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墳

皇姑墳

皇姑墳,名勝古蹟區,在漢中城以北50公里處秦嶺南坡,勉縣城東北48公里的二道河鄉黑潭子村,國有林區中。海拔1400---2464米。

基本信息

漢中勉縣皇姑墳

皇姑墳皇姑墳

皇姑墳名勝古蹟區,在漢中城以北50公里處秦嶺南坡,勉縣城東北48公里的二道河鄉黑潭子村,國有林區中。海拔1400---2464米。由雲霧寺,皇姑墳,朝陽洞窟,猞猁塔林,激流,飛瀑,險灘,巨型石龜等人文,生態資源構成了東西寬約18公里,南北長約30公里的文物古蹟風景名勝區。其中雲霧寺和皇姑墳占地約百畝。

歷史介紹

明朝宰相蕭彥昭,對朝廷忠心耿耿為了平叛奸臣謀反,派自己文武雙全的女兒帶上先皇御賜的九眼銅錘潛入深宮,保護太子和皇后。太子萬曆繼位後,因年幼力弱,以防不測,忠烈宰相蕭彥昭與太后相商,將蕭女許配給萬曆皇帝,以便日夜相伴監護保衛。萬曆長大成人後,三宮六院自不說,因年齡上的差異,東宮娘娘蕭皇后房門冷落,想起自己雖勞苦功高,卻一生清苦,整日鬱鬱寡歡,淚流不止,日久天長雙目失明。皇上懸榜京城,招納天下名醫高手為皇后治病,正恰雲霧寺和尚雲遊到止處。便揭榜入京,為娘娘治好了眼睛,皇上欲以高官百姓祿、金銀財寶酬謝和尚,而相尚卻寸金不取,只要求皇后娘娘去雲霧寺敬香一柱,以謝神靈則已足矣!

皇姑墳皇姑墳

蕭皇后朝山進香後,只覺雲霧山空氣清新,心曠神怡,再觀景致,群峰爭峻,懸岩比秀,溪流潺潺,山花爛漫,青樹翠蔓,竹樹環合。蒙絡搖綴 悄恰幽遂。人置身於蒼茫雲海中,只覺賞心悅目,蒼松搖鶴繞山不動,石磐山回水不止、聽天籟地籟人心靜如幽野一洗塵世憂愁,望星光燦爛神似碧空長大隻覺虛懷若谷。便決然留居雲霧寺:永不下山,從此吃齋念佛,修身養性。皇帝無餘,以好撥配500兵丁奴婢進山陪同皇后,並按朝陽寺和尚的規劃、大興土木、正式修建寺廟,並撥出留壩、褒中、南鄭、沔縣、略陽五縣皇糧銀飾供皇后與寺廟使用,雲霧山又稱為容五縣。寺廟修成後,改稱容五寺。當年寺廟規模浩大,供奉神像的殿堂二十間、上殿正門掛有萬曆帝藏的御賜匾牌,殿內供奉如來佛、彌勒佛、孔夫子。二旁有十八羅漢,天花板上有二十八星宿邀游太空圖,左殿為媳娘殿,右殿為藥王祖師殿,下殿為觀音菩薩殿。寺廟建成後香火旺盛,孝定李太后刻賜佛經678函,一時間成為聞名遐邇的佛教寺院。

後來,蕭皇后亡故,葬於雲霧寺側旁,成為有名的"皇姑墳",因為歷史的原因,此後,雲霧寺聲名每況愈下。民國年間,漢江水運斷絕,商賈減少,加之褒斜道公路修通後,陳倉故道廢棄,人煙稀少,道荒寺衰。民國後期,僅剩僧徒6人守廟,解放後僧人全部還俗返鄉,寺廟無人護理,1958年大煉鋼鐵時,漢鍾、焚香爐以及傳說能煮300公斤米粥飯的鍋俱被砸毀冶煉,寺內,神像亦被毀壞。1967年,四川的上山割漆的匠人不慎失火,寺廟燒毀,大火直燒了七天七夜,一大批寶貴的文物及其資料全部被毀。如今,雲霧寺遺蹟猶存,瓦礫遍地、殘垣斷壁、荒涼狼籍。只有那座孤零零的皇姑墳,在向歷史訴說著憂愁與委屈,1983年,勉縣政府批准雲霧寺與皇姑墳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陽燈塔

皇姑墳皇姑墳

皇姑墳 即東阿氏墓園,在燈塔市西大窯鎮公安堡村東紅寶石山南坡。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動工,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竣工。先建造土山,分內外園。外園用土磚砌牆,並設柵欄圈定園界;內園用磚石砌牆,長33米,寬17米,園內外栽植樹木。園內建大衙門、班房、園門、碑亭、玉台、石獅、磚鋪甬路等,宏偉壯觀。

墓園內有彭春曾祖父何和禮、祖父何芍圖、曾祖母端莊固倫公主、祖母郡主以及彭春、勞滿色、齊錫等父母兄弟等諸墓。何和禮、何芍圖皆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創業之重臣。彭春是何和禮四世孫、任滿洲都統,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統兵反擊沙俄侵略雅克薩:端莊固倫公主,名東果格格,努爾哈赤長女,何和禮之妻,彭春、齊錫的曾祖母。

皇姑墳,立有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滿漢文《何和禮誥封碑》、《何芍圖誥封碑》、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彭春誥命碑》、康蹺迨?迥?公元1716年)《端莊固倫公主碑》以及康熙五十五年全滿文《建園遷墓誌》,記述了墓園的遷葬、建園等較詳細情況。碑石現存遼陽博物館碑林中。

這些清初重臣、公主死後分別葬在京城、盛京或別處,後經彭春、齊錫、勞滿色等人牽頭,奏請康熙帝敕準,將骨骸及原立碑石遷到舊都遼陽,葬在城東紅寶山。遷葬時,清政府派四牛錄文武官員(一牛錄360人),合計1 400餘人,40馬甲,遠達千里,護送遼陽。

文化現場

皇族皇族

對民間故事感興趣的人都知道,“皇族流落民間”歷來是民間口頭傳統的一大母題。逃役如逃虎的中國老百姓編排起帝王將相落難草莽的經歷來,一向是不遺餘力,不但細節纖毫畢現,而且往往滲著濃濃的草根氣息,與今日廣告裡動輒代言速食麵、礦泉水的“乾隆爺”們好有一比。茫茫神州大地上,多少“太子嶺”、“娘娘糕”之類的民間物事從此類傳說中分得了一點皇家的榮耀,恐怕是統計不完的海量案例。這些傳說有的曲折反映出一些歷史事實,有的則純粹是老百姓為了平衡蟻民身份而幻想出來的故事,需要進行細緻而具體的考察。

與那些堂皇豐富的民間故事比起來,雞足山關於“皇姑墳”的傳說可謂貧瘠得可憐。“老輩子說,明太祖朱元璋的妹妹在雞足山出家,死後葬在這裡”,即便是當地的老人,也只講得出這么一句而已,更多的細節全付闕如。“朱元璋的妹妹怎么會大老遠跑到雞足山來?”“真的有這么個人,這么回事么?”這則傳說與其說是個答案,不如說是一團亂麻的線頭,讓每個渴望知道真相的人沿著線索迷失在千頭萬緒的想像之中。

因為那時朱元璋非常窮,家裡沒錢沒有飯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