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葉木樨欖

尖葉木樨欖

尖葉木樨欖為木犀科,油橄欖屬植物,是一種常綠小喬木。

尖葉木樨欖介紹

尖葉木樨欖(Olea ferrugenea Rolye 或 Olea cuspidata Wall,木犀科木犀欖屬,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又名銹鱗木樨欖,因其木質堅硬,樹形美麗,極易成活,在雲南俗稱“鬼柳”。常綠灌木、小喬木或大喬木,高0.5-10m。小枝褐色或灰色,近四棱形,無毛,密被細小鱗片。

植物形態:灌木或小喬木,高3-10m。小枝褐色或灰色,近四棱形,無毛,密被細小鱗片。單葉,對生;葉柄長3-5mm,被銹色鱗片;葉片革質,狹披針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3-10cm,寬1-2cm,先端漸尖,具長凸尖頭,基部漸窄,葉緣稍反卷,兩面無毛或在上面中脈被微毛,下面密被銹色鱗片。圓錐花序腋生;花序梗具棱,稍被銹色鱗片;苞片線形或鱗片狀,長約1mm;花梗長0-1mm;花白色,兩性;花萼小,杯狀,齒裂;花冠長2.5-3.5mm,花冠管與花萼近等長,裂片橢圓形;花絲極短,花葯長橢圓形,內藏,稍短於花冠裂片;子房近圓形,花柱短,與花冠管近等長,柱頭頭狀。果寬橢圓形或近球形,長7-9mm,徑4-6mm,成熟時呈暗褐色。花期4-8月,果期8-11月。

習性:常綠灌木至喬木,高0.5-10米。小枝近四角形。葉對生,革質,狹披針形至矩圓形,長4-8.5厘米。葉面有光澤,葉背有皮屑狀銹色鱗毛。原產雲南、四川、廣西海拔600-2800米林中。

因雲南全域旅遊建設的深入推進,特色旅遊小鎮的蓬勃發展,客觀上對於特色景觀需求大幅增加,特色景觀需要特色名木古樹造景,以起畫龍點睛的效果。玉溪市飛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時俱進,經過幾年籌備,2017年公司推出名木古樹項目,搶占高端綠化造景市場。目前擁有全雲南省最多尖葉木樨欖古木,地徑30cm-100cm,獲國家及省林業部門特批,擁有政府合法手續。

套用:尖葉木樨欖枝密葉濃、葉面光亮,樹形美觀,且生長快,易栽易活易管護,萌芽力強,耐修剪,適應性強,可修剪成千姿百態的觀賞樹形,有較強抗熱性和耐寒性。

科屬

木犀科,油橄欖屬

原產地

雲南及四川西部,生於海拔600-2800m山林中;印度也有分布。

尖葉木樨欖(整體)尖葉木樨欖(整體)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3-10m。小枝褐色或灰色,近四棱形,無毛,密被細小鱗片。單葉,對生;葉柄長3-5mm,被銹色鱗片;葉片革質,狹披針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3-10cm,寬1-2cm,先端漸尖,具長凸尖頭,基部漸窄,葉緣稍反卷,兩面無毛或在上面中脈被微毛,下面密被銹色鱗片。圓錐花序腋生;花序梗具棱,稍被銹色鱗片;苞片線形或鱗片狀,長約1mm;花梗長0-1mm;花白色,兩性;花萼小,杯狀,齒裂;花冠長2.5-3.5mm,花冠管與花萼近等長,裂片橢圓形;花絲極短,花葯長橢圓形,內藏,稍短於花冠裂片;子房近圓形,花柱短,與花冠管近等長,柱頭頭狀。果寬橢圓形或近球形,長7-9mm,徑4-6mm,成熟時呈暗褐色。花期4-8月,果期8-11月。

花果期

花期4-8月,果期8-11月。

生態習性

常綠灌木至小喬木,高3-10米。小枝近四角形。葉對生,革質,狹披針形至矩圓形,長4-8.5厘米。葉面有光澤,葉背有皮屑狀銹色鱗毛。原產雲南、四川、廣西海拔600-2800米林中。

繁殖方式

扦插繁殖,從扦插到長成1m球形需3年的時間。

園林套用

尖葉木樨欖枝密葉濃、葉面光亮,樹形美觀,且在南寧、湛江及廣州東站表現良好,可栽作園林綠化樹種,也可作嫁接油橄欖的砧木。

藥用價值

來源:為尖葉木樨欖的根、葉。

尖葉木樨欖(局部葉片)尖葉木樨欖(局部葉片)

功效:利尿通淋。

主治:用於小便不利、淋漓澀痛。

性味歸經:微苦,平。入膀胱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15g,水煎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