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崗鄉

蘆崗鄉

上蔡縣蘆崗鄉原名城郊鄉,環繞縣城四周,交通方便,半成半鄉,南臨邵店鄉,北依西洪鄉、百尺鄉,西接大路李鄉,東連齊海鄉。全鄉轄21個行政村,271個村民小組,93個自然村,農戶15777戶,總人口64270人,全鄉總面積約6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3058畝。還有長垣縣蘆崗鄉。

基本信息

資源優勢

蘆崗鄉蘆崗鄉
蘆崗鄉西部海拔較高,中有45里臥龍崗南北穿越。全鄉境內共有9條大型主幹公路從境內通過,交通便利。蘆崗鄉堅持實行開放戰略,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加快招商引資步伐,落實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大程麵粉廠、榮光鞋業等企業相繼在蘆崗落戶投產。

蘆崗鄉有厚重的文化資源,豐富的旅遊資源,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國故城遺址,有省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秦丞相李斯墓,有縣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新石器時期河南龍山文化遺址蟾虎寺,境內有上蔡古八景之一的蔡侯玩河樓,名曰“蘆崗擁翠”。

上蔡縣東西工業園區在蘆崗鄉境內建立,蘆崗鄉將依託城西工業園區,集中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依託城東工業園區,發展製造、化工等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圍繞東西工業園,發展第三產業。發揮半城半鄉、繞城四周的優勢,推進農業產業化,打造城鄉“菜藍子”。

新農村建設

蘆崗鄉蘆崗鄉
該鄉堅持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縣委李海洲書記最近一周內2次到該鄉檢查指導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為契機,進一步振奮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做好信訪穩定工作,排查不安定因素,解決各類信訪問題。二是充分利用縣鄉村三級聯動集中活動為載體,進一步理清鄉村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規劃和發展目標,及時解決好當前突出問題和矛盾,以每村至少解決一項信訪問題為出發點,推動全鄉各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三是充分利用省宣講團蒞臨該鄉宣講的難得機遇,圍繞“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主題,進一步推動思想大解放,不斷增強工作動力,增強活動本領,提高活動水平。四是抓好項目建設和今年東西部合作迎會工作,加快招商引資步伐,繼續最佳化招商引資環境,採取多種有效措施,築巢引鳳,搞好項目簽約,吸引項目安家落戶,打造優質服務,營造“安商、親商、富商”的投資發展環境。五是結合大討論,抓好幫扶工作。在全鄉12個幫扶村,大力發展幫扶項目和幫扶村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以大討論活動和縣鄉村三級聯動為載體,進一步解決民眾認識問題,做好疫區各項工作,保持社會穩定,以抓好食用菌生產、幫扶項目內容,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旅遊資源

蘆崗鄉蘆崗鄉
蔡國故城遺址

蔡國故城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上蔡縣。上蔡縣驛,在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此地為西周古國蔡國的故都,今存蔡國故城遺址。蔡國始建於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封其弟叔度為蔡叔於此。春秋時蔡靈侯十二年(前531年)楚靈王誘殺蔡靈侯,蔡被滅。前530年,蔡平侯復國,旋遷都於呂,稱新蔡,後蔡昭侯又從新蔡遷於州來,稱下蔡,因此蔡國的故都稱上蔡。蔡國都上蔡歷經五百多年。蔡國故城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略短,南北稍長。現存城牆高4--11米,寬15—25米,總長約10490米。城牆為夯土築成,每層厚8—14厘米,小夯窩圜底。城牆缺口較多,疑是城門遺址。南城牆三處,西城牆一處,保存較好。城內中部有一土台,稱二郎台,面積120萬平方米,可能是蔡侯的宮殿區。台上曾發現很多古井及陶製水管道,台上台下還有許多春秋陶片和筒瓦、板瓦等建築構件,說明當時這裡有龐大的建築。城內西南隅翟村一帶,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出土。古城西北有九個土冢,相傳為蔡侯墓

元代以前上蔡就有了驛站,以利交通,達天下。元代詩人陳孚曾任上蔡書院山長,有詩《上蔡縣驛》:“上蔡城邊雉兔肥,滿川桑棗綠成圍。東門牽犬無窮樂,誰譴君侯不早歸。”古城邊,山雞野兔成群,桑樹棗林成蔭,一派祥和景象。先去看看蔡國故城,那城牆最能代表古蔡文化。蔡國故城就在上蔡縣城西南面,從縣城出發,坐車10分鐘不到就能看見城垣了。同行的上蔡縣文管所副研究員尚偉說起古城牆的情況,就像在背誦諳熟於心的課文:城牆高4~11米,寬15~25米,城門最寬處有百米以上。整座城池呈長方形,南北略長,東西稍短,周長10490米。蔡國故城始建於西周初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

蘆崗鄉李斯墓
李斯墓

秦丞相李斯,戰國時上蔡人。初為上蔡郡小吏,後入秦輔助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官拜丞相,被世人尊稱為“千古一相”。李斯的故居有兩處:一是故城東門裡東西大道路北,在今上蔡一中一帶,面積約5000平方米。二是上蔡縣城西南5公里處的李斯樓。李斯出身平民,雖然當上了楚國管倉庫的小吏,得空時仍在自己院中種些蔬菜。參加勞動。其故居處至今尚有一口李斯澆菜的水井,後人尊稱為“李斯井”。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斬於鹹陽,趙高帶人來上蔡抄了李斯的家,在整個李斯的故居處進行了殘酷的“挖地三尺”,最深處竟達丈余。久而久之,這裡就成了一片蘆葦叢生的坑塘。後人為紀念李斯,稱此處為“李斯坑”。

李斯故居的東門外是一片水草叢生沼澤,樹林茂密,荒草沒人,成群的肥兔在那裡出沒,李斯公事之餘,經常與其子到那裡打獵。李斯直至被殺之前仍念念不忘此地。在去刑場的路上,李斯含著熱淚對他的兒子感嘆說:“我再想和你出上蔡東門牽黃犬逐狡兔還能得到嗎?”

蘆崗鄉蘆崗鄉
李斯樓,是李斯的鄉下故居,李斯被害後,其幼子在親朋的掩護下得以倖免,藏匿在李斯樓。直到現在,李斯樓村的居民都姓李,自說是李斯的後代。他們自秦至今,留下一個習俗:即在清明節掃墓時不在墳頂上放置祭物(即圓形土塊)。理由是李斯被殺沒頭。這是讓李斯樓的人們永遠記著李斯被趙高殺害的冤案。

李期墓在蔡國故城的西南部,位於李斯樓東南角,是一個高大的土冢。墓的四周砌有石階,墓前樹有墓碑,上刻“秦丞相李斯之墓”。墓的四周松柏掩映,花木叢生,墓西不遠處有李斯跑馬崗和李斯飲馬澗。據傳,李斯青年時期經常在此處縱馬馳騁,馬渴了就在此澗溝中飲馬,後人便稱此處為跑馬崗和飲馬澗。整個墓區崗嶺高聳,澗水澄清,雲浮碧野,鳥語花香,是一處風景優美的遊覽勝地。唐朝詩人胡曾專為李斯墓題了詩,其詩曰:“上蔡東門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歸?功成不解謀身退,直待鹹陽血染衣。”宋朝大詩人劉敞也為李斯墓題了詩。詩為:“二事三公何足論,憶牽黃犬出東門。天人忌滿由來事,枉持沙丘有舊恩。”

長垣縣蘆崗鄉

蘆崗鄉蘆崗鄉
概述

蘆崗鄉地處黃河灘區,南鄰總管鄉,北接苗占鄉,西依臨黃大堤,東隔黃河與山東省相望,轄區內共有41個行政村,64個自然村,耕地面積44000畝,灘地面積16000畝,人口53000人,勞力36000人,國土面積67平方公里,境內有串灘公路,孟馬路等數十條公里,通車裡程達56公里,目前,已開通程控電話8500門,有線電視已實現進村入戶。蘆崗鄉廣大人民民眾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艱苦創業,與時俱進,社會大局穩定,經濟快速發展,古老的黃河灘區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行政區劃

蘆崗鄉下轄村:滑店村習禮王村、王占莊村、鄭占村、漿李村、杜店村、雙廟村、東小青村、劉此占村、馮樓村、張占村白河村中小青村、李占村、程占村、官路張村楊占村、姜莊村、劉堂村、喬占村西小青村蘆崗村尚占村、崔占村、韓廟村、程莊村、馬占村、王辛莊村、關公劉村、姬占村、大付占村、王蘆崗村、東河集村、金占村韓占莊村、小辛莊村、三青觀村、楊喬村、周營村、西陳村

蘆崗鄉蘆崗鄉
農業方面

農業經濟結構調整邁出了可喜的步伐。該鄉堅持“品種調優、質量調高、規模調大、結構調強、效益調高”為出發點,立足灘區實際,以實施“優質良種工程”和“畜牧興鄉計畫”為重點,在全鄉全面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步伐,2005年全鄉種植優質小麥2.43萬畝,新增蓮藕,水稻種植面積1500畝,新增養殖戶210戶,在發生特大旱、澇災害的情況下,確保了糧食產量穩中有增,牲畜數量明顯增多,實現國內生產總產值2.65億元,畜牧業產值8112萬元,財政收入104萬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650元,社會固定資產完成5000萬元。

鄉鎮企業

通過加強感情聯絡、制定優惠政策、完善激勵機制,大力實施“回歸工程”,西小青機制磚廠,長垣縣予制構件有限公司等座地企業發展勢頭強勁,新鄉市土建安裝公司實現了二級資質企業目標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施工領域遍布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全國大中城市;蒲光製衣有限公司等一批新興產業正在勃勃興起,並逐漸壯大。同時,以建築業為依託,以健全勞務輸出組織、建立勞務檔案、完善信息網路、提高勞動技能為手段,大力發展勞務輸出業,多渠道轉移剩餘勞動力,人均勞務輸出收入5000元,2005年鄉鎮企業產值達1.8億元,財政收入完成1041萬元。

蘆崗鄉蘆崗鄉
科教文衛

目前,全鄉共有中學4所,國小22所,在校師生9000多人,廣大教職員工,辛勤工作,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鄉衛生院新建門診樓2座,住院部10間。

該鄉堅持“打防並舉、標本兼治”的方針,確保無重大刑事案件、集體越級上訪事件和安全事故發生。一是認真落實了不安定因素排查制度。定期組織有關職能部門和包村幹部排查不安定因素,對發現的苗頭性問題登記造冊,落實到人,限期解決,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二是暢通民眾來信來訪渠道,堅持領導接待日制度,確保有訪必接,接訪必查,查必有果。同時,轉變幹部作風,變民眾上訪為幹部下訪,疏導思想,化解矛盾。三是切實加強對全鄉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杜絕了違法宗教活動的出現。四是深入開展“嚴打”鬥爭,堅持開展“打惡除霸”活動,保持“嚴打”高壓態勢。有力地維護了社會地大局穩定。五是充分發揮矛調中心的作用,把矛盾消化在萌芽狀態。六是堅決貫徹落實稅費改革政策,種糧直補、良種補貼等都按時、足額發放到民眾中,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該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多方跑資金、要項目,大力加強以道路、學校、河渠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投資50萬元,拓寬了蘆崗中心街、修通了串灘公路;完成了鄉一中、二中和蘆崗、喬占、大付占、中小青、三青觀、姜莊等學校的建設工作;新修橋涵閘14座,新增灌溉面積1500畝。為本鄉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