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湖

水文

赤潮是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範圍內一段時間中水體變色現象。通常水體顏色因赤潮生物的數量、種類而呈紅、黃、綠和褐色等。

福建長樂海面赤湖福建長樂海面赤湖
赤潮雖然自古就有,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水體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趨嚴重。
赤潮不僅給海洋環境、海洋漁業和海水養殖業造成嚴重危害,而且對人類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①引起海洋異變,局部中斷海洋食物鏈,使海域一度成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這些毒素被食物鏈中的某些生物攝入,如果人類再食用這些生物,則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
赤潮究竟是一種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現象,還是人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無定論。但根據大量調查研究發現,赤潮發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①海域水體高營養化;
②某些特殊物質參與作為誘發因素,已知的有維生素B1、B12、鐵、錳、脫氧核糖核酸;
③環境條件,如水溫、鹽度等也決定著發生赤潮的生物類型。發生赤潮的生物類型主要為藻類,目前已發現有63種浮游生物,硅藻有24種,甲藻32種、藍藻3種、金藻1種、隱藻2種、原生動物1種。

地名

曾與後湖合稱“雙湖”。古時有幾條溪水匯於該地,積聚成澤,後成湖泊。因湖水混濁色赤,故稱“赤湖”。雅稱“紫湖”,寓為“紫氣東來,湖光呈祥”。1990年,由旅菲華僑捐建國小即名“紫湖國小”。
山兜 隸屬赤湖。因村莊三面環山,故名。北面依白石山,東靠松柏山,南對蓮花山,西鄰赤湖,前面是前厝。現有人口500餘人,大多為蔡姓,其次為謝姓。人口雖少,卻是古浮、蓮坂、赤湖、後湖、梧林等蔡姓的開基地。
前厝 原屬赤湖,從山兜分出,因建居于山兜前面而得名,系石獅最小自然村之一。原位於山兜前面一處荊棘叢生的小山包下,破落的石頭房橫七豎八,東面是獅仔山,西對香山,四周樹林遮掩,交通閉塞,被列為重點扶貧村。1993年1月17日,全村喜遷新居,從此走出山坳,奔上小康之路。
漳浦縣 赤湖鎮地處漳浦縣東南沿海,介於汕頭、廈門兩個經濟特區之間,東臨台灣海峽,西傍漳詔高速公路,距趙家堡互通口3公里、廈門港60公里、漳州港40公里,地理位置優越,土地面積89.3平方公里,全鎮人口5.5萬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