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引用

寫文章時,有意引用現成語 (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說明自己對新問題、新道理的見解,這種修辭法叫引用。引用的作用是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後漢書·李膺傳》:“故引用天下名士。”

基本信息

簡介

引用又稱“用典”、“引語”、“事類”、“用事”、“援引”等,就是在詩文中借用古今名人的名言和古今作品中的熟語、故事、典故,或在書面上和口頭上長期流傳的成語、諺語、俗語、格言等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種修辭格。

要素

現成的、有名的、人們較為熟悉的語句。

使用舉例

①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
(彭荊風《驛路梨花》)
②我所記得的,是邵冠華先生的《醒起來吧同胞》(《民國日報》所載)里的一段——
“同胞,醒起來罷,
踢開了弱者的心,
踢開了弱者的腦,
看,看,看,
看同胞們的血噴出來了,
看同胞們的肉割開來了,
看同胞們的屍體掛起來了。”
鼓鼙之聲要在前線,當進軍的時候,是“作氣”的,但尚且要“再而衰三而竭”,倘在並無進軍的準備的處所,那就完全是“散氣”的靈丹了,倒使別人的緊張的心情,由此轉成弛緩。
(魯迅《南腔北調集·漫與》)③尋常的豆腐乾方約寸半,厚三分,值錢二文,周德和的價值相同,小而且薄,幾及一半,黝黑堅實,如紫檀片。我家距三腳橋有步行兩小時的路程,故殊不易得,但能吃到油炸者而已。每天有人挑擔設爐鑊,沿街叫賣,其詞曰:
辣醬辣,
麻油炸,
紅醬搽,
辣醬拓:
周德和格五油油炸豆腐乾。
(周作人《喝茶》)
④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如意,幾家能夠?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
(林覺民《與妻書》)
⑤那年冬天,向家裡要來一筆添置冬季大衣的錢。我忽然靈機一動:何不拿它來買
莎士比亞呢?然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要買書,就得再在風雪中挨凍一冬,因為身上那件夾大衣實在太單薄了。在另一方面,那書脊上亮晶晶的金字,又在向我飛眼。
(陳紹鵬《書給我的樂趣》)
【解析】
例①“驛路梨花處處開”引自宋代詩人陸游《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作者以它結尾,一是為了照應題目,首尾呼應,使作品結構嚴謹;二是使含義深刻,點明了梨花的象徵意義。“梨花”象徵梨花姑娘(即文中的暗線主人公,哈尼小姑娘的姐姐)的美好心靈,也象徵著雷鋒精神;“處處開”象徵著雷鋒精神在少數民族地區處處開花結果,代代相傳(文中梨花姐姐出嫁了,便交給妹妹來打理)。這樣一引用名句,頓使表述生色。
例②有兩處引用。第一處是魯迅先生引用邵冠華先生的《醒起來吧同胞》中的一段話,即“同胞,醒起來罷”至“看同胞們的屍體掛起來了”,這一段話口號響亮,充滿激情,但作者引用它是為了在下文進行評論,將它作為批判的靶子。第二處是“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它是引用《左傳·莊公十年》中曹劌對魯莊公解釋為什麼必須等到齊國三鼓後才發動進攻的原因,意思是: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消失殆盡了。目的是說明邵冠華的口號如果是在前線進軍時喊起來,還可以對戰士們有催勁加油的作用,但如果是在毫無進軍的情況下叫起來,就不但起不到鼓氣的作用,反而會使人原本緊張的心情鬆弛下來,批判了那種表面悲壯、實則空虛的叫喊,猶如無病呻吟。
例③“辣醬辣,麻油炸,紅醬搽,辣醬拓:周德和格五油油炸豆腐乾”在作者家鄉是家喻戶曉、童叟皆知的民謠,因為他家鄉出產那種豆腐乾。所以,這句話在這裡也是引用。這種小販的叫賣唱詞的引用,就好似小販們正在“我”身邊叫賣一樣,不僅顯得情景真切,而且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例④這段話是革命烈士林覺民寫給妻子陳意映的絕命書的一段,其意思是:我自從遇見你以來,常常希望全天下的有情人都可以結成恩愛夫妻;然而遍地是腥風血雨,滿街是狼狗橫行霸道,有幾家能夠稱心如意地過上快樂的日子呢?這種深重的災難使我像白居易那樣淚濕青衫,我不能學那些“太上人”沒有喜怒哀樂。古語說,仁愛的人“敬愛自己的老人,會擴大到敬愛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會擴大到愛護別人的孩子”。我擴大愛你的心,幫助天下人去愛護他們所要愛護的人,所以我敢於死在你前面,而丟下你不顧了。
這段話有三處引用。第一處是“司馬春衫”,“春衫”其實應為“青衫”,唐朝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第一處是“太上之忘情”,“太上”是指修養最高的聖人,引自《世說新語·傷逝》王戎所說的一句話:“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第三處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引自《孟子·梁惠王上》。這些引用都是古代的名句,作者引用它們來安慰自己的妻子,強烈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很具有說服力。
例⑤《孟子·告子上》中有:“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意思是:“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但二者不可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放棄魚而選取熊掌。”在這段話中,通過引用,生動地表明了“我”當時激烈的思想鬥爭:是將這筆原來“我”打算添置冬衣的錢買書好呢,還是買大衣?由於作者學而不厭和愛書心切,也由於家境貧困、余錢不多,他迫不得已放棄買衣而選取買書。用“魚”和“熊掌”來分別指代“大衣”和“書籍”,通過引用鮮明地表明了作者的觀點,工巧貼切,言簡意賅,而且十分風趣幽默。

分類

根據從不同角度來分類的情況,引用可以分為很多種。根據所引用的語句是否指明了來歷,可以分為明引和暗引兩類。根據所引用的語句是否被改動,可以分為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兩類。根據所引用的語句與原話的意義關係,可以分為正用、反用、借用三類。如果所引的語句是古代經典或典故,可以稱為“用典”。

1.明引

明引又稱“明用”,就是明確指出所使用的語句是引用,或者出自何處,藉以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還可避免誤解為本文的語句。如:
①幼年時只知道荔枝幹的殼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國小,老師講授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讀到“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實在無法理解,荔枝哪裡會是紅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樣潔白,不是更可怪嗎?
(賈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作者引用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描繪荔枝的一段話,“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鮮明地概括了荔枝的構成、顏色、質感、味道等特點。這段引用的話指明了作者和出處,所以是明引。
②登上這亭,在平日是可以近瞰西湖,遠望浙江,甚而至於縹緲的滄海的,可是此刻卻不能了。離庵不遠的山嶺,僧房,竹樹,尚勉強可見,稍外則封鎖在茫漠的煙霧裡了。
空齋蹋壁臥,
忽夢溪山好。
朝騎禿尾驢,
來尋雪中道。
石壁引孤松,
長空沒飛鳥。
不見遠山橫,
寒煙起林杪。
(《雪中登黃山》)
我倚著亭柱,默默地在咀嚼著漁洋這首五言詩的清妙,尤其是結尾兩句,更道破了雪景的三昧。
(鍾敬文《西湖的雪景》)
作者因為在茫茫的煙霧中看不清景物,面對這種情景,遂引用《雪中登黃山》這首詩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全詩照抄,包括題目,並在後面一段中點明了這是一首五言詩,作者是漁洋,也是明引。
③列寧說:對於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我們許多同志缺乏分析的頭腦。對於複雜的事物,不願作反覆深入的分析研究,而愛作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簡單結論。
(毛澤東《學習和時局》)
作者在這裡引用了列寧同志說的話,雖然已對原話作了改動,但其意思不變,並且點明了所引話語的作者是列寧,也是明引的手法。

2.暗引

暗引又稱“暗用”,就是不指明所使用的語句是引用,或者出自哪裡,而是把它直接和自己的話融為一體,但又能給人以提示,使人產生聯想,將引語原文和本文聯繫起來,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如:
①啊,益壽里!你把我的壽命倒攪短了半日的辰光了。你這骯髒的程度,真有點像耶路撒冷的不淨門。你自己的壽命或許可以多添些,你裡面不是有不改其樂的賢者嗎?
找到了一九五一號了。矮矮的門楣,高我怕高不過兩尺。門扇的黑漆已經變成黑灰。銅環好像是鐵制的一樣。啊,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郭沫若《百合與番茄》)
“你裡面不是有不改其樂的賢者嗎?”這句話的出處是《論語·雍也》,原文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一簞(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裡,人家不堪忍受而憂愁,顏回(孔子的學生)卻不改變他的快樂。多好啊,顏回這個人!”以此來表明益壽里也有這種不怕困難的賢者。“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一句出自唐朝劉禹錫的《陋室銘》,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意思是:“山不在乎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在乎有多深,有龍在這裡游就有靈氣了。”以此來表明不在乎益壽里是不是個好地方、乾淨的地方,有賢者在這裡居住就會出名的。這裡兩處都是暗引,沒有指明出處,也沒有指明作者,而是取其原文或原句的意思,概括地引用,使人看不出有引用的痕跡,卻又能產生聯想,知道是引用的意思。
②宋鏡我沒有見過好的,什九並無藻飾,只有店號或“正其衣冠”等類的迂銘詞,真是“世風日下”。但是要進步或不退步,總須時時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異域,倘若各種顧忌,各種小心,各種嘮叨,這么做即違了祖宗,那么做又像了夷狄,終生惴惴如在薄冰上,發抖尚且來不及,怎么會做出好東西來。
(魯迅《墳·看鏡有感》)
這段話的“終生惴惴如在薄冰上”是引用的語句,出自《詩經·小雅·小蒨》,原詩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意思是:“膽戰心驚,好像面臨著萬丈深淵,好像踩在隨時會塌裂的薄冰上。”作者在這裡沒有逐字逐句地抄錄原詩,也沒有點明作者、出處,只是引用它原來的意思,加以概括,放在本文,鮮明地表達了“各種小心,各種嘮叨,這么做即違了祖宗,那么做又像了夷狄”的心情,使文章不但增強了說服力,而且增添了生動性和風趣的意味。
③懷了創作的迷夢約有十年,經過了多少次的失敗,方始認識了自己的才性,恍然知道我的思想是很質直的、描寫力是極薄弱的,輕蒨美妙的篇章和嵌奇豪壯的作品本來都沒有我的分兒,從此不再妄想“吃天鵝肉”了。
(顧頡剛《古史辨自序》)
“吃天鵝肉”是引自一個我們比較熟悉的俗語“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不切合實際的痴心妄想。作者借用這個俗語是為了說明自己不是創作的料(思想那么質直,描寫力那么薄弱,根本寫不出好的文章),其實是這作者自謙的話。

3.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又稱“直引”,就是在引用時,不加改動而照錄原話,同原話、作者的本意是一致的。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所引用的語句一般加引號。如:
①“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訊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觀察。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傳說了。
(顧頡剛《懷疑與學問》)
“學者先要會疑。”這是直接引用程頤的原話。“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這是直接引用張載的原話,沒有作改動,並且加了引號,所以是直接引用。作者直接引用我國古代兩個大學問家的名言,主要是為了說明治學必須持有懷疑的態度,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有了懷疑的態度才會去追究事實和根據,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這兩處直接引用點明了作者,所以是明引。
②“文化”這個詞在外國文里本來就是積累的意思。我國古代的讀書人,很早就重視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這是符合一般規律的正確方法。因為學習不但要靠理解力,還要靠記憶力,而理解力和記憶力無論有多強,要理解和記住剛學會的東西,總要有一個過程;哪一個妄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麼都學會,其結果必定要吃大虧。
有一個故事在明清人的筆記中重複出現了多次,尖銳地諷刺了這種妄人。這個故事是說:“有田舍翁,家資殷盛,而累世不識‘之’‘乎’。一歲,聘楚士訓其子。楚士始訓之搦管臨朱。書一畫,訓曰:一字;書二畫,訓曰:二字;書三畫,訓曰:三字。其子輒欣欣然,擲筆歸告其父,曰:兒得矣,兒得矣;可無煩先生,重費館穀也,請謝去。其父喜,從之。具幣謝遣楚士。逾時,其父擬徵召姻友萬氏者飲,令子晨起治狀,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氏夥矣,奈何姓萬?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畫也。”
(馬南邨《從三到萬》)
所引用的故事的意思是:“有一個財主,家財萬貫,但祖輩幾代都沒有出一個讀書人。有一年,他聘請了一個楚國先生教他的兒子讀書識字。先生開始就教他兒子執筆描紅,寫了一筆,說這是個‘一’字;寫兩筆,說這是個‘二’字;寫三筆,說這是個‘三’字。他兒子非常得意,馬上丟了筆告訴他的父親,說:‘我已經學會了,我已經學會了。不用麻煩先生,也不要浪費學費了,快請他走吧!’他父親非常高興,便聽從兒子的話,拿了錢把先生打發走了。過了不久,財主請一個姓萬的朋友到家裡吃飯,叫兒子寫一份請帖。兒子在屋裡寫了很久都沒有寫好,他便去催促,兒子抱怨道:‘天下這么多的姓,為什麼一定要姓萬呢?我從今天早上開始寫,到現在才完成五百畫。’”作者引用這個故事是為了說明學習必須謙虛謹慎,要重視教師的作用這個道理,不能夠還沒入門或者剛學一點皮毛就好像那個財主的兒子那樣說“兒得矣,兒得矣”,從而導致失敗。這個故事也是直接引用原文,加上了引號,沒有對原文作改動,所以是直接引用。借用這個故事,作者想講的道理就更加明白具體、通俗易懂。
③只要略有知覺的人就都知道:這回學生的請願,是因為日本占據了遼吉,南京政府束手無策,單會去哀求國聯,而國聯卻正和日本是一夥。讀書呀,讀書呀,不錯,學生是應該讀書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爺們不至於葬送土地,這才能夠安心讀書。報上不是說過,東北大學逃散,馮庸大學逃散,日本兵看見學生模樣的就槍斃嗎?放下書包來請願,真是已經可憐之至。不道國民黨政府卻在12月18日通電各地軍政當局文里,又加上他們“搗毀機關,阻斷交通,毆傷中委,攔劫汽車,攢擊路人及公務人員,私逮刑訊,社會秩序,悉被破壞”罪名,而且指出結果,說是“友邦人士,莫名驚詫,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
……
寫此文後剛一天,就見21日《申報》登載南京專電云:
“考試院部員張以寬,盛傳前日為學生架去重傷。茲據張自述,當時因車夫誤會,為民眾引至中大,鏇出校回寓,並無受傷之事。至行政院某秘書被拉到中大,亦當時出來,更無失蹤之事。”而“教育訊息”欄內,又記本埠一小部分學校赴京請願學生死傷的確數,則云:“中公死2人,傷30人,復旦傷2人,復旦附中傷10人,東亞失蹤1人(系女性),上中失蹤1人,傷3人,文生氏死1人,傷5人……”可見學生並未如國府通電所說,將“社會秩序,破壞無餘”,而國府則不但依然能夠鎮壓,而且依然能夠誣陷,殺戮。“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魯迅《“友邦驚詫”論》)
這段文字是原文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反動政府對外採取堅決不抵抗的投降賣國政策,對內圍剿工農紅軍,瘋狂鎮壓和破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救亡運動。這激起了全國人民極大的民族義憤,各地學生紛紛到南京示威請願,堅決要求出兵抗日。國民黨竟屈從於帝國主義的壓力,逮捕和槍殺請願學生,並發出通電對愛國學生運動大肆誣衊。魯迅先生看了電文後怒不可遏,馬上提筆寫了《“友邦驚詫”論》。在第一段中所引用的電文就是國民黨對愛國學生的誣衊通電:“搗毀機關,阻斷交通,毆傷中委,攔劫汽車,攢擊路人及公務人員,私逮刑訊,社會秩序,悉被破壞”,“友邦人士,莫名驚詫,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在這裡,作者直接使用引號引用原話,擺出事實,指出這些誣陷之詞是“欲加之罪”,披露了反動派賣國媚敵、甘當奴才的醜惡嘴臉,將引文作為下文批判的靶子。在最後一段作者也直接引用《申報》上“南京專電”中的原話“考試院部員張以寬……更無失蹤之事”,“中公死2人……傷5人……”,用事實駁斥敵人對學生所加的罪名完全是莫須有的,“欲加之罪”是多么荒謬、不堪一擊,也揭露了敵人殘酷鎮壓人民的反動本質,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4.間接引用

間接引用又稱“變引”,就是在引用原話時,不照錄原句,而是對原句有所改動,可以是明引,指出作者或者出處;也可以是暗引,不指明作者或者出處。所引用的語句一般不加引號,和直接引用相對。如:
①美國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書上說過,美國鐵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橫臥著一個愛爾蘭工人的屍首。
(夏衍《包身工》)
“美國鐵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橫臥著一個愛爾蘭工人的屍首”是轉引索洛原話的大概意思,並沒有照錄原文,所以是間接引用。這裡又點明了寫這話的作者是美國作家索洛,所以又可以說它是明引。
②我的周遭沒一樣不是新奇的現象:我頭上穹窿著的蒼天,我腳下淨凝著的大地,我眼前生動著的自然,我心中磅礴著的大我!啊,我污池中的白蓮,如今才移根在瑤池裡來了。
(郭沫若《孤竹君之二子》)
北宋哲學家周敦頤《愛蓮說》中有“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句子,意思是:“我偏偏鍾愛蓮從污泥中生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中洗過,但是並不顯得妖媚,苗稈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味飄得遠且清香,筆直、潔淨地立在那裡,只可以遠遠觀看,而不可近處去玩弄。”它表面上是寫蓮,實質是借蓮的品格來讚美不慕名利、潔身自愛的君子。而上面這段文字中“我污池中的白蓮”和周敦頤所表達的“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正是同一個意思。這個引用改動原文較大,已經看不出引用的痕跡了,所以是間接引用,也是暗引。
③真愁人啊!想來個朋友談談天吧,老長的山道上卻連把雨傘的影子也沒有;喝點酒解解悶吧,又往哪裡去找個把牧童借問酒家何處呢?
(吳伯簫《山屋》)
“又往哪裡去找個把牧童借問酒家何處呢?”出自唐朝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作者引用時,對原文大加改動,但其基本意思不變,所以這是間接引用,也是暗引。這樣就使語句輕鬆、幽默,還帶有詩的韻味。

5.正用

正用又稱“正引”,就是引用者對所引用的語句持肯定的態度,用在引文與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場合。正引一般是用來印證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如:
①這安公子是那女孩兒一般百依百順的,怎么忽然的這等執性起來?……他這一段是從至性中來,正所謂兒女中的英雄,一時便有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思;旁人只說是慢慢的勸著就勸轉來了,那知他早打了個“九牛拉不轉”的主意,一言抄百總,任是誰說,算是去定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
在小說中,安公子的父親因為兩次河堤決口,被責問不善治理而革職查辦,在山陽縣收監。安公子救父心切,不顧從未出過遠門,一改平日女孩子般的百依百順,決意要身帶數千兩銀子跋山涉水三千里去山陽縣營救父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榮華富貴不能使他受到誘惑,貧賤困苦不能使他動搖,權勢強暴不能使他屈服。”“九牛拉不轉”是引用俗語。兩處引用都是說明安公子此時的性格格外倔強,什麼樣的話、什麼樣的人都不能改變他營救父親的決心,和所引用的原句的意思一致,所以是正面引用。這裡沒有指明出處,是暗引。
②那秦鍾魂魄那裡肯就去,又記念著家中無人掌管家務……因此百般求告鬼判。無奈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吒秦鍾道:“虧你還是讀過書的人,豈不知俗語說的:‘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我們陰間上下都是鐵面無私的,不比你們陽間瞻情顧意,有許多的關礙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
“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閻王下命令叫你三更死,叫勾魂鬼勾你的魂,誰也沒辦法叫你活到五更。”這句俗語在這裡是正面引用,作者借鬼判之口說出來,將陰間的鐵面無私和陽間封建政治制度下的瞻情顧意、徇私舞弊、黑暗腐敗作了鮮明的對比。它表達了作者說這段話的目的,即是要狠狠地鞭撻陽間的封建政權。這是正引,也是明引。
③《陸象山語錄》有一則寫道:“如今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接著,他又舉出下面一首詩:
讀書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興味長;
未曉不妨權放過,
切身須要急思量。
這就是所謂“讀書不求甚解”的意思。本來說不求甚解也並非真的不要求把書讀懂,而是主張對於難懂的地方先放它過去,不要死摳住不放。也許看完上下文之後,對於難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後再求解釋。這個意思對於我們現在青年讀者似乎特別有用。
(鄧拓《燕山夜話·不要秘訣的秘訣》)
這段文字有三處引用。第一處是作者引用陸九淵的《陸象山語錄》中“如今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第二處是引用陸九淵的一首詩“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第三處是“讀書不求甚解”,作者在闡明自己的觀點時引用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中“好讀書,不求甚解”一語。作者對前面所引用的句子和詩句是表示肯定的,它們和本文所要表達的意思一致,都是說讀書不必太死心眼,一個問題沒弄懂,不必總是鑽在這個問題中,非得弄明白不可,有時候問題沒弄明白,時間卻耽誤了,所以主張對於難懂的地方先暫放過去,等以後再慢慢地去弄清楚。這就是正引的手法。作者為了不引起讀者的誤解,對“不求甚解”反覆加以解釋,特別指出“對於我們現在青年讀者似乎特別有用”。第一處和第二處點明了出處,是明引;第三處則沒有點明出處,是暗引。

6.反用

反用又稱“反引”,就是引用者對所引用的語句加以評判,持否定的態度,即所使用的意思與原來的意思是相反的,以達到標新立異,或起到諷刺的作用。反用從形式上還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照錄原文,然後對原文加以否定或修正;第二類是直接改動原文,使本文所用的意思與原文相反;第三類是引出原文的大意,然後再提出異議。如:
①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女子與小人歸在一類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親。後來的道學先生們,對於母親,表面上總算是敬重的了,然而雖然如此,中國的為母的女性,還受著自己兒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輕蔑。
(魯迅《南腔北調集·關於婦女解放》)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是孔子說的一句話,意思是:“這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他們,他們就會無禮;疏遠他們,他們就會怨恨。”作者對這句話持否定態度,先引用這句話,接著馬上對這句話作出評判,認為把女子和小人歸在一起,是對女子極大的輕蔑。在要求婦女解放的時代,魯迅先生反其意而用之,為婦女爭取解放而大聲疾呼。
②“子入太廟,每事問。”至今傳為美談。但你入輪船,最好每事不必問,茶房之怕麻煩,之懶惰,是他們的特徵;你問他們,他們或說不曉得,或故意和你開開玩笑,好在他們對客人們,除行李外,一切是不負責任的。
(朱自清《海行雜記》)
這段文字中引語出自《論語·八佾》,意思是:“孔子每次進太廟,事事都要問。”作者引用這句話是說,古人認為好問是一種美德,然後在後面指明現在輪船上就不能好問了。引用原話而變其意,是反引手法。
上面兩個例子都是直接照錄原話,然後加以否定或修正,所以都屬於反用中的第一類。
沐芳莫彈冠,
浴蘭莫振衣。
處世忌太潔,
至人貴藏暉。
(唐·李白《沐浴子》)
《楚辭·漁父》中有“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句子。再看李白這首詩,很明顯用了反用的手法,將“必”直接改成了“莫”,語意正好相反,屬於反用中的第二類。
④喔,我的劍要歸寢了!
我不要學輕佻的李將軍,
拿他的兵器去射老虎,
其實只射著一塊僵冷的頑石。
喔,我的劍要歸寢了!
我也不要學迂腐的李翰林,
拿他的兵器去割流水,
一壁割著,一壁水又流著。
喔,我的兵器只要韜藏
我的兵器只要酣睡。
我的兵器不斬芟奸橫,
我知道奸橫是僵冷的頑石一堆;
我的兵器也不要割著愁苦,
我知道愁苦是割不斷的流水。
喔,我的大功告成了!
讓我的寶劍歸寢了!
我豈似滑頭的漢高祖,
拿寶劍斫死了一條白蛇,
因此造一個謠言,
就騙到了一個天下?
(聞一多《劍匣》)
這一節詩有三處引用:“李廣射石”、“翰林斷水”、“高祖斬蛇”。“李廣射石”源出《史記·李將軍列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意思是:“李將軍去打獵,看見草叢中的石頭,以為是老虎,便一箭射去,箭桿沒入其中,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塊石頭。”“翰林斷水”中”翰林“指李白,李白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有詩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高祖斬蛇”源出《史記·高祖本紀》,劉邦飲酒醉於澤中,遇到大蛇擋道,於是拔劍把蛇斬成兩段,後以此作為得到“神助”而起義、奪取天下的宣言。詩人在這裡引用原文大意,然後再提出異議,“我不要學輕佻的李將軍”,“我也不要學迂腐的李翰林”,“我豈似滑頭的漢高祖”,非常鮮明地表示了詩人的意向。
⑤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唐·李商隱《賈生》)
漢代的賈誼是個非常有才能的政治家,曾受到大臣們的排擠而放逐在外。這裡前面兩句的意思是漢文帝在宣室召見被放逐的賈誼,這在封建文人的眼中是一種十分榮耀的事情,這個機會簡直千載難逢,暗示才幹能夠得到發揮了。第三句的意思是漢文帝虛懷垂詢,凝神傾聽,使得兩個人靠得非常近。第四句則是悲嘆漢文帝聽得這么入神,不是問關於天下蒼生的大事,問的卻是有關虛幻鬼神的故事。第三句和第四句本來是說文帝愛才,詩人在這裡做翻案文章,反其意而用之,諷刺文帝不是真的愛才,藉以感慨自己的懷才不遇。
上述例④和例⑤都是引用原文的大意,繼而提出異議,屬於反用中的第三類。

7.借用

借用有兩種。一種又稱“改用”,就是原文的本意與所要表達的意義既不相同相似,也不相反相對,只是在某一方面有相關性。它可以推陳出新,增強生動性,產生幽默風趣的效果,也可引起讀者對故事的聯想,增強形象性。還有一種就是借用數學中的符號,組合成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表達複雜的思想內容,達到言簡意賅的目的,有直觀形象的藝術效果。如:
①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宋代晏殊《蝶戀花》,原意是寫在蒼涼的深秋獨登高樓悵望,這裡用來作為第一境,即表示追求理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柳永《蝶戀花》,原意是因為思念愛人而漸漸變得憔悴,表示相思之苦,這裡用來作為第二境,即表示艱苦地追求、探索。“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出自宋代辛棄疾《青玉案》,原意是寫無意中發現了意中人的驚喜心情,這裡用來作為第三境,即表示取得成功、實現理想的喜悅心情。這三處引用都是寫閨情離愁,作者以它們的相關性來比喻治學的三境,只是就引語原意加以引申而已,以此來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並無深意,是借用的手法。
②大熱天氣,闊人還忙於應酬,汗流浹背,窮人卻夾了一條破席,鋪在路上,脫衣服,浴涼風,其樂無窮,這叫做“席捲天下”。
(魯迅《安貧樂道法》)
“席捲天下”出自漢代賈誼《過秦論》,原意是說秦孝公想吞併天下,這裡是故意加以曲解,望文生義,引起讀者的聯想,增強文章的形象性,用來表示窮人捲起蓆子到露天地上睡覺的情景。
③小乙:“泡泡!”
媽:“小濟,快,找小盆去!”
爸:“等等,小乙,先別撒!”隨小濟作快步走,床下椅下,分頭找小盆,至為緊張,且喊且走:“小盆在哪兒?”只在此屋中,雲深不知處,無論如何,找不到小盆。媽曳小乙疾走如風,入廁,風暴漸息。
(老舍《文藝副產品》)
“只在此屋中,雲深不知處”出自唐代賈島《尋隱者不遇》詩:“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作者借用後面兩句,並把“山”改為“屋”字,藉以描寫孩子要撒尿,全家人出動找小尿盆,而小尿盆不見蹤影的情景,同引詩的原意並不相同或相對,只是憑著不知該到屋裡何處找小尿盆與不知到山中何處找師父有相關性的因素,望景生義,故予引用。這樣就增強了文章的幽默感,令文字妙趣橫生,是借用的手法。
上面三個例子都是屬於第一種借用手法,即借用與原文有某一方面的相關性,來增強文字的生動性和形象性,並產生幽默的效果。
④倘不得已,我以為還不如帶些獸性,如果合於下列的算式倒是不很有趣的:人+家畜性=某一種人。
(魯迅《略論中國人的臉》)
人加上家畜性等於某一種人,初看起來我們根本沒有見過也不知道這是個什麼理論、什麼公式。在作者看來,帶有“家畜”的馴服性格的“某一種人”,其實是無異於消除了“獸性”,沒有了反抗精神的人,正如文中所說對他本身來說是“沒有什麼益處”的,只不過使“牧人喜歡”而已。作者借用數學中的符號“+”和“=”,使它們構成一個完整的加法算式,巧妙而鮮明地表達了他主張反抗的嚴肅主題,因為馴服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是“沒有什麼益處”的,只是使外國人喜歡而已。這樣的描寫言簡意賅、乾脆利落。
⑤筆者認為,胡適所犯的錯誤,是因為他只注意到其不可分的一面,因此他得出了石頭=賈寶玉=作者(曹雪芹)的結論,提出了自傳說。
(馬力《從敘述手法看“石頭”
在〈紅樓夢〉中的作用》)
胡適曾經片面地認為《紅樓夢》的敘述者(石頭)、主人公(賈寶玉)和作者(曹雪芹)實際上是同一個人。本文作者為了說明“他只注意到其不可分的一面”這個觀點,借用了兩個“=”號,就把胡適的這種錯誤觀點簡潔而又直觀地表達了出來,增添了文章的生動性和幽默感。
⑥天才=2%的靈感+98%的汗水。
(愛迪生名言)
這句話是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的名言,我們今天也經常用到,證明天才並不是遊手好閒就得到的,它其實是靠勤奮和汗水,是靠努力拚搏換來的。這個公式形象地說明了天才與靈感、勤奮之間的辯證關係。一句話概括,簡單明了,卻又點面俱到。
上述④⑤⑥三個例子都是用數學符號來表達某種意圖、某種思想感情,言簡意賅,能產生直觀形象的藝術效果。這屬於第二種借用手法。

8.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就是對古代的經典著作或者詩文中有來歷、出處的典故,以及為古今人們所認同而傳誦的故事的一種引用。如:
①不辭妒年芳,
但惜流塵暗燭房。
昨夜西池涼露滿,
桂花吹斷月中香。
(唐·李商隱《昨夜》)
這首詩暗引了三個典故。“”又寫作“鵜”,是一種鳥,即現在所說的杜鵑鳥。屈原在《離騷》中有:“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憂其未央。恐鵜之先鳴兮,使乎百草為之不芳。”意思是:“要趁著年歲還不遲,時光還未盡,努力有所作為。不要到了年老力竭,時機一失不再,就好像杜鵑鳥一叫花草就不再芳香了,再想有所作為也來不及了。”“不辭妒年芳”即出自此處,是反引的用法,意思是自己不嫌棄青春不再,年歲已老,事業無成。第二句“但惜流塵暗燭房”出自晉人潘岳《悼亡詩》,原句意思是妻子逝世了,空床上積滿了灰塵。本文的意思是:“妻子逝世了,飄蕩的塵埃灰濛濛的,使點著蠟燭的房子顯得幽暗。”這裡是引用典故的大意。第四句“桂花吹斷月中香”是引用月宮中有桂樹這個典故。詩人引用的這三個典故都是暗藏於詩中,表述反悔失意之中又加上悼亡之痛的悲苦心情。
②“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園裡的橘樹,我的詩篇不過是些苦澀的果實。20多年的懷鄉夢,終於在1975年的夏天變成事實,無奈“四人幫”指鹿為馬,焚書坑儒,九億神州慘遭浩劫。但在那風雨如晦的時刻,各地的建設依舊屹立人間,光輝奪目。沒有新中國,便沒有長江大橋,黃埔江中便沒有自造的軍艦;沒有新中國,鄉村便沒有電燈,沒有獨立自尊的人格;沒有新中國,便沒有核子彈,更沒今天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我第二次回國是1980年的夏天,“四人幫”的烏煙瘴氣已一掃而盡,全國人心振奮……這些愉快的經歷使我永難忘記。
返美之前,我觀賞了不少的古蹟名勝;登峨眉,下三峽,和弟妹長姊們回到了一別35年的故鄉,投宿在我祖先耕耘過的鎮安場,那裡地近劉家灣。暮靄中古墓累累,夜聞林竹蕭蕭,聲如泉涌,獨坐窗前,久不能寐,我有一種淒涼而又甜蜜的落葉歸根的感覺。古語說狐死首丘,獸猶如此,人何以堪?
(劉庶凝《還鄉夢》自序)
這幾段文字有六處運用了引用修辭法。第一處“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出自《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是直接使用原話,一點都沒有改動,並且意思也相同:“北方的馬依戀北方的風沙,南方的鳥依戀南方的枝頭。”詩中反映了作者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時刻思念著祖國,祈盼回歸祖國、落葉歸根的強烈願望,是直接引用。“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園裡的橘樹”是暗引,出自《晏子春秋》中:“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意思是:“橘生長在淮南就是橘,生長在淮北就是枳。雖然它們的葉子相似,但是它們的味道不同。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水土不同啊!”它從側面說出作者在異國他鄉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國人,不能發揮真實的水平,只有在本國的土地上才能超水平地發揮,也反映出作者思念祖國的心情。成語“指鹿為馬”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意思是:“趙高想叛亂,恐怕大臣們不服從他,就先設法考驗一下他們。他將一頭鹿獻給秦二世,說:‘這是馬。’二世笑著說:‘丞相認錯了吧?明明是鹿,怎么說成了馬。’他就問左右的人,左右有的默然不語,有的說是馬以此來奉承趙高,有的實話實說是鹿。於是後來趙高就暗中陷害那些實話實說的大臣。”“焚書坑儒”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說的是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意見,焚燒典籍,坑殺儒生的事件。作者引用這兩個成語,反映了“四人幫”作亂,把全國搞得烏煙瘴氣,使中國慘遭浩劫的事實。“風雨如晦”出自《詩經·鄭風·風雨》中:“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它比喻在黑暗的社會裡也不乏有識之士,說明中國內地雖然處於慘遭浩劫的年代,但在建設祖國的過程中仍取得了光輝的成就。第三段中“狐死首丘”出自屈原《九章·哀郢》:“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傳說狐狸死時必將頭朝向出生的山丘,故有“狐死首丘”這個典故,反映出作者第二次回到祖國時,祖國已經粉碎了“四人幫”,一掃第一次的烏煙瘴氣,全國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使作者產生了“淒涼而又甜蜜的落葉歸根的感覺”。禽獸尚且如此依戀故鄉,何況人呢?作者含蓄地說出了遠離故土、遠在異國他鄉的苦悶之情。這裡作者所引用的都是成語、典故,所以是用典的手法。

引用與返射

返射是把對方所說的話,在適當的時候借用過來戲謔或反諷對方,是一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修辭格。它和引用不同,引用所使用的多是名人警句或傳統名言,而返射只是借用對方平常所說的話。引用的話不是專門說給引用者聽的,而返射對方的話,必須是專門說給對方聽的,否則就沒有那種效果。引用的目的是為了加強文章的說服力,增添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返射的目的則主要是為了反譏、戲謔對方,有時也可增添幽默感。如:
理想的階梯,屬於珍惜時間的人。富蘭克林有句名言:“你熱愛生命嗎?那么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許多科學家、文藝家都是同時間賽跑的能手。愛迪生一生有1000多項發明。這無數次試驗的時間從哪裡來?就是從常常連續工作兩天三天的極度緊張中擠出來的。魯迅以“時間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從事無產階級文學藝術事業30年,視時間如生命,筆耕不輟。巴爾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勁,每天奮筆疾書十六七個小時,即使累得手臂疼痛,雙眼流淚,也不肯浪費時間。他一生留下為人民深深喜愛的巨著《人間喜劇》,共94部小說。這些血汗的結晶不正是時間與生命的光輝記錄嗎?
時間的流逝是無情的,可怕的。人生七十古來稀,1/3要睡去,再除去幼年玩耍的時間,學習與工作大約只有30幾年,一萬多天。虛度一日就等於耗費生命的萬分之一。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說:“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可是,有人甚至從未想過遮挽一下時光呢。對時間的態度,可檢驗一個人的世界觀。沒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義,自然不愛惜時間。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為每一瞬間的奮鬥都關係著目標的實現。
(陳群《理想的階梯》)
作者首先引用富蘭克林的名言:“你熱愛生命嗎?那么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以此來說明理想的階梯屬於珍惜時間的人。接著作者又舉例證明,令人心服口服。後一段文字中作者為了說明時間的飛快流逝,引用朱自清先生《匆匆》中一段話,證明時間是在人們不知不覺間悄悄地走掉,它的速度是無情的、可怕的,提醒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去追求理想。這兩處引用主要是為了證明時間的可貴,教育我們要珍惜時間。富蘭克林是美國資產階級時期的民主主義者、科學家,朱自清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詩人,他們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所以使用他們的話和文章很有說服力。這是引用的手法。
②然而古老東西的可怕就正在這裡,倘使我們覺得有害,我們便能警戒了,正因為並不覺得怎樣有害,我們這才總是覺不出這致死的毛病來。因為這是“軟刀子”。這“軟刀子”的名目,也不是我發明的,明朝有一個讀書人,叫做賈島西的,鼓詞里曾經說起紂王,道:“幾年家軟刀子割頭不覺死,只等得太白旗懸才知道命有差。”我們的調子,也就是一把軟刀子。
(魯迅《集外集拾遺·
老調子已經唱完》)
作者引用“軟刀子”這個俗語,並且還點明了它的出處,解釋了它的意思,指平時不覺得它是有害的,不能讓人立即死去,旨在說明那些和社會毫無關係的古老東西(即舊思想、舊文化)的可怕。它們實質上就是一把“軟刀子”,殺人時讓人不覺痛,讓人麻痹,必須馬上提高警惕,堅決拋棄。使用它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也增添了語言的生動性,而且俗語是久經流傳的,是經過社會約定形成的,故這樣使用俗語也是引用的手法。
③天聖中,鄧州秋舉……是年主文乃唐州一職官,年老鬚眉皓然。有輕薄後生前曰:“舉人所系甚大,願先生無渴睡。”既引試,賦“桐始華”,以“姑洗之月桐始華矣”依次用韻。滿場擱筆不下。乃復至簾前啟曰:“前日均狀,後進輒以妄言仰瀆先生,果蒙以難韻見困,願易之。”主文曰:“老人渴睡,不能卒易,可來日再見訪。”諸生諾而退。
(馬永卿《懶真子》卷三)
這段古文的大概意思是:天聖年中,鄧州進行秋舉考試。這一年的主考官是唐州的一位官員,他已經很老了,鬍鬚眉毛全白了。有一調皮考生見了,便走上前去說了一句輕薄的話:“考試選拔人才,關係很大,你老先生可不能想睡覺啊!”到了考試的時候,這位鬚眉皆白的主考官為了給輕薄後生一個教訓,有意出了一道難題“桐始華”,並且規定要按“姑洗之月桐始華矣”八個字的順序依次用韻,結果全場的考生沒有一個能寫出來。於是那位調皮考生再次走上前去,賠罪說:“前天我無禮,以輕薄的話冒犯了先生,先生以難題來考我們,現在我們被這道題難住了,請先生另外出一道題吧。”主考官說:“我老人家很想睡覺,不能馬上換題,你改天來拜訪吧。”考生們只好退下。
這段話中主考官為了教訓那個無禮的考生,在考生被難倒來求他時,巧妙地把調皮考生的話搬出來,專門說給那位考生聽,戲謔了他一番。在這裡“渴睡”不是引用,而是返射,用對方說的話戲謔對方,給了對方一個教訓。這樣的修辭法就是返射法。
④文化革命當中,上級號召種植優種高粱,牛村公社堅決回響,強迫農民全部土地都種高粱。公社民政幹事耿玉京到韓家山督促春耕。別看幹事官兒不大,在農民眼前可就代表上級政府,一聲令下,誰敢違抗?到收下秋來,地里“一片紅”變成場上“紅一片”,家家戶戶盡分了些紅高粱。社員們有意見,可耿玉京專門開會做了報告,說優種高粱“營養價值高”、“維生素含量大”、“特別好吃”,還說什麼“舊社會連這也吃不上”。大家嘀咕道:“讓你吃上幾天試試看!”
大家嘀咕歸嘀咕,耿玉京的派飯派到誰家,誰家也要給調劑點好吃的。韓家山是老區,哪個好意思給“工作員”吃粗糧?
這一天,耿玉京的派飯派到韓寶山家。寶山媽急得亂了腳步,催寶山上支書家換白面……不
料寶山紋絲不動:
“就做高粱的!他說這東西好吃!”
“好兒哩!說是那么說,真叫他吃他也嫌難吃!”
寶山是家裡的台柱子,
他媽哪能拗過他?把高粱米淘了三道水,高粱面過了兩遍羅,只好來
個粗糧細做吧!
清早,高粱米稀飯,高粱面煎餅。
耿玉京皺著眉頭,撕了少半張煎餅,半天咽不下。寶山一下卷了六七張,大口吃著道:
“老耿!這優種高粱‘營養價值高’,你咋才吃少半張?”
耿玉京翻了翻眼皮,沒吭氣。
中午,高粱米撈飯,高粱面剔尖。
耿玉京苦了臉面,端著半碗紅面,半天吃不完。
寶山抄著個大海碗,大口吃著道:
“老耿!這優種高粱‘維生素含量大’,你咋才吃半碗?”
耿玉京張了張嘴,沒吭氣。
〖JP4〗下午,高粱米稀飯,高粱面窩頭。
耿玉京黑著臉喝了半碗清湯,扭頭就走。韓寶山追到大門口,攔住他道:
“老耿!這優種高粱‘特別好吃’,你咋不吃就走?”
耿玉京的小白臉都發青了:“你,你這成心搗亂!”
“咱們‘舊社會連這也吃不上’,現在托你的福,一天三頓紅高粱,還敢搗亂?”
“你真是根钁柄!怪不得你找不下對象哩!徹頭徹尾的钁柄!”耿玉京惡狠狠地說著走了。
(《小說月報》1980年第10期第12頁)
為了回響上級的號召,牛村公社強迫農民全部土地都種上了高粱,民政幹事耿玉京還專門開會作了報告,說高粱“營養價值高”、“維生素含量大”、“特別好吃”、“舊社會連這也吃不上”。韓寶山為了表示對他的不滿,當耿玉京派飯派到他家時,他一日三餐都吃紅高粱,吃得耿玉京由皺眉—苦臉—黑臉。韓寶山見他也嫌高粱飯難吃,便把他當日在大會上說的話再搬出來針對性地故意講給他聽,諷刺、戲謔他。韓寶山用耿玉京自己說的話反譏耿玉京,所以這也是返射的手法,而不是引用。

避忌

1.忌生僻。暗引時,所引用的應該是讀者比較熟悉的內容,避免引語的生僻,因為那樣將使讀者看不出來是引用。但人們經常使用的口頭語有的並不是引用,這一點應引起注意,不要誤解。

好的例子如:

①這樣崇高的革命愛情,不應該讓它永遠埋藏在心裡,應該公開告訴人民,以激起人民對反動派的刻骨仇恨,並讓廣大人民都知道,對於一個共產主義戰士來說,生命誠可貴,愛情亦美好,若為革命故,二者皆可拋。
齊懷《刑場上的婚禮》)
這句話中作者運用了暗引的手法。“生命誠可貴,愛情亦美好,若為革命故,二者皆可拋”引自裴多菲的一首名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雖然沒有指明出處,並且對原詩稍作了改動,“價更高”改成“亦美好”,“自由”改成“革命”,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作者運用了引用的手法,因為大家對這首詩比較熟悉。作者使用它,歌頌了革命者的崇高氣節。
②走到河畔,我停住腳,想在那裡多留戀一下,看看月景。他卻催促道:“走!進城去吧!我的頭有點痛哩!談起過去的事情,現在一點興致都沒有了,真是乘興而來,敗興而返。”
(蹇先艾《孤獨者》)
這段文字中“乘興而來,敗興而返”出自《世說新語·任誕》中一則故事,原話為:“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這個故事的大概意思是:“晉朝時,書法家王徽之居住在山陰。一夜,天忽然下起了大雪,他一覺醒來,打開門窗,叫人酌酒,四周一望,白茫茫一片。他於是起身徘徊,吟詠著左思的《招隱詩》,突然思念起老朋友戴逵來。當時戴逵住在剡溪,於是王徽之立即乘坐小船連夜去找他。船行了一夜才抵達目的地。到了戴逵家門前,他卻不進去,轉身又返回山陰。有人問他辛辛苦苦地趕到那裡,為什麼不進去。王徽之說:‘我本來是憑著興致去的,到了那裡,興致盡了自然就該回來,何必一定要見到戴逵呢!’”人們想一想覺得也有理,所以“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就流傳下來了。這裡所引用的話雖然對原話有一點改動,也沒有指出作者或出處,但稍有一點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名句,形象地說明了從有興致到沒有興致的過程。

病例分析:

不要老是說自己如何美麗,如何有氣質,“美貌寓於凝視者的眼中”嘛。
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說自己漂亮、有氣質是沒有用的,要由別人審視,別人說你美麗、有氣質才是真的。句中雖然用引號標示“美貌寓於凝視者的眼中”,但這句話一般是人們在批評那些老是自以為是、自以為美的人時所說的,用引號標示說明是著重指出,所以只能說起到強調的作用,而不能算是引用的手法。
2.忌混淆。要注意引用和返射的區別,避免將比較普通的人平時所說的話借用過來,再返射過去的、具有戲謔性的語句作為引用修辭格,從而將引用和返射混為一談。
好的例子如:
①真是一時疏忽,後功盡毀。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說:“科學是嚴肅的、嚴格的、嚴密的,是不允許馬虎的,所以科學技術工作者必須有良好的科學工作習慣,要有條理。”這句話當成為科技人員的座右銘。
(劉紹楹《治學的秘訣》)
錢學森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作者引用他的話,是為了說明從事科學工作一定要有精細、嚴格的科學精神。精密地推理論證,精細地測量計算,精確地搞好試驗,才能有所成就,否則就會因一時疏忽而前功盡毀。它強調了治學的秘訣,更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使讀者信服。顯見這是引用修辭法。
②龔自珍詩云:“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些老同志以自己光輝生命的最後閃光顯示了無產階級黨性的無限莊嚴,也顯示了真正共產黨人無私靈魂的美麗。
唐摯壯麗人生的最後閃光》)
龔自珍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句名言的意思是:“凋零的花不是無情的東西,它落在泥土裡會變成養料,滋養著花根,以使來年的花開得更鮮更艷。”這樣的引用,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作出了生動的概括性評論:“以自己光輝生命的最後閃光顯示了無產階級黨性的無限莊嚴,也顯示了真正共產黨人無私靈魂的美麗。”顯見這也是很成功的引用法。
病例分析:
我不服氣,瞪著眼睛說:“難道你忘了?自己的作業自己做,怎么就不承認這個道理了呢?”我一引用名言,他可就沒話說了,只好乖乖地去做他的作業。
平時我們聽過或用過一句俗語,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裡將“事情”改為“作業”,絕不會是什麼“名言”。可以猜測“他”前面說過這句話,所以此時“他可就沒話說了,只好乖乖地去做他的作業”。因而句中的“名言”一詞用得不對,這個例子不是引用,而是返射。
3.忌炫耀。
運用引用時,必須貼切、簡明、恰到好處,切忌為了炫耀自己的學問,故作高深,東拉西扯,追求詞藻的華麗。若引文與全文內容、主題關聯不大或沒有關聯,則不僅不能錦上添花,反而適會得其反。
好的例子如:
①每個人身旁有一個“圈子”,這圈子就是他所常親近的人圍成的,他跳來跳去,常跳不出這圈子。在某一種圈子就成為某一種人。聖賢有道,盜亦有道。隔著圈子相視,堯可非桀,桀亦可非堯。究竟誰是誰非,責任往往不在個人而在他所在的圈子。古人說:“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久聞之後,香可以變成尋常,臭也可以變成尋常,習而安之,就不為臭。一個人應該謹慎擇友,擇他所在的圈子,道理就在此。
(朱光潛《談交友》)
作者認為交友一定要謹慎,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經常在一個環境中生活,他就會受到這個環境的影響,“在某一種圈子就成為某一種人”。為了增強“慎重交友”這個觀點的重要性,作者引用《孔子家語·六本》中的話:“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意思是:“與好人交往,好像進入一個有芝草、蘭草的香屋,久而久之便聞不出它的香味了;與壞人交往,好像進入一個賣鹽漬魚的商店,久而久之便聞不出它的臭味了。”引用貼切、簡潔,使作者的意思更加明顯,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②屈原思想很明顯地是帶有儒家的風貌。這種見解倒並不始於我,古人早已就有見到的。例如淮南王劉安說《離騷》兼有《國風》、《小雅》之長,其志足與日月爭光。王逸更引伸之,謂“《離騷》之文依《五經》以立義”。劉勰《文心雕龍·辨騷》亦謂“取熔經義,自鑄偉辭”。降至前清的戴東原,也說“其心至純,其學至純,其立言指要歸於至純。二十五篇之書,蓋經之亞”。這些舊式的學者於引證上雖然都不免有些牽強附會之處,但斷案並沒有錯。最好我們從屈原作品中來檢查一下,看他有些什麼思想,究竟和儒家是不是接近。第一,我們感覺著屈原是注重民生的。
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
怨靈修之浩蕩兮,
終不察夫民心。
——《離騷
皇天之不純命兮
何百姓之震愆!
民離散而相失兮,
方仲春而東遷。
——《哀郢》
願搖起而橫奔兮,
覽民尤以自鎮。
——《抽思》
像這樣太息掩涕念念不忘民生的思想,和他念念不忘君國的思想實在是分不開的。
郭沫若屈原研究》)
儒家思想主要強調“仁愛”,即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政”,禮節上崇尚“禮樂”和“仁義”。郭沫若先生為證明屈原的思想帶有很明顯的儒家風貌這種見解,列舉了從漢至清幾個古學者(劉安、王逸、劉勰、戴東原)的話,並且為了讓人更加信服,便直接引用了屈原的作品,其中《離騷》引用了四句,《哀郢》引用了四句,《抽思》引用了兩句,以此來加強論點。《離騷》中四句話的意思是:“掩面流淚長長地嘆息,哀嘆楚國人民的生計是多么艱難。怨的是楚王太過糊塗,始終不能覺察人民的心意。”《哀郢》四句話的意思是:“老天爺的命令變化無常,為什麼要讓老百姓這樣受苦受難,讓他們流離失所,正當二月卻要向東逃難遷徙。”《抽思》兩句話的意思是:“我本來想自暴自棄,但看到楚國人民的苦難時就強自鎮定下來。”
這幾個引用的句子都表現了屈原同情老百姓的苦難生活,一心想為老百姓做事。雖然他也曾想過自暴自棄,但一想到老百姓的命運,便還是強自忍住悲傷。楚王不理解他,將他流放,但屈原並沒有怨恨楚王,還念念不忘他的國家,反映出他博愛的胸懷。這些引用非常貼切、恰到好處,既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也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語句富有生動性,情真意切,既沒有煩瑣堆壘的痕跡,也沒有追求詞藻華麗的感覺,顯示了作者淵博的文學知識和深厚的文學功底。
病例分析:
①李小剛在學校里是一個出了名的性格外向的直性子人,我看他就像個小魯智深。就說有一次吧,他和小強練摔跤,猛一甩就把小強摔倒在地,他“再入一步,住胸脯,提起那凡大小拳頭……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你說,他是不是很像魯莽的智深?
這段習作意在表現李小剛的“性格外向”、“直性子”,引用了《水滸傳》中“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動作描寫,看似生動,實販極為不妥。書中魯智深打的是市井裡的惡霸將同學小強視同於惡霸鄭屠,還大打出手,是很不對的。而且,摔跤過程中只見李小剛的魯莽和野蠻,與“性格外向”、“直性子”是兩碼事。如此胡亂引用、生硬措寫,在學生的習作中並不少見,如寫女同學的性格內向、軟弱,就搬用《紅樓夢》中的林妹妹的多愁善感;說某人的節儉、不大方,就套用《儒林外史》中對嚴監生的描寫;更有甚者,描述某人的狂喜,即搬來范進中舉的狂態——也不看看是否引用得合適。可見引用不當,改寫影響自己的正確表達既有損於人物形象,更有害於文章的主題。
②某報紙上曾刊載一條新聞,標題是《全國武術比賽東山再起》。新聞說“本報××5月30日電:精彩的全國武術比賽今天在這裡東山再起,重燃戰火。”
這條新聞中引用了一個典故“東山再起”。“東山再起”出自哪裡呢?它出自《晉書“謝安傳”》。謝安是東晉時的政治家,字安石,少年時有名氣,做官不久就託病辭去著作郞的職位,隱居在會稽東山,朝廷屢次請他,但他直到四十多歲時才重新出仕,孝武帝時位至宰相。這個典故指想隱復仕或失勢後重新得勢。這樣看來,全國武術比賽可以說是“重燃戰火”,但說“東山再起”則不妥。作者有錯了這個典故,就鬧了笑話,還會使讀者產生誤解。可見,我們對待中國石代的文化遺產,應採取科學、審慎的態度,不能為了故作深沉狀而動不動就“用成語”、“搬典故”。如果似懂非懂、望文生義,便會誤導讀者,貽笑大方。
綜上所述,使用引用修辭格雖然對說理、表情達意都有很大的幫助,但必須運用得恰到好處,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不能光記著追求詞藻華麗、炫耀學問,否則不但不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還會適得其反。

作用

1.引用,可使所表達的語言簡潔凝練\生動活潑,增添感染力。如:
①我於是就拋了死相,放心說笑起來,而不意立刻又碰了正經人的釘子:說是使他們“失望”了。我自然是知道的,先前是老人們的世界,現在是少年們的世界了;但竟不料治世的人們雖異,而其禁止說笑也則同。那么,我的死相也還得裝下去,裝下去,“死而後已”,豈不痛哉!
(魯迅《忽然想到》)
“死而後已”一語出自諸葛亮《出師表》:“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死而後已”一般是和“鞠躬盡瘁”用在一起,其本意是:“不怕勞苦地貢獻自己的一切直至死,即盡心國家大事,至死才罷休。”作者在這裡引用,雖然也有至死才罷休的意思,卻不是為了國家大事,而是“裝死相”裝到死才算完結,反映出作者對那個“愚民的專制時代”的抨擊。它使人們裝成死相,到處死氣沉沉,甚至連說笑一下都不行,毫無半點生氣,表現了作者極大的悲憤。後面再加上一個“豈不痛哉”,語氣更加沉痛、強烈,大大地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讀者的共鳴。
②夜間人定後……紫鵑停了半晌,自言自語的說道:“一動不如一靜。我們這裡就算好人家,別的都容易,最難得的是從小兒一處長大,脾氣性情都彼此知道的了。”黛玉啐道:“你這幾天還不乏,趁這會子不歇一歇,還嚼什麼蛆。”紫鵑笑道:“倒不是白嚼蛆,我倒是一片真心為姑娘。替你愁了這幾年了,無父母無兄弟,誰是知疼著熱的人?趁早兒老太太還明白硬朗的時節,作定了大事要緊。……若娘家有人有勢的還好些,若是姑娘這樣的人,有老太太一日還好一日,若沒了老太太,也只是憑人去欺負了,所以說,拿主意要緊。姑娘是個明白人,豈不聞俗語說:‘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
(清·曹雪芹《紅樓夢》)
紫鵑引用俗語“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簡明地概括了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是以相互知心為基礎的,道出他們愛情的可貴之處,也反映了他們執著痛苦的心情。林黛玉聽了這句話後,錐心刺骨,激動萬分,徹夜難眠。她這種憂鬱悲痛的情緒也感染了讀者,吸引了讀者,使讀者忍不住掩卷嘆息他們多難的愛情。可見用一個俗語來概括事情的感染力之大。
③綠樹聽鵜〖造字-03.jpg〗,
更那堪,
鷓鴣聲住,
杜鵑聲切。
啼到春歸無尋處,
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間離別:
馬上琵琶關塞蒙,
更長門翠輦辭金闕。
看燕燕,
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
向河梁,
回頭萬里,
故人長絕。
易水蕭蕭西風冷,
滿座衣冠似雪,
正壯士悲歌未徹。
啼鳥還知如許恨,
料不啼清淚長啼血。
誰共我,
醉明月。
(宋·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這首詞的背景是:詞人的族弟遭貶官至桂林,詞人深有感觸,遂借離別之情抒發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悲。詞人在此詞中引用了四個典故,都是生離死別的場面,憑藉這些典故場面,表達了今日一別,不知哪年哪月還能重逢,也許是生死離別也不一定的心情。再念及自身,同時表達了極度悲傷的心情。“馬上琵琶關塞蒙”出自漢代王昭君出塞和番,嫁給南匈奴單于的故事。昭君離開自己的故鄉,遠離熟悉的親人,去那言語不通、習俗不同的異國他鄉,自是心裡非常難過。“看燕燕,送歸妾”是出自春秋時代衛莊公妾的兒子被殺,莊公的妻子莊姜送她回娘家,因為此後都不可能再相見,莊姜感懷大家以往相處的情景,於是作《燕燕》一詩哀嘆離別的典故。“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出自漢朝李陵戰敗後投降匈奴,從此身敗名裂的典故。李陵與蘇武在河橋上分別,此後相距遙遙,怕是永無相見之日。“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出自戰國時代劍客荊軻刺秦王的典故。燕太子丹在易水為他送別,都穿著白色衣冠,以表示壯士一去不復返,氣氛悲壯。詞人暗引這些典故,語言凝練,將自己的不幸遭遇及複雜的心情抒發得行雲流水一般,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令人讀後迴腸盪氣,有如親臨其境,感受了那番生離死別。
2.引用,對說理表情達意都很有幫助,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論據,增強說服力。如:
①不是嗎?山海關縱然是堅固險要,可也有被攻破的記載;而吳三桂的引清入關,更是不攻自破。多爾袞的鐵騎,不就是從這洞開的大門下面蜂擁而過席捲中原的嗎?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吳梅村《圓圓曲》,道出了當時愛國人士對吳三桂的憤慨和痛恨。儘管歷史學家對吳三桂降清的動機是否是為了“紅顏”這一事實還有爭議,但雄關被出賣而不攻自破卻是事實,也是教訓。
(峻青《雄關賦》)
山海關是天下聞名的險要關口,但統治中國兩百多年的清朝政府當年就是從“固若金湯”的山海關蜂擁而入、席捲中原,說明山海關縱然險要,可也有被攻破的記載。作者接著引用吳梅村《圓圓曲》中“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兩句來增添說服力。當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破北京城,吳三桂的寵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下劉宗敏掠去,而當時吳三桂是指揮鎮守山海關的大將,為了紅顏,他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雖然這一事件是否屬實還有爭議,但山海關卻終究是被攻破了。作者引用此詩,充實了論據,更加有力地說明“那所謂‘固若金湯’的雄關,是從來就不存在的;而真正堅固的雄關,只有存在於人們的心中”這個觀點。
②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戰國時代的孟子,有幾句很好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大丈夫的種種行為,表現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吳晗《談骨氣》)
這是文章的開頭部分,作者首先引用了《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四句話。孟子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說的話當然很有分量,這無形之中就為作者的論點提供了論據,再加上作者自己的論述,兩者有機地結合,為文章增添了說服力。
③荔枝不耐貯藏,正如白居易說的:“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因為荔枝不耐貯藏,古代宮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給人民造成許多痛苦。唐明皇為了寵幸楊貴妃,就乾過這樣損害百姓的事。唐代杜牧詩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賈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作者為了說明荔枝的不易貯藏,先引用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句子“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生動形象地說明了荔枝的這個特點。為了更突出,令人更加相信,作者又引用了唐代詩人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一詩,說的是唐明皇為了討得楊貴妃的歡心,令人從千里之外運送荔枝來長安。為了保持荔枝的新鮮,運送人日夜兼程,逢山過山,遇水過水,甚至踐踏農民的田地莊稼,根本不顧農民的死活。這樣引用給人極其深刻的印象,不但加強了文章的力度,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藝術性。

編程

C++
【導讀】
介紹C++引用的基本概念,通過詳細的套用分析與說明,對引用進行全面、透徹地闡述。引用是C++引入的新語言特性,是C++常用的一個重要內容之一,正確、靈活地使用引用,可以使程式簡潔、高效。
6編程6編程

【引用簡介】
引用就是某一變數(目標)的一個別名,對引用的操作與對變數直接操作完全一樣。
引用的聲明方法:類型標識符&引用名=目標變數名;
【例1】:inta;int&ra=a;//定義引用ra,它是變數a的引用,即別名
說明:
(1)&在此不是求地址運算,而是起標識作用。
(2)類型標識符是指目標變數的類型。
(3)聲明引用時,必須同時對其進行初始化。
(4)引用聲明完畢後,相當於目標變數名有兩個名稱,即該目標原名稱和引用名,且不能再把該引用名作為其他變數名的別名。
ra=1;等價於a=1;
(5)聲明一個引用,不是新定義了一個變數,它只表示該引用名是目標變數名的一個別名,它本身不是一種數據類型,因此引用本身不占存儲單元,系統也不給引用分配存儲單元。故:對引用求地址,就是對目標變數求地址。&ra與&a相等。
(6)可以建立數組的引用。intm[10]={1,2,3,4,5,6,7,8,9,10};int(&n)[10]=m;
#include<iostream>
usingnamespacestd;
intmain()
{
intm[10]={1,2,3,4,5,6,7,8,9,10};
int(&n)[10]=m;
for(inti=0;i<10;i++)
{
cout<<m[i]<<'';
}
cout<<endl;
for(i=0;i<10;i++)
{
cout<<n[i]<<'';
}
cout<<endl;
return0;
}
(7)不能建立引用的引用,不能建立指向引用的指針。因為引用不是一種數據類型,所以沒有引用的引用,沒有引用的指針。
例如:
intn;
int&&r=n;//錯誤,編譯系統把"int&"看成一體,把"&r"看成一體,即建立了引用的引用,引用的對象應當是某種數據類型的變數
int&*p=n;//錯誤,編譯系統把"int&"看成一體,把"*p"看成一體,即建立了指向引用的指針,指針只能指向某種數據類型的變數
(8)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建立指針的引用
例如:
int*p;
int*&q=p;//正確,編譯系統把"int*"看成一體,把"&q"看成一體,即建立指針p的引用,亦即給指針p起別名q。
注意:學會這種分析方法,把什麼看成一體,又把什麼看成一體
也可以這么的解釋,所謂的引用(Reference),就是給對象取一個別名,使用該別名的時候可以取該對象。換句話說,是使新對象和原對象公用一個地址。這樣,無論對哪個對象進行修改,其實都是對同一個地址的內容進行修改,因而原對象和新對象(規範的說,是對象和它的引用)總的來說具有相同的值。
PHP
構造函式中的引用
在[2]構造函式中創建引用可能會導致混淆的結果。本節以教程形式幫助避免問題。
<?phpclassFoo{functionFoo($name){//在全局數組$globalref中建立一個引用global$globalref;$globalref[]=&$this;//將名字設定為傳遞的值$this->setName($name);//並輸出之$this->echoName();}functionechoName(){echo"<br/>",$this->name;}functionsetName($name){$this->name=$name;}}?>
下面來檢查一下用拷貝運算符=創建的$bar1和用引用運算符=&創建的$bar2有沒有區別...
<?php$bar1=newFoo('setinconstructor');$bar1->echoName();$globalref[0]->echoName();/*輸出:setinconstructorsetinconstructorsetinconstructor*/$bar2=&newFoo('setinconstructor');$bar2->echoName();$globalref[1]->echoName();/*輸出:setinconstructorsetinconstructorsetinconstructor*/?>
顯然沒有區別,但實際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bar1和$globalref[0]並沒有被引用,它們不是同一個變數。這是因為“new”默認並不返回引用,而返回一個拷貝。
注:在返回拷貝而不是引用中並沒有性能上的損失(因為php4及以上版本使用了引用計數)。相反更多情況下工作於拷貝而不是引用上更好,因為建立引用需要一些時間而建立拷貝實際上不花時間(除非它們都不是大的數組或對象,而其中之一跟著另一個變,那使用引用來同時修改它們會更聰明一些)。
要證明以上寫的,看看下面的代碼
<?php//現在改個名字,你預期什麼結果?//你可能預期$bar1和$globalref[0]二者的名字都改了...$bar1->setName('setfromoutside');//但如同前面說的,並不是這樣。$bar1->echoName();$globalref[0]->echoName();/*輸出為:setfromoutsidesetinconstructor*///現在看看$bar2和$globalref[1]有沒有區別$bar2->setName('setfromoutside');//幸運的是它們不但相同,根本就是同一個變數。//因此$bar2->name和$globalref[1]->name也是同一個變數。$bar2->echoName();$globalref[1]->echoName();/*輸出為:setfromoutsidesetfromoutside*/?>
最後給出另一個例子,試著理解它。
<?phpclassA{functionA($i){$this->value=$i;//試著想明白為什麼這裡不需要引用$this->b=newB($this);}functioncreateRef(){$this->c=newB($this);}functionechoValue(){echo"<br/>","class",get_class($this),':',$this->value;}}classB{functionB(&$a){$this->a=&$a;}functionechoValue(){echo"<br/>","class",get_class($this),':',$this->a->value;}}//試著理解為什麼這裡一個簡單的拷貝會在下面用*//標出來的行中產生預期之外的結果$a=&newA(10);$a->createRef();$a->echoValue();$a->b->echoValue();$a->c->echoValue();$a->value=11;$a->echoValue();$a->b->echoValue();//*$a->c->echoValue();?>上例將輸出:
classA:10classB:10classB:10classA:11classB:11classB:11

寫作常見的修辭手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