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地貌

火山地貌

由地殼內部岩漿噴出堆積成的山體形態。這種山體稱為火山。火山通常由火山錐、火山口和火山喉管3部分組成。根據火山噴發的特點和形態特徵,劃分以下類型。①盾形火山。②穹形火山。③錐形火山。④馬爾式火山。按噴發活動的情況分為:①活火山。②死火山。

火山地貌

正文

火山地貌火山地貌
地殼內部岩漿噴出堆積成的山體形態。這種山體稱為火山
成因 地球內部處於高溫和高壓的狀態,當上覆岩層發生破裂或地殼背斜褶皺升起時,地下的熾熱岩漿將沿地層的破裂面或背斜軸部噴出地表,形成火山。這種噴出的現象叫火山噴發,火山噴發的形式有兩種:裂隙噴發和中心噴發。
規模 各地不一,規模較大的火山相對高度可達4000~5000米,火山口的直徑可達數百米。如蘇聯堪察加半島的克留契夫火山相對高度達4572米,火山口的直徑為625米。規模較小的火山,相對高度不及100米。火山有時成群分布,稱為火山群。
形態結構 火山通常由火山錐、火山口和火山喉管3部分組成。
火山錐指火山噴出物在火山口附近所堆積成的錐狀山體。根據內部構造和組成物質,火山錐分為4類:①火山碎屑錐,由固體噴發物(火山灰、火山砂、火山礫)與熾熱氣體一起噴出,在空中飛騰、冷卻變硬降落堆積而成。外形呈圓錐形,由成層的火山碎屑組成。上部坡度較陡,下部坡度較緩,錐頂端有一個火山口或破火山口。②熔岩錐,坡度很小的熔岩堆積體,由流動的熔岩形成,又稱盾形火山。③混合錐,由熔岩和火山碎屑互動成層組成。④熔岩滴丘,體積不大、周邊較陡的熔岩錐,由粘性很高的熔岩噴發後急劇冷卻形成。
火山口是火山錐頂部噴發地下高溫氣體和固體物質的出口。平面呈近圓形,大部分火山口是一個漏斗形體,也有底部是平的。有些火山口底部呈坑狀,為固結的熔岩,稱為熔岩坑;坑口常能積水成湖,成為火山口湖(或稱天池),如中國東北長白山上的天池。一些大型火山口常具缺口,稱為破火山口,形成原因是:①火山再次爆發崩毀了火山口的岩石,形成爆發破火山口;②火山再次噴發使火山口周圍上覆體失去下層支撐引起崩塌,形成崩塌破火山口;③火山口受流水侵蝕破壞,形成侵蝕破火山口。
火山喉管是火山作用時岩漿噴出地表的通道,又稱火山通道。呈圓筒狀,有的呈長條狀或不規則狀,前者多由中心噴發形成,後者常與裂隙噴發有關。火山喉管中的火山碎屑物和殘留岩漿冷卻後,凝結在火山管道內成為近於直立的圓柱狀岩體。如上層的熔岩被侵蝕,火山頸成為突出地面的柱狀山,稱為頸丘。
類型 根據火山噴發的特點和形態特徵,劃分以下類型。①盾形火山,多由熔岩組成,因坡度平緩、頂部平坦寬廣而命名。夏威夷島和冰島都有熔岩構成的盾形火山,夏威夷的多中心噴發而成,冰島的是裂隙噴發形成。夏威夷島冒納羅亞火山是典型的盾狀火山,所以盾形火山又稱夏威夷型火山。②穹形火山,由熔岩組成,多形成在原先的火山口內或火山錐旁側的噴火口上,由火山噴出極粘稠的熔岩堵塞在火山口內,進而向上隆脹形成。③錐形火山,由火山碎屑組成或由火山碎屑和熔岩混合組成,呈圓錐形,又稱維蘇威式火山。由火山碎屑組成的稱為火山渣錐,由火山碎屑和熔岩混合組成的稱為混合錐。由於火山多次噴發,火山錐的內部形成由火山碎屑或由碎屑和熔岩組成的層狀構造。在規模較大的火山錐頂常有平底的大火山口,下一次噴發時,在此火山口內可形成一個新火山錐,其周圍是老火山口形成的環形外輪山,新火山錐與環形外輪山之間是一個環形窪地,這種火山稱為疊錐狀火山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就是典型的疊錐狀火山(見圖)。
火山地貌火山地貌
有些火山錐上坡發育一些小火山錐,稱為寄生火山錐,義大利西西里島上的埃特納火山有數百座寄生火山錐。④馬爾式火山。只有低陸火山口、沒有火山錐的火山,多因水蒸汽爆炸而成。噴發中只有少量火山碎屑在火山口周圍堆積,形不成火山錐,火山口常積水成湖。
按噴發活動的情況分為:①活火山。人類有文字歷史時期以來有過活動或現今尚有活動的火山,如義大利維蘇威火山、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中國五大連池火山。②死火山。有史以來相當長時間內沒有活動的火山,如非洲的吉力馬札羅火山、中國大同火山群。(見彩圖)
火山地貌火山地貌
火山地貌火山地貌
參考書目
楊景春主編:《地貌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85。

配圖

火山地貌火山地貌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