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陵[帝王陵墓]

王陵[帝王陵墓]

王陵,也稱為“帝陵”,即帝王的陵墓(墳墓)。

概述

中國古代習用土葬。

新石器時代墓葬多為長方形或方形豎穴式土坑墓,地面無標誌。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曾發現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達10餘米,並有大量奴隸殉葬和車、馬等隨葬。周代陵墓集中在陝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陽附近,尚未發現確切地點,陵制不詳。戰國時期陵墓開始形成巨大墳丘,設有固定陵區。秦始皇陵在陝西臨潼縣,規模巨大,封土很高,圍繞陵丘設內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據記載,地下寢宮裝飾華麗,隨葬各種奇珍異寶,其建築規模對後世陵墓影響很大。

漢代帝王陵墓多於陵側建城邑,稱為陵邑。唐代是中國陵墓建築史上一個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築,氣勢雄偉。由於帝王謁陵的需要,在陵園內設立了祭享殿堂,稱為上宮;同時陵外設定齋戒、駐蹕用的下宮。陵區內置陪葬墓,安葬諸王、公主、嬪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將、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獸、闕樓等。

北宋除徽、欽二帝被金所虜,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鞏義市,規模小於唐陵。南宋建都臨安,仍擬還都汴梁,故帝王靈柩暫厝紹興,稱攢宮。

元代帝王死後,葬於漠北起輦谷,按蒙古族習俗,平地埋葬,不設陵丘及地面建築,因此至今陵址難尋。明代是中國陵墓建築史上另一高潮。明代太祖孝陵(見明孝陵)在江蘇省南京,其餘各帝陵在北京昌平縣天壽山,總稱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地面按軸線布置寶頂、方城、明樓、石五供、欞星門、祾恩殿、祾恩門等一組建築,在整個陵區前設定總神道,建石象生、碑亭、大紅門、石牌坊等,造成肅穆莊嚴的氣氛。清代陵墓,前期的永陵在遼寧新賓,福陵、昭陵在瀋陽,其餘陵墓建於河北遵化和易縣,分別稱為清東陵和清西陵。建築布局和形制因襲明陵,建築的雕飾風格更為華麗。

布局方式

以陵山為主體

以秦始皇陵為代表。其封土為覆斗狀,周圍建城垣,背襯驪山,輪廓簡潔,氣象巍峨,創造出紀念性氣氛。

以神道貫串全局

這種布局重點強調正面神道。如唐代高宗乾陵,以山峰為陵山主體,前面布置闕門、石象生、碑刻、華表等組成神道。神道前再建闕樓。借神道上起伏、開合的空間變化,襯托陵墓建築的宏偉氣魄。

建築群組

明清的王陵都是選擇群山

古代王陵

環繞的封閉性環境作為陵區,將各帝陵協調地布置在一處。在神道上增設牌坊、大紅門、碑亭等,建築與環境密切結合在一起,創造出莊嚴肅穆的環境。中國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後,在陰間仍然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對待死者應該“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築和隨葬生活用品均應仿照世間。文獻記載,秦漢時代陵區內設殿堂收藏已故帝王的衣冠、用具,置宮人獻食,猶如生時狀況。秦始皇陵地下寢宮內“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並用金銀珍寶雕刻鳥獸樹木,完全是人間世界的寫照。陵東已發掘出兵馬俑坑3處,坑中兵馬俑密布,完全是一隊萬馬奔騰的軍陣縮影。唐代陵園布局仿長安城,四面出門,門外立雙闕。神路兩側布石人、石獸、石柱、番酋像等。

用材和結構

陵墓墓室使用木、磚、石3種材料。因時代不同結構形式有變化。大型木槨墓室是殷代開始一直到西漢時期墓室的特點。早期為井傒式結構,即用大木縱橫交搭構成。到西漢時又出現用大木枋密排構成的“黃腸題湊”形式,形成木構墓室的高潮,漢代一些王墓即屬此制。磚築墓室是墓室結構的重要形式,反映出早期磚結構技術的發展水平。磚築墓室分為空心磚砌築和型磚砌築兩類。空心磚墓室始於戰國末期,型磚墓室約始於西漢中期,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套用漸廣。墓室頂部結構有幾種形式,方形墓室頂部為疊澀或拱券,長方形墓室頂部為筒拱等。例如南京南唐李昪欽陵墓室的前、中二室為磚砌墓室。石築墓室多採用拱券結構,五代時期的前蜀王建墓的墓室是由多道半圓形拱券組成。宋陵墓室雖然是由石料構成,但頂部是由木樑承重,為木石混合結構。明清陵墓墓室全部用高級石料砌築的拱券,與無梁殿相似。數室相互貫通,形成一組華麗的地下宮殿。

上古帝陵

1太昊陵【伏羲氏】、2炎帝陵、3黃帝陵、4少昊陵、5顓頊陵、6帝嚳陵、7堯陵、8舜陵

三代帝陵

夏朝:1禹陵【夏禹】、2太康陵、3少康陵、4後皋陵【孔皋】

商朝:1湯陵【商湯】、2紂王墓

西周:1文王陵【周文王】、2武王陵、3成王陵、4康王陵、5昭王陵、6穆王陵、7恭王陵、8懿王陵、9孝王陵、10夷王陵、11厲王陵、12宣王陵、13幽王陵

東周:1莊王陵【周莊王】、2靈王陵、3三王陵【周景王—周悼王—周敬王】

秦漢新朝帝陵

秦朝:1秦陵【秦始皇】、2二世陵【秦二世】

新朝:王莽陵【新太祖建興帝王莽】

西漢:1長陵【漢高祖】、2安陵【漢惠帝】、3呂后陵【漢高后】、4霸陵【漢文帝】、5陽陵【漢景帝】、6茂陵【漢武帝】、7平陵【漢昭帝】、8杜陵【漢宣帝】、9渭陵【漢元帝】、10延陵【漢成帝】、11義陵【漢哀帝】、12康陵【漢平帝】、13更始陵【劉玄】

東漢:1原陵【漢光武帝】、2顯節陵【漢明帝】、3敬陵【漢章帝】、4慎陵【漢和帝】、5康陵【漢殤帝】、6恭陵【漢安帝】、7憲陵【漢順帝】、8懷陵【漢沖帝】、9靜陵【漢質帝】、10宣陵【漢桓帝】、11文陵【漢靈帝】、12少帝陵【漢少帝】、13禪陵【漢獻帝】

魏晉南北朝帝陵

三國

魏:1高陵【魏武帝】、2首陽陵【魏文帝】、3高平陵【魏明帝】

蜀:1惠陵【蜀漢昭烈帝】、2後主陵【劉阿斗】

吳:1泰陵【吳武烈帝—吳太武帝】、2蔣陵【吳大帝】、3定陵【吳景帝】

西晉:1峻陽陵【晉武帝】、2太陽陵【晉惠帝】

東晉:1建平陵【晉元帝】、2武平陵【晉明帝】、3興平陵【晉成帝】、4崇平陵【晉康帝】、5永平陵【晉穆帝】、6安平陵【晉哀帝】、7晉吳陵【晉廢帝】、8高平陵【晉簡文帝】、9隆平陵【晉孝武帝】、10休平陵【晉安帝】、11沖平陵【晉恭帝】

南北朝

宋朝:1初寧陵【宋武帝】、2會寧陵【宋少帝】、3長寧陵【宋文帝】、4景寧陵【宋孝武帝】、5高寧陵【宋明帝】、6逐寧陵【宋順帝】

齊朝:1泰安陵【齊高帝】、2永安陵【齊宣帝】、3景安陵【齊武帝】、4恭安陵【齊和帝】

梁朝:1修陵【梁武帝】、2莊陵【梁簡文帝】

陳朝:1萬安陵【陳武帝】、2永寧陵【陳文帝】、3顯寧陵【陳宣帝】

北魏:1金陵【魏明元帝—魏太武帝—魏文成帝—魏獻文帝】、2長陵【魏孝文帝】、3景陵【魏宣武帝】、4定陵【魏孝明帝】、5靜陵【魏孝莊帝】、6雲陵【魏孝武帝】

西魏:永陵【魏文帝】

東魏:孝靜陵【魏孝靜帝】

北齊:1武寧陵【齊文宣帝】、2文靜陵【齊廢帝】、3永平陵【齊武成帝】

北周:1成陵【周文帝】、2靜陵【周閔帝】、3昭陵【周明帝】、4孝陵【周武帝】、5定陵【周宣帝—周靜帝】

隋唐帝陵

隋朝:1泰陵【隋文帝】、2煬帝陵【隋煬帝】、3恭帝陵【隋恭帝楊侑】

唐朝:1永康陵【唐太祖】、2興寧陵【唐世祖】、3獻陵【唐高祖】、4昭陵【唐太宗】、5乾陵【唐高宗—武則天】、6定陵【唐中宗】、7長陵【唐殤帝】、8橋陵【唐睿宗】、9泰陵【唐玄宗】、10建陵【唐肅宗】、11元陵【唐代宗】、12崇陵【唐德宗】、13豐陵【唐順宗】、14景陵【唐憲宗】、15光陵【唐穆宗】、16莊陵【唐敬宗】、17章陵【唐文宗】、18端陵【唐武宗】、19貞陵【唐宣宗】、20簡陵【唐懿宗】、21靖陵【唐僖宗】、22和陵【唐昭宗】、23溫陵【唐哀帝】、24惠陵【唐朝讓皇帝李憲(唐睿宗長子)】

五代北宋遼帝陵

五代

後梁:1宣陵【梁太祖】

後唐:1伊陵【唐莊宗】、2微陵【唐明宗】

後晉:1顯陵【晉太祖】

後漢:1睿陵【漢高祖】、2穎陵【漢隱帝】

後周:1嵩陵【周太祖】、2慶陵【周世宗】、3順陵【周恭帝】

北宋:1永安陵【宋宣祖】、2永昌陵【宋太祖】、3永熙陵【宋太宗】、4永定陵【宋真宗】、5永昭陵【宋仁宗】、6永厚陵【宋英宗】、7永裕陵【宋神宗】、8永泰陵【宋哲宗】、9永佑陵【宋徽宗】、10永成陵【宋欽宗】

遼朝:1祖陵【遼太祖】、2懷陵【遼太宗—遼穆宗】、3顯陵【遼世宗】、4乾陵【遼景宗—遼天祚帝】、5慶陵【遼聖宗—遼興宗—遼道宗】

西夏南宋金元帝陵

西夏:王陵【夏景帝—夏毅宗—夏惠宗—夏崇宗—夏仁宗—夏桓宗—夏襄宗—夏神宗—夏獻宗—夏末帝】

南宋:1永思陵【宋高宗】、2永阜陵【宋孝宗】、3永崇陵【宋光宗】、4永茂陵【宋寧宗】、5永穆稜【宋理宗】、6永紹陵【宋度宗】、7永章陵【宋恭宗】、8永福陵【宋端宗】、9帝昺陵【宋少帝】

金朝:1睿陵【金太祖】、2恭陵【金太宗】、3思陵【金熙宗】、4長陵【海陵王】、5興陵【金世宗】、6道陵【金章宗】、7惠陵【衛紹王】、8德陵【金宣宗】、9孝陵【金哀宗—金末帝】

元朝:1成陵【成吉思汗—元睿宗—元太宗—乃馬真後—元定宗—海迷失後—元憲宗】、2惠陵【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元泰定帝—元順帝—元文宗—元寧宗—元惠宗】

明清帝陵

明朝:1孝陵【明太祖】、2真陵【明惠帝】、3長陵【明成祖】、4獻陵【明仁宗】、5景陵【明宣宗】、6裕陵【明英宗】、7泰陵【明代宗】、8茂陵【明憲宗】、9泰陵【明孝宗】、10康陵【明武宗】、11永陵【明世宗】、12昭陵【明穆宗】、13定陵【明神宗】、14慶陵【明光宗】、15德陵【明熹宗】、16思陵【明思宗】

清朝:1永陵【猛哥帖木兒—福滿—覺昌安—塔克世—禮敦—塔察篇古】、2福陵【清太祖】、3昭陵【清太宗】、4孝陵【清世祖】、5景陵【清聖祖】、6泰陵【清世宗】、7裕陵【清高宗】、8昌陵【清仁宗】、9慕陵【清宣宗】、10定陵【清文宗】、11惠陵【清穆宗】、12崇陵【清德宗】、13溥儀墓【清廢帝(清朝宣統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