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漢語詞語]

誠實[漢語詞語]

誠實,字面意思就是坦誠真實,一種真實表達主體所擁有信息的行為,也就是行為忠於良善的心。“誠實”是褒義詞,用於讚美一個人的好品質,它具有“善”的特質,它不等同於準確傳達客觀事實這樣的意思。

基本信息

名詞釋義

基本解釋
誠信誠信

1、內心與言行一致,不虛假。

2、準確地說明事情的原委以贏得信任。

引證解釋

1、真誠老實。
漢王符《潛夫論·實貢》:“夫高論而相欺,不若忠論而誠實。”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勸君出語須誠實,口舌從來是禍基。”
巴金“《談》:“《滅亡》不是一本革命的書,但它是一本誠實的作品。”
2、確實;實在。
《後漢書·郭太傳》:“林宗追而謝之曰:‘賈子厚誠實凶德,然洗心向善。仲尼不逆互鄉,故吾許其進也。’”
《古尊宿語錄·雲峰悅禪師初住翠岩語錄》:“師云:‘從來叢林極有商量,或有道,須知黃檗有陷虎之機。又道,須知南泉有殺虎之威。若據與么說話,誠實苦哉。’”

語言搭配

誠實一般搭配於守信。

胡錦濤總書記講的“八榮八恥”中就說到:“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誠實守信是社會主義新時期的需要,人人都應以誠實守信為榮。”

誠實就是忠於事物的本來面貌,不隱瞞自己真實思想,不掩飾自己真實感情,不說謊,不作假,不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瞞別人。

守信就是講信用,講信譽,信守承諾,忠實於自己承擔的義務,答應了別人的事一定要去做。忠誠地履行自己承擔的義務的職業品質。

誠信就是誠實守信,是人應有的品德。

相關語句

誠實及其表現(要求)誠實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是美好道德的核心,是各種良好品格的基礎。
1.誠實意味著實事求是,表里如一,說實話,做實事,不虛偽,不誇大其辭,不文過飾非。
2.誠實人對自己是誠實的,這就意味著不自欺,內心坦坦蕩蕩,不說違心話,不做違心事。
3.誠實人對他人誠懇實在,不說假話,不做假事,言行一致,踐守諾言。
4.誠實守信,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打下牢靠的事業基礎,取得堅實的人生業績。
5.只有人人誠實守信,社會秩序才能有條不紊,文明進步才有可能
學會誠實做人,就要懂得承諾的重要性。無論對大事還是小事,你的承諾一經作出,就應該兌現。一個人的信用是靠始終一貫的誠實守信的行為建立起來的,所以我們不能輕視自己的每一個承諾。

比較描述

漫畫漫畫

誠實與虛偽是一個常見的道德範疇,但它們到底有何內涵人們卻未必十分清楚。人們通常以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和言論是否在邏輯關係上保持內外一致(如言行一致、本質與現象一致)來描述和衡量他的虛偽與誠實的程度。然而,這種判斷是從認識論的角度來進行的。事實上,誠實與虛偽是一個價值論的問題,應該從價值關係的角度來分析它們。例如,當某人身患絕症時有人告訴他只是患了一般性的小病,你不能說這個人不誠實。因此,描述和衡量虛偽與誠實的程度不應該看人的思想、行為和言論是否在邏輯關係上保持內外一致,而應該看人的思想、行為和言論所對應、所代表的價值觀與他實際所擁有的價值觀是否保持一致。為此提出“表象價值觀”和“表象差異價值觀”的概念。

表象價值觀:主體向他人(或社會)所顯示的價值觀,稱為表象價值觀,用Wm={ωm1,ωm2,…,ωmn}來表示。

表象差異價值觀:主體的表象價值觀Wm與他實際的價值觀W之差,稱為該主體的表象差異價值觀,用ΔWm來表示,即
ΔWm=Wm-W(1-18)
在一般情況下,主體的誠實程度並不等於他對各個具體事物的誠實程度的代數和,而應該是以其作用係數為加權係數的代數和。由此可以得出“虛偽度”與“誠實度”的數學定義。
虛偽度與誠實度:主體的表象差異價值觀與其作用係數X之點乘稱為該主體的虛偽度,用G來表示;主體虛偽度的倒數稱為該主體的誠實度,用H來表示。即
G=ΔWm•X(1-19)
H=1/G(1-20)
當然,並不是人的所有虛偽都能產生“額外”收益。當人的虛偽本質一旦被他人所揭露,那就會產生完全相反的效果,導致加倍的損失,因此,“虛偽”行為所產生的收益同樣具有很大的風險性。

歷史典故

曾參殺豬的故事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儒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裡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么當真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立木為信與烽火戲諸侯的對比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遊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郁離子》中記載了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淦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金”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