虎崗籍人參加紅軍,其中70多人為革命捐軀。虎崗人民為新中國的革命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旅遊資源

虎崗山旅遊資源豐富,海拔1447米、被譽為“高山出平湖”的茫盪洋山,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神話傳說豐富多彩,山上草洋、竹子洋一望無際,霧氣繚繞,獨特的“倒插竹”使茫盪洋山充滿了原始的神秘和誘惑。灌洋水庫水面積達1920畝,是理想的消暑娛樂場所。

虎崗山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灰石、、錳、銅、粉石英等,其中石灰石貯藏量5000萬噸。

經濟發展
虎崗鄉虎崗鄉
2000年,全鄉實現社會總產值2.32億元,比1987年1234萬元增長17.8倍,其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390萬元,比1988年403.18萬元增長14.8倍;工業總產值9872萬元,比1988年60萬元增長163倍;財政收入337萬元,比1987年65萬元增長5.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2818元,比1987年431元增長5.5倍。

1988年以來,該鄉把穩定農業、發展經濟作為奔小康的戰略措施來抓,大興水利事業,灌洋水庫是永定的龍頭水庫,有效灌溉面積2.3萬畝,沿河可開發19級電站,境內縣辦灌洋一、二級電站,總裝機達6500千瓦,股份聯辦的灌洋三、四級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140千瓦。1993年開始山地綜合開發,至2000年,僅灌洋就發展了1500多畝的芙蓉李基地。養殖業發展快,生豬存欄數1000頭以上的養豬場有4個,在虎崗境內瘦肉型種豬有1800多頭。建立了一個萬頭番鴨養殖場。灌洋水庫的網箱養帶動漁業的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初具成效,2000年,積極利用虎崗區域和氣候優勢,發展反季節蔬菜種植,並吸引麥當勞公司在虎崗進行生菜種植試驗,其中有2個品種獲得成功,畝產可達1500多公斤,產值達3000餘元。2000年,麥當勞公司在虎崗灌洋建立百畝生菜基地,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新亮點。該鄉建成3000多畝反季節蔬菜基地,是全縣最大的蔬菜基地。2000年,全鄉耕地面積13208畝,糧食總產量8255噸,比1988年增長41%;烤菸總產量543噸,比1988年增長41%;生豬出欄20463頭,是1988年的6.5倍,存欄16076頭,是1988年的1.16倍;茶葉產量113噸,占全縣茶葉總產量的九分之一;漁業養殖面積2000多畝,總產335噸;水果總產量988噸,是1988年98倍。盛產李、楊梅

林業生產連年堅持“封、管、造”並舉,成績顯著。1988~2000年,共造林1.6萬畝。1993~2000年,連續7年未發生火災。2000年,全鄉森林覆蓋率為72%,比1988年增加22.4個百分點;林木蓄積量22.8萬立方米,比1988年增加8.2萬立方米。

高虎公路按二級公路標準改造,路面拓寬至9米,總長8公里,2000年春節前完成7.85公里長的柏油路面和6.85公里長的水泥路面鋪設;實施虎西公路改造,向西打通至上杭縣溪口公路,並拓寬至9米,總長7公里。1994年,該鄉編制《虎崗鄉集鎮建設規劃》,加快虎崗中心市場建設,至2000年,店面有300餘家,集鎮面積有所擴大。
該鄉利用豐富的石灰岩資源,改善投資環境和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創辦虎一、虎二、虎興、怡宏等4家上規模的水泥企業,年產水泥20多萬噸。

教育醫療

1988年以來,中、國小辦學條件有很大改善,教學質量顯著提高。2000年,有中學1所,在校中學生1063人,教職工64人;完小6所,初小6所,在校小學生2306人,教職工8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醫療事業長足發展,1997年,建成占地23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00平方米的虎崗醫院,有病床40張,醫院有X光機、B超儀、心電圖監護儀、尿檢分析儀等先進設備,醫護人員18名。

河南省鄲城縣虎崗鄉

虎崗鄉虎崗鄉地圖
地區概述

虎崗鄉地處鄲城東北部15公里處,西臨商臨公路,北靠鹿邑縣的生鐵冢鎮,東部東南部和我縣的汲水鄉寧平鎮相連,南部和城郊接壤,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6公里,轄區內沒有重要公路通過。全鄉有耕地7萬多畝,人口7。5萬人,轄22個行政村,93個自然村。它們分別是:路集、李排、王莊、梁老家、段嶺、白莊、孔莊、伏趙、王寨、常營、小周、王堂、連堂、宋莊、劉老家、腰劉、梁莊、劉寨、杜莊、楊莊、後趙、虎崗。

經濟發展

虎崗鄉交通便利,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且多為沙壤土,對農業、養殖業和鄉村企業發展十分有利。根據農業發展的地理優勢,鄉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對農業生產的投資,到1998年旱澇保收田達78000畝,有效灌溉面積78000畝,實現溝、河、井、路、林五配套。各類農業機械達17000多部(台)。糧食總產量50671噸,棉花總產量2070噸,農業總產量50671噸,農業總產值11835.70萬元,均創歷史最高紀錄。集約農業和畜牧業有所發展。1998年,建塑膠大棚50個,地膜覆蓋面積10000畝,蔬菜、瓜果等農副產品畝創產值8000元,種植小辣椒5000畝,畝產值2900元;棉花27600畝,畝產值1200元;花生2000畝,畝產值650元。大牲畜年末存欄15700頭,生豬存欄18000頭,綿山羊存欄23040隻。

鄉村企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1992至1999年,堅持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以農副產品加工為重點,以個體私營經濟為突破口,多輪驅動,多業並舉,拉長鏈條,整體發展。

農業發展

一是按照“調優產品,調高效益”的原則,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全鄉形成“一紅一白”的產業格局。全鄉辣椒種植面積年均突破2萬畝,成為豫東最大的辣椒生產集散地;全鄉種植棉花年均3萬畝;經濟作物效益年均3600多萬元。

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步子加快。我們積極引導農民從傳統農業向市場農業和現代農業轉變,拉長農產品加工鏈條,促進農產品轉化增值。以永達麵粉廠為依託,全鄉每年發展訂單小麥5000畝;以聯堂興譽保健製品有限公司為信託,每年發展優質辣椒2萬畝。

三是養殖業發展勢頭強勁。白莊、劉寨的種豬養殖,虎崗、王寨、常營的菜雞養殖,黑河網箱魚養殖等已具備一定規模。

四是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全鄉農用三輪車已達1050輛,灌溉機12000部(台),大、中型收割機45部(台)。

五是扶貧開發工作成效明顯。全鄉扶貧開發整體推進村2個行政村,扶貧資金累計達到378萬元,改善了扶貧開發村的交通和辦學條件。

基礎建設

投資100多萬元的10所中國小校危房改造工程已全部竣工;投資10萬元的楊莊、李排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已經竣工並投入使用;投資117萬元的鄉中心衛生院病房樓已建成投入使用。縣衛生局投資10多萬元,在郭集建成了愛滋病防治門診。投資1100萬元的以常營為中心的東部土地開發工程開工順利,進度加快,已完成投資總額的80%,主要工程建設已接近尾聲,可新增旱澇保收田面積10000多畝,投資3500多萬元長7公里的郭虎路建成通車,投資30萬元的鄉客運站已經竣工;投資210多萬元的14公里村村通公路建設,已經全部完工,徹底改善全鄉的交通條件。基本上實現了村村通油路的目標。以常營行政村“建設生態示範村”為重點的沼氣建設“惠民工程”全面啟動,新建沼氣池1600多個,消滅了沼氣空白自然村,改善了民眾的衛生和生活環境;中國移動鄲城分公司投資100萬元,在我鄉新建並開通一座基站,實現了網路無盲區覆蓋,為我鄉農村經濟發展搭建了信息平台。

城市建設

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水平管理,高質量動作的城鎮居民建設發展思路,我們主要做了幾個方面的工作:1、加強了市場建設。鄉供銷社與縣工商局聯合投資80萬元,占地40多畝,擁有86個固定攤位的專業市場已經竣工;招引江蘇客商,建成一座400平方米的全縣第一個鄉級超市——華大超市。2、加強了城鎮創衛和管理工作。建立了城鎮建設管理辦公室,購置了環衛器材,配備了環衛人員,確保了城鎮環境衛生。3、投資10多萬元,安裝30桿高標準路燈,一支15米高桿燈,解決了亮化問題。4、新開通虎崗西村東西大街、南北大街各一條,長1.2公里,擴大了商留區域,同時沿街修築2000米以下水道,解決了大街排水不暢問題;硬化人行道10000平方米,完成了“四化兩場”建設任務,為撤鄉設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5、虎崗西大街以地稅所、衛生院、水利站的門面樓開發為標準,帶動沿街居民商戶建門面樓房100多間,使街道兩旁樓房林立,街容街貌煥然一新。6、本著“搞活疏通,繁榮商貿,方便民眾”的原則,以虎崗為中心,開發了楊莊、常營、林場、劉老家、孫莊等5個村級集貿市場,形成一個環狀商貿隆起帶,刺激了個體私營經濟和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