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縣祁山堡

禮縣祁山堡

位於隴南地區禮縣城東23公里的祁山鄉,北距天水市70多公里,建於西漢,是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統帥三軍,揮師北上進攻曹魏的營堡,因諸葛亮“六出祁山”而聞名。另此地留下不少諸葛亮用兵的遺蹟,山上西南角有一洞穴,可通西漢水,相傳是北伐蜀軍汲水的通道,山的北麓,有九個小丘,人稱諸葛九寨。

介紹

禮縣祁山堡禮縣祁山堡
祁山堡為寬闊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座落在西漢水北岸,高數十丈,周圍里許,四面如削,高峻奇拔。營堡只西南有門可入城堡,再沿盤折小徑,迂迴曲轉上至山巔。山上平地三千平方米,其下懸崖絕壁,峭峙孤險。南北朝時期,為紀念諸葛亮,在堡內建有武候祠,歷有修復。現存武候祠殿宇,前後三院,為歇山式建築。正殿內塑高大的孔明像,手執羽扇,端坐正視,後殿祀關羽,最後為起佛殿院。門外有照壁、戲台,為建國前後重建或改建。尚存歷代名人書寫匾額多面,楹聯5副,碑石20餘通,對諸葛亮畢生事跡和功跡概述甚詳,字跡勁秀,古趣盎然。祁山堡已成為三國之旅的重要景點。

景點介紹

禮縣祁山堡禮縣祁山堡
“池哥晝”是白馬人從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繼承至今的一種民族舞蹈。每當重大節會,喜慶時日,特別是每年的農曆正日初一、正月十五、三月清明、五月端午、八月中秋,好多村寨都要進行表演,意在驅邪逐,掃除穢氣,祈禱吉祥如意,五穀豐登,村寨安寧。演出隊伍走村串戶,一路表演。起舞時以大鑼大鼓伴奏,鳴炮開道,節奏明快,粗獷威武,風趣幽默。特別是那吸腿跳步,搖肩晃膀的動作,表現了白馬人不屈不撓,與邪惡勇敢抗爭的精神風貌,構成了古樸獨特、粗獷剽悍的舞姿。  隴南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毗鄰川、陝兩省。現轄成縣、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康縣、武都、文縣、宕昌等9縣,占地面積2.79萬平方公里,有人口250多萬。
地處秦巴山區,是甘肅境內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氣侯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境內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錯,氣候垂直分布,地域差異明顯。獨特的自然景觀,既含南國之靈秀,又具北國之雄奇。遠在新石器時代,隴南就有先民們繁衍生息的足跡。人文初祖伏羲出生於西和縣境內的仇池山。
《路史》載:“伏羲生於仇夷,長於成紀”。仇夷即仇池,成紀即天水。 隴南既是秦人的發祥地,又是我國古代西部氏、羌等民族活動的核心。 秦先祖曾在西犬丘(今禮縣紅河、鹽官)牧馬立國;從漢高祖劉邦兵發漢中、“還定三秦”到東漢光武帝占據天水後的“得隴望蜀”,取道隴南,平定巴蜀……歷代兵家必爭。禮縣祁山堡武侯詞內,漢丞相諸葛孔明仁立千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歷史典故

禮縣祁山堡禮縣祁山堡
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六出祁山"的事跡,早已為我國人民所稱道;他為統一事業表現的百折不撓、鞠躬盡瘁的精神,亦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一部分。"六出祁山"是諸葛亮晚年西線北伐戰略行動的代稱,也是人生為理想執著追求奮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與意志的象徵。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鹵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連山秀舉,羅峰兢峙,被譽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隴咽喉;勢控攻守要衝,所以成為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於成都向後主劉禪上《出師表》後,進入漢中設臨時丞相府。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四月,親率主力首次北伐(一出祁山),隴右的天水等三郡降蜀。由於先鋒馬謖失街亭,情勢急轉直下,亮只得撥西縣千餘家還漢中。是年冬,諸葛亮又率大軍二次北伐,出散關(寶雞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後因糧草不濟而退兵。建興七年(公元229年)三次北伐,亮派陳式占領了魏之武都(今成縣),陰平(今文縣)二郡,亮本人曾到達建威城(今西和縣城附近,距祁山僅20公里)。建興八年(公元230年)四次北伐,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今天水、隴南一帶),"撫和"氐羌民族,郭淮截阻魏延於祁山一帶,被擊敗。
禮縣祁山堡禮縣祁山堡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親自進行第五次北伐,以木牛運輸糧草,再出祁山,六月破上邽(今天水市西)。由於李嚴假傳退兵旨令,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殺張郃於木門道(今禮縣羅家堡附近)。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親率十萬大軍從漢中樂城(今城固縣北)出發,進行了最後一次北伐,殺出斜谷口,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始以流馬運送糧草,八月卒于軍中。六役中,諸葛亮北伐直接出祁山兩次,間接出祁山二次,(一次是亮到祁山南的建威(今西和),一次是魏延郭淮戰於祁山一帶),還有兩次未經祁山,總稱"六出",是泛指其西線北伐戰略行動的整體而已。 諸葛亮出祁山
禮縣祁山堡禮縣祁山堡
祁山,東起鹽官,西至大堡子山,橫臥在禮縣西漢水北側,綿延25公里,扼隴蜀咽喉,控南北要衝,是三國時蜀魏相爭的古戰場。祁山堡武侯祠距禮縣縣城25公里,塑有諸葛武侯神像,名人題寫的匾額條幅氣勢恢宏,警句炙口,書藝精道。三國時,魏、蜀爭相掠奪隴南人口。曹操先後掠奪、遷移隴南人口30多萬入居關中,僑置武都郡於扶風郡美陽,又移至興平縣小槐里。諸葛亮亦遷移西縣人口1000餘家還居漢中。後又有武都王苻健率眾入蜀,蜀將張尉往迎,安置於昭化之白水,而隴南為蜀所有,武都、陰平2郡仍存,屬益州。所以,三國時,魏蜀各有一武都郡,魏之武都郡在關中小槐里,蜀之武都郡治下辨。另外,又於今禮縣東北置祁山縣,亦屬武都郡。三國時期,蜀諸葛亮為奪取關中,進圖中原,在渭水流域多次對魏軍進攻作戰。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春,諸葛亮統軍10萬,進駐漢中,圖謀攻魏。次年春,諸葛亮率軍出祁山(今甘肅東南部西漢水北岸地區)。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皆背魏歸屬蜀。魏明帝震恐,親赴長安(今西安)督戰。當蜀軍在街亭與魏軍交戰時,前鋒馬謖擅自改變部署,棄城守山,被張郃乘勢困敗,失去要地。諸葛亮因初戰受挫,失去前進的依託,乃退兵漢中,斬馬謖,整治蜀軍。同年十二月,諸葛亮統軍數萬再度攻魏,出散關圍陳倉(今陝西寶雞境),攻城二十餘日不下,糧盡還師。諸葛亮為孤立祁山魏軍,並開闢軍資來源,於建興七年(公元229年)春三出祁山,奪回武都、陰平二郡。後又派兵西入羌地,安撫羌人。建興九年春,諸葛亮率軍四出祁山。魏大將軍司馬懿督軍迎擊。諸葛亮於上邽(今甘肅天水)擊敗魏軍,搶收小麥,充實軍糧後撤回祁山。魏將急躁,率軍尾隨追擊。待魏軍逼近時,諸葛亮五出祁山,殲敵3000人,司馬懿只得收兵退回上邽。正當諸葛亮率部乘勝追擊魏軍時,中都護李嚴假傳撤軍聖旨,只得退軍,於木門(今甘肅天水南)設伏張郃後,還師漢中。經過3年休養生息,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春六出祁山,率軍10萬,與魏軍20萬對峙與渭水南。諸葛亮數次挑戰,但司馬懿卻率部渡過渭水,背水築壘拒守。諸葛亮識破司馬懿以逸待勞的陰謀,進駐五丈原。這樣,魏、蜀兩軍相持4個多月。八月,諸葛亮病故在軍中,最後蜀軍還師漢中。諸葛亮六出祁山,長達7年之久,雖苦心籌謀,但最終因國力不濟等原因,以致師勞而功微。諸葛亮一出祁山
禮縣祁山堡禮縣祁山堡
建興元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征。 當時荊州已經在東吳的手中,爭取孟達的工作也已失敗,《隆中對》中的從荊,益兩路出兵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只有從益州一條路北上了。
蜀軍從漢中北進,有兩個方向可供選擇,一是由漢中向西北經祁山,至天水,據隴右,這條路雖然偏遠,但比較平坦;一是由漢中向北去關中,要跨越秦嶺,道路險阻,主要有三條道路(谷道),東邊的叫子午道,中間的叫儻駱道,西邊的叫褒斜道。子午谷的南段叫午谷,北段叫子谷,在長安之南,此道可以直插長安,但路較遠,儻駱道路途最短,帶市狹窄難行,褒斜道居中,相對比較寬坦,南段叫褒谷,谷起褒城,在漢中市北五十里,北段叫斜谷,谷口在陝西眉縣西南,中段有一條西出折而向北的支道叫箕谷,往北經散關可達陳倉。出褒貶可切斷關中與隴西的聯繫。魏軍南下攻蜀,可諸道並進,會於漢中,蜀軍如諸道北進,出谷後勢必分散在東西南三個點上,不好集中,因此,不能分散兵力。
諸葛亮聚集手下商議如何進兵,魏延說:“鎮守長安的夏侯楙怕死而且沒有謀略,給我兵五千,從褒中出發,不過十日即可到達長安,給他一個措手不及,他一定會逃跑,等到魏國援軍來反攻,需要二十天工夫,丞相率領大軍由斜谷趕來,完全能夠到達。這樣一來,鹹陽以西之地就可以一舉而定了。”
禮縣祁山堡禮縣祁山堡
他的這個建議,過高估計了自己,過低估計了對方主將,帶有一定危險性。諸葛亮北伐,魏明帝是知道的,在軍事上肯定做有準備,夏侯楙雖然沒有什麼本事,但是畢竟坐擁高城,手下兵精糧足,如果雙方相持多日,魏軍就會來支援,這樣就容易失敗。
諸葛亮是一個謹慎的人,沒有決定使用這個方案,他對魏延說:“將軍的這個建議太冒險,不如從平坦的大道直接進取隴右,這樣比較容易獲勝。”
魏延見諸葛亮拒絕了他的建議,很不高興。他開始抱怨了。
當時蜀漢有聲望的老將軍先後死去(關羽死於219年,黃忠死於220年,張飛死於221年,馬超死於222年),只有趙雲還在世。
為了迷惑魏軍,諸葛亮採用聲東擊西的辦法,揚言由斜谷出兵,去攻郡城(今陝西眉縣北),卻派鎮東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帶領一支軍進軍斜谷南面的箕谷,趙雲採用分散扎營的辦法將千人的軍隊組成幾百個作戰小組,安排比人數更多的旗幟,如同諸葛亮大軍駐紮在這裡一樣,並且做出準備要進攻的樣子,諸葛亮則率主力軍約三,四萬人向西北方向的祁山進發,他的戰術很成功。
禮縣祁山堡玉泉寺
魏明帝受騙,趕忙派曹真支援郡城,準備和諸葛亮決一雌雄,這樣一來,曹軍的主力就被牽制到東線上了。
與此同時,諸葛亮的主力軍很快進發到祁山,由於是突然襲擊,加上士氣很高,蜀軍所向披靡,祁山以北的天水(今甘肅省谷東)南安(甘肅省隴西東)安定(甘肅省徑川北)等郡相繼叛魏應亮,蜀軍順利開到天水地區,在天水的翼城,獲得了大將姜維
魏明帝知道後,馬上派張郃去抵擋諸葛亮,諸葛亮考慮,應派一名大將領兵渡過渭水去占據街亭(今甘肅省莊琅東南),街亭是漢代的略陽古城,地勢十分險要,是個戰略要地.戰局借亭可以切斷魏軍進入隴西,並且可以直接東下進入長安,因此諸葛亮很重視蜀軍前鋒的人選,左右人認為久經沙場的宿將魏延或者吳懿是最合適的,諸葛亮正在遲疑的時候,馬謖毛遂自薦了。
但是馬謖並沒有聽諸葛亮的話,守好險要的地方,而是將軍隊駐紮在山上.他的錯誤被張合發現了(演義里說是司馬昭發現的,這是虛構的)。
禮縣祁山堡祁山堡風景
王平見勸不動馬謖,於是讓馬謖給了他一千人,在山附近紮營.張合帶兵圍住了山,時間一長,蜀軍譏餓難耐,張合看準時機,發動猛攻,蜀軍抵擋不住,馬謖大敗而逃,士卒紛紛離散,王平見此情形,叫士兵拚命敲鼓,裝出進攻的樣子,張合軍不敢靠近他們,王平率領軍隊從容撤退.一路上還收留了不少馬謖的散兵。
街亭失守,蜀軍失去了重要的據點和有利地形,這時,在箕谷的蜀軍也由於人數少,作戰失利,由於趙雲斂兵固守,不僅沒有大的損失,還帶回了很多戰利品。
諸葛亮感到,連續的失敗使蜀軍士氣低落,暫時不能再打了,於是撤兵回漢中,在回師途中,將西縣(今甘肅省天水西南)的一千多家老百姓遷往漢中地區.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歸附曹魏,這樣,第一次出祁山就以失敗告終。
另外,故事裡講到的"空城計" 即諸葛亮在空城不費一兵一卒,嚇走司馬懿15萬大軍的事情,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答案是--假的.實際上,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前三次,西線的對手都是曹真,司馬懿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那時曹真已病死),才由東線轉到西線,跟諸葛亮作戰.在此之前,司馬懿率兵駐紮宛城防守東吳,宛城距離天水郡的西縣一千多里,他根本不可能與諸葛亮接戰。
禮縣祁山堡祁山堡
諸葛亮退回漢中後,忍痛把違犯軍令的,導致戰爭失敗的馬謖處死(馬謖時年39歲),馬謖在臨死前,向諸葛亮託孤.後來,諸葛亮對待馬謖的兒子,就像對待自己兒子一樣,關懷備至。
與此同時,諸葛亮還把有關責任者將軍張休,李處死,奪了將軍黃襲的兵權,趙雲在另外一個戰場也作戰失利,由鎮東將軍貶為鎮軍將軍. 張休,李盛不是戰爭失敗的主要責任者,還可以帶罪立功.諸葛亮把他兩處死,而沒有處罰魏延,似乎有問題.這次失敗後,趙雲的部隊雖然敗但是沒有散亂,糧草軍資也沒有丟棄,諸葛亮問跟趙雲一起出箕谷的鄧芝,鄧芝說,全靠趙雲在後面壓陣,刺死了魏軍前鋒蘇蘇隅,震懾了敵人,所以從容地退了回來. 諸葛亮見趙雲帶回的絹帛很多,就讓他把東西分給部下,趙雲說:"軍隊沒有打勝仗,為什麼要賞賜呢?請把這些東西暫存在赤岸的倉庫里,等到十月再作賞賜吧."諸葛因此非常敬佩趙雲。
禮縣祁山堡禮縣祁山堡
街亭戰中,王平勸阻了馬謖,在馬謖失敗時,又收留了馬謖手下的散兵,減少了蜀軍的損失,諸葛亮因此提拔他為參軍,進討寇將軍。
諸葛亮賞罰分明,以身做則,街亭的失敗,使他感到自己用人有誤,作為軍事統帥,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於是上表自貶三級,後主以其為後將軍,行丞相事(失去了丞相的官階,但是做丞相的工作)第一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一方面總結經驗教訓,一方面獎賞有功的人員,撫恤陣亡將士的家屬.同時,休整軍隊,厲兵講武,準備再次出兵的機會。

相關資料

住宿指南

隴南的知名酒店有:隴南賓館,隴南郵政賓館,民政賓館,武都賓館,徽縣電信賓館等,服務周到,堪稱一流。其中位於武都縣城關新市街十字繁華地段階州賓館和武都縣蓮池公園對面的電力賓館,以餐飲、住宿、停車、娛樂、美容美髮等一條龍為您提供服務,客房裝飾豪華、環境優雅,服務設施良好齊全,服務態度熱情周到,是您下榻的理想之處。

還有武都縣城關鎮上北山的隴南賓館,交通便利,環境優雅,賓館占地5289平方米。擁有各類住房186間,大小會議室7個,大小餐廳3個,賓館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的服務,是您旅遊住宿的理想去處。

交通指南

這裡的市內交通不是很好,最好還是徒步旅遊,如果去遠的景區可以租用一輛人力車,價錢一定要提前講好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