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西魏]

永陵[西魏]
永陵[西魏]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魏文帝元寶炬永陵,位於今富平縣東留古鄉何家村東北。冢高13米,周長230米,陵園地面建築無存,僅有古獸一對(獬豸),位於冢南200米處,西側的頭向東,高1.9米,身長1.93米,胸闊0.72米,東側的已遷展在西安碑林石刻館內。據傳還有古人及其它石刻,現已毀。這對石獸是我國早期的重要藝術作品,在古代石雕刻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與文帝合葬者有皇后郁久閭氏和工弗氏。距永陵東25米處有陪冢一座,高5米,周長112米,已遭破壞。陪葬者是誰,說法不一,有說是帝妹平原公主明月的,有說是廢帝元欽的。據永陵附近民間傳說,文帝安葬時,平原公主送葬,不幸暴葬陵前,即陪葬陵側。由此,至今當地鄉俗認為姊妹為弟兄送葬不吉。

歷史由來

(圖)永陵[西魏]永陵[西魏]

公元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建立劉宋王朝。公元439年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結束了十六國割據局面,統一北方。由此形成了南北方的對峙局面,開始了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南朝指依次更替的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北朝指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南北朝的分界大致以秦嶺淮河為界,對峙達170年之久,直到隋文帝楊堅統一為止。在南北朝時期建都陝西的有西魏和北周兩個王朝,均為鮮卑族所建政權。鮮卑族拓跋 部建立的北魏王朝,曾統一北方近100年之久,但其後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各地各族人民紛紛起義反抗。致使王朝內部分崩離析,一些王公貴族和軍隊首領起兵割據,大將高歡進兵洛陽,把持朝政。北魏孝武帝元修不甘心當高歡的傀儡,於公元534年逃奔長安,投靠長安將領宇文泰。高歡另立北魏宗室元善見為傀儡皇帝,將都城遷往鄴城。從此,北魏一分為二,都鄴城者稱東魏,都長安者稱西魏。

西魏王朝建立不久,於公元535年7月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元修,另立其堂弟元寶炬為帝。宇文泰為大丞相,尚書令,獨攬朝政。元寶炬(公元507—551年),北魏節閔帝孫,京兆王元愉子,母楊氏。及長,於530年封南陽王。魏孝武

(圖)永陵[西魏]永陵[西魏]

帝時,任太保、尚書令。公元534年隨孝武帝投奔關中,不久,孝武帝被害,宇文泰擁立其為帝。改元大統,都長安,有原北魏洛陽以西領土及益州,襄陽等地。西魏開國,困難重重,舉步維艱,北有突厥,南有梁朝,東有東魏,處於四面包圍之中。元寶炬和宇文泰在此形勢下,決心實行改革,振興關中,富國強兵,改變不利局勢。他們極力推行漢化政策,吸收漢族知識分子從政,破格提拔重用武功名門漢蘇武之後蘇綽為大行台右丞,度支尚書兼司農卿、領著作郎,身兼數職,總管國家財政、農業及朝廷樞密事務,位在群臣之上。元寶炬和宇文泰得到蘇焯的才華如魚得水,銳意推新政,採納蘇綽籌劃,建立計帳(租賦予算)、戶籍制度;創立府兵制;整頓吏治,裁減冗員,改定官制。又提出六條為官原則:“先修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刑獄,均賦役”,令官吏熟記,不通者,不得為官。又置鼓、筆、紙於宮城門外,以求過失,讓百姓提意見。

經過這些改革和整頓,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遂使西魏的財政收入,經濟實力,軍事力量大大加強,不但鞏固了政權,而且已經具備了抵禦外侵的能力。公元537年十月東魏高歡親率20萬大軍分三路攻打西魏,宇文泰以一萬精兵迎戰,血戰沙苑(今大荔縣南),一舉打敗高歡。使東魏一蹶不振,元氣大傷,徹底消滅了高歡,占領關中,西取長安,滅亡西魏的夢想。而東魏在沙苑戰後卻是國力強威,蒸蒸日上,一派欣欣向榮的形勢。宇文泰乘勝率兵東進,占領了山西、河南東魏的大片地區。此後又趁南方的梁朝內亂,攻取了巴蜀和江陵,使西魏疆域擴大到四川和湖北一帶。公元551年三月元寶炬病死於長安乾安殿,終年45歲,葬永陵。諡文皇帝。元寶炬在位期間,名為皇帝實行傀儡,但他能夠和宇文泰默契配合,使西魏很快富強起來,也算是一點功績。

永陵保護尚好,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劃有一定保護範圍,由縣文物局、文化館專職保護。

魏後墓

(圖)永陵[西魏]永陵[西魏]

麥積山東崖的三尊大佛,它是麥積山的標誌,他們慈祥、雄偉、端莊,造刮優美,挺立在懸崖上。一進入麥積山,數里之外可見到大佛的身影,他們靜立東崖1400多年,笑點迷津,裝扮林區,俯視萬山,迎來送往,成為整個麥積山的守護神。它開鑿於隋代,稱西方二聖或稱“(阿)彌陀二尊”。中間的大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高約16米;靠左側左手持淨瓶(遊客面對)的是觀世音菩薩;右側是大勢至菩薩。中間的阿彌陀佛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對因風吹雨淋殘損的面部及頭部進行加(空格)固維(空格)修時,在施(空格)工過程中,在大佛頭部白毫相中意外地發現了一隻白瓷大碗,碗沿有一米粒大小缺口。內外壁有多處不規則片狀泥質釉粘連現象,內壁中部有弦紋一道。碗外壁有“紹興二十七年”環讀墨書題記並繞圈足兩圈。這一極為罕見的墨書題記經中國瓷(空格)器專(空格)家耿寶昌先生鑑定為宋代定窯典型瓷器,因保存完好,被國(空格)家文(空格)物(空格)局專(空格)家組確認為國家一級文物。

這件珍貴的文物讓人們明了了兩個問題:其一,麥積山石窟東崖大佛始鑿於隋代,但南宋時期曾經對它至少對其頭部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維(空格)修。瓷碗應是南宋維(空格)修工匠留於大佛面部內的遺物。其二,甘肅古代日常所使用的瓷器以離甘肅距離較近的耀州窟瓷器及甘肅天水境內的秦窟瓷器為主。定窟距離麥積山較遠。而南宋維修工匠使用定窟瓷碗為調色器皿,說明定窟瓷器當時在這一帶民間已被普遍使用。說明在南宋時期,“絲綢之路”上的隴右重鎮天水,呈現出一派人來客往、商貿繁榮的景象。

第四十三窟:這個窟俗稱魏後墓,開鑿於西魏時期,它是西魏文帝(宇文泰)原配皇后乙弗氏的龕葬之地。乙弗氏被廢后,出家為尼,隱居於麥積山,死後,其子武都王在麥積崖鑿龕葬之,史稱“寂陵”。佛座後開一穹窿頂馬蹄形大龕,即當年存放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靈柩之處。宇文泰死後,將乙弗氏的遺骨於西魏廢帝年間遷到陝西省富平縣留古鄉何家村,與文帝合葬在一起稱“永陵”。天水電視台拍了一部電視劇叫“麥積煙雨” 就是講的乙弗氏的故事。現存造像為宋代作品,窟記憶體一座佛 ,二菩薩並二侍女。廊外兩側,各一力土,威猛雄健,表現出強悍性格的內在力量。兇狠的面孔,跳動起伏的肌肉,喘氣的鼻孔和張開的大口,共同體現出一種力與美的結合,似乎使人聽到了那深山空谷中撼人心魄的吶喊之聲,堪稱麥積山宋代泥塑中的精品。

永陵故事

(圖)麥積山麥積山

由於麥積山歷來被人們認為是超度亡靈的好地方,所以,這附近不但有秦文公的墓葬,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死後,也是在麥積崖上鑿龕而葬。現在的第四十三號洞窟,就是當年為乙弗氏開鑿的,人們也叫它魏後墓。要說起乙弗氏之死,還有一段讓人心碎的歷史。北魏王朝結束統治後,歷史上出現了東魏、西魏並立的局面。當時,東魏、西魏都想通過擴充自己的實力,來吞併對方,所以都盡力拉攏北方強敵柔然國。先是東魏的孝靜帝將公主嫁給柔然國王阿那瑰,接著西魏文帝又迎娶了阿那瑰的長女郁久閭為皇后。在這些政治聯姻的背後,有一個因此而遭受不幸命運的女人,她就是西魏文帝的原皇后——乙弗氏。乙弗氏文靜賢淑,溫和善良,十六歲被選入宮中為妃。文帝即位後,於大統元年冊封其為皇后。她在位期間,一直因賢德知禮而被文帝寵愛,一共生了十二個兒女,但都不幸夭折,只留下一個皇子,在秦州任刺史,稱武都王。聽到文帝要迎娶柔然公主,並另立新後的訊息,乙弗氏傷心欲絕,憤然離開皇宮,在京城長安附近的郊區居住下來。但刁蠻任性的郁久閭在嫁給文帝,當上皇后之後,仍對原皇后乙弗氏不依不饒。文帝在其逼迫下,不得不讓乙弗氏離開長安,前往麥積山出家為尼。接到聖旨後,乙弗氏雖然十分痛心,但她深知皇上的苦衷。為了國家大局,她義無反顧的走上了西行之路。一路上,只有隨行的人知道,她曾暗自灑下多少淚水。經過長途跋涉,他們一行人終於來到了麥積山下。令所有人驚奇的是,在這莽莽群山之中,竟然有規模如此宏大的山寺石窟群。看到眼前這巧奪天工、氣勢恢宏的佛教聖地,乙弗氏的心中浮現一絲寧靜,她決定在這個清淨之地好好的靜養一下。

魏文帝本以為如此一來,便能穩住悼皇后郁久閭,維護好與柔然國的關係。誰知這樣做並沒有讓悼皇后滿意,而且一直生長在北方草原的她,對宮中繁瑣的清規戒律十分厭煩,經常我行我素。當她聽到總是有人在拿原皇后乙弗氏和自己作對比時,就十分惱火,發誓要將乙弗氏置於死地。兩年後,柔然國突然舉兵來犯,魏文帝十分不安。當聽說柔然國這次大舉進攻,正是悼皇后從中挑撥,想藉此迫使文帝處死乙弗氏。此時,不管文帝是多么不情願,但關乎國家安全,百姓生死,他不得不痛下決心,派中常侍曹寵齎去秦州,敕命乙弗氏自盡。當時,乙弗氏不過三十一歲,這樣一個年輕的生命終因政治因素而被迫結束。據說,她死前非常平靜。在麥積山靜養的這些日子裡,她從每一個僧人的血淚史中,看到了連年征戰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她說,只要她的生命能換來國家的安寧和百姓的安定,她死而無憾。乙弗氏死後,兒子武都王懷著悲痛,親自在麥積山主持母親的安葬事宜。他選定在麥積崖上鑿窟葬母,以此來紀念母親。這就是今天第四十三號洞窟的由來。傳說,在洞窟建好的那天,正當武都王舉行大典安葬母親時,忽見遠處飄來兩朵白雲,剎時飛入洞中,一朵不見,另一朵又從洞中飛出,向天邊飄去了。人們紛紛傳說,那是乙弗氏駕著白雲升天了。

南北朝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宋孝穆帝劉翹興寧陵江蘇省丹陽丹徒區
宋武帝劉裕初寧陵江蘇省南京市麒麟門外
宋少帝劉義符江蘇省南京市
宋文帝劉義隆長寧陵江蘇省江寧蔣山
宋孝武帝劉駿景寧陵江蘇省江寧岩山
宋前廢帝劉子業江蘇省江寧龍山
宋明帝劉彧高寧陵江蘇省江寧幕府山
宋後廢帝劉昱蒼梧王墓江蘇省江寧壇西
宋順帝劉準[南宋皇帝]遂寧陵江蘇省江寧
齊宣帝蕭承之萬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高帝蕭道成泰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武帝蕭賾景安陵江蘇省丹陽建山鄉
齊文帝蕭長懋崇安陵江蘇省江寧金牛山
鬱林王蕭昭業鬱林王墓江蘇省丹陽
海陵王蕭昭文海陵王墓江蘇省丹陽
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明帝蕭鸞興安陵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東昏侯蕭寶卷東昏侯墓江蘇省丹陽
齊和帝蕭寶融恭安陵江蘇省南京黃山
梁文帝蕭順之建陵[南梁]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武帝蕭衍修陵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簡文帝蕭綱莊陵江蘇省丹陽蕭梁河
梁昭明帝蕭統安陵江蘇省南京市
梁元帝蕭繹江蘇省江寧
梁宣帝蕭察平陵湖北省江陵紀山
梁孝明帝蕭巋顯陵[西梁]湖北省江陵紀山
陳景帝陳文贊瑞陵
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江蘇省江寧上坊鎮
陳文帝陳蒨永寧陵江蘇省南京市甘家巷
陳廢帝陳伯宗臨海王墓
陳宣帝陳頊顯寧陵江蘇省南京市西善橋
陳後主陳叔寶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道武帝拓跋珪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明元帝拓跋嗣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太武帝拓跋燾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文成帝拓跋浚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獻文帝拓跋弘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孝文帝元宏長陵[北魏]河南省孟津邙山
魏宣武帝元恪景陵[北魏]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孝明帝元詡定陵[北魏]河南省登封嵩山
魏孝莊帝元子攸靜陵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安定王元朗河南省安陽野馬崗
魏孝武帝元修雲陵陝西省富平
魏孝靜帝元善見河南省安陽漳水
魏文帝元寶炬永陵[西魏]陝西省富平
齊神武帝高歡義平陵河南省臨漳漳水
齊文襄帝高澄武寧陵河南省臨漳南鼓山
齊孝昭帝高洋文靖陵
齊武成帝高演 永平陵
齊後主高湛陝西省安康
周文帝高緯成陵陝西省富平宮裡鄉
周閔帝宇文泰靜陵陝西省富平
周閔帝宇文覺昭陵
周武帝宇文邕孝陵[北周]陝西省鹹陽底張鎮
周宣帝宇文贇定陵[北周]
周靜帝宇文闡恭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