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資源

在人類生態系統中,一切被生物和人類的生存、繁衍和發展所利用的物質、能量、信息、時間和空間,都可以視為生物和人類的生態資源。 生態環境資源可以分解為2個方面:一是什麼是“生態環境”;二是什麼是“資源”。

人類生態系統中,一切被生物和人類的生存、繁衍和發展所利用的物質、能量、信息、時間和空間,都可以視為生物和人類的生態資源
生態環境資源可以分解為2個方面:一是什麼是“生態環境”;二是什麼是“資源”。
生態環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並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導致人類生活環境的惡化。
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是兩個在含義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時人們將其混用,但嚴格說來,生態環境並不等同於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係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僅有非生物因素組成的整體,雖然可以稱為自然環境,但並不能叫做生態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環境僅是自然環境的一種,二者具有包含關係。
資源則是指一切對人類有用的事和物。
從上述2方面的定義看,生態環境資源似乎可以理解為是自然資源的組成之一。
生態環境這個概念原本是針對某種生物為中心而言的生態因子(對生物有影響的自然地理要素)的總和。把生態環境當作資源,主要是從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強調保護(而並不側重開發利用)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這裡所涉及的“資源”概念,區別於一般意義(直接的經濟價值)上的自然資源概念。
措施:1、逐步縮小地區經濟差距。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使得經濟發達的地區高素質人力供給量過剩,而地區欠發達的地方則供給量不足,這樣就無法使人力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也不利於國家經濟和社會的協調平衡發展。所以,國家近年來提出了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等一系列經濟政策,目的也是為了逐步縮小地區經濟差距。只有最佳化了地區經濟結構,才能發揮各地區的特點和優勢,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物質技術條件,加速地區經濟的均衡發展,才能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且,地區經濟發展好了,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補充和協作,也有利於勞動力的自由均衡流動。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是我國消滅貧困,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也是最佳化人力資源生態環境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因此,只有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引導地區經濟合理布局,積極推進地區間的橫向聯合、協作,實行優勢互補,逐步實現在全國範圍內的資源合理利用和最佳化配置,才能保證人力資源生態環境的平衡,才能保證國民經濟健康、協調地發展。
2、改善育人環境,著重培養高層次人力資源。開發人力資源的基礎性工作就是要對人力進行教育培訓。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太快,因此,我國舊的教育體制必須進行變革。首先就是要拓寬培訓渠道。在進一步強化黨校和行政學院陣地建設,充分發揮其幹部教育培訓主渠道作用的同時,按照“縱向抓延伸、橫向求拓展、國內挖潛力、國外建基地”的思路,拓寬培訓渠道。“所謂縱向抓延伸,就是黨校和行政學院在系統內,上對中央(上級)黨校和國家(下級)行政學院,下對基層黨校,按照計畫安排,分層次、分類別抓好各級各類別幹部的培訓;所謂橫向求拓展,就是面向國內名牌高校,充分利用國民教育領域豐厚的教學資源、對在職幹部進行教育和專業培訓;所謂國內挖潛力,就是把幹部送到沿海發述地區實地考察學習,送到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集中教育培訓,還可以送到中央和國家機關掛職學習鍛鍊等;所謂國外建基地,就是有選擇地在已開發國家如美國、日本、新加坡及西歐國家建立幹部教育培訓基地,以培養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高層次人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批優秀人力,特別是高層次人才,而中、西部地區又最缺高層次人才。因此在客觀上要求我們把培養重點放在高層次人才的培養上。同時,要加大培訓的投入,保證人才培訓經費,是改善育人環境的物質基礎。此外,國家在高層次人才的流向上要進行巨觀指引,避免人才流動的盲目聚集效應,從而最終導致人才的浪費。
3、最佳化人力資源戰略和政策環境,引進適用人才。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江澤民同志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從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出發,對搞好人才資源開發,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作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明確要求。他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當今和未來世界的競爭,從根本上說是人才的競爭”,“要抓緊做好培養、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並實施了科教興國戰略、人才戰略,在加強各級領導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幹部的教育培訓和監督工作,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各類人才的培養、吸引和使用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將中國人才資源開發和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推向了一個新階段。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就是要努力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重要保障。 在長期的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工作實踐中,我們黨非常重視政策法規的研究和制定,及時發現和總結各地區各部門在人才工作中的有益經驗和做法,使之上升為政策法規,先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幹部人才工作的政策法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規體系,政策範圍涵蓋了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人才開發的各個環節,人才政策的開放度不斷擴大,與國際慣例接軌開始成為人才工作決策者的主動選擇,人才政策的發展層次從部門和地區的政策體系向國家政策體系升華,並不斷在實踐中發展和完善。中國的人才政策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引進人才是當今世界各國特別是已開發國家爭奪人才的主要形式,其有效手段就是用優惠的政策吸引人才。這些年來,各地在最佳化引人環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有關引人政策做了明確規定,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要進一步最佳化引人環境,辦法應該更多一些,落實應該到位一些。比如,建立博士後流動站和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實現人才柔性流動,或變戶籍管理為身份證管理,變人員引進為智力引進等等,制定一系列的人力自由流動政策,創造一流的人力軟環境,規範政府管理,為外來人才提供快捷優質的服務。在引進人才方面,還要注意它的適用性,各地區應該根據自身的發展特色及發展現狀,有選擇地引進人才,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被動跟進。
4、創造良好的勞動力市場競爭環境,選拔優秀人才。我國勞動力市場體系已初步形成,市場機制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主導地位也已初步確立。具體表現在:以政府所屬勞動力市場服務機構為基礎的人力市場體系已經形成;單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擇業的雙向選擇機制基本建立;勞動力市場的法規建設和規範管理受到重視,法制化管理初見成效;勞動力市場的社會化服務功能和公共人事服務體系日趨完善。但是我國還需進一步規範人力市場,扶持民營勞動力市場中介機構。使人才市場中介的投資與經營主體逐步走向多元化,經營模式出現企業化和產業化的發展趨勢。而且很多中介機構,已經打通了中外合作渠道,可以促進我國引進國外優秀人才。目前,我國人力市場服務功能還不夠完善。因此我國要加強人力市場的功能擴展。 在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的上要採用多樣化和現代化的方式。交流配置、綜合服務、人事代理、信息疏導、社會保險、諮詢指導、遠程交流等服務功能都要逐步建立起來,特別是要加快在信息網路化基礎上的無形人力市場的發展步伐。同時,要加強全國區域性勞動力市場的接軌。以經濟區劃為重心,打破行政區劃的跨省市勞動力市場一體化趨勢,不斷促進專業性人力市場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市場的發展,不斷提高沿海開放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國際化程度。
5、提高人力資源安全環境,防止人才流失。在社會跨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人力資本主要以無形的知識形態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而增加的人力資源開發投入也大都轉化成人頭腦中的知識或能力。隨著人才流動進一步加劇,當事主體的資本、財富流失的風險也大幅度增加。以信息技術為核心,以網際網路為載體的新科技革命,使地球日益成為一個“村”,人才流動與交流越來越方便,愈演愈烈的人才爭奪戰也使人才流失的風險大幅度上升。 在這種環境下,如果缺乏安全保密意識,將使國家、企業等利益主體遭受重大損失。在這一背景下,人才流失已經危及一個國家的科技、經濟、國防等各方面的安全。人才安全及其風險防範,已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共同面臨的世界性課題。因此,世界各國尤其是已開發國家從保護自身利益和長遠安全出發,紛紛制定了人才發展戰略及人才安全的法律與制度保障體系。經過多年的改革與建設,我國人力資源安全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當事主體不僅在觀念上已經認識到人才安全的重要性,而且在人力開發的各個層面採取一系列的激勵措施以降低人才流失的風險。但是,同國外人力資源安全機制相比,中國人力資源安全機制還處在初步建構的過程中。 在人才流失風險加大的環境下,要有效防止重要人才流失,我們需要高度重視和充分信任國家重要人才,通過立法維護國家重要人才安全。需要制定政策法規,提高重要人才待遇,保障重要人才權益,規範重要人才流動。需要建立國家重要人才的信息檔案,實施動態管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